顯示具有 鳥-過境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過境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13

白秋沙(Smew)


2012.1.30 北海道網走川

[型態特徵]
小型(40cm)鴨類
繁殖羽(雄):身體白色。眼部、枕紋、上背、初級飛羽及胸側的狹窄條紋爲黑色。體側具灰色波狀細紋。
雌鳥及非繁殖期雄鳥:上體灰色,具兩道白色翼斑,下體白,眼周近黑,額、頂及枕部栗色。
[生態習性] 在台灣為偶見冬季過境鳥或迷鳥。平時生活於北歐及北亞,越冬於印度北部、中國及日本。繁殖於亞洲及歐洲北部的針葉林沼澤地區繁殖,冬季南遷時經過中國大部分地區。白秋沙鴨在。牠們會生活在魚量豐富的湖泊及河流。在冬季會離開繁殖地,並到達波羅的海、黑海、德國北部及低地國家,小數會到達英國。

[棲地分佈]
湖泊、河流。  






3/10/2012

我的鳥種紀錄清單

企鵝目

企鵝科          
國王企鵝         

潛鳥

潛鳥科          
黑喉潛鳥         

鸊鷈

鸊鷈科          
小鸊鷉 黑頸鸊鷉 冠鸊鷈      

鵜形目

軍艦鳥科          
白斑軍艦鳥          
鸕鷀科          
鸕鷀 海鸕鷀        

鸛形目

鷺科          
夜鷺 綠簑鷺 栗小鷺 黃小鷺 黑冠麻鷺 池鷺
黃頭鷺 岩鷺 小白鷺 中白鷺 大白鷺 紫鷺
蒼鷺          
朱鷺科          
埃及聖鹮 黑面琵鷺        
鸛科          
東方白鸛          


鶴形目

鶴科          
丹頂鶴 白頭鶴
       

紅鶴

紅鶴科          
大紅鶴           

雁形目

雁鴨科          
灰雁 豆雁 瘤鵠 小天鵝    
鴛鴦 美洲木鴨 白鴛鴦 栗樹鴨    
綠頭鴨 花嘴鴨 琵嘴鴨 小水鴨 花臉鴨/巴鴨 赤頸鴨
尖尾鴨 鳳頭潛鴨/澤鳧 青頭潛鴨 斑背潛鴨/鈴鴨 花鳧 磯雁
番鴨 菜鴨 土番鴨 丑鴨(晨鴨) 白秋沙  

 

鷹形目

鷹科          
魚鷹 白腹海鵰 黑鳶 栗鳶 林鵰 大冠鷲
熊鷹 澤鵟 鳳頭蒼鷹 灰面鵟鷹 赤腹鷹
松雀鷹 白尾海鵰 虎頭海鵰      
隼科          
遊隼 紅隼        
           

夜鷹目

夜鷹科          
台灣夜鷹 長尾夜鷹        

雞形目

雉科          
竹雞 深山竹雞 藍腹鷴 黑長尾雉/帝雉 環頸雉 鵪鶉
白鷴 金雞 銀雞 白腹錦雞 鳳冠火背鷴 珠雞
三趾鶉科          
棕三趾鶉          
鶴科          
簑羽鶴 丹頂鶴 白頭鶴      
秧雞科          
白冠雞 紅冠水雞 白腹秧雞 灰胸秧雞 緋秧雞 白眉秧雞
紫水雞 灰腳秧雞        

 鷸形目

彩鷸科          
彩鷸          
燕鴴科          
燕鴴          
水雉科          
水雉          
長腳鷸科          
反嘴鴴 高翹鴴        
鴴科          
小環頸鴴 小環頸鴴(白化) 東方環頸鴴 蒙古鴴 金斑鴴 跳鴴
小辮鴴 紅垂麥雞 灰斑鴴      
鷸科          
小濱鷸 稺鷸 寬嘴鷸 長趾濱鷸 磯鷸 小青足鷸
赤足鷸 鷹斑鷸 白腰草鷸 黃足鷸 反嘴鷸 青足鷸
翻石鷸 紅領瓣足鷸 黑尾鷸 大杓鷸 中杓鷸 小杓鷸
田鷸 紅頸濱鷸 黑腹濱鷸 尖尾濱鷸    
鷗科          
黑尾鷗 紅嘴鷗 白翅黑燕鷗 黑腹燕鷗 小燕鷗 蒼燕鷗
燕鷗/普通燕鷗 鳳頭燕鷗 大黑脊鷗      

