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007

麻雀

_DSC0005麻雀

屬於文鳥科的麻雀,應該是沒人不認識的鳥,在週遭環境之中非常容易見到的鳥種。身長大約14公分,嘴粗短,呈圓錐形,十分強健有力,能咬破許多堅硬的植物種子,頭上栗色,臉上有一塊黑斑,十分顯眼,這是主要的辨識特徵。
雖然麻雀很常見,但是其實一般人很少會想要認真辨識他,所以以往的調查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在野外,會把很多其他的鳥種根麻雀混而ㄧ談,因為其實在野外常見到鳥類匆匆一撇,留下栗色倩影和啾啾聲,就會想,是麻雀嗎?不是麻雀吧..等等之類的問號。而最大的辨識特徵,就在於嘴型和前述的鳥上的黑斑了。
對於農民來說,麻雀被視為害鳥,主要是牠們喜吃食稻穀,但牠們於繁殖期間會大量捕捉害蟲以餵育雛鳥,故功過實在難以論定。
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人綽號叫做麻雀,兩位都是女孩子,我想這是個很不錯的稱呼,怎麼說呢?這兩位都很嬌小可愛,而且很親近像是鄰家女孩的迷人,所以我想用麻雀來形容這兩位女孩,的確是不錯的。

11/29/2007

台灣夜鷹

夜鷹_0291

壽豐人大都知道,在山邊ㄧ直到豐坪一帶,到了晚上就可以在路邊看到ㄧ種鳥,但是沒有人真正的去了解牠們,只從長輩的言語流傳出那是"暗光鳥"、"粉鳥"、"貓頭鷹"等。ㄧ直到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努力,真正的去觀察紀錄並且提到社區林業的發展計畫之中,原來,這些大家早已習以為常的鳥,是台灣夜鷹。

07年接到樹湖溪整治工程調查計畫,因為報告需要的動力驅使下,所以從事夜間調查時,就特別注意是否有台灣夜鷹的蹤影。果然,到了夜晚,不時見到蹲在柏油路面上的台灣夜鷹因為反射燈光而呈現紅光的虹膜,而夜鷹蹲在柏油路上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身體的熱量。

台灣夜鷹的基礎資料如下,引用自台灣大學動物標本館及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夜行性中型鳥。背面大致灰褐色及黃褐色斑紋,腹面大至黃褐色、黑褐色橫斑及蠹紋。雄鳥初級飛羽外側有白斑(相似種普通夜鷹的白斑非常醒目),雌鳥則沒有白斑。嘴短,張開面大,基部有剛毛。頭大,頸短。翼、尾皆長,腳短。全身羽色具保護色,似枯葉。

[生態習性]
夜行性,不普遍留鳥。夜間在空中飛行捕食昆蟲,並常發出單音似「租伊~」的鳴聲。白天則多停棲於多地面休息,保護色極佳,不易發現。

[棲地分布]
出現於低海拔之空曠草原、甘蔗園、河床地、溪流畔之林緣地帶。

10/31/2007

[調查工具]Leica LRF 1200測距望遠鏡

tn_P1010598 基本上,這種工具是外國人用來打獵的工具之ㄧ,經由雷射測距儀得到目標物的距離後,可以調整覘孔以便射擊出正確的彈道。那麼我買這玩意是要幹麻呢? Ans:測量樹的距離和動物的距離。

在樹高調查時,我們採用測高桿直接測量,但是測高桿的距離有限,一枝測高桿大約可量。14m左右,超過14m的樹就要利用三角函數的方式算出來。首先要得到測量者和樹的距離,接著用HAGA量出距離樹梢和根部的距離後相加即可得到頗精確的樹高,還蠻方便的。

[物品規格]

1.規格尺寸: 4" (長) x 3 3/4" (寬) x 1 3/8" (厚).

