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11

攝影背包

除了價格、外觀之外,現在的專業攝影背包都有一定厚度的泡棉可以保護設備,採用的布料也都有一定的防水效果,所以我對於攝影背包的選擇主要在於使用上方便及背負舒適性。精彩的瞬間稍縱即逝,若因為相機、鏡頭卡在背包裡僅能徒留遺憾;因為照相器材多,既然已經出發走一趟長途路程進行攝影,總不想因為缺了什麼鏡頭或配件,所以背包重量也是很嚇人,那背起來自然要講究舒服。每個人喜好的攝影內容及路線不同,所以以下介紹的背包不見得適應所有人,大型背包要是針對擁有長鏡頭同好要外出拍照時的使用心得分享,小型背包則是一般日常生活中小紀錄可用的好幫手。

lowepro-logo
我的第一個攝影背包是由Lowepro生產,這一款背包是單肩側背式,從1993年使用至今,當時商標還是用一塊布車縫在背包上,和現在市面上看到的很不一樣。當時臺灣曾經有商家代理過Lowepro,但是後來有一段時間在市面上是找不到Lowepro的產品,但是登山友等大型登山用品店卻可以輕易找到Lowepro生產的登山用品Lowe Alpine系列商品。大概到了90年左右,Lowepro才又重返市面。至今,我仍然很肯定Lowepro商品的品質,許多周邊商品,我也都採用它的。
L1040579 
由於是早期的商品,所以表布僅具有一點點防水效果,頂蓋及底部具有較厚的泡棉支撐,但是開口很大,拿取相機很方便,Size大約是B5,可適合當作隨身包包,帶一些小筆記本或小說之類的去上課,所以他也是我念書時的書包之一。比較特別的是,這顆包包是Lowealpine的背負系統,而且是在臺灣生產製造的。L1040581整個設計裡我最讚賞的是他的背帶。寬背帶設計,且有加厚的泡棉達減緩肩膀壓力,而且背帶的形狀是弧形,這樣的設計讓背包可以很貼身,貼身就不容易產生晃動而增加肩膀壓力,整體來說,在90年代能設計這樣兼具外形與功能的背包,真是棒!

Lowepro Photo Runner
這是第二顆Lowepro的隨身小包,而且是近年來的新布料、新產品。從取名上可知,這是個適合運動時攜帶的攝影包,所以它的容量不大,就是一機一鏡,如果放台類單或是小DC,那就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放些零時;另一個特色在於固定式腰帶,設計上就是希望能夠綁在腰上,這個包蠻適合健走、慢跑或是單車運動時使用。L1040578

Lowepro Photo Trekker AW
這是我購買的第一顆Lowepro雙肩背包,Trekker系列是Lowepro開發出來戶外健行或自然攝影活動的包包,所以色彩的設計上除了黑色款之外,還會有綠色款。系列中有多種容量可供選擇,最小的是Mini Trekker,比較大容量的就是Natural Trekker、Photo Trekker、Pro Trekker、Super Trekker四個等級,AW指的是防潑水抗撕裂單寧布以及附有遮雨套,all weather condition都能使用的意思。
這個攝影背包是許多國外自然攝影家推薦的背包(http://www.the-digital-picture.com/Reviews/Lowepro-Photo-Trekker-II-AW-Camera-Backpack-Review.aspx),可以看出長短鏡、腳架及各色裝備都能一應具全的帶上,在旅遊時非常方便。的確,在我的多次旅行中,這個背包幫了很大的忙,它除了容量大之外,尺寸符合登機Size,泡綿軟墊全部加厚,抗震力十足,但是也因為非常粗壯,所以重量不輕,雖然有雙肩背帶,但是背負系統設計上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DSCF3443 DSCF3447 DSCF3448

Lowepro Lens Trekker 600AW
這是一種專門為長鏡頭設計的背包,除非有300mm/f2.8以上的長鏡頭,不然不太適用,這個設計就是一機一鏡,把機身裝在鏡頭上直接放入桶狀包中,勉強可支援到600mm/f4,但是不能裝機身。和上一個Photo Trekker相較之下,這個包包的設計方向明確,所以背負中舒適度提高,重心適中,長程健走下來不會很難受,缺點就是用途很單純狹隘,所以不太適合作他途。