鴿形目

鳩鴿科          
斑頸鳩 金背鳩 紅鳩 灰林鴿 綠鳩 紅頭綠鳩
翠翼鳩 斑皇鳩 鳳眼皇鴿 斑領地鳩 粉領果鳩 綠皇鳩
藍冠鴿 尼柯巴簑鳩 綠背鳩  

鵑形目

杜鵑科          
中杜鵑/筒鳥 番鵑 噪鵑      

鴞形目

鴟鴞科          
褐鷹鴞 鵂鶹 領角鴞 馬來鵰鴞    

佛法僧目

翡翠科          
普通翠鳥 赤翡翠 蒼翡翠 白領翡翠 褐翅翡翠  
佛法僧科          
佛法僧          
鬚鴷          
五色鳥          
啄木鳥科          
小啄木 大金背啄木鳥 大赤啄木鳥      
蜂虎科          
栗頭蜂虎 栗喉蜂虎        
犀鳥科          
印度犀鳥 東方冠斑犀鳥 花冠皺盔犀鳥      
     
雨燕目  
雨燕科          
小雨燕          

雀形目

燕科          
毛腳燕 家燕 洋燕 赤腰燕 棕沙燕  
鶺鴒科          
白鶺鴒 白面白鶺鴒 灰背眼紋白鶺鴒 黃眉黃鶺鴒 白眉黃鶺鴒 灰鶺鴒
褐色鷚 赤喉鷚 大花鷚 樹鷚    
百靈科          
小雲雀 澎湖小雲雀        
山椒鳥科          
灰喉山椒鳥 花翅山椒鳥        
鵯科          
白頭翁 烏頭翁 雜頭翁 紅嘴黑鵯 白環鸚嘴鵯 棕耳鵯
黃臀鵯 紅眼鵯        
伯勞科          
棕背伯勞 紅尾伯勞 灰頭紅尾伯勞      
朱連雀科          
朱連雀          
河烏科          
河烏          
岩鷚科          
岩鷚          
王鶲科          
黑枕藍鶲          
鶇科          
藍磯鶇 台灣紫嘯鶇 虎鶇 赤腹鶇 白眉鶇 白腹鶇
斑點鶇 白頭鶇        
鶲科          
黃尾鴝 鉛色水鶇 小剪尾 紅尾鶲 栗背林鴝 黃腹琉璃
鵲鴝 灰斑鶲 白尾鴝      
畫眉亞科          
白耳畫眉 金翼白眉 小彎嘴 大彎嘴 頭烏線 繡眼畫眉
山紅頭 冠羽畫眉 綠畫眉 藪鳥 畫眉 白喉笑鶇
紋翼畫眉          
鶯亞科          
台灣小鶯(強腳樹鶯) 火冠戴菊鳥 極北柳鶯 褐頭鷦鶯 灰頭鷦鶯 遠東樹鶯
鸚嘴亞科          
粉紅鸚嘴          
長尾山雀科          
紅頭山雀          
鳾科          
茶腹鳾          
山雀科          
青背山雀 煤山雀 黃山雀 赤腹山雀 白頰山雀 金翅雀
繡眼科          
綠繡眼 低地繡眼        
鵐科          
黑臉鵐          
雀科          
朱雀 灰鷽 小桑鳲 黃雀 臘嘴雀  
織布鳥科          
橙頭金織布鳥          
麻雀科          
麻雀 山麻雀        
梅花雀科          
斑文鳥 黑頭文鳥 白腰文鳥      
八哥科          
八哥 叢林八哥 爪哇八哥 家八哥 灰頭椋鳥 小椋鳥/紫背椋鳥
灰背椋鳥/噪林鳥 絲光椋鳥 菲律賓椋鳥 九官鳥    
黃鸝科          
朱鸝 黃鸝        
卷尾科          
大捲尾 小捲尾 灰捲尾 大盤尾    
鴉科          
台灣藍鵲 喜鵲 樹鵲 巨嘴鴉 星鴉 松鴉

