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特有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特有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4/2012

藍腹鷴(Taiwan Blue Pheasant, Swinhoe's pheasant)

藍腹鷴7638
藍腹鷴0419 
2008.8.17 兆豐農場

藍腹鷴9753 藍腹鷴9946 2011.10.17 明池歷代神木園區

藍腹鷴 藍腹鷴(2012-01-23大雪山)2089
雄亞成鳥與雌鳥 藍腹鷴(2012-01-23大雪山)2111雄亞成鳥 藍腹鷴(2012-01-23大雪山)2233
雄成鳥  2012.1.24 大雪山林道

藍腹鷴、黑長尾雉(帝雉)、環頸雉是三種台灣特有且珍貴稀有的大型雉科鳥類。藍腹鷴的雄鳥身上帶有藍色金屬光澤且有大面積紅、白配色的藍腹鷴,帶有一種高貴的華麗,有別於黑長尾雉的黑色神秘感;也與棕褐色為主的環頸雉不同。
這三種鳥類的雌鳥,都是非常的樸素的暗褐色,在自然環境中具有保護的隱敝功用。環頸雉在花東地區農田中頗為常見,但平時蹲伏在地上,警戒心重;而黑長尾雉及藍腹鷴深居中海拔霧林帶,通常都在霧中行走覓食,能見到清晰或是在陽光中見到,只能靠運氣好,否則就要靠一些誘引手段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及《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藍腹鷴雌雄鳥在體型及羽色上差異很大。雄鳥全長約72cm,雌鳥全長46~ 57cm。腳紅色;臉部裸露之皮膚血紅色
雄鳥:全身大部分為藍黑色而帶有紫藍色金屬光澤;頭部暗藍黑色,有白色羽冠背部白色;肩羽紫紅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尾羽除中央一對為白色外,其餘均為深藍色。
雌鳥:體型較雄鳥小,背面大致為暗褐色,有均勻排列之土黃色「V」形花紋;頭、頸及腹面為黃褐色,有黑褐色細紋;有深褐色「V」形花紋,上覆羽紅褐色,有明顯之黑色細紋;翼面黑褐色,有紅褐色及土黃色斑紋;尾羽紅褐色,中央數對有土黃色及褐色橫紋。
幼鳥:外形似小雞,有過眼線,頭上有數條暗褐色縱紋。

[生態習性]
通常在晨昏、濃霧或天候不佳、光線昏暗時,出現在林下開闊處或林道上覓食。性羞怯、隱密、警覺性極高,稍受干擾即迅速鑽入林下草叢中或疾速飛往坡下。以地面漿果、植物之幼芽、果實及嫩葉為食,也會扒開地面之腐植層,撿食蚯蚓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築巢於地面,巢位極為隱密。

[棲地環境]
為台灣特有種,多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之下層,較常出現在土質略為潮濕而有枯葉的陰暗地帶。

[面臨問題]
因山林開發導致棲息減少以及過度狩獵之故,其族群數量稀少。

10/19/2011

白耳畫眉(白耳奇眉)(White-eared Sibia)

白耳畫眉(2007-01-14壽豐林場)0081
2007.1.14 花蓮農校壽豐林場

白耳畫眉(20080301大興瀑布紀念公園)0225
2008.3.1 大興瀑布紀念公園

白耳畫眉7704 2009.02.21 銅門龍澗

白耳畫眉83562011.1.16  宜蘭棲蘭森林遊樂區

白耳畫眉的響亮叫聲實在令人難以遺忘。那種印象,就好像當兵站哨的阿兵哥,都知道要準備"喇叭牌"的哨子才吹得響ㄧ樣,深刻的烙印在腦子裡。第一次進距離接觸白耳畫眉,是在2007年進行壽豐林場生態調查時,埋伏在ㄧ處鳥類常覓食之區域中拍攝到的。那次的拍攝中,同時也拍到了五色鳥、灰喉山椒鳥、樹鷚等。其實只要在冬季,低海拔山區應該都能遇到白耳畫眉,有果樹的地方更好。像2008年3月,我在大興那裡的柚子園,就遇到了一大群的白耳畫眉、赤腹鶇、虎鶇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白 耳 畫 眉身長約24公分,翼常約10~11公分。雌雄羽色相同,頭頂為藍黑色而有光澤,後頸至背、喉至上胸皆為灰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為橙褐色;尾羽較長為黑褐色;翼為黑色而有光澤。嘴為黑色,腳為肉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為栗褐色,因為有一道很長的白色過眼帶,一直延伸到耳後,並散呈鬚狀,故名白耳畫眉。  