DSCF3450 DSCF3451

列印 
DOMKE是我使用第一款可以容納雙機四鏡的大型背包,從背包的軟爛程度也可以看出他也歷經風霜,的確,使用這款背包時臺灣也還沒有代理,是從國外直接買回來的。DOMKE背包最經典的是以帆布作為表布的F系列,帆布比較柔軟,所以整體來說,DOMKE包背在身上時和身體的貼和性很高,在行動時很舒服。DOMKE在相機包世界裡也是家大廠商,所以週邊配件也還算豐富,背包裡的分隔袋、軟墊、鏡頭包布、減壓背帶等也都有生產販賣,而且不同型號的包包之間大多能交互使用,基本上帆布不易磨損,所以保持好背包的完整,背帶沒壞,內部的一些小配件是可以很輕易取得更新品,。

L1040544 L1040545 L1040549 L1040550

head

SAFROTTO CF系列背包,是我購買的第二個大型單肩背包,毫無疑問的,這是個山寨版DOMKE包,而且,在外形上猛一看還真像。購買的初衷是想用一個相當平實(約NT$2000)的價格買一個有類似功能的包包。有次走在台北火車站前的NOVA,竟然還被裡頭的店員攔下,用很訝異帶著敬畏的眼神和語氣問我,這是DOMKE的F1嗎? 當然,我很大方地把側邊商標給他看,告訴他這是個仿DOMKE包,瞬間,那位先生的表情馬上轉為鄙夷的感覺。在容量上跟DOMKE差不多,但是內部的小設計上就不如DOMKE。首先是中間的泡棉隔板部分,SAFRTTO的比較短,只能支撐或包護到50mm以下的鏡頭,長一點的變焦鏡大概會有1/3~1/2是露在隔板外可能會碰撞在一起。背包上的魔鬼氈僅有縱向,所以在隔板的變換上限制頗多。背帶上設計了一個加厚的"減壓區",在外形上頗有學院風的感覺,但是背起來卻沒達到減壓,反而有局部增壓的不舒適感,這是一大缺點。最大的優點,就是價格比DOMKE便宜多了。
另外,引用大陸網友的對這個品牌的看法「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品牌,只要与摄影有关的箱、包、袋、衣服、裤子、帽子啥都做,并且不少东西可以订做。它的系列繁多,善于模仿并勇于创新,可以说学啥像啥,虽然用料做工不那么地道,但价格公道的多。

L1040551 L1040553 L1040552

nikon-logo

Nikon CL-L2
Nikon包中除了早期真皮的相機皮箱以及近年來幾款是和其它知名包廠商合作(例如Porter)等,不然原廠包一般都是代工製造,外觀上和功能上並沒有比較吸引人之處。比較特別的是因為轉戰拍鳥長鏡後,一直在搜尋比較適合長鏡頭的背包。Nikon CL-L2是一款專為長鏡頭設計的單肩斜背水桶包,可容納200-400mm f/4G VR 、300mm f/2.8、500mm f/4等鏡頭,側邊是尼龍防水布,底層是硬樹脂塑膠防護層。個人覺得在車載或人背攜帶上都有相當好的便利性,唯獨臺灣沒有進,要請店家定貨或是自行上B&H訂購(比較便宜)。另外,Nikon針對這個背袋曾經提出回收更新,主要原因是舊版的塑膠底有脫落的紀錄,若是長砲掉了那就糗大了,所以Nikon也曾召回換貨。相關辨識方式請參閱Nikon官方網頁http://www.nikonusa.com/Service-And-Support/Service-Advisories/gezwvxim/CL-L2%20Ballistic%20Nylon%20Lens%20Case%20Service%20Advisory.html

L1040554 L1040555 L1040557

st-847765-2 

KATA是來自以色列的品牌,KATA是日文中的”形”,是指做某件事情的一種方式、或是個重要的合作夥伴,至於原廠是否也是取這個意思當作設計精神,我只能猜測。不過,綜觀而言,KATA包是我最近覺得設計很人性而且很實在的優質攝影背包。

KATA BP-502
這是比較適合出國使用的大型拉桿攝影包,其實因為非常大,背起來不太好看,而且重心也偏低不舒服,還是適合拉著登機使用。它的內容量大於Lowepro Photo Trekker,長度也常一些,600mm/f4的鏡頭可以容納下去。後頭雙肩背帶的地方,可以插入托桿車或是Notebook,其實在出國旅遊攝影上在機場旅館之間移動奔波,還算方便。
DSCF3452 DSCF3454 DSCF3455 DSCF3457