冠鷿鷉(Great crested grebe)

冠鷿鷈(2012-01-01塭底)12942012.1.1 宜蘭塭底

[型態特徵]
體長56cm。眼睛紅色,頸、背為黑褐。
夏季繁殖羽:頭頂和冠羽黑色,眼周圍和兩頰白色。頸上有棕色飾羽,飾羽尾端黑色;飾羽延伸到後頭側,極為醒目。當牠蓬鬆紅褐飾羽時。
冬季非繁殖羽:羽冠及飾羽消失,其餘與夏季同。

[生態習性]
在臺灣為少見之冬候鳥,分佈於歐洲至日本、非洲、中東及印度北部,單獨活動。擅潛泳捕食,以魚類、昆蟲、水中無脊椎動物為食。

[棲地環境]
湖泊、水塘或海灣。

10/23/2011

極北柳鶯(Arctic Willow Warbler)

極北柳鶯2009-11-29宜蘭市 (7)2009.11.29 宜蘭市陳氏祠堂 極北柳鶯96102011.10.15棲蘭森林遊樂區

[型態特徵]
體長 12cm,小型鳥。體上部為橄欖綠色,具明顯的黄白色長眉,眼先及過眼紋近黑。。腹部黃白色,翼部有不明顯淡色翼帶。

[生態習性]
冬季過境臺灣。夏季在歐洲北部、亞洲北部等地區北極圈內繁殖,冬季南遷至中國南方、東南亞、菲律賓及印尼。冬季移棲台灣及南洋群島。常單獨或三、兩隻在樹上層枝椏間跳躍活動,或與其他小型鳥種混居、性極活潑、常快速移動棲息位置,發出輕細短促之「滋、滋」聲。 常與綠繡眼混棲。
[棲地環境]
全島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區的樹林附近動覓食。

6/16/2011

遠東樹鶯(Manchurian Bush Warbler)

遠東樹鶯F8511 2011.1.31 野柳

[形態特徵]
體長約16cm。頭頂偏紅,背面大致為褐色,尾羽褐色略帶紅褐色。眉斑污白色,過眼線黑褐色。腹面淡黃褐色。

[生態習性]
普遍冬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東三省、朝鮮等地方,每年九月來臨,次年四月北歸。通常單獨出現於中、低海拔之林緣、草叢中。性機警,常隱身於密灌叢中。鳴聲清脆婉轉,以昆蟲為食。

[棲地環境]
主要棲息於草叢、灌木叢、樹林等地帶。

5/28/2011

佛法僧(Dollarbird)

佛法僧009
2010.1.25 蘭卡威

[型態特徵]
體長約28cm,雌雄體色相同。
嘴喙紅色,嘴寛而粗短,腳短呈紅色。頭大頸短,頭黑色,帶有點暗綠褐色,整個體色大致為帶有金屬光澤的鮮翠綠至藍綠色,胸、腹體色略偏藍綠色,喉部略帶紫色。翼羽極長,飛行時初級飛羽有明顯白色大斑紋,初級覆羽為翠藍色。

[生態習性]
在台灣地區為不普遍的過境鳥及稀有留鳥,近年於南投地區發現其繁殖紀錄。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繁殖地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日本南部、朝鮮半島;冬季則南遷至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印度、馬來半島、菲律賓、婆羅州、爪哇、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大洋洲到太平洋島嶼等地區度冬。常單獨活動,肉食性鳥類。

[棲地環境]
分布於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山區、水庫地區、開墾地森林邊緣,常棲立於開闊地區的樹冠層、獨立木、突出枝頭或電線上。