[生態習性]
在中低海拔闊葉林區容易看見,常成小群在樹林中、上層活動。 性機警,常發出尾音上揚、嘹亮、悅耳似「飛、飛、飛、飛、飛喲!」的響亮鳴叫聲,與冠羽畫眉一樣,是清晨鳴唱聲最大的鳥類之一,於警戒時會發出似機關槍掃射「得、得、得......」之連續聲。食性寬廣,花蜜、果實、種子、昆蟲等都吃。生繁殖期為 4~ 7月。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棲息於海拔1,000~ 2,400m之闊葉林和針、闊葉混合林中,冬季會移棲至較低海拔山區。

[面臨問題]
中、低海拔的山區開發,以及人類往山區活動頻度增高所造成的干擾,使族群數量有漸少的趨勢。屬大型畫眉科鳥類,容易成為捕捉飼養的對象。

5/24/2010

藪鳥(黃痣藪鶥)(Steere's Liocichla)

藪鳥(2008-05-11關原)0252

藪鳥(2008-05-11關原)0257
以上攝於中橫公路沿線

藪鳥(2008-07-25上巴陵)0361 
沿著公路往到上巴陵的方向,突然聽到一陣熱鬧無比的鳥叫聲。確認後方無車安全後,立刻比車子靠邊停然後拿起望遠鏡抬頭看看。先是見到一隻可愛的藪鳥,在枝葉及檔土牆之間表演飛簷走壁,不時還躲在草堆的縫隙中偷偷看外頭...

藪鳥(2008-07-26達觀山)0410
在遊樂區裡的溪流邊,我正在拍攝瀑布,既然來了隻藪鳥,雖然光線好弱,拍拍又無妨!
以上攝於北橫公路達觀山森林遊樂區

同樣屬於畫眉科的藪鳥,保持了愛唱歌(而且是大聲唱歌)的傳統,走在中橫沿線,耳邊不時傳來藪鳥的叫聲,但是擅長在樹層中活動的他們,感覺上不像部分鳥站上說的不怕人。有時走在山上林道上,明明還沒看到樹叢間的他們,就開始聽到尖銳的叫聲,感覺就像是外人闖進他家,藪鳥們不斷地下起逐客令,鳴叫聲越叫越尖,音階越來越高。

藪鳥(2010-01-05新中橫120K)99002010.1.5 新中橫120K 。在阿里山遇見開Lexus休旅車的前輩鳥友,相約去120K附近等鳥,風雨欲來的前夕,遠方的山頭還在積雪,120k這陽光普照。山桐子在陽光下鮮紅欲滴的果子,正招喚著鳥群前往,冠羽畫眉、白耳畫眉,甚至紫嘯鶇也都站在樹頭上,一片混亂吵雜聲中,一對藪鳥也從灌叢中溜到砌石牆上,找尋美味的食物。

以下內容參考自維基百科台灣大百科、《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身長17~19cm,翼長約7~8cm;雌雄羽色相同,羽色豐富。大致上而言,頭上灰黑色,額黃色,眼前下方有一非常醒目的澄黃色斑。背部為橄欖綠色,腰灰黑色,尾與末端黑色,羽端白色。飛羽基部、臉部、頸側,胸至腹部皆為橄黃色。次級飛羽末端有白色細斑,三級飛羽為栗褐色,下腹為暗灰綠色,尾下覆羽為黃色,嘴黑褐色,腳褐色。

[生態習性]
留鳥。喜群居,常混於其他鳥類族群中,嬉戲覓食;或成群出現在濃密森林之灌叢中。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成熟的果實或挖掘地底無脊椎動物。
鳴聲婉轉有力,聽起來像「急-救兒」,常常引吭高唱。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普遍棲息於中高海拔700~2500m之闊葉林底層或濃密的灌叢裡,大多見於海拔2,000~2,500m間。

1/14/2010

火冠戴菊鳥(Formosan Firecrest)

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8951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9091
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9099
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沼平公園)9605
2010.1.4 阿里山

