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保育類II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保育類II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4/2012

藍腹鷴(Taiwan Blue Pheasant, Swinhoe's pheasant)

藍腹鷴7638
藍腹鷴0419 
2008.8.17 兆豐農場

藍腹鷴9753 藍腹鷴9946 2011.10.17 明池歷代神木園區

藍腹鷴 藍腹鷴(2012-01-23大雪山)2089
雄亞成鳥與雌鳥 藍腹鷴(2012-01-23大雪山)2111雄亞成鳥 藍腹鷴(2012-01-23大雪山)2233
雄成鳥  2012.1.24 大雪山林道

藍腹鷴、黑長尾雉(帝雉)、環頸雉是三種台灣特有且珍貴稀有的大型雉科鳥類。藍腹鷴的雄鳥身上帶有藍色金屬光澤且有大面積紅、白配色的藍腹鷴,帶有一種高貴的華麗,有別於黑長尾雉的黑色神秘感;也與棕褐色為主的環頸雉不同。
這三種鳥類的雌鳥,都是非常的樸素的暗褐色,在自然環境中具有保護的隱敝功用。環頸雉在花東地區農田中頗為常見,但平時蹲伏在地上,警戒心重;而黑長尾雉及藍腹鷴深居中海拔霧林帶,通常都在霧中行走覓食,能見到清晰或是在陽光中見到,只能靠運氣好,否則就要靠一些誘引手段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及《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藍腹鷴雌雄鳥在體型及羽色上差異很大。雄鳥全長約72cm,雌鳥全長46~ 57cm。腳紅色;臉部裸露之皮膚血紅色
雄鳥:全身大部分為藍黑色而帶有紫藍色金屬光澤;頭部暗藍黑色,有白色羽冠背部白色;肩羽紫紅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尾羽除中央一對為白色外,其餘均為深藍色。
雌鳥:體型較雄鳥小,背面大致為暗褐色,有均勻排列之土黃色「V」形花紋;頭、頸及腹面為黃褐色,有黑褐色細紋;有深褐色「V」形花紋,上覆羽紅褐色,有明顯之黑色細紋;翼面黑褐色,有紅褐色及土黃色斑紋;尾羽紅褐色,中央數對有土黃色及褐色橫紋。
幼鳥:外形似小雞,有過眼線,頭上有數條暗褐色縱紋。

[生態習性]
通常在晨昏、濃霧或天候不佳、光線昏暗時,出現在林下開闊處或林道上覓食。性羞怯、隱密、警覺性極高,稍受干擾即迅速鑽入林下草叢中或疾速飛往坡下。以地面漿果、植物之幼芽、果實及嫩葉為食,也會扒開地面之腐植層,撿食蚯蚓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築巢於地面,巢位極為隱密。

[棲地環境]
為台灣特有種,多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之下層,較常出現在土質略為潮濕而有枯葉的陰暗地帶。

[面臨問題]
因山林開發導致棲息減少以及過度狩獵之故,其族群數量稀少。

6/16/2011

畫眉(Hwa-Mei)

畫眉(2008-07-30龍巒潭)0099

畫眉(2008-07-30龍巒潭)0102 2008.7.30 屏東 龍鑾潭

第一次那麼近的看到這一家野生畫眉,他們很好奇的看著我,我也很好奇的看著他們。一共有3隻,2隻是成鳥,1隻似是亞成鳥。他們不斷地在相思樹的枝椏間來回跳動著,偶而停下來看看我,或是跳到地面上吃吃種子。這一天的觀察,他們沒有唱出太多的歌聲讓我欣賞。