[其它說明]
佛法僧鳥名源自於日本的一個誤會,過去日本某種鴟鴞科的叫聲似日本語的「佛、法、僧」,因不明其習性而誤認為是佛法僧所發出鳴的,因而得名並沿用至今;又「佛、法、僧」為佛界三寶,故又名三寶鳥。

5/21/2011

絲光椋鳥(Silky Starling)

絲光椋鳥(2009-08-18花蓮佳山)19332009.8.18花蓮佳山水田

絲光椋鳥(2009-11-29宜蘭市臣氏鑑湖塘)070

絲光椋鳥(2009-11-29宜蘭市臣氏鑑湖塘)0872009.11.29宜蘭市鑑湖堂

紀錄1.2.3
其實第一次看到絲光椋鳥應該是在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那一次是清明節左右,返家掃墓後想去拍戴勝,運氣不夠,在金青販賣部休息時,看到木麻黃樹上站了一群絲光椋鳥,在冬至春過境期間常常成群出現在海岸或農田區。

隔年,一個周末早上,我獨自往佳山地區走走,水田裡已經出現了絲光椋鳥,同年冬天,我去宜蘭採集水生植物,在鑑湖堂的椰子樹上也看到了絲光椋鳥。09年見到了2次。

其實椋鳥就是八哥一類的鳥,但是臺灣地區飼養或農田中常見的泰國八哥(白尾八哥)、林八哥或九官等,都是比黑色至暗色,叫聲粗糙,與椋鳥類羽毛的淡色金屬光澤有些感覺上的不同。

[型態特徵]
體長24cm。腳和嘴橙紅色。
雄鳥:頭上和臉部有淡黃橙色,有如蠶絲,背及腹大致為灰色,翼末端為黑色。
雌鳥:雌鳥的全身大致呈灰褐色。

[生態習性]
稀有冬侯鳥及不普遍過境鳥冬候鳥,主要分佈於華南、自陝西、河南、安徽、江蘇至廣東、海南、西至四川、雲南等地。叫聲像麻雀,經訓練後會說話,說得特別清楚。常在農田和村落等人類居住的區域活動和覓食,近年來,絲光椋鳥在世界上的分佈區域還是種群數量,都呈現明顯減少,一方面易受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為捕捉,作為籠養觀賞鳥出售,目前絲光椋鳥已被國際鳥類保護聯盟列入世界受威脅鳥類名目。

[棲地環境]
活動於海岸附近的樹林、草原、和丘陵地帶。多棲息於開闊平原、農作區和叢林間以及營巢於牆洞或樹洞中。

5/13/2011

白腹鶇(Pale Thrush)

DSC_32352011.1.15 白腹鶇採食蓪草果實(明池遊樂區)白腹鶇(2011-01-27豪斯登堡)45392011.1.27 豪斯登堡

白腹鶇7990 2011.4.11 明池山莊
今年和白腹鶇非常有緣,幾次出門都很容易近距離見到白腹鶇。以往幾次見到白腹鶇,都是在冬天見到赤腹鶇為主的鶇鳥群,其中夾雜幾隻白腹鶇和斑點鶇,相較於赤腹鶇,白腹鶇都比較怕人。他們不僅外型像,習性也都很像,喜歡在草地或落葉中短距離快速奔跑、翻落葉吃蟲,遇到危險迅速飛到鄰近樹上或是像後方逃跑。

[型態特徵]
體長22cm。雌雄外型相似。
雄鳥:頭至頸部深灰褐色,背面褐色,胸亦為灰褐色,腹部污白色。尾羽褐色但外側末端白色。
雌鳥:似雄鳥,但整體羽色較淡,臉部較淡,喉部灰白色。

[生態習性]
普遍的過境鳥與冬候鳥。成數隻的小群活動,常與赤腹鶇共同出現。喜在樹林較陰暗而多落葉的地面覓食,會不斷用嘴去挑動落葉,迅速地啄食驚逃的小蟲。也會食取樹上的果實。與赤腹鶇一樣,飛行時會發出尖細拖長的「茲─」聲,受驚擾時還有一種「波波波」似水沸騰的泡沫聲。

