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特有亞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特有亞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3/10/2012

白頭鶇(Island thrush)

白頭鶇 白頭鶇(2012-01-24大雪山林道)2608白頭鶇(2012-01-24大雪山林道)28192012.1.24 大雪山林道

年初一和一家人上”銀翼”吃完團圓晚飯,半夜2點睡不著覺,輕輕地打包行李,開著車往中南部出發開始了今年的回娘家路程。因為估計到台中時間不過4點多,那就到一直打算要去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好了。開進東勢,順著指標走入大雪山林道,路不大,兩旁是柿子及梨子果園,最令人緊張的是,很濃很大的霧,難怪,這裡適合種植果樹。一直開了10多公里,霧已散去,一直開上23公里多,路邊已停了一、二部車了!
深夜的霧中開車,睏意與肩頸痠痛加倍。毫不思索倒頭就睡,反正還天黑。迷濛中,車頂滴滴答答的雨聲告訴著我,多睡一會吧!醒來時,天已亮了,車前又多了幾部車,下了車往後看,一排人正在拍藍腹鷴,6點多,坦白講,光線不太亮。檢整了一下,也加入他們。
天更亮了後,山桐子大樹也來了對白頭鶇,可惜,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中,牠門幾乎都是在霧中出現。


<型態特徵>
體長約22 cm,雄鳥腹部棕紅有明顯白色頭部;雌鳥頭型的上分暗欖褐色有白色的眉線,白色的喉,頸部有褐色雜斑,翼上有淡色翼斑。眼-褐色;喙-黃色;腳-黃色。鳴聲:警戒時聲音嘈雜,歌聲清晰響亮具旋律。

<生態習性>
留鳥,族群分布於菲律賓、婆羅洲到新幾內亞的太平洋島嶼。在台灣的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之中海沷山區濃密的原始闊葉林和針、闊混合林中。常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主食,亦取食樟科或其他植物之果實成熟。藏身於濃密的樹中,棲於樹上鳴唱。

<棲地環境>
臺灣本島1200-2500公尺中海沷山區濃密的原始闊葉林和針、闊混合林中或自然演替的次生林。

<生態威脅>
林業的伐木或造林會造成棲地破壞,中、高海拔的墾殖開發也會造成棲地喪失,估計數量約在2,500隻以下,列為保育類III級動物。

6/16/2011

畫眉(Hwa-Mei)

畫眉(2008-07-30龍巒潭)0099

畫眉(2008-07-30龍巒潭)0102 2008.7.30 屏東 龍鑾潭

第一次那麼近的看到這一家野生畫眉,他們很好奇的看著我,我也很好奇的看著他們。一共有3隻,2隻是成鳥,1隻似是亞成鳥。他們不斷地在相思樹的枝椏間來回跳動著,偶而停下來看看我,或是跳到地面上吃吃種子。這一天的觀察,他們沒有唱出太多的歌聲讓我欣賞。

隔了一週,我又來到墾丁,繼續拜訪他們。這一次,他們不在那麼大方地讓我見他們,但是清晨裡他們用豐富的歌聲交談著,豐富轉折的哨音,既有趣又悅耳。畫眉(2011-01-31野柳)84882011.1.31 新北市 野柳
這是隻與中國畫眉雜交後的下一代,他有大陸畫眉特有的白色眉線,但是眉線略短不會太長。過去有中國畫眉與臺灣畫眉雜交後腳趾不正常,可能因而無法正常覓食,將影響其生命。而更重要的問題,兩者新生出的下一代仍然具有繁殖能力,所以純種的臺灣畫眉基因將會稀釋。野外中國畫眉的出現主要是來自於鳥類飼主的棄養。

[型態特徵]
體長24cm。嘴細,略向下彎。雌雄羽色相近。頭上至後頸黃褐色,有暗褐色縱斑。背部大致橄欖灰褐色,飛羽暗褐色。喉部暗黃褐色,有暗色細縱斑。腹部橄欖黃褐色。腳、趾略長,強健有力。