年初的新婚之旅,在阿里山的最大收穫就是看到火冠戴菊鳥。清晨的沼平公園裡,不時傳來厶..厶..的鳥鳴聲,幾隻小巧的鳥兒夾雜在青背山雀以及煤山雀陣容裡,在枝頭上跳躍覓食著。這群像是畫著煙燻裝的火冠戴菊站在公園裡的松樹或雲杉枝條啄食著樹皮上的苔蘚碎屑,非常的可愛。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

[形態特徵]
全長約9cm,翼長約 5cm。
雄鳥:嘴黑色;腳黃褐色;眼周圍黑色外緣及後上方白色;顎線黑色;頭上中央橙紅色, 兩側及額黑色;頸側、後頸鼠灰色;背部大致為橄綠色,腰黃色,中、大覆羽黑色,有白色翼帶,尾羽褐色;上腹部污白色,下腹部黃色,腹部中央白色。
雌鳥:羽色大致似雄鳥,但頭上中央黃色

[生態習性]
冠菊戴鳥對於樹種之選擇相當嚴格,大都選擇在針葉樹上覓食;性活潑,喜愛與煤山雀及茶腹鳲共棲,亦會與其他山雀及小型鳥種混群,常於樹冠層之外緣活動,沿著枝葉間啄食昆蟲,亦會定點鼓翼;會發出似「嘶- 嘶-」的鳴聲。築巢於針葉樹之枝條上。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棲息於海拔2,200~3,700m的高山針葉林之中、上層,冬季會降棲至較低海拔山區。

[面臨問題]
族群幾乎侷限在山區的針葉林中,因地形、氣候及林地的區塊分布,可能使各族群棲地間形成隔離。

8/12/2009

烏頭翁(Taiwan Bulbul)

ASO_0031烏頭翁-2
烏頭翁與雀榕

ASO_0030烏頭翁-2
烏頭翁與雀榕

ASO_0005烏頭翁
烏頭翁與雀榕

記錄1  Mar.,2008
屬於鵯科的烏頭翁,算是農校校園裡固定班底的留鳥,森林科苗圃四季裡,都可聽到成全烏頭翁的啾啾歌聲。隨著春天來臨,低矮的雀榕盛開果實之際,就可以很近距離的觀賞烏頭翁。以上攝於森林科苗圃養蜂區的雀榕。

器材使用心得

  • 使用器材包括:Nikon D200 + Nikon 300mm/f4 AFS + Gitzo 1325 MKII + Gitzo 2380

照理講,這麼好的天氣應該是採用手持就可以了,但是我想反正在苗圃的開闊地上使用腳架非常方便,而且也讓自己輕鬆一點,也就把鏡頭鎖在雲台長板上。有了角架自然拍攝的疲勞感降低,而且長距離的晃動大幅減低,即使隔了很遠再用裁切,都沒有失真的隔點,非常銳利。

在Ebay上等到這支舊款的Gitzo碳腳,實在非常高興,耗費不多(重點在台灣的二手網路市場也沒有人願意出售)且質輕承載力高,非常棒的腳架。

烏頭翁(2009-05-23石梯坪)6332
2009.5.23 石梯坪

烏頭翁(2009-05-28花農)1602
2009.5.28 花農校園

烏頭翁(2009-05-30七星潭)1760

烏頭翁(2009-05-30七星潭)1745
2009.5.30 七星潭 

 

以下簡介引用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體長約18cm,翼長約8cm。雌雄羽色相同,頭頂至後頸部羽色烏黑,雙頰、耳羽及喉部為白色,背部、翅膀及尾羽為橄欖綠略帶灰色,胸部淡褐色,腹面白色。嘴角有一顆橙色小痣,嘴與腳皆為黑色。

[生態習性]
以植物果實為主食,偶爾會啄食昆蟲等小動物。棲息於低海拔地區之公園、庭園、果園和山坡稀落之闊葉林中,多為人類經常活動之地帶。生性活潑,生殖季節多成對活動,秋冬時可見群聚於樹上活動。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只侷限分布於花東地區和恆春半島。除了在西部枋山、楓港,東部蘇澳、立霧溪中、下游與白頭翁之分布重疊且有雜交現象外,與白頭翁之分布有明顯區隔。

[面臨危機]
由於交通開發以及人為野放的影響,白頭翁與烏頭翁野外雜交的機會增加,純種烏頭翁的數量與棲地政在減少當中。

5/25/2009

台灣擬啄木/五色鳥(Taiwan Barbet)