[棲地環境]
中低低海拔的山區,平原的大型綠地也偶爾可見。偏好在地表層空曠而落葉多的樹林底層活動。

4/06/2011

東方白鸛(White Stork)

東方白(2011-02-12宜蘭員山)6476 東方白(2011-02-12宜蘭員山)6558 東方白(2011-02-12宜蘭員山)8637 紀錄1  2011.2.13 宜蘭員山
2011過完農曆年才發現原來宜蘭員山出現的東方白鸛。2月份連續2週觀察中華鳥會、宜蘭鳥會紀錄,發現都有鳥況資料,所以花了2個週末北上宜蘭,另外再次看看黑頸鷿鷈。2月初開學後第一週花蓮大雨,考量蘇花公路路況不穩,搭火車北上後到宜蘭已接近中午了,好在宜蘭好天氣。在火車站外租了機車就和太太兜風去了,在公墓區、民宿區、員山大湖繞了很久,都沒找到,心想大概已經離開了。鳥沒看著,肚子總要填飽,就去吃吃楊采卿魚丸米粉,也順道參觀了斜對面的羅東林管處自然教育中心。基本上第一週是沒看到。

回花蓮後當晚,又有鳥有回報紀錄,只能說自己沒注意到,只有等到週末下課後再去一趟。這次運氣就好多了,早上到了宜蘭,就在山邊小路遠遠看著碩大身軀的東方白鸛直挺挺的站在水田裡,下車後架好相機很想在農村中靜靜的拍鳥,可惜後面房舍的2隻黑狗巴不得把大家叫起,跳不出圍牆的兩隻狗來回奔跑或是趴在圍牆上狂吠,唉阿阿,真是吵。

匆匆拍了幾張,就想離開。好在,白鸛在原先那塊荒地也沒收穫,沒多久也向南飛到依況筊白筍田裡找東西吃,在此終於可以安靜的拍拍鳥。

但是一早上也只看到他向後擺頭理理羽毛,或是在水田裡翻攪,倒是沒拍到飛翔及捕到獵物的鏡頭!比較可惜。

 

以下資料參考自臺灣野鳥圖鑑及綜合網路資料

[型態特徵]
體長約100cm。嘴粗厚、尖長,黑色。腳紅色,眼周圍紅色。身體前半部包括頭、頸、背部及腹面皆為白色,後半部包括翼與尾黑色。全身黑白兩色對比明顯。前頸下部飾羽膨鬆。飛行時除飛羽黑色外,其餘皆為白色。

[生態習性]
繁殖於東北亞,數量稀少,是世界級的瀕危鳥類。於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與過境鳥。因數量稀少,一般僅偶然短暫出現,皆為單隻。1998年曾有2隻東方白鸛在關渡停留甚久,最後在高壓電塔上築巢,可惜最終皆意外死亡,並未繁殖成功。2003年關渡紀錄1隻。2010年臺灣東北角1隻。2011年在宜蘭度冬1隻,高雄過境1隻。動作緩慢,在農田中食取各種地面的小動物。

[棲地環境]
喜棲息於溼地或水田。

8/14/2009

白斑軍艦鳥(Lesser Frigate Bird)

DSC_2915_MG_7968DSC_2932DSC_6764
2009.8.14 花蓮南、北濱

8/7先在中華鳥會的鳥況記錄上看到宗璜姊登錄的軍艦鳥消息,接著幾天就是莫拉克颱風登陸與侵襲,幾天下來清理環境,也看到電視新聞不斷報導著南部的災情,令人感嘆。也沒啥心情去看啥鳥。我想軍艦鳥大概也都走了。