[生態習性]
通常成對活動,善鳴唱,不善飛行。喜於濃密樹上、草叢間活動。雄鳥鳴聲嘹亮婉轉、變化多端,且能持久地鳴唱,,雌鳥則單調似「唧、唧、唧、唧」之聲。通常成對出現於平地、低海拔之濃密灌叢中,喜於低叢中活動,領域性甚強。

[棲地環境]
不普遍留鳥。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樹林中或平地至沿海之濃密灌叢中。

1/19/2011

灰腳秧雞(Slaty-legged Crake)

DSC_3002
2011.
灰腳秧雞亞成鳥,花蓮高農 森林科苗圃 的 新客人

[型態特徵]
中型秧雞,體長約24cm。嘴灰黑色,厚長略為下彎,腳、趾細長呈灰綠色。眼紅色,喉部略為淡褐色,後頸至背部、尾上羽為暗栗褐色至暗橄褐色,整個腹部到尾下覆羽為灰黑色,帶有明顯的白色長條細橫紋。成鳥之額、臉、頸、胸部為栗紅色;亞成鳥為灰色。尾羽短,常往上翹,露出灰黑帶白斑的尾下覆羽。

 

[生態習性]
臺灣地區特有亞種,稀有留鳥,族群數量不多。灰腳秧雞在「Rallina」屬中是分布最為廣泛的一個種,cR. e. formosana為臺灣特有亞種。異亞種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印度半島、中南半島、硫球群島、中國東南、東至海南島、菲律賓群島以及西伯里斯等地方,南太平洋的帛琉群島亦有記錄。在1980年之後,受到外來引進白腹秧雞快速增殖,不敵食物與棲地的競爭,族群已逐漸萎縮。通常於晨昏或夜間活動及覓食,很少飛行,但會飛行停棲於離地2~5公尺的樹木上,以植物種籽、魚類、貝類、昆蟲或青蛙為食。繁殖期為求偶、宣告領域或呼叫同伴,晚上常會持續而反覆的發出「kek-kek」或略帶鼻音的「ow-ow」或「翁-翁-」響亮鳴聲,當受入侵者威脅巢位時,則會發出嘶嘶、噓噓和咕嚕咕嚕聲以威嚇對方。由雌雄雙方共同營巢、孵卵及育雛,巢材為草葉、草莖、枯葉及細樹枝。巢築於茂密的樹林、灌叢、藤蔓之間。

[棲地環境]
生活在16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區,棲息區域相當廣範,偏夜行性之森林性涉禽,從平地之沼澤地帶、濕地、池塘、溪畔、農耕茭白筍園、田邊水溝、水田或池塘等水域之茂密的草叢,甚或丘陵、山區森林之林緣、林下、林內的溼地、小溪,以及濃密灌叢的長草及灌叢皆可見其蹤影。

7/17/2010

小剪尾(Little Forktail)

小剪尾(2008-05-11中橫公路)0386-4記錄1 2008.5.11 中橫
從關原下山的路上,嵐鎔大叫著左邊有小剪尾[天曉得他的弱視竟然看得到],我還找了好久才在攔砂壩邊緣上見到。慢慢地趨車靠近,緩緩打開車門,來不及架500鏡頭就先拿300mm用單兵接敵方式低身接近他。這小傢伙沒發現我,但卻很活潑好動的東跳跳西跑跑,甚至跳道路邊,勉強拍了起張,他就被一台高速行駛而來的汽車嚇跑了。

由於這次拍攝小剪尾,也意外的吸引了一對調查鳥類的專家經過,他們已GPS紀錄鳥點後便先開車下山,後來我們下山時遇到他們停在路邊,在看黃山雀,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幸拍到黃山雀,真是個好結局。