隔了一週,我又來到墾丁,繼續拜訪他們。這一次,他們不在那麼大方地讓我見他們,但是清晨裡他們用豐富的歌聲交談著,豐富轉折的哨音,既有趣又悅耳。畫眉(2011-01-31野柳)84882011.1.31 新北市 野柳
這是隻與中國畫眉雜交後的下一代,他有大陸畫眉特有的白色眉線,但是眉線略短不會太長。過去有中國畫眉與臺灣畫眉雜交後腳趾不正常,可能因而無法正常覓食,將影響其生命。而更重要的問題,兩者新生出的下一代仍然具有繁殖能力,所以純種的臺灣畫眉基因將會稀釋。野外中國畫眉的出現主要是來自於鳥類飼主的棄養。

[型態特徵]
體長24cm。嘴細,略向下彎。雌雄羽色相近。頭上至後頸黃褐色,有暗褐色縱斑。背部大致橄欖灰褐色,飛羽暗褐色。喉部暗黃褐色,有暗色細縱斑。腹部橄欖黃褐色。腳、趾略長,強健有力。

[生態習性]
通常成對活動,善鳴唱,不善飛行。喜於濃密樹上、草叢間活動。雄鳥鳴聲嘹亮婉轉、變化多端,且能持久地鳴唱,,雌鳥則單調似「唧、唧、唧、唧」之聲。通常成對出現於平地、低海拔之濃密灌叢中,喜於低叢中活動,領域性甚強。

[棲地環境]
不普遍留鳥。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樹林中或平地至沿海之濃密灌叢中。

4/05/2011

魚鷹(Ospray)

魚鷹,又稱為鶚(ㄜˋ),是一種以魚類為主食的大型猛禽類。《詩經》<周南關‧睢章>中所述「關關睢鳩,在河之洲。」語句中所提的「睢鳩」就是魚鷹。擅捕魚的魚鷹,有長腳趾及爪,銳利成鈎狀,腳趾的角質層成刺突狀特化,外趾可反轉,因此可以緊握魚頭,不讓獵物從腳趾間溜去。

魚鷹(20080301花蓮溪口)01442

ASO_0156魚鷹
2008.03.01 花蓮溪口
紀錄一
這次適逢今年寒流開始以來的第一個回暖日,天空終於變成藍色(本來才在計畫要去泡個溫泉去去寒意),既然放晴,那就不如去拍鳥吧。走到花蓮大橋下,正好見到兩隻魚鷹正在逆風向上游飛行著,由於逆風飛翔,所以身軀幾乎被氣流干擾著難以前進,形成定點振翅的景象,增加拍攝成功的機會,上面的第一張,還真像Swarovski Optic的logo。

swarovskilogo

器材使用心得

本次設備如下

  • Nikon D200 + Sigma 500/f4.5 APO +Keoko Pro 300DG 1.4X + Gitzo 1325 MKII + Gitzo 2380 +台製平衡長板
  • Nikon D80 + Nikon 300/f4 AFS + Velbon 640A

雖然魚鷹距離不算太遠,且體型夠大,但是不想後製時再裁切格放,所以我選擇犧牲解析度,於500鏡頭後再加入1.4X加倍鏡。要凍結飛行時的瞬間,追拍很重要,這時只能可恨Sigma 500這支沒有HSM,跑得慢了點。 300/f4 AFS這支雖然內製馬達移動速度快,但卻常找不到目標,看得到拍不到就是殘念。

Gitzo的腳架素來口碑很好;Velbon這支我覺得也不差,而且全收時長度短,攜帶非常方便。

 

魚鷹(2008-06-28無尾港)0040-2
2008.7.28攝於宜蘭無尾港

 

ASO_0096

ASO_0097
2008.09.27 花蓮溪口
紀錄三
希望能趁著颱風來臨前的大風雨,拍一些鳥片回家,來沒多久,就開始刮風下雨,已經在撤收了,突然後來飛來一隻魚鷹逆風朝著出海口前進,體型碩大的魚鷹,對抗強風更是吃力,只見他在風中不斷轉向雙翅以獲得平衡。這次用到Nikon D200機身接上Nikon 500/f4.o  AFS鏡頭,又外加了Nikon 1.7X望遠鏡,鏡頭雖然升級到AFS,但是匆匆架上相機鏡頭,也來不及設定,背景也灰濛濛,還真是"鳥"片。