過了一週,金鵝莊李老闆又來電通知我南濱有軍艦鳥出現,隔天我才起個大早,打算先繞去市區看看1000多隻的家燕,在去海邊看看軍艦鳥。6點多,成群的家燕早已遠離,到了港邊,果然軍艦鳥從北方港口背陽而來,他們飛行速度之快,常常令我措手不及,除了盤旋耗掉的時間之外,他們可以在2分鐘以內從北濱飛到港口,又從港口飛回來,實在太強了。難怪有“飛行冠軍”之稱。據資料,軍艦鳥飛行時速可達400km/hr.,比高鐵還快,飛行高度可達1200m,而且能夠一次飛行1600km,最高的紀錄曾經一次飛行4000km,26天在海面上飛行不休息,這樣的紀錄真是驚人。

[型態特徵]
體長79cm,翼展180cm。腳趾為鮮紅色。
雄鳥:全身羽毛呈黑色並帶有藍色和綠色光澤,喉囊紅色,翼下脇羽有白色塊斑。飛行時,翼上有褐色橫帶。
雌鳥:頭至頸部均為黑色,下頸、胸部為白色,羽毛缺少光澤。
亞成鳥:大致似雌鳥,但上胸有黑色橫帶。

[生態習性]
平常是分布在東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台灣為稀有過境鳥。以魚、軟體動物和水母為主食。它白天常在海面上巡飛遨遊,找尋水中食物。若發現海面有魚出現,就迅速從天而降,準確無誤地抓獲水中的獵物。擁有高超飛行技能的軍艦鳥,也會攔路搶劫其他海鳥的捕獲物,會攻擊其他已叼著食物海鳥,迫使牠們放棄口中的魚蝦,然後急速俯衝,攫取下墜的魚蝦,占為己有。

[棲地環境]
一般棲息在海岸邊樹林中,飛行時以海域為主。

5/11/2009

反嘴鷸/翹嘴鷸(Terek Sandpiper)

反嘴鷸(2009-05-03豐坪)9917
2009.5.3 花蓮豐坪

反嘴鷸(2009-05-09塭底)0008
2009.5.9 宜蘭塭底 。整體外形似黃足鷸,但嘴喙明顯上翹。

反嘴鷸(2009-05-09塭底)0027
2009.5.9 宜蘭塭底 。夏季繁殖羽,背部可見明顯之肩羽軸斑。

[型態特徵]
體長約23cm,整體羽色及外型似黃足鷸,惟嘴略長且嘴喙往上翹。腳橙黃色。
繁殖羽:嘴灰黑色。背面灰色,略帶褐色,肩羽軸斑黑色呈線狀,從後面看像X形。眉斑及腹部均為白色,頸側、胸側有灰褐色斑紋。
非繁殖羽:嘴黃色,先端黑色背面鼠灰色,眉斑、腹部白色,頰、頸側、胸側有不明顯之縱斑,飛行時次級飛與末端白色
幼鳥:大致似成鳥非繁殖羽,但背部具淡色羽緣,頰至上胸有灰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繁殖於俄羅斯北部(達北緯70度)、歐洲東北部、西至芬蘭;冬季南遷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群島、婆羅州、巽他群島、澳大利亞以及塔斯馬尼亞等地方避寒。在臺灣為春秋兩季普遍的過境鳥,春季之過境鳥較秋季多;數量多且常見。常成小群活動,或混在濱鷸或黃足鷸中覓食活動。喜食鞘翅目類中的昆蟲。飛行時振翅迅速且身體成水平線。

[棲地環境]
棲息於海邊、溪口的泥沙灘、堤內之廢魚塭、濕地草原等。

以上資料參考自台北動物園全球資訊網國立鳳凰谷鳥園、《台灣野鳥圖鑑》

5/03/2009

翻石鷸(Ruddy Turnstone)

翻石鷸(2008-08-15太平溪口)0909
2008.8.15 台東太平溪口。正從非繁殖羽轉變至繁殖羽,前方為雄鳥,後方為雌鳥。\
翻石鷸(2008-08-15太平溪口)0635
2008.8.15 台東太平溪口。雌鳥
翻石鷸(2008-08-15太平溪口)1070
2008.8.15 台東太平溪口。雄鳥