小剪尾(2009-01-01合歡山)0055 記錄2 2009.1.1 合歡山
09年跨年至元旦三天假期,預定從中橫至武陵農場一遊,小剪尾和河烏是主要的目標,12/31在關原過夜後,1/1清早開車往路面結冰的合歡山前進,打算去看看合歡雪景,開車上山的路上,金色陽光從左手側射進車窗,放慢車速看看路邊景色也努力適應著刺眼的光線,很巧地,一隻小剪尾又是不期而遇從旁跳出站在中橫公路亮眼的黃色圍欄上,短暫地停留一下,又跳下去了。而這幅影像,也是這次中橫-武陵之旅中唯一記錄到的小剪尾。

小剪尾(2009-08-02澳花瀑布)2746記錄3 2009.8.2 澳花瀑布
08年意外瞥見小剪尾後,再次拍到已是一年後在澳花瀑布了。為了看小剪尾,查詢過所有可能出現的地點再配合出遊的時間準備拍攝,無奈都沒有好的成果,尤其是背負眾多設備下行太平山三疊瀑布,更是個一生難忘的經驗。09年,我們在蘇花公路的途中臨時切入進澳花瀑布,果然在此見到小剪尾,後來特地挑了個夏天進去拍攝,一整天下午的等待都沒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不過炎炎夏日待在冰涼的溪水中,真是舒服。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05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29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63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89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7892010.7.14 杉林溪
10年參加學校舉辦的自強活動,因而這個機會進入杉林溪,雖然不是狀元紅的季節,但是預估可以拍到小剪尾,所以仍是特地準備了器材準備一圓這多年來的願望。12日帶學生到學生到和社實習後,在往竹山的路上,就開始下起豆點般大的的超大雷陣雨,隔天下午進入溪頭也是。13日午後到達杉林溪後,超大雷陣雨讓拍攝工作暫緩,趁著傍晚雨小了,輕裝走上山探探路,後來決定隔天清早在燕庵的龍鱗瀑布邊等待看看。果然隔天在燕庵的水邊,我們見到了4隻小剪尾從下游處飛往龍鱗瀑布的深潭,我們也在這拍了幾張。
後來,我們在松龍岩的水邊也見到了1對小剪尾,所以我們在這花了2個半天的時間慢慢守候。在這可以近距離欣賞小剪尾在強力水流中溯石而上,有時還會橫渡石頭,在激流中啄食水生昆蟲;或是可以看他們在傾斜且滑溜的石壁上翻動落葉尋找食物;雖然和鉛色水鶇的棲息領域重疊,但這些行為與技術是鉛色水鶇所做不到的。
這個夏天,我們完成了一件心願,但這絕不是結束,希望狀元紅的時候,還能再到杉林溪一遊,再來看看這群小剪尾。

以下資料引用自特生中心

[形態特徵]
全長約12cm,翼長約7.5 cm。雌雄羽色相同。全身黑、白兩色對比明顯,頭到頸部、背、上胸大致為黑色,而額至前頭、腰至尾上的覆羽則為白色。 嘴黑色;腳肉色。飛行時,可見到有白色寬翼帶。幼鳥:羽色大致似成鳥,但較灰。額至前頭非白色。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亞種,不普遍見於海拔300~3,000m闊葉林覆蓋的山澗溪流旁。常單獨或成對在林間多岩、水質清澈的小溪澗溪流的淺水區石上或水流湍急的峽谷地形中漫步覓食,行進時尾部會一張一合,像是閃動著黑白相間形如剪刀的尾羽,所以稱為『小剪尾』。性羞怯,發現人蹤會迅速轉身躲到身旁大石後,警戒時會沿水面快速低飛逃離;常發出尖細似「茲一」的鳴聲。以水面、水邊岩石上昆蟲為主食。繁殖期為4~7月,築巢於溪邊之岩縫中,以苔蘇和草根等築成碗形的巢。
生態棲位與鉛色水鶇重疊,但小剪尾生性羞怯,遇到領域性強的鉛色水鶇,常在爭鬥中落敗,這或許是他的族群少的原因之一。另小剪尾對環境的要求又較高,喜生活在乾淨之上游水域或山澗溪流源頭,是十分優良的環境指標鳥種,但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使小剪尾的生存雪上加霜,因此野外觀察有日漸稀少的跡象。 