KATA Bug 255UL

KATA的好,尤其在我使用過KATA Bug 255UL之後,更是這麼想。這是我使用過攝影背包中背負系統最優的一個,有鋁架支撐,透氣排汗而且背起來非常省力,感覺就像背著Osprey的登山背包。背包容量不算小,把中間部分隔板拆掉,可以容納500mm/f4,或是機身加上300mm/f2.8。若是中短鏡頭的風景、人像或昆蟲攝影,大概一個包就能搞定。包包採用淺灰色很都市很優雅,適合在都市中穿梭,背到野外去容易弄髒,比較可惜。

L1040559 L1040560 L1040561很多接縫處都可以看到車線很紮實,上下加起來至少有40針。 L1040563 L1040564 L1040565 L1040567 L1040569 L1040570 L1040571 L1040572

[相關聯結]
大陸有位網友為攝影背包下了很有趣實在的解析,值得推薦:

嚴重剖析攝影包 http://www3.xitek.com/papers/highmax/highmax1.htm

5/28/2011

佛法僧(Dollarbird)

佛法僧009
2010.1.25 蘭卡威

[型態特徵]
體長約28cm,雌雄體色相同。
嘴喙紅色,嘴寛而粗短,腳短呈紅色。頭大頸短,頭黑色,帶有點暗綠褐色,整個體色大致為帶有金屬光澤的鮮翠綠至藍綠色,胸、腹體色略偏藍綠色,喉部略帶紫色。翼羽極長,飛行時初級飛羽有明顯白色大斑紋,初級覆羽為翠藍色。

[生態習性]
在台灣地區為不普遍的過境鳥及稀有留鳥,近年於南投地區發現其繁殖紀錄。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繁殖地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日本南部、朝鮮半島;冬季則南遷至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印度、馬來半島、菲律賓、婆羅州、爪哇、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大洋洲到太平洋島嶼等地區度冬。常單獨活動,肉食性鳥類。

[棲地環境]
分布於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山區、水庫地區、開墾地森林邊緣,常棲立於開闊地區的樹冠層、獨立木、突出枝頭或電線上。

[其它說明]
佛法僧鳥名源自於日本的一個誤會,過去日本某種鴟鴞科的叫聲似日本語的「佛、法、僧」,因不明其習性而誤認為是佛法僧所發出鳴的,因而得名並沿用至今;又「佛、法、僧」為佛界三寶,故又名三寶鳥。

5/27/2011

琵嘴鴨(Northern Shoveler)

皮嘴鴨(2008-10-22鰲鼓溼地)0749 

皮嘴鴨(2008-10-22鰲鼓溼地)0808
2008.10.22 嘉義鰲鼓。雄鳥非繁殖羽。

 

皮嘴鴨(2008-10-22鰲鼓溼地)0739 
2008.10.22 嘉義鰲鼓。雌鳥非繁殖羽。

小水鴨皮嘴鴨群(2008-10-22鰲鼓溼地)0655 
2008.10.22 嘉義鰲鼓。倒立覓食中的琵嘴鴨群
[紀錄一]
趁著到嘉義參加研習的機會,清晨4點多起個大早到鰲鼓溼地一趟,因為在7月暑假一行時對於溼地的美景印象深刻尚不能忘懷...我想若不把握難得的出差機會,實在太可惜了。
溼地裡最先迎接我的,仍是成群的鷺鷥群,大中小白、蒼、夜、栗小等,不是高掛防風林枯木枝頭,便是在馬路堤岸上排排蹲著。