翻石鷸(2008-08-15太平溪口)0938
2008.8.15 台東太平溪口。招牌動作,翻石頭
記錄一 首拍紀錄
很想參加台東鳥會舉辦的活動,但是每次的時機點都不太恰當,總是差個兩三天。這次也不例外地,在週三來到台東,要等到週末似乎又太久,那就只好自己去探探鳥點囉。前年到台東時,王克孝老師曾經送我台東飛羽一書,王老師也告訴我市區的太平溪口是個不錯的點,距離近且好觀察。但是前年停留台東的時間很短,主要是在蒐集生態旅遊的資料,實在不夠時間好好看鳥。今年夏天,終於如願以償。

從公教會館起來的早晨,就決定帶著附贈的麥當勞早餐到太平溪口邊用餐邊賞鳥,真是個悠閒。
導航設定好後就往海濱方向走,剛停在太平溪口,看到幾隻大黃牛,好像沒啥鳥,沒關係,還是到草堆裡慢慢蹲著仔細看,還真的慢慢就有鳥兒出現在望遠鏡裡。

翻石鷸就是在這次觀察中個人首度見到的鳥種,挺開心的。看到這兩隻不斷表演招牌動作,也看著他們為了爭食一隻螺而追逐打鬥,不斷地上演精采鏡頭。

翻石鷸(2009-05-02美崙溪口)9314 翻石鷸(2009-05-02美崙溪口)9388 翻石鷸(2009-05-02美崙溪口)9448 翻石鷸(2009-05-03美崙溪口)9552
2009.5.2~2009.5.3 美崙溪口。
記錄二
美崙溪起自須美基溪及沙婆礑溪,向東經過市區蜿蜒後流向太平洋。從北濱的曙光橋旁有一條小徑可以通往海邊。春秋鳥類過境期,這裡除了平時的釣客、野狗及本來的鷺鷥之外,又多了ㄧ群ㄧ群的鳥朋友。翻石鷸則是在這裡。

海濱的丑臉拾荒者-翻石鷸

[型態特徵]
體型小型,體長約24cm。身材粗短矮胖,嘴短而尖略為上翹腳橙紅色。雌雄在繁殖羽時羽色略有差異,繁殖羽與非繁殖羽不同。
<繁殖羽>
雄鳥頭頂白色夾雜深色縱斑,有一條黑色紋從額部經眼部然後垂直延伸到頸部,整體言之,臉部頸側帶黑色花斑。前頸和上胸部有一條黑色帶,以下腹部為白色。背部栗紅色夾雜黑色斑塊斑。飛行時有白色翼帶,腰白色,尾羽黑色羽尖白色,體上栗紅、白、黑三色對比明顯,體下白色與黑色胸帶和尾帶亦成明顯對比,是飛行時的辨識特徵。
雌鳥大致像雄鳥,但頭頂略帶棕色顏色較暗,體上黑色斑塊較少顏色也較淡。

<非繁殖羽>
類似繁殖羽,但栗紅色全部消失,頭頸至胸均轉為黑褐色,背部轉為暗褐色。體上羽片有淡色羽緣。腳的顏色沒有繁殖羽時鮮艷。

<亞成鳥>
大致類似繁殖羽,體上各羽有很鮮明的淡色羽緣。

[生態習性]
普遍過境鳥,部份冬候鳥。在非繁殖期除了海岸附近之外幾乎不到其他地方。喜愛棲息在潮間帶、河口、海邊沼澤、礁岩。覓食時以嘴翻掘流木、貝殼等習性,找尋躲藏於其下的食物。在沙灘則會挖洞覓食。

[棲地環境]
繁殖於格陵蘭、冰島、斯匹茲卑爾根群島、歐洲北部、西伯利亞北部、阿拉斯加西部;冬季南遷避寒於北美洲西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婆羅州、澳大利亞、日本、馬里亞納群島、帛琉群島以及馬紹爾群島等。在臺灣西部的大肚溪口一帶,春秋過境數量龐大;少數留在南部渡冬。棲息於海邊或河口沙灘。

以上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