[棲地分布]
棲息於水質清澈乾淨的溪流地帶。

[面臨問題]
族群數量少。野溪整治工程及林地開發,導致適宜的棲地減少;高山農耕作業,污染山區水質,嚴重影響生存與繁衍。

1/14/2010

岩鷚(Alpine Accentor)

岩鷚(2010-01-06新中橫)9703岩鷚(2010-01-06新中橫)9711岩鷚(2010-01-06新中橫)9718
2010.01.05 新中橫-塔塔加一帶 

 

[型態特徵]
體長約12~18cm,體色較暗,與高山岩壁近似,有如高山上的麻雀。

[生態習性]
覓食或行進時常發出單音,繁殖期鳴聲較婉轉。雜食性,主要以高山植物之種子、松籽、草籽、植物嫩芽、漿果,或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多棲息於岩上或地面上,常成群在林緣裸露地之岩石、草地上活動,不怕人,常在有人跡的地方覓食。可飛行常距離,但通常只做短距離移動。

[棲地環境]
台灣特有亞種,為台灣陸棲鳥類中,海拔分布最高者。常出現在3000m以上之高山裸露地或開闊之草原,冬季時會降遷至針闊葉混合林或闊葉林避寒。

6/08/2009

黑頭文鳥(Black-headed Munia)

黑頭文鳥(2006-03-18田埔)0326

黑頭文鳥(2006-03-18田埔)0327
2006.3.18 田埔生態池 

這一對黑頭文鳥是兩年前在花蓮林管處田埔生態池生態調查中拍到的。當時還沒有夠長的望遠鏡頭,機身也只是入門的D50,拍鳥也只是因為工作上需要。但是也就是因為每次都拍不到,讓我很遺憾地離開調查地,這些因素,增強了我不斷想鑽研鳥類攝影~~~ㄧ直不斷投資。
雖然花費多,但是能看到清楚亮麗的影像,就很開心。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42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50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74
2009.5.29 七星潭
這是我個人非常想要好好看一看的小鳥之ㄧ。3年前在田埔見到一對後,在花蓮我大概只有在花蓮溪口見到。不過還好,花蓮溪口那ㄧ對倒是每次都能見到他們,不過他們總是在草叢堆裡高來低去,一下就飛到遙遠地一方,想要稍微近一點看看都不行。
好巧不巧地,5月底好友小胖帶著他老大來花蓮散心,隔天早上我門先在家看完電視後便到七星潭晃晃,夏天蔚藍的大海總是能夠帶走惱人的憂愁。
這次,竟也帶給我好運。
沿著步道一直走,週邊草皮上盛開著穗花,也結滿草籽。
還沒割的草皮中露出一隻ㄧ隻黑黑的鳥,我數了數,竟然有18隻黑頭文鳥在此覓食。
這個數量遠遠超過我看過的黑頭文鳥的紀錄,但是當時手邊沒相機,恨得我心癢癢。
快中午了,我才拿到了相機,鳥雖然還沒走,但強光下實在不容易拍攝,加上又還沒吃飯,烈日當中拍鳥,到了下午2點實在受不了煎熬,只好收工。
隔天再去,就再也見不到這一群黑頭文鳥大隊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嘴粗厚,鉛灰色全身暗栗褐色,帶有光澤頭部、上胸黑色腹部中央下覆羽黑色

