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鳥(鶺鴒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鶺鴒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4/23/2010

樹鷚(Tree Pipit)

樹鷚(2007-12-15布洛灣)0003
記錄一 2007.12.15 太魯閣布洛灣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見到樹鷚,第一次看到樹鷚是在壽豐實習林場,當時正在做林場植群調查時,一群樹鷚躲在樹上看著我工作。當實沒有好的相機與鏡頭,拍到的都是模糊的畫面,勉強隱約得找到耳朵後方黑色斑點而確認出是樹鷚。
就這麼又過了一年,我才在布洛灣又見到牠們。

樹鷚(2009-01-01武陵農場)4893
記錄2  2009.01.02 武陵農場
的確,警覺性高的樹鷚不是種容易親近的鳥類,一定要低身緩慢地守者,天氣好時在草地上蹲著倒還好,但在武陵這次結霜的草坡上可真是凍感十足。前晚睡在車上時已親身經歷氣溫下降與濕氣充足時前檔玻璃慢慢結霜的物理現象,5點多鼓足勇氣轉開水龍頭洗把臉後,在天剛亮之下,蹲在還結著霜晶的地上跟樹鷚玩躲貓貓,一邊欣賞霜白的地被,但也一邊打著哆嗦等候樹鷚的動向,也是次難忘的回憶。

樹鷚(2010-02-28太昌)6691

樹鷚(2010-02-28太昌)6695
記錄三  2010.3.1 慈濟技術學院

[形態特徵]
小型雀形目鳥類,體長約14cm。雌雄相似,嘴黃褐色但下嘴顏色較淡,腳淡黃褐色。頭部至背部均為橄綠色夾有不明顯的深色縱斑。翼羽有暗色軸斑。眉線乳白色,耳羽橄綠色,喉部白色有黑色顎線,在臉頰耳羽末端有一白色小圓斑是辨識重點。胸部及脇部呈皮黃色並有明顯黑褐色縱斑。腹部白色,尾羽黑褐色外側白色,停棲時翼部有兩條淡色翼帶。

[生態習性]
台灣為普遍冬候鳥,全境都有分佈。常成小群活動在地面覓食,在地面活動時會上下擺動尾羽及發出tsi-tsi的聲音。受驚擾時會發出tseez-tseez 的長音,並快速飛到樹上並不停的擺動尾羽。台灣除樹鷚外,其他鷚屬鳥類較少上樹。

[棲地環境]
低海拔林緣有草欉的地帶。

12/27/2008

大花鷚(Richard's Pipit)

_DSC4740

_DSC4742
2008.12 東華大學

[型態特徵]
體長18cm,為鷚中身材最大者。羽色與雲雀類非常相近,不過跗蹠很長,有2.8~3.1cm。後趾爪亦達1.4~2.1cm,停棲時身體挺直,此兩點為最重要的分辨特徵。 背面橄黃褐色具黑色縱斑,眉斑乳黃色,胸側之斑紋不似其他的鷚多。

[生態習性]
廣泛分布於亞洲各地,西自中東至印度、馬來半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冬季南遷至印度、華南,南至馬來西亞,亦遷徙至非洲北部避寒。在台灣為不普遍之冬候鳥。多成對或結小群活動,飛行呈波浪狀,但飛得不高。性機警畏人。以昆蟲或其幼蟲為食。常見在草地或耕作地上快步行走,停棲時身體較為挺直。

[棲地環境]
棲息於河灘、草地或農田。

12/19/2008

赤喉鷚(Red-throated Pipit)

_DSC2816 
2008.11.23 美崙溪與須美基溪匯流區,非繁殖羽

_DSC2848
2008.11.23 美崙溪與須美基溪匯流區,非繁殖羽

赤喉鷚(2008-11-23美崙溪)2850
2008.11.23 美崙溪與須美基溪匯流區,非繁殖羽
紀錄一:不仔細看會忽略的鳥種
到嘉國橋下拍灰背眼紋白鶺鴒,因為躲的夠久也因為一直蹲低地潛伏,因而慢慢地接近了河床中央,一待就過了1小時。天色越來越亮,陽光的紫外線在灰色的雲下折射出髒兮兮的色質,而眼前,就是一大片的小環頸鴴在灰白色的礫石灘上移動著,偶而,波動狀地飛來幾隻鶺鴒,多半是黃鶺鴒,好像已經沒啥變化了。
再仔細一看,怎麼就是有隻顏色特別暗的鶺鴒一晃而過,消失在很後方的石頭下。慢慢的跟進,等著他出現,出現了隻鷚。是什麼鷚,一時無法肯定,因為好像沒見過,只見牠躲在石頭凹漥處洗起澡了,不一會就站出來抖動著蓬鬆羽毛。

鷚都長的蠻像的,與赤喉鷚長相相近的親戚是大花鷚與樹鷚,除此之外我覺得也跟百靈科的小雲雀很像,區別如下:

  • 大花鷚:體型較大,站姿較挺直,背部有黑色縱斑,臉頰後端無白色小圓斑,胸部有黑色縱斑而赤喉鷚則胸部及脇部均有縱斑。
  • 樹鷚:體型較小,背部無黑色縱斑,臉頰後端有一個白色小圓斑,胸腹及脇部均有黑色縱斑而赤喉鷚只有胸部及脇部有縱斑。樹鷚受乾擾會飛上樹,赤喉鷚不會。
  • 小雲雀:整體顏色較黑,有羽冠。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15公分。嘴黃褐色但嘴基部顏色較黃,腳黃綠色。雌雄相似,繁殖羽與非繁殖羽羽色不同。
繁殖羽:頭、頸至胸部紅褐色,耳羽顏色呈較暗的栗褐色,眉線較暗不明顯,頭部夾有深色細縱斑。體背至尾羽灰褐色,背部顏色較綠並夾有淡色的細縱紋,背羽有明顯的黑色軸斑,飛羽羽緣顏色很淡,外側兩邊尾羽白色。脇部淡黃色並有黑褐色細縱斑,腹部至尾下黃白色,停棲時有兩條淡色翼帶。
非繁殖羽:類似繁殖羽,但喉、胸部紅褐色消失而呈污黃色。眉線較繁殖羽淡,耳羽紅褐色較明顯。背部較綠有明顯的淡色縱紋。胸、脇有明顯的黑褐色縱斑。停棲時白色翼帶非常明顯。

[生態習性]
族群分佈主要在亞洲北部繁殖,非繁殖季會遷徙至亞洲南部、非洲、大洋洲度冬。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或春、秋季過境鳥,台灣全境都有分佈。常單獨活動。停棲時下半身常上下擺動,飛行呈波浪形,飛行時會發出tzwee-tzwee或 peez-peez的叫聲。

[棲地環境]
喜愛棲息在靠海的農耕地、稻田區、短草地、草澤地或溪流。

7/31/2008

白面白鶺鴒(White Wagtail)

 20071215009_thumb1
2007.12.15 布洛灣,疾走中的白面白鶺鴒 

 白面白鶺鴒(2008-01-31礁溪佛光大學)0176
2008.1.31 礁溪林美 佛光大學,把領巾圍好。用餐:準備好了!! 

白面白鶺鴒是ㄧ年四季都可以在台灣見到的鳥種。鶺鴒這ㄧ類的鳥喜歡在靠近水邊的開閣草地或馬路上遊蕩,行進時常常是快步走走停停,還不時地上上下下擺動長長的尾巴,遠遠的就可以見到牠們搖晃的動作了,而如果很明顯的發現黑白的對比色,那就是白鶺鴒了。
鶺鴒科鳥類在飛行的時候,喜歡在振翅之後略作休息,等身體下降到某一個程度時再繼續鼓翼,使身體上升。這種收翅和鼓翼交替運用之下,便形成了像波浪般的飛行路線。

白面白鶺鴒是白鶺鴒類三種亞種中的其中一種:
1.白面白鶺鴒,臉頰白淨,喉部至胸前都是黑色。
2.白鶺鴒,眼睛有著細黑色的過眼線,上胸僅有一小塊黑色。
3.黑眼線白鶺鴒,同樣也是帶著黑眼線,不過喉部至上胸前都是黑色,類似白面白鶺鴒。

白鶺鴒和黑眼線白鶺鴒都是來台灣渡冬的冬候鳥。

白面白鶺鴒的基礎資料如下,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繁殖羽:頭頂至背部黑色,面部全白色。翼黑色,有明顯白斑。喉及前胸黑色,腹面白色,腳黑色。

非繁殖羽:頭頂至背部灰色,其餘部份皆相同。

[生態習性]
常迅速在地面快跑,並啄食地上昆蟲。放慢腳步或停立時,會不斷上下擺動尾巴。飛行時呈波浪形,並會發出有節奏的"嘰嘰嘰、嘰嘰、嘰嘰嘰"鳴叫。

[棲地分布]
分布於歐、亞、非三洲,在台灣廣泛見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

3/30/2008

黃眉黃鶺鴒

黃眉黃鶺鴒(2008-02-10宜蘭)0276
2008.2.10 宜蘭


 黃眉黃鶺鴒(2008-03-01花蓮溪口)0136
2008.3.1 花蓮溪口

 ASO_0172黃眉黃鶺鴒
 2008.3.1 花蓮溪口

    在溪邊、圳溝田邊或沿海地,可看見一種嘰-- 嘰--叫、飛行時呈波浪狀、走路時速度很快,然後停下來搖著尾巴東張西望,這類鳥是鶺鴒類的鳥。台灣常見的鶺鴒有三種,分別是白鶺鴒、黃鶺鴒以及灰鶺鴒。而這三種之間,又有有許多不同變化的亞種。
    根據網友的論壇指出(關於黃鶺鴒亞種的論壇),黃鶺鴒共有九種不同的亞種, 一般在台灣常見的是黃眉黃鶺鴒以及白眉黃鶺鴒等兩個亞種。
   
黃眉黃鶺鴒的基礎資料如下,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夏季繁殖羽:頭上、背至腰、小覆羽橄黃色,腹部鮮黃色。翼灰黑色,但羽緣黃白色,成兩條帶狀。過眼線黃色

冬季非繁殖羽:頭上、背至腰、小覆羽橄黃色,腹部污白色至灰褐色。翼灰黑色,但羽緣黃白色,成兩條帶狀。過眼線灰褐色

[生態習性]
白天以鬆散的小群在平地水邊或耕地活動,以快走方式獵食昆蟲,偶爾會飛撲昆蟲。飛行時呈波浪狀前進,停立時尾部會上下擺動。

[棲地分布]
普遍分布於歐、亞、非等三洲。冬候鳥及過境鳥,於每年8月到翌年5月散見於低海拔水域,如水田、河岸、池塘、沼澤、湖邊、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