 

魚鷹(2008-10-25七星潭)1437

魚鷹(2008-10-25七星潭)1441 
2008.10.25 花蓮七星潭
紀錄四
邀請美雲、思吟以及她的朋友起個大早一起到賞鳥,原本希望到知卡宣公園看看近來的冬候鳥灰翅山椒,但是上網一查才知道知卡宣要到早上八點半才開門,於是改去七星潭。看了藍磯鶇、雲雀以及上頭這隻溜滑板的魚鷹。

 魚鷹(2009-02-06新店廣興)74782009.2.6 新店廣興
紀錄五
這時全台鳥友都匯集此地瘋狂等待熊鷹,天氣陰的可以。初次來到廣興,也不知上哪看熊鷹,但是在潭邊看魚鷹、黑鳶是有限時間下的最佳考量。看著魚鷹近距離掠過眼前,很爽。


魚鷹(2009-11-29宜蘭新南)073  2009.11.29 宜蘭新南
紀錄六
這是2009年夏暑後第一隻見到的魚鷹。

 _DSF8734 _DSF8735 DSC_7283 DSC_7300 DSC_7429 DSC_7455

2011.04.03 新店 廣興 
紀錄七
原本打算到金山青年活動中心看看春過境鳥,結果在國道3號南港系統往5號的途中遇上了大塞車,於是繼續往南開到新店,又來看看魚鷹。天氣比之前冬天來的時後感覺好,但是氣象預報在4/3下午大陸唪器團又報到,繼續轉陰。早上天空亮度還蠻高的,一度還很熱,但這時魚鷹也不太出來,一直到大約12點魚鷹出來的次數才慢慢增加,逐漸變成20分鐘可見一次,到了2點多已經縮減成10分鐘左右一次,有時可見2隻輪流在潭上空準備俯衝抓魚。但是可能是受到北風影響,只能見到背面俯衝的動作。有幾次運氣好,可以見到抓完魚後朝向岸邊飛來。

以下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鄉土鳥誌》
[型態特徵]
雌鳥之體型較雄鳥大,雄鳥體長約54cm,雌鳥長約62cm。嘴、過眼線、後頸、背部黑色,頭頂具雜斑、胸前帶有深棕色斑塊,通常雌鳥較為明顯,其餘部分羽色白色。狹長的雙翅擁有白色的翼下覆羽,與白色的腹部,連成一個三角形的白色帶。飛行時從正面看來呈現「M」字型。

[生態習性]
由於爪彎曲且趾部具有突刺,加上可旋轉的最外趾,利於捕捉濕濕滑滑魚類為食,所以稱為「魚鷹」。抓魚時會以空中定點振翅、俯衝入水以爪捕魚。喜棲於高大突出之枯木或電桿頂端進食、休息或營巢。

[棲地環境] 
魚鷹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各地的河川、湖泊、水庫與海岸,台灣不普遍的冬候鳥、過境鳥或留鳥。

7/17/2010

小剪尾(Little Forktail)

小剪尾(2008-05-11中橫公路)0386-4記錄1 2008.5.11 中橫
從關原下山的路上,嵐鎔大叫著左邊有小剪尾[天曉得他的弱視竟然看得到],我還找了好久才在攔砂壩邊緣上見到。慢慢地趨車靠近,緩緩打開車門,來不及架500鏡頭就先拿300mm用單兵接敵方式低身接近他。這小傢伙沒發現我,但卻很活潑好動的東跳跳西跑跑,甚至跳道路邊,勉強拍了起張,他就被一台高速行駛而來的汽車嚇跑了。

由於這次拍攝小剪尾,也意外的吸引了一對調查鳥類的專家經過,他們已GPS紀錄鳥點後便先開車下山,後來我們下山時遇到他們停在路邊,在看黃山雀,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幸拍到黃山雀,真是個好結局。