[生態習性]
小群出現在低海拔山丘、草原地帶。容易混於其他文鳥類族群中。

[棲地環境]
文鳥是全球普遍分布的鳥種。台灣共有五種。其中黑頭文鳥原僅分布於台灣東部,但近年來由於飼養及放生活動,已擴散至西部平原。

5/31/2009

小雲雀(Oriental Skylark)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45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24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36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37
2008.06.15 花蓮太昌 
記錄1 誤闖民宅的小雲雀
清晨起床,想看看對面蓮霧樹上黑枕藍鶲,搞了半天,只聽的到他們清爽的對談聲卻不見蹤影。就帶著鏡頭外出走走。先是在後門拍了斑文鳥和橙帶藍尺蛾,接著在附近玉米田看看烏頭翁,想說,那來去上次傍晚見到番鵑的民宿看看,能不能再見到番鵑。這家民宿叫"三采吉光家",剛開始蓋之前,還不知道是要幹麻的,只知道台灣的農地正被大量切隔,農發條例讓農地不農用,搞休閒,搞觀光,我實在難以理解,這有啥遠景???

這家民宿門口除了廣大的押花地坪停車場之外,就是一大片約250坪的台北草草皮,常常引來斑文鳥以及泰國八哥在地面啄食草仔。今早走到這來,確是空空如也。我正對著嵐鎔說出"今天鳥真少",一轉頭,ㄟ,是隻沒見過的鳥,一邊看他一邊想,鷚吧!!大概是什麼大花鷚之類的。管他,先拍在回家查。整的觀察與拍攝的過程中,覺得其實他還不太害羞,可以慢慢走進觀察他,不過他步行速度蠻快的,看他走路的樣子,就讓我想到其他大型的鳥類,像喜鵲、雞等,走路時脖子都會往前伸直,動作好像都蠻好玩的...

回到家之後比對圖鑑,我也一直以為是大花鷚,直到po到傾聽自然裡經過許多高手前輩的阿偉、鳥癡、冷點等前輩的指正與說明,終於注意到大花鷚與小雲雀的3點差異。

以下差異由阿偉兄提出:

1. 小雲雀有冠羽大花鷚沒有
2. 小雲雀背部花花黑黑的,大花背部顏色較淡偏黃褐色而且斑紋比較稀疏
3. 小雲雀嘴粗而尖成錐形,大花的嘴比較細長

小雲雀(2008-10-24七星潭)1447
小雲雀(2008-10-24七星潭)1448 2008.10.25 七星潭
記錄2
聽說七星潭附近的大草皮很容易見到小雲雀,所以趁著放假清早來七星潭看鳥時,也特別地留意週遭的小雲雀。整體感覺上,這裡的小雲雀的確數量很多,侷限集中在七星潭大停車場到德燕漁場中間一段的草皮上,這段草皮由於人工化草皮(假儉草和台北草)比較少,多了很多其他禾本科、菊科的植被,除了食物來源豐富,草的高度也比較長適合小雲雀這地棲性鳥類躲藏,所以數量較豐。


小雲雀(2009-05-29七星潭)1712高聲鳴唱
小雲雀(2009-05-29七星潭)1716進行沙浴。
小雲雀(2009-05-29七星潭)1724豎起冠羽的模樣
2009.5.29 七星潭
記錄3
上次來七星潭看小雲雀是去年冬季,已經距離了半年多。這次來這塊草皮剛好還沒遇到割草,草都蠻高的,雖然小雲雀可以躲藏,但相對地若他們不願意挺直身體,那也容易被草隱藏注,不易見到。隨著時間慢慢接近中午,小雲雀除了吃草籽、嫩芽、花蜜之外,還會在草皮上裸露地中挖個坑進行沙浴。沙浴的時間大約3~4分鐘,整個過程大約就是蹲坐下,抖動身體及翅膀,站直身體瞧瞧姿勢,蹲坐下,抖動身體及翅膀等連續性的動作。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15cm,頭黃褐色帶有三條黑褐色縱斑,羽冠黑褐色。背部褐色,有黑褐色軸斑。尾羽灰褐色,外側白色。後爪長