根據新版的台灣鳥類名錄,一般慣稱的五色鳥重新分類後,更名為台灣擬啄木,並且提升成為台灣特有種。全文請見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22/78/1jxql.html)羽色以翠綠色為主的擬啄木,常出現在較高的樹枝,由下往上方樹冠層尋找本來就不容易見到,再加上他有絕佳的保護色,要看清楚是要一點運氣與眼力。但是在郊外,"ㄉㄡ....ㄉㄡ...ㄉㄡ..."的叫聲常常不絕於耳。由於這種聽起來很像和尚敲木魚的叫聲,再加上身上的繽紛色彩,所以得到「花和尚」的外號。擅長以粗壯嘴部敲擊樹幹的牠們,一般都是在樹幹上挖洞或是利用現有樹洞築巢。
五色鳥(2007-01-14壽豐林場)0104
2007.1 花蓮壽豐林場
紀錄一
來到花蓮農校後開始準備進行一些基本的調查,花蓮市校區的資料大致已調查的差不多了,壽豐林場100公頃確總是停留在部分地區。因為林場承包商清除蔓澤蘭並且持續造林,造林步道才開始有點痕跡。在寒假前一周的週末,沿著小徑獨自爬上山,聽著鳥聲躲在附近。不一會,就出現隻五色鳥,真是個好收穫。

 五色鳥0360
2008.8 兆豐農場

五色鳥7060
2008.8 兆豐農場

五色鳥7102
2008.8 兆豐農場

五色鳥7115
2008.8 兆豐農場
紀錄二
兆豐農場的樹上,一隻五色鳥努力的啄著樹洞,我和嵐鎔就這樣近距離的看著牠,賣力演出。

五色鳥(2008-10-17社頂公園)9071
2008.10 墾丁社頂
紀錄三
社頂的雀榕除了吸引到紅頭綠鳩之外,也引來了隻非常不怕人的五色鳥,牠跟紅頭綠鳩一樣,就是站在枝頭上隨著風吹枝條而搖擺,比較好的是,牠露臉的意願比較高,真是配合度高的麻豆。

五色鳥9561 五色鳥9592 2011.10.15 棲蘭森林遊樂區
紀錄四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體長20cm,嘴粗厚且短,上嘴略長於下嘴,嘴鬚發達,黑色。腳鉛灰色。除了綠色身體外,頭頸間有黃、藍、紅、黑、綠等色彩,故名為五色鳥。眼部有一道黑粗的眉斑。依照全身比例來看,頭部顯得較大。
[生態習性]
其鳴聲有如敲木魚,且身穿五色彩衣,因此有「森林中的花和尚」之封號。雜食性,以漿果、果實、昆蟲等為主食。春夏季節繁殖,喜築巢於枯樹樹洞中。每窩產3~5枚帶有光澤的白色蛋。由於兩翼短圓,只能作短距離飛行,因此常停留在高大喬木上層枝葉間,由於羽色除頭頸的五色彩粧,全身翠綠,在綠葉叢中為極佳保護色,隱密不易被發現。
[棲地分布]
分布於海拔2,500m以下之闊葉林、雜木林或次生林中上層,為台灣普遍之特有種留鳥

4/16/2009

黃山雀(Yellow Tit)

黃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25 

黃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70
2008.5.11中橫公路
紀錄一
第一次看到黃山雀,要感謝一位不知名的鳥友,或者可說是一隻小剪尾。
5月多上合歡山賞杜鵑,下山返回花蓮的途中就在野溪山邊坡整治的沉砂池邊看到小剪尾,停下來拍照的舉動,引起一位鳥友注意,他也停下車來問我在看什麼。雖然他沒下車,但他卻拿出了GPS紀錄鳥點。
離開後沒多久,我們拍完小剪尾後也離開了,下山一段路後,在路邊看到了他的車,剛剛的鳥友正和一位外國人在賞鳥。他使用mp3接上喇叭撥放聲音,但似乎接觸不良,於是他改用吹口哨的方式模仿。他模仿著黃山雀的聲音,唯妙唯肖的聲音吸引了公鳥在山下邊叫著,一搭一唱 一唱一搭。沒多久,就出現了,公鳥就現身了,非常Lucky的見到這個黃色小龐克。

