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鳥(黃鸝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黃鸝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5/22/2009

朱鸝(Maroon Oriole)

第一次看到朱鸝,是在10多年前的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的扇平工作站裡,這與第一次看到台灣藍鵲的經驗是ㄧ樣的。巢位就在工作站辦公室下方的植物標本園裡的火焰木上,筆直而高大的火焰木,主要側枝的分剎處以距離地面10m以上了,而朱鸝就築巢於頂端。在當時,能看到朱鸝,其珍貴與稀有性更甚於藍鵲。

多年後,我來到花蓮工作,常常在壽豐ㄧ帶山邊如鯉魚潭、豐山等地看到朱鸝,這感覺很棒。我還記得2006年支援花蓮鳥會鯉魚潭冬季賞鳥博覽會時,突然在草皮上大家發現到朱鸝時的那種讚嘆聲,小朋友既緊張又興奮的咭咭咯咯說笑不停,覺得這就是保育向下紮根時,所給予小朋友最寶貴的記憶。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0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1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5  2007.5.7 花農壽豐林場,站立在赤桉上的成鳥

朱鸝幼鳥(2008-08-17兆豐農場)6647 2008.8.17 在兆豐農場見到的亞成鳥,亞成鳥是腹部有白斑

朱鸝7479 2008.10.11 朱鸝的雄成鳥,體色明顯的紅色與黑色

朱鸝(2009-05-16鯉魚山)60562009.5.15 鯉魚山
朱鸝(2009-05-20鯉魚山)1100朱鸝(2009-05-20鯉魚山)1224
朱鸝(2009-05-20鯉魚山)1247 2009.5.20 鯉魚山,哺育中的雌鳥
記錄2
這一陣子趁著工作之餘的空閒時間上山找尋漂亮的八色鳥,ㄧ週內連去3次,只有ㄧ次聽到叫聲,但總是無緣見面。反倒是剛好也碰上朱鸝的哺育期,每每上山都能遇到她。"馬ㄨˋ.. 馬ㄨˋ""是她最常發出的叫聲,有時興起,也會學他叫上幾句,不過他知道我是冒牌貨,一點也不想理我就是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特有生物中心保育類野生動物資料庫

[形態特徵]
體長25~28cm,翼長15cm。頭嘴等長、腳短、尾短於翼、羽色鮮豔。
雄鳥:除頭、頸至上胸與飛羽為黑色外,皆為鮮紅色。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胸至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
亞成鳥:頭至頸部、上胸、翼暗褐色,背至尾羽、肩羽暗紅色;胸至腹污白色,雜有暗紅色及暗褐色縱斑;尾下覆羽暗紅色。

[生態習性]
生性害羞,不易接近,飛行能力強,呈波浪曲線前進,飛行時多半採自較高處往下滑行的姿勢,經常以此來往兩谷地之間。鳴聲與黃鸝相似,鳴叫方式大致分為三種:
(ㄧ)
低調的:”無無”於繁殖期間特別容易聽到;
(二)類似熱帶叢林中怪異的”ㄍㄨㄚ/、ㄍㄨㄚ/、…"急促聲,是警戒及示威的叫法;
(三)另一種為哨聲,三種叫法以前二者較易聽到。

朱鸝通常單獨出現,繁殖期後則可見母鳥攜幼鳥練飛,有目標的固定出現覓食;以土肉桂 、樟樹、江某、雀榕等種子、漿果為食,或食昆蟲。主要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為食。繁殖期是在每年4~6月間,其巢位於樹枝上,離地面約10m處。具有特殊細膩的育雛行為。飛行時,呈波浪狀曲線前進。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低海拔地區之闊葉林中,與其他鳥群一起活動。

[棲地環境]
朱鸝在全台低海拔300~900m間之亞熱帶闊葉林呈不普遍分佈,族群數量不多,現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鳥類。 目前數量較普遍的棲地應屬於扇平及花蓮的安通兩地 。在扇平山區中,朱鸝分佈在海拔600至1,200m之間,棲地相當固定,在扇平地區可見在樹枝間躍動。常單獨或小群出現在闊葉林中、下層,偏好某些特定樹木,如山黃麻。

[面臨問題]
1.蛇類及猛禽等天敵侵入鳥巢盜食蛋與雛鳥。
2.朱鸝對棲息樹種的特定選擇,使其先天上無法形成大族群。
3.由於羽色豔麗,被捕捉販賣。

11/03/2008

黃鸝(Black-naped oriole)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62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84 
2008. Oct. 亞成鳥,穎達農場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73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78
2008. Oct. 成鳥,穎達農場


成語「黃鶯出谷」是形容聲音動人美妙,而黃鶯就是黃鸝。那黃鸝個聲音一定好聽? 這到未必。在還沒見過黃鸝之前,常聽鳥形容其叫聲,並說聽過一定不會忘。很好奇的我,曾到網路上找尋人家錄音的檔案,聽聽,有些聲音的確如空谷幽鳴,教人難以忘記,但是有些聽起來就是"嘎..嘎.."般,其實黃鸝只有在求偶期才會發出哨音般的鳴叫聲。

為了拍黃鸝,我趁著要去嘉義參加研習的機會,順便安排了墾丁賞鷹、竹田買木材標本,下午在竹田,實在不能幹麻,就查了Mio導航裡穎達農場的電話(真方便!!),決定來趟穎達農場一行。

傍晚前抵達穎達農場,先是在往涼山的路上看著兩隻黑鳶自頭頂低空盤旋,但屏東灰濛濛的天空造成對比反差過大實在難以拍攝,只拍個清楚的剪影...

交了保護費之後進入穎達農場,詢問後依照管理人員的指示下走進林道內,沒10公尺,果然有隻朱鸝,但枝葉茂密蚊蟲眾多,根本難以拍攝。沿著這條造林路徑走,沿途經過桃花心木、櫸木、毛柿等造林木,鳥況實在不好。

繞一圈出來到大草皮,開闊舒服的景觀.....嘖嘖嘖.....

那大樹上不就是黃鸝嗎!!!!唉阿。我還繞了大半圈,真是啊!!!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野鳥觀察事典》

[形態特徵]
全長約26cm,翼長約15cm。嘴桃紅色,腳蒼褐色,體色雌雄相近。
雄鳥:過眼線黑色,粗且長,延伸至後頭,呈環狀;全身大致為鮮黃色,飛羽內瓣黑色;尾羽黑色,外側末端鮮黃色。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過眼線較細,全身之黃色部分略帶綠色。

[生態習性]
黃鸝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發出柔和之口哨聲,有時亦會發出粗啞似「嘎」的聲音;以昆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也吃植物之果實。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大樹樹冠之分叉處。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國及朝鮮地區。黃鸝曾是台灣早年平地及山麓林地尚稱普遍的留鳥,因外型亮麗遭嚴重獵捕,在大部分地區已絕跡。目前僅於屏東墾丁、社頂、屏科大、穎達農場、花蓮鳳林、台北淡水等處有少數族群分佈,另春、秋少量過境金山、野柳,關渡自然中心亦曾發現。

[面臨問題]
低海拔地區人類活動頻繁,棲地過度的開發、植物相改變或砍伐,影響其繁殖。因其羽色豔麗,遭受大量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