[生態習性]
通常單獨活動,於地面快速奔跑,一面曲折前進一面捕食地面之小型昆蟲及種仔。警戒時冠羽會豎起。能直線上飛並在定點振翅。

[棲地環境]
分布於南亞至東亞。在台灣通常出現於低海拔平地之空曠草原、旱田。

5/30/2009

小彎嘴畫眉(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小彎嘴畫眉(2008-06-30宜蘭東港)0004 2008.6.30 宜蘭壯圍 
第一次看到小彎嘴,是在花蓮的楓林步道;第二次呢,是在鯉魚山步道;第三次,也就是拍到的這次,則是在宜蘭公館-東港之間的步道。這裡的海岸次生林裡,棲息著許多小彎嘴畫眉,總是三兩成對的在這裡活動,顯而易見。雖然,性情一樣羞怯,但是,數量多,看到及拍到的機率自然大大提升許多。這兒拍鳥,真是喜悅的事情。

小彎嘴(2009-05-20鯉魚山)1210 2009.5.20 花蓮鯉魚山
拍鳥的次數隨著時間不斷地增加,但是看到小彎嘴好像並沒有明顯提升,聲音是一直有聽到,但卻沒有什麼機會碰到。09年上山找八色鳥的幾次路程中,其中ㄧ次的回程就在半路上的枯木遇到了小彎嘴,他在做什麼呢?原來,他來這撕ㄧ些木材纖維,準備要做巢啦!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21cm,嘴常而尖略向下彎,後頸及兩側至上背栗褐色,頭頂、背至尾羽、亦為深褐色,有明顯白眉線及黑色過眼線至後頭,喉至上胸潔白色,下胸至腹部有暗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性情害羞不易見,以小群於灌木或草叢中活動,不善長飛,常跳躍行進或短距離飛過。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種子為主食。築巢於樹上、草叢中。 喜歡鳴叫,發出嘹亮悅耳似「都、都、都」或「嘎歸— 嘎歸—」之聲。

[棲地環境]
台灣特有亞種。主要棲息於台灣全島中低海拔闊葉林或次生林下層山區樹林地帶。

山紅頭(紅頭穗鶥)(Red-headed Tree Babbler)

DSC_0091

拍到這隻山紅頭,算是意外吧~
這小傢伙的速度實在快,不太愛休息,總是ㄧ個勁兒的跳躍轉動。倒是牠的叫聲,我常聽到。牠的叫聲有兩、三種,一種是 「嘟..嘟..嘟」,這是繁殖期才有的聲音。我比較有印象的是平時的「就..急~~~」這種叫聲,常常可以在山邊樹叢中聽到這種聲音。只是幾乎是只聞其聲,若不特意埋伏等待,我那逐漸退化的視力是根本看不見這個小傢伙。

山紅頭(2009-05-16鯉魚山)6015
2009.5.16 鯉魚山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背面大致為橄褐色,頭上紅棕色。嘴暗褐色。臉部淡黃褐色,喉至腹為黃色,夾帶有灰色羽毛。雌雄鳥同色。

[生態習性]
常小群在森林底層之濃密草叢中活動。天性活潑善動,穿梭在草叢間,不易觀察。飛行高度低,飛行距離短,可在草莖及末端枝枒上攝食昆蟲或種子。腳強健,善跳不善飛。在枝椏上以跳躍或側跳方式移動,也會倒吊在細枝上啄食。

[棲地分布]
普遍留鳥,生活在中低海拔山區森林下層及灌木叢中。

5/29/2009

珠頸斑鳩(Spotted-necked Dove)

珠頸斑鳩(2008-04-04台北)0011

珠頸斑鳩(2008-04-04台北)0012
2008.4.4 台北車站 
珠頸斑鳩是非常常見的鳥類,即便是在熱鬧非凡的台北車站,也可以輕易見到並拍攝。這鳥不太怕人,尤其是台北的珠頸斑鳩,更是習慣人的走動。實在是練習拍鳥的好對象。