黃山雀0021
2009.2.21銅門
紀錄二
春初的銅門可見中高海拔鳥類降遷至此過冬,而2月底的週末,我和嵐鎔便申請了入山證在這裡渡過了一個下午。數十隻的 紅嘴黑鵯嘰嘰喳喳的吵個不停,等到牠們離去後,才又陸陸續續來了黑枕藍鶲、黃山雀、綠畫眉。但是他們都沒有紅嘴黑鵯大方,我們只有短暫的邂逅。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形態特徵]
身長13公分,翼長約7.5公分,嘴、腳皆為鉛灰色。
雄鳥:頭上至後頸為黑色有冠羽冠下及後頸中央為白色。背呈暗灰綠色,翼羽黑色,羽緣藍灰;尾羽外側為白色,臉部及腹面為黃色,肛門周圍黑色,尾下覆羽白色,乍看下全身為對比明顯的黃黑兩色。
雌鳥:下腹羽色較淡,肛門周圍不是黑色外,其餘與雄鳥相同。

[生態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在高大的樹頂鳴唱,聲音優美嘹喨,且多變,如有「是誰-、是誰-」、「自己的、自己的」及「急降-急降-急降」等。以昆蟲為主食。外形亮麗可愛,有青背山雀般黃綠的羽色,但卻多了頂黑色羽冠。常單獨或成對混於其他畫眉科或山雀科鳥類所組成的鳥群中。在台灣四種山雀中,體型較壯碩,同時為台灣特有種鳥類中,唯一的山雀科鳥類。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為不普遍之留鳥,棲息於中海拔或2000公尺以下之闊葉林中。

[面臨問題]
族群數量稀少。因外型小巧可愛,鳴聲動人,常被獵捕、販售當寵物。

3/06/2009

紋翼畫眉(Formosan Barwing)

紋翼畫眉(2008-08-26中橫)0054

紋翼畫眉(2008-08-26中橫)0072
2008/8 台大溪頭實驗林
紀錄一
8月到台大水里木工廠尋找木材標本,忙碌了一天後到實驗林的小木屋不久便睡了。清晨的鳥鳴聲讓我不想在床上多浪費一分一秒,走出木屋後,空氣中只有藪鳥、白耳畫眉清亮的叫聲以及我們開關車門匆忙準備攝影器材的凌亂聲。除了藪鳥和白耳畫眉之外之外,林下一直有枝條擾動的聲音。
不知道冒出來的會是什麼,只有靜靜地等待著。
枝條的晃動暫停了,不久,後方台灣黃杉的樹幹上出現了一隻紋翼畫眉。翅膀上金褐色矢箭狀的斑紋非常醒目。他正在樹皮之間找尋小昆蟲或蠹蟲的幼蟲。所以,就森林保護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很重要的益鳥。
拍攝完的感想就是,在微弱的天光下拍攝林下鳥兒,真的是困難度極高。

紋翼畫眉(2009-02-03中橫公路)6310 

紋翼畫眉(2009-02-03中橫公路)6315

紋翼畫眉(2009-02-03中橫公路)6316
2009.2.3 中橫公路
紀錄二
凌晨三點多起床,準備要從中橫到西部一趟。天還沒亮就出門,中橫公路上又沉又靜。到達新白楊時天已亮,下車休息一下,室外好冷,凍得我直發抖。在巨嘴鴉嘎嘎的催促聲中,便趕緊上車再往前行。沿途山櫻花盛開,也吸引了不少畫眉及山雀在此享用豐富花蜜。其中一群,就是我在去年夏天溪頭實驗林清早看不太清楚的紋翼畫眉,趁這次機會可是在陽光下把他給瞧清楚啦!!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型態特徵]
全長18cm。雌雄羽色相同。
頭部暗栗褐色,前後頸、背至尾上覆羽橄灰褐色, 背、肩羽雜有暗栗褐色羽毛。尾羽黑褐色,基部有暗栗褐色橫斑。覆羽栗褐色;飛羽暗褐色,有栗褐色橫斑。前頸至上胸橄 灰褐色,雜有污白色羽毛。腹以下栗褐色,雜有淡色羽毛。黑褐色嘴,肉色腳。全身羽毛多為栗褐色並有橫斑,因此又名栗頭斑翅鵰。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種。通常在樹林中結成小群, 於中、上層枝椏間跳躍,動作不甚靈活,在樹上走動時,頭不會朝下。雜食性,主要捕食隱匿於樹皮隙縫中之昆蟲為主食,偶爾也吃植物之果實,或到林下灌叢中覓食,冬季有降遷行為。飛行時羽尾全開,羽緣之白色清晰可見。偶爾會與白耳畫眉、冠羽畫眉一起出現,但個性安靜不如白耳畫眉般聒噪,有時也和藪鳥在同一區活動。