小剪尾(2009-01-01合歡山)0055 記錄2 2009.1.1 合歡山
09年跨年至元旦三天假期,預定從中橫至武陵農場一遊,小剪尾和河烏是主要的目標,12/31在關原過夜後,1/1清早開車往路面結冰的合歡山前進,打算去看看合歡雪景,開車上山的路上,金色陽光從左手側射進車窗,放慢車速看看路邊景色也努力適應著刺眼的光線,很巧地,一隻小剪尾又是不期而遇從旁跳出站在中橫公路亮眼的黃色圍欄上,短暫地停留一下,又跳下去了。而這幅影像,也是這次中橫-武陵之旅中唯一記錄到的小剪尾。

小剪尾(2009-08-02澳花瀑布)2746記錄3 2009.8.2 澳花瀑布
08年意外瞥見小剪尾後,再次拍到已是一年後在澳花瀑布了。為了看小剪尾,查詢過所有可能出現的地點再配合出遊的時間準備拍攝,無奈都沒有好的成果,尤其是背負眾多設備下行太平山三疊瀑布,更是個一生難忘的經驗。09年,我們在蘇花公路的途中臨時切入進澳花瀑布,果然在此見到小剪尾,後來特地挑了個夏天進去拍攝,一整天下午的等待都沒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不過炎炎夏日待在冰涼的溪水中,真是舒服。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05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29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63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89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7892010.7.14 杉林溪
10年參加學校舉辦的自強活動,因而這個機會進入杉林溪,雖然不是狀元紅的季節,但是預估可以拍到小剪尾,所以仍是特地準備了器材準備一圓這多年來的願望。12日帶學生到學生到和社實習後,在往竹山的路上,就開始下起豆點般大的的超大雷陣雨,隔天下午進入溪頭也是。13日午後到達杉林溪後,超大雷陣雨讓拍攝工作暫緩,趁著傍晚雨小了,輕裝走上山探探路,後來決定隔天清早在燕庵的龍鱗瀑布邊等待看看。果然隔天在燕庵的水邊,我們見到了4隻小剪尾從下游處飛往龍鱗瀑布的深潭,我們也在這拍了幾張。
後來,我們在松龍岩的水邊也見到了1對小剪尾,所以我們在這花了2個半天的時間慢慢守候。在這可以近距離欣賞小剪尾在強力水流中溯石而上,有時還會橫渡石頭,在激流中啄食水生昆蟲;或是可以看他們在傾斜且滑溜的石壁上翻動落葉尋找食物;雖然和鉛色水鶇的棲息領域重疊,但這些行為與技術是鉛色水鶇所做不到的。
這個夏天,我們完成了一件心願,但這絕不是結束,希望狀元紅的時候,還能再到杉林溪一遊,再來看看這群小剪尾。

以下資料引用自特生中心

[形態特徵]
全長約12cm,翼長約7.5 cm。雌雄羽色相同。全身黑、白兩色對比明顯,頭到頸部、背、上胸大致為黑色,而額至前頭、腰至尾上的覆羽則為白色。 嘴黑色;腳肉色。飛行時,可見到有白色寬翼帶。幼鳥:羽色大致似成鳥,但較灰。額至前頭非白色。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亞種,不普遍見於海拔300~3,000m闊葉林覆蓋的山澗溪流旁。常單獨或成對在林間多岩、水質清澈的小溪澗溪流的淺水區石上或水流湍急的峽谷地形中漫步覓食,行進時尾部會一張一合,像是閃動著黑白相間形如剪刀的尾羽,所以稱為『小剪尾』。性羞怯,發現人蹤會迅速轉身躲到身旁大石後,警戒時會沿水面快速低飛逃離;常發出尖細似「茲一」的鳴聲。以水面、水邊岩石上昆蟲為主食。繁殖期為4~7月,築巢於溪邊之岩縫中,以苔蘇和草根等築成碗形的巢。
生態棲位與鉛色水鶇重疊,但小剪尾生性羞怯,遇到領域性強的鉛色水鶇,常在爭鬥中落敗,這或許是他的族群少的原因之一。另小剪尾對環境的要求又較高,喜生活在乾淨之上游水域或山澗溪流源頭,是十分優良的環境指標鳥種,但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使小剪尾的生存雪上加霜,因此野外觀察有日漸稀少的跡象。 