斑頸鳩(2009-1-22植物園)5633
斑頸鳩(2009-1-22植物園)5635
2009.1.22 台北植物園
除了火車站之外,台北植物園著名的松鼠步道區也是觀察珠頸斑鳩的好場所,她們在此表現得更是落落大方、平易近人。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全長約28cm,比一般家鴿稍小並苗條些。頭、頰、頸部淡紫灰色,頭頂灰色,胸腹淡葡萄色。頸側有黑底白斑的頸輪。翼淡褐色,有白色麟狀紋。

[生態習性]
是平地與低海拔鳥類,以植物種子、果實等為主食。飛行速度快,呈直線。一般築巢在樹上,偶爾會在岩石上築巢,雌雄皆抱卵,育雛時,會先將食物半消化後才吐出以餵食幼鳥,稱為鴿乳。叫聲為連續之「ㄍㄨ、ㄍㄨ、ㄍㄨ-ㄍㄨ,ㄍㄨ、ㄍㄨ、ㄍㄨ-ㄍㄨ」的鳴叫聲。常成小群覓食,不太怕人,當人走近時,才飛上樹林,飛行時可見尾巴呈扇型及明顯的白邊。

[棲地環境]
廣泛見於全島平地至中海拔地區之公園或居家附近。

5/24/2009

頭烏線(Gould's Fulvetta)

頭烏線7184
2008.10.10 楓林步道
記錄1 第一次相遇 
坦白講,我對這隻鳥還來不及觀察,只聽到後方有聲音我便轉頭準備對焦,就看到一隻小不點攀在枯枝上,沒一會就溜走了...回來從電腦上看,還真認不出來,請教了前輩才知原來是頭烏線的幼鳥。

頭烏線(2009-05-16鯉魚山)5994
頭烏線(2009-05-17鯉魚山)0956
頭烏線(2009-05-17鯉魚山)0987
頭烏線(2009-05-17鯉魚山)0990
頭烏線(2009-05-20鯉魚山)1110
頭烏線(2009-05-20鯉魚山)1126
頭烏線(2009-05-20鯉魚山)1130
頭烏線(2009-05-20鯉魚山)1160
2009.5.15~5.20 鯉魚山
記錄2 不再陌生的頭烏線
2009年5月份,常到市郊的山上去碰運氣,想一探八色鳥之美,連續去了好幾次都沒見到,反倒是ㄧ直見到頭烏線、朱鸝兩種以往見面次數較少的山區鳥類。
尤其是頭烏線,在山區溪溝裡的地被植物如竹子、山蕉、冷清草鑽來鑽去,偶而露出個頭來大方的站在十頭或竹枝條上,驕傲的張開喉嚨唱出悅耳鳴聲。這幾次密集的見到他們,我想,日後我再看到一定不會再忘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13cm,頭至背大致為褐色系。成鳥頭側左右各有一道延伸至頸後的黑色縱紋,為明顯的辨識特徵。臉部頸側胸側為灰褐色,眼周圍橙黃色。喉至胸灰黃褐色,腹污黃白色。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低山區闊葉林或次生林之留鳥;小群活動,大抵2~5隻成小群聚集。性羞怯,隱匿不易見,總是躲在草叢或地面雜木蔓藤中,謹慎地在地面穿行,發出一連串長圓潤悅耳的俏皮哨音:「是誰打破氣球?」「是誰打破氣球?」。食物以昆蟲以及其幼蟲為主,喜愛野果、雜草嫩葉與種籽等。

[棲地環境]
一般出現在出現於海拔1,800m以下山區的闊葉林下層的灌木草叢或次生植物中,通常棲息於近地面樹叢,在濃密蔓藤以及雜草之間活動。

5/22/2009

朱鸝(Maroon Oriole)

第一次看到朱鸝,是在10多年前的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的扇平工作站裡,這與第一次看到台灣藍鵲的經驗是ㄧ樣的。巢位就在工作站辦公室下方的植物標本園裡的火焰木上,筆直而高大的火焰木,主要側枝的分剎處以距離地面10m以上了,而朱鸝就築巢於頂端。在當時,能看到朱鸝,其珍貴與稀有性更甚於藍鵲。