[棲地環境] 
台灣特有種,在台灣大多棲息於海拔1,500~3,500m之林緣,或針闊混合林,冬季遷移至低山區避寒,為普遍的留鳥。代表性高山鳥類,常成小群出現於中、高海拔之闊葉林或混合林中。同屬鳥類有 6種,均分部於喜馬拉雅山區,雲南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北部等高山地。

8/30/2008

台灣紫嘯鶇(Formosan Whistling Thrush)

DSC_0023紫嘯鶇

紫嘯鶇0291

對於紫嘯鶇,實在是又愛又恨。

愛的是閃閃發光的寶藍色羽毛,恨得是那鑽過大腦裡的高分貝嘯聲...

在台北內湖家附近,就有一隻固定出現的紫嘯鶇,他真是隻忠實的留鳥。凌晨4點多,就開始在各家的屋頂或圍牆邊上展開喉嚨驚聲尖叫,大概要到7點多,才漸漸休息。不過和野外的紫嘯鶇不太一樣,他很少在傍晚時分尖嘯。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形態特徵]
體長約30~32cm,翼長16cm,雌雄羽色相同。嘴、腳均為黑色、眼睛為紅色。全身則為黑色但有藍紫色光澤,額、翼角、胸及腹部羽緣為紫藍色。羽色透著紫藍色光澤,陽光照射下則呈富變化之亮麗寶藍色,故又名琉璃鳥。

[生態習性]
單獨活動。主要以陸上的蚯蚓、昆蟲、小型爬蟲類以及水中的也會啄食魚類、蝦蟹或水生昆蟲為食。喜於湍流澗間跳躍捕食魚蝦,並且張合擺動著扇形尾巴。春夏季節繁殖,築巢於溪流邊之隱密岩壁中。生性機警,領域性極強,常站立於溪澗之石頭上,或於地面活動。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是本島體型最大的溪鳥,分布從低海拔之溪流到海拔2,100m左右之山澗,林緣陰濕地帶,都可發現其蹤跡。

[面臨問題]
河川的超限利用與污染,導致棲地的破壞與減少。

8/20/2008

深山竹雞(White-throated Hill Partridge)

深山竹雞0439
總是躲在灌木叢中的深山竹雞,活動非常的小心。在昏暗的光線下實在難以拍攝。


深山竹雞7452 深山竹雞7492 深山竹雞7495 深山竹雞7569
終於等到牠們走出來,終於有比較亮的光線可以提高一下快門速度。

深山竹雞和他的親戚竹雞,都是性情隱密的野鳥;只是深山竹雞更為害羞隱密。鳴叫的機會少,出現的機會更少。小孩都知道「雞狗怪」是竹雞的正字標記,在山邊幾乎天天可以聽到這叫聲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及《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雌雄鳥體色體型相近。體長22~ 25cm。體型圓胖,尾羽極短。腳紅色
額灰色,頭、頸至背部大致為橄欖褐色,頭側黑色帶有白色羽毛。眼圈栗褐色,外緣黑色。臉頰、喉、前頸連成一片明顯的白色斑。翼有栗褐色與淡灰褐色相間之橫帶;胸部至脥部藍灰色,有白色縱斑;腹下乳白色;尾下覆羽淡土黃色,有黑色橫斑。

[生態習性]
性極隱密,不易發現其蹤跡。常在森林深處發出音階逐漸升高之「 咕嚕、咕嚕......」連續叫聲後突然降低。在非繁殖期叫聲大部分集中在清晨。食物有蚯蚓、昆蟲、植物的嫩葉、果實及種子等。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鳥類。主要生活在中、低海拔天然闊葉林山區之樹林底層,偶而會到林道邊緣活動。

[面臨問題]
存棲地日漸減少,由於森林的開發和人類在森林裡的活動,族群數量會有減少的趨勢。此外亦面臨獵捕的壓力。

更多關於深山竹雞的資訊,可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