[棲地分布]
棲息於水質清澈乾淨的溪流地帶。

[面臨問題]
族群數量少。野溪整治工程及林地開發,導致適宜的棲地減少;高山農耕作業,污染山區水質,嚴重影響生存與繁衍。

8/12/2009

烏頭翁(Taiwan Bulbul)

ASO_0031烏頭翁-2
烏頭翁與雀榕

ASO_0030烏頭翁-2
烏頭翁與雀榕

ASO_0005烏頭翁
烏頭翁與雀榕

記錄1  Mar.,2008
屬於鵯科的烏頭翁,算是農校校園裡固定班底的留鳥,森林科苗圃四季裡,都可聽到成全烏頭翁的啾啾歌聲。隨著春天來臨,低矮的雀榕盛開果實之際,就可以很近距離的觀賞烏頭翁。以上攝於森林科苗圃養蜂區的雀榕。

器材使用心得

  • 使用器材包括:Nikon D200 + Nikon 300mm/f4 AFS + Gitzo 1325 MKII + Gitzo 2380

照理講,這麼好的天氣應該是採用手持就可以了,但是我想反正在苗圃的開闊地上使用腳架非常方便,而且也讓自己輕鬆一點,也就把鏡頭鎖在雲台長板上。有了角架自然拍攝的疲勞感降低,而且長距離的晃動大幅減低,即使隔了很遠再用裁切,都沒有失真的隔點,非常銳利。

在Ebay上等到這支舊款的Gitzo碳腳,實在非常高興,耗費不多(重點在台灣的二手網路市場也沒有人願意出售)且質輕承載力高,非常棒的腳架。

烏頭翁(2009-05-23石梯坪)6332
2009.5.23 石梯坪

烏頭翁(2009-05-28花農)1602
2009.5.28 花農校園

烏頭翁(2009-05-30七星潭)1760

烏頭翁(2009-05-30七星潭)1745
2009.5.30 七星潭 

 

以下簡介引用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體長約18cm,翼長約8cm。雌雄羽色相同,頭頂至後頸部羽色烏黑,雙頰、耳羽及喉部為白色,背部、翅膀及尾羽為橄欖綠略帶灰色,胸部淡褐色,腹面白色。嘴角有一顆橙色小痣,嘴與腳皆為黑色。

[生態習性]
以植物果實為主食,偶爾會啄食昆蟲等小動物。棲息於低海拔地區之公園、庭園、果園和山坡稀落之闊葉林中,多為人類經常活動之地帶。生性活潑,生殖季節多成對活動,秋冬時可見群聚於樹上活動。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只侷限分布於花東地區和恆春半島。除了在西部枋山、楓港,東部蘇澳、立霧溪中、下游與白頭翁之分布重疊且有雜交現象外,與白頭翁之分布有明顯區隔。

[面臨危機]
由於交通開發以及人為野放的影響,白頭翁與烏頭翁野外雜交的機會增加,純種烏頭翁的數量與棲地政在減少當中。

5/22/2009

朱鸝(Maroon Oriole)

第一次看到朱鸝,是在10多年前的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的扇平工作站裡,這與第一次看到台灣藍鵲的經驗是ㄧ樣的。巢位就在工作站辦公室下方的植物標本園裡的火焰木上,筆直而高大的火焰木,主要側枝的分剎處以距離地面10m以上了,而朱鸝就築巢於頂端。在當時,能看到朱鸝,其珍貴與稀有性更甚於藍鵲。