2.重量: 10盎司

3.望遠倍數:7x

4.防水性:耐水。

5.操作溫度範圍: 華氏-14度~122度

6.顯示幈:紅色

7.屈光度補償: ± 4屈光度。

8.測距範圍:11 -1200碼( 1097米)。

9.精度: ± 1碼

10.視野: 336英尺@ 1000碼。

11.黃昏係數: 12.12 。

[調查工具]Leica Televid 77單筒望遠鏡

DSC_0006

Leica Televid 77雖然並非APO的版本,但是仍然保有高亮度視野的優點。採用插刀式替換目鏡,有廣角的20x、32X,望遠的40X以及變焦20~60X等四種。Leica Televid 77 和另ㄧ支口徑稍小的62是上年度Leica公司停產的單筒望遠鏡,取而代之的是Ultravid HD版本的85mm和65mm兩種。但售價可不便宜,既然是支可遠觀不用妄想的工具,那我還是多看看愛惜我現有的,好歹他也曾是叱吒一時的威猛望遠鏡。
銀色的鏡身以及77mm口徑的尺寸,是當時頂級配備,雖然沒有APO,但是對於業餘或是教學用的資料蒐集以及影像拍攝,是非常夠用的。
原廠的背帶套實在非常昂貴,何不自己做的,不過就是曾縫上魔鬼氈的軟布墊就好啦~
嗯,就買了材料,請美術老師幫忙,雖然不是非常的合身,但是已經達到保護的功效,而且所費的時間及費用不高,還不賴的布套就這樣完成了~~

DSC_0008

9/22/2007

樹湖溪調查紀錄:..................................... Shuhu River survey

這個暑假大致上把時間都投入了樹湖溪生態調查。這項調查主要為了解樹湖溪流域及沿岸的生物相,包括陸域的動植物、水域動植物等。陸域植物主要包括木本植物及草本植物名錄建立以及族群優勢度分析;陸域動物調查包括鳥類、兩棲爬蟲類、哺乳類、蝶類為主;水域生物則包括水生昆蟲、魚類、甲殼類、軟體類等。調查範圍(Fig. 1)包括樹湖溪中下游區域,樣區選擇為吉利橋、沼田溝、豐山2號橋等地,調查方法主要依照民國93年11月水規所訂定之「河川情勢調查作業要點(草案)」相關規定辦理,並參考其他相關之調查方法。
一、植物調查方面
1.經民國96年5月實地調查後,全區計有維管束植物 21科34屬34種,其中包括原生植物17種,歸化植物8種,栽培植物9種;依其生長型式則有喬木10種,灌木1種,藤本4種,草本19種,樣區內並無特殊稀有植物存在。調查區域內主要為農業開墾區域,自然度為0~1之間。

2.木本植物之優勢種主要為桃花心木(造林木)、番石榴(果樹)、萬桃花(天然種)等;草本植物則以咸豐草、蔓澤蘭、紫花霍香薊等為優勢種,均為外來種,顯示過去開發帶來對本土植物生存空間的干擾與侵害。水生植物則是以李氏禾、咸豐草、蔓澤蘭為優勢種,其中,李氏禾為本土種。

二、動物調查方面

1.鳥類於第1季共記錄17科28種258隻,第2季16科23種200隻;以麻雀、小白鷺、斑頸鳩、紅鳩、洋燕等豐度最高。2季之調查中計有3種列入農委會保育類動物之鳥類,包括屬於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之小燕鷗、環頸雉;以及其他應予以保育之烏頭翁等兩種。

2.蝶類於第1季共記錄5科14種158隻,第2季5科14種128隻,由於此處農墾地居多,所以蝶類以粉蝶科之台灣黃蝶及紋白蝶等為優勢族群。

3.第1季兩棲爬蟲類調查共計有兩生綱4科7種,爬蟲綱2科2種;第2季紀錄兩生綱3科7種,爬蟲綱3科3種,保育類計有貢德氏蛙及雨傘節。

4.哺乳類調查結果不多,共計3科4種,皆為常見種類,包括家鼩、東亞家蝠、家鼷鼠、溝鼠等。

5.魚類調查以誘捕、流刺網、手抄網、底層攫取等方法採集,魚類,共計紀錄有魚類6科16種,包括吳郭魚、吉利吳郭魚、馬拉關麗體魚、泥鰍、菊池氏細鯽、台灣石鮒 、鯽魚、錦鯉、竹竿頭、餐條、台灣石賓、粗首鱲、馬口魚、大肚魚、鯰魚、黃鱔等。

Fig. 1. 調查區域圖。 1:吉利橋樣區; 2:沼田溝樣區; 3:豐山2號橋樣區。陸上動物調查範圍為直徑1公里之圓型區域,水域範圍為樣區中心點上下游各100公尺。

Fig. 2. 俗稱溪哥的粗首鱲,是樹湖溪溪流魚類族群中本土性優勢種。粗首鱲的雄魚一般稱為紅貓,雌魚稱為溪哥仔,是一種廣泛棲息在河川中下游水流較緩慢之區域的初級性淡水魚,淺流、淺瀨、深流、深瀨及水庫、湖泊等都普遍可見。原本只出現在台灣西部流域,但是隨著人類的放養,目前東部河川也都普遍可見。