退居在後方的是水鴨群,估計有1萬多隻,是由小水鴨及琵嘴鴨組成。琵嘴鴨雖是容易見到的普鳥,但出現在東部的機會很少,所以是我第一次見到,也算是個不錯的收穫。

皮嘴鴨(2009-02-04鰲股溼地)6906 2009.2.4 嘉義鰲鼓。雄鳥繁殖羽。
[紀錄二]
寒假來到嘉義鰲股。這次可是見到了雄鳥的繁殖羽。也許是這裡較炎熱,雄鳥換羽的時間較東北部快了些,上週在宜蘭塭底看到的琵嘴鴨語色還沒那麼漂亮有光澤。皮嘴鴨(2010-01-03鰲鼓)0230 2010.1.2 嘉義鰲鼓。雄鳥換羽中。
[紀錄三]
仍然是在嘉義鰲股拍攝到琵嘴鴨,而且距離比往年更近了。這次是雄鳥正在轉換中的繁殖羽,頭部的綠色像是褪色的水彩,少了點光彩,但是奇特的大嘴,還是很qute!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嘴大而扁平,呈匙狀。腳橙紅色。
雄鳥繁殖羽:嘴黑色,頭至上頸部暗綠色而有光澤,眼黃色。下胸至腹部為醒目的栗褐色。下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色。飛行時,覆羽淡灰藍色,初級飛羽暗褐色;翼鏡暗綠色,上緣白色;翼下覆羽白色。
雌鳥:嘴暗褐色,周邊橙色。全身褐色,羽緣淡褐色,過眼線黑褐色。
雄鳥非繁殖羽:大致上似雌鳥,腹部及尾下覆羽為橙色;背部顏色較黑。

[生態習性]
冬候鳥,繁殖於歐洲、西伯利亞、蒙古、中國東北、新疆西部及北美洲西部;越冬時遷於英國、愛爾蘭、歐洲南部、長江中、下游以南至東南沿岸、亞洲南部、菲律賓、日本、非洲北部和東部、北美洲南部至墨西哥、夏威夷以及密克羅尼亞。度冬期間在臺灣,數量次於小水鴨;通常兩群會混在一起。白天在海邊、河口、濕地草原、沼澤等處休息。夜間則在濕地、沙灘或泥灘覓食。用鏟形嘴篩食,主要食物為水生動植物。

[棲地環境]
出現於河口、沙洲、沼澤、湖泊地帶。

5/25/2011

斑文鳥(Scaly-breasted Munia)

斑文鳥(92007-03-27太昌)0142

斑文鳥(92007-03-27太昌)0147

斑文鳥(92007-03-27太昌)0148

斑文鳥(92007-03-27太昌)0145     2007.3.27 花蓮太昌村

_DSC00422007.3.28 花蓮太昌

斑文鳥(2009-08-16佳林)68362009.8.16 花蓮佳林村 斑文鳥(2010-01-31礁溪)90992010.1.31宜蘭礁溪

斑文鳥不論在體型大小或是外形上,都與麻雀非常相似。ㄧ樣喜歡成群結隊的斑文鳥,卻少了麻雀的聒噪,斑文鳥台語稱做黑嘴嗶仔,黑嘴是嘴巴顏色,嗶仔是叫聲,因為他們的叫聲很單一,就是嗶…嗶…嗶…,因為一大群一起行動,邊動作邊叫,就是一陣嗶嗶聲不絕於耳。
斑文鳥很常出現在平地農田裡,上面佳林村拍得的就是因為水稻熟了,吸引斑文鳥來,所以小學課本裡常提到麻雀會吃稻米,是農民頭疼的鳥,其實也還包括了斑文鳥。嘴形相近的這兩種鳥,食性也都差不多,只是麻雀更適應都市生活,會在柏油路吃東西,斑文鳥就不會。

另外一種也很常見的是白腰文鳥,白腰文鳥和斑文鳥也會混群出現,體型相當,只是上半身全黑,腹部是白色,比較常出現在低海拔山區,所以在山邊的農村山路交界區,這兩種就會混在一起。

 

以下資料主要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型比麻雀略小,全長約11cm。雌、雄鳥羽色特徵大致相似,不易由肉眼分辨性別。眼黑色。嘴喙粗短肥厚,鉛白色,適合啄食糓穗。喉部到頸側有黑色斑塊,頸側以下到胸部、下腹部灰白色,有淺褐色葉片狀的縱斑紋。頭部到背部一直延伸到尾上覆羽棕褐色,尾羽帶有黑褐色,尾下覆羽白色,雜有淺褐色葉片狀的縱斑紋。

[生態習性]
臺灣地區為普遍留鳥。族群廣泛分佈於亞洲大陸。群體生活,除繁殖季外,夜晚通常群體停棲在隱密的樹林過夜。經常成群在樹林或地面中活動覓食,喜歡啄食植物的種子、果實,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的種子,鄉間稻穀成熟時,可見到龐大的族群在稻田中取食稻穀。天氣熱時,會在泥砂地中滾動身體進行砂浴或在淺水灘中沐浴。

[棲地環境]
低海拔農地、開闊的林區、草原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