多年後,我來到花蓮工作,常常在壽豐ㄧ帶山邊如鯉魚潭、豐山等地看到朱鸝,這感覺很棒。我還記得2006年支援花蓮鳥會鯉魚潭冬季賞鳥博覽會時,突然在草皮上大家發現到朱鸝時的那種讚嘆聲,小朋友既緊張又興奮的咭咭咯咯說笑不停,覺得這就是保育向下紮根時,所給予小朋友最寶貴的記憶。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0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1

朱鸝(2007-05-07壽豐林場)0265  2007.5.7 花農壽豐林場,站立在赤桉上的成鳥

朱鸝幼鳥(2008-08-17兆豐農場)6647 2008.8.17 在兆豐農場見到的亞成鳥,亞成鳥是腹部有白斑

朱鸝7479 2008.10.11 朱鸝的雄成鳥,體色明顯的紅色與黑色

朱鸝(2009-05-16鯉魚山)60562009.5.15 鯉魚山
朱鸝(2009-05-20鯉魚山)1100朱鸝(2009-05-20鯉魚山)1224
朱鸝(2009-05-20鯉魚山)1247 2009.5.20 鯉魚山,哺育中的雌鳥
記錄2
這一陣子趁著工作之餘的空閒時間上山找尋漂亮的八色鳥,ㄧ週內連去3次,只有ㄧ次聽到叫聲,但總是無緣見面。反倒是剛好也碰上朱鸝的哺育期,每每上山都能遇到她。"馬ㄨˋ.. 馬ㄨˋ""是她最常發出的叫聲,有時興起,也會學他叫上幾句,不過他知道我是冒牌貨,一點也不想理我就是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特有生物中心保育類野生動物資料庫

[形態特徵]
體長25~28cm,翼長15cm。頭嘴等長、腳短、尾短於翼、羽色鮮豔。
雄鳥:除頭、頸至上胸與飛羽為黑色外,皆為鮮紅色。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胸至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
亞成鳥:頭至頸部、上胸、翼暗褐色,背至尾羽、肩羽暗紅色;胸至腹污白色,雜有暗紅色及暗褐色縱斑;尾下覆羽暗紅色。

[生態習性]
生性害羞,不易接近,飛行能力強,呈波浪曲線前進,飛行時多半採自較高處往下滑行的姿勢,經常以此來往兩谷地之間。鳴聲與黃鸝相似,鳴叫方式大致分為三種:
(ㄧ)
低調的:”無無”於繁殖期間特別容易聽到;
(二)類似熱帶叢林中怪異的”ㄍㄨㄚ/、ㄍㄨㄚ/、…"急促聲,是警戒及示威的叫法;
(三)另一種為哨聲,三種叫法以前二者較易聽到。

朱鸝通常單獨出現,繁殖期後則可見母鳥攜幼鳥練飛,有目標的固定出現覓食;以土肉桂 、樟樹、江某、雀榕等種子、漿果為食,或食昆蟲。主要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為食。繁殖期是在每年4~6月間,其巢位於樹枝上,離地面約10m處。具有特殊細膩的育雛行為。飛行時,呈波浪狀曲線前進。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低海拔地區之闊葉林中,與其他鳥群一起活動。

[棲地環境]
朱鸝在全台低海拔300~900m間之亞熱帶闊葉林呈不普遍分佈,族群數量不多,現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鳥類。 目前數量較普遍的棲地應屬於扇平及花蓮的安通兩地 。在扇平山區中,朱鸝分佈在海拔600至1,200m之間,棲地相當固定,在扇平地區可見在樹枝間躍動。常單獨或小群出現在闊葉林中、下層,偏好某些特定樹木,如山黃麻。

[面臨問題]
1.蛇類及猛禽等天敵侵入鳥巢盜食蛋與雛鳥。
2.朱鸝對棲息樹種的特定選擇,使其先天上無法形成大族群。
3.由於羽色豔麗,被捕捉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