Fig. 3. 台灣夜鷹是一種稀有性留鳥,但是在花蓮縣壽豐鄉卻有穩定的族群分布。


Fig. 4. 過境的花嘴鴨會在養殖區的魚池中駐留。

Fig. 5. 以流刺網進行魚類調查。

9/10/2007

花蓮高農壽豐林場調查紀錄

一、調查目的
(一)藉由森林資源樣區調查建立林場的動、植物之名錄,並經由植物清單中列出稀有物種,能在未來管理上做為保護的依據。
(二)建立林場等高線立體模型以供日後教學參考。

二、設備及器材
(一)調查紀錄及標本採集

1.物種調查及觀察:雙筒望遠鏡(Pentax 8×42 DCF WP)、數位單眼相機(Nikon D50、 Nikon D80、500mm望遠鏡頭、18-200mm變焦鏡頭)
2.物種採集與陷阱架設:高枝剪(Kamaki)、剪定鋏、採集袋(自製帆布袋,60cm×60cm)、採集盒、捕蟲網(Ø 46cm)、自製水管式陷阱(硬質水管,Ø11cm)、靜力繩(Ø 11mm)、普魯士繩(Ø 7mm)、拋繩設備、安全弔帶(Rock Empire cosmic)、D型安全扣環(Rock Empire HMS)、安全頭盔。
(二)樣區測量、架設及標定:羅盤儀(牛方式SK-25)、50m測繩、直徑尺、紅色塑膠繩、草刀、衛星定位儀(GPS, Garmin 60CSx)
(三)地圖及繪圖軟體:Adobe Photoshop 7.0、Garmin Map Source 10.0、Google Earth 2.41
(四)地型模型製作:豐山地區1/10000相片基本圖(72年6月出版)、描圖紙、珍珠板、批土、白膠、自製染色木屑。
(五)標本製作:無頭昆蟲針、殺蟲劑、展翅台、樟腦丸、鑷子、烘乾設備、瓦楞紙版、厚紙板。

三、結果
(一)本次植群調查共設置了8個0.04ha樣區,針對了該地區的植物社會特性及地形因素考量,樣區分別位於稜線及上坡型各1個、中坡乾溝型4個及下坡型3個等,共記錄維管束植物61科117屬133種,其中蕨類植物14科28種,雙子葉植物37科82種,單子葉植物10科23種。上坡稜線植群屬朴樹與山黃麻型、中坡乾溝為咬人狗與九丁榕型,下坡為大葉楠與相思樹型,均為人工造林後之天然演替次生林型。
(二)調查並未發現珍貴現稀有植物,僅調查到較少見之植物,為鞭藤科的印度鞭藤及蓧蕨科的藤蕨。
(三)本次動物調查中僅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及鱗翅目蝶類。脊椎動物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共記錄到26科43種,其中包含保育類I級之朱鸝百步蛇等2種,保育類II級計有台灣獼猴大冠鷲灰喉山椒台灣藍鵲食蛇龜龜殼花等6種,保育類III級計有紅尾伯勞藍磯鶇紫嘯鶇白尾鴝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烏頭翁等7種。宜在本校林場經營規劃報告書中訂定相關之保護與監測計畫。無脊椎之昆蟲以鱗翅目之蝶類調查為主,共記錄6科26種。
Fig. 1. 壽豐林場邊界與調查路線圖
Fig. 2. 透過繩索攀爬上樹放置小型哺乳類誘捕陷阱
Fig. 3. 台灣獼猴是壽豐林場常見的中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範圍在海拔250~500m之間

Fig. 4. 大冠鷲是林場內常見的猛禽,擁有穩定族群


Fig. 5. 林場內可見印度鞭藤,在台灣屬局部分布之少見種

Fig. 6. 以此調查成果參加東區中小學科展,經自由時報報導

8/28/2007

2007月全蝕

1

今年第2次月全蝕在8月28日當天 晚間發生,由於太陽、地球與月球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掩蓋。從東亞到美洲地區的居民,這次可以看到月全蝕。在台灣時間18時37分起可以看到月全蝕。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估計,觀賞這次月全蝕的最佳地點是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歐洲與非洲地區將不會出現明顯月蝕情形。
月全蝕期間,月球並沒有消失,而是在大約九十分鐘左右,從太陽直接照射到月球的光線被地球遮住。月全蝕最長的時間大約為107分鐘,2000年7月就發生過如此長時間的月全蝕。月全蝕只能發生在滿月,而且是在月球經過本影區時,因為這時從太陽射來的光線完全被地球遮住。
月全蝕通常每隔數年才會發生1次,可是今年卻出現2次,上次發生月全蝕是在3月3日。下次月全蝕將出現於2008年2月21日,然後就要等到2010年12月才會出現月全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