多年後,我來到花蓮工作,常常在壽豐ㄧ帶山邊如鯉魚潭、豐山等地看到朱鸝,這感覺很棒。我還記得2006年支援花蓮鳥會鯉魚潭冬季賞鳥博覽會時,突然在草皮上大家發現到朱鸝時的那種讚嘆聲,小朋友既緊張又興奮的咭咭咯咯說笑不停,覺得這就是保育向下紮根時,所給予小朋友最寶貴的記憶。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0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1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5  2007.5.7 花農壽豐林場,站立在赤桉上的成鳥

朱鸝幼鳥(2008-08-17兆豐農場)6647 2008.8.17 在兆豐農場見到的亞成鳥,亞成鳥是腹部有白斑

朱鸝7479 2008.10.11 朱鸝的雄成鳥,體色明顯的紅色與黑色

朱鸝(2009-05-16鯉魚山)60562009.5.15 鯉魚山
朱鸝(2009-05-20鯉魚山)1100朱鸝(2009-05-20鯉魚山)1224
朱鸝(2009-05-20鯉魚山)1247 2009.5.20 鯉魚山,哺育中的雌鳥
記錄2
這一陣子趁著工作之餘的空閒時間上山找尋漂亮的八色鳥,ㄧ週內連去3次,只有ㄧ次聽到叫聲,但總是無緣見面。反倒是剛好也碰上朱鸝的哺育期,每每上山都能遇到她。"馬ㄨˋ.. 馬ㄨˋ""是她最常發出的叫聲,有時興起,也會學他叫上幾句,不過他知道我是冒牌貨,一點也不想理我就是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特有生物中心保育類野生動物資料庫

[形態特徵]
體長25~28cm,翼長15cm。頭嘴等長、腳短、尾短於翼、羽色鮮豔。
雄鳥:除頭、頸至上胸與飛羽為黑色外,皆為鮮紅色。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胸至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
亞成鳥:頭至頸部、上胸、翼暗褐色,背至尾羽、肩羽暗紅色;胸至腹污白色,雜有暗紅色及暗褐色縱斑;尾下覆羽暗紅色。

[生態習性]
生性害羞,不易接近,飛行能力強,呈波浪曲線前進,飛行時多半採自較高處往下滑行的姿勢,經常以此來往兩谷地之間。鳴聲與黃鸝相似,鳴叫方式大致分為三種:
(ㄧ)
低調的:”無無”於繁殖期間特別容易聽到;
(二)類似熱帶叢林中怪異的”ㄍㄨㄚ/、ㄍㄨㄚ/、…"急促聲,是警戒及示威的叫法;
(三)另一種為哨聲,三種叫法以前二者較易聽到。

朱鸝通常單獨出現,繁殖期後則可見母鳥攜幼鳥練飛,有目標的固定出現覓食;以土肉桂 、樟樹、江某、雀榕等種子、漿果為食,或食昆蟲。主要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為食。繁殖期是在每年4~6月間,其巢位於樹枝上,離地面約10m處。具有特殊細膩的育雛行為。飛行時,呈波浪狀曲線前進。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低海拔地區之闊葉林中,與其他鳥群一起活動。

[棲地環境]
朱鸝在全台低海拔300~900m間之亞熱帶闊葉林呈不普遍分佈,族群數量不多,現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鳥類。 目前數量較普遍的棲地應屬於扇平及花蓮的安通兩地 。在扇平山區中,朱鸝分佈在海拔600至1,200m之間,棲地相當固定,在扇平地區可見在樹枝間躍動。常單獨或小群出現在闊葉林中、下層,偏好某些特定樹木,如山黃麻。

[面臨問題]
1.蛇類及猛禽等天敵侵入鳥巢盜食蛋與雛鳥。
2.朱鸝對棲息樹種的特定選擇,使其先天上無法形成大族群。
3.由於羽色豔麗,被捕捉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