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09

環頸雉(Ring-necked Pheasant)

相對於台灣全島其他各地而言,屬於保III級的環頸雉可說是後山花東地區常見的鳥類,基本上,大多數的田裡都有,居民俗稱"啼雞"(其實我在天將黑時住家周圍的小路上慢跑時就曾經互相驚嚇過,牠是驚嚇的振翅鳴啼..我也是被嚇到心臟砰砰跳)。
有次走在花蓮山附近的小路上在找尋適合拍攝魚鷹的點,突然耳邊響起的是ㄧ陣振翅聲加上略破音的哀號,這隻在我超過牠之後突然驚飛而出的環頸雉,我也為牠留下了一幅的倩影。 
雖然是鳥類有較長的遷移能力,但是環頸雉ㄧ樣面對著因為人為開發造成棲地破壞,或是棲地破碎而引起的基因窄化,甚至與日本雉雞或是高麗雉雜交造成污染的問題。學者們研究的是本土環頸雉與外來種在形質上的差異;甚者,也有研究人員希望藉由代理孕母提高環頸雉數量的想法。
如何與生活中的野生動物相處,該是個在開發時好好思考的問題。

環頸雉(2008-10-25花蓮溪口)0348

環頸雉(2008-10-25花蓮溪口)0351

環頸雉(2007-02-06花蓮山)0065
2007.2.6 花蓮溪口及花蓮山
紀錄一
環頸雉局部普遍的出現在台灣,尤其在花東地區。在花蓮地區農田野地上,時常可見環頸雉散步覓食。感到威脅的環頸雉通常會先蹲低身體躲在草中,待危機解除後再出來覓食;若仍覺得危險,則會慢慢向草叢裡移動;如果更危險了,則會驚飛而起,有時還帶有高亢而破鑼般的啼聲。

 

環頸雉(2008-03-15東華大學)0088 
環頸雉(2008-03-15東華大學)0126
 2008.3.5 東華大學
紀錄二
第一次在東華大學裡拍攝環頸雉可說是驚喜連連,環頸雉們會從刻意保留的荒野長草地溜出來,低著頭在割過的草皮上撿食物吃,少了野草的遮蔽,拍攝起來困難度就降低了許多。

環頸雉8300
環頸雉8191 
環頸雉(2009-03-15東華大學)8217
2009.03.15 東華大學
紀錄三
回顧去年拍攝環頸雉的照片,發現都沒有拍到清楚的母鳥,所以今年定下的目標就是要拍到母鳥。春天正是生物活動繁殖的好季節,正好這幾日乍暖還寒,正是拍鳥的好時機。一樣地趁著週末來到東華大學,繞著每一塊草皮,仍然是公鳥居多,母鳥不多見,偶而抬起頭來,但遠遠的見到車子,就一溜煙的跑走了。快到中午時,看到一塊草皮上竟然有一公二母在樹蔭下動也不動的休息,而且已經有一台小吉普就開進了草皮區,窗戶外露出了隻砲筒,不知是哪位?? 上前打招呼也沒理我??只看到這位先生穿了見黑色吊嘎躲在車裡。
由於這位黑吊嘎先生車子停的太好了,所以我沒啥地方可站了,只好在窗邊用豆袋撐著勉強拍了幾張,深怕輕舉妄動就讓擅長奔跑的草原動物溜走。
 

環頸雉(2009-03-28東華大學)8645 
環頸雉(2009-03-28東華大學)8435 
環頸雉(2009-03-28東華大學)8444 
環頸雉(2009-03-28東華大學)8449 
環頸雉(2009-03-28東華大學)8496 
環頸雉(2009-03-28東華大學)8560 
環頸雉(2009-03-28東華大學)8749
2009.03.28 東華大學
紀錄四
又隔了一週,繼續前去完成還沒完成的影像捕捉。在同一塊草皮上,我又見到了一對,但是否仍是上次那對,不得而知。這次距離稍微近了點,但是我不像上次那位黑吊嘎先生開進草皮,我怕被校警驅離,只能在路邊慢慢等著。公鳥總是會幫母鳥警戒,抬起頭來不但可吸引外界注意,也可順便警戒四周動態,這行為和書上說的一樣。另外也注意到牠們除了咬食草皮上植物的種子外,也會吃咸豐草的花。除了這塊草皮上之外,也在別處草皮上遇到了另一對,這對反倒是母鳥比公鳥大方且大膽,公鳥看到車子接近時就鬼鬼祟祟的走回後方的野草區裡躲著,而母鳥不但繞完了整塊草皮,而且還從車前穿過,走到馬路另一邊的草皮上,等不到母鳥的公鳥,才覺得事情大條了,走出來站在空地上"ㄍㄞ"了幾聲,但是母鳥大概不喜愛懦弱的傢伙,依舊不回頭的直向前走。後來,天空中突然飛出了一對鳳頭蒼鷹,公鳥大聲慘叫後躲到草叢裡,母鳥也自行逃逸去了。

以下資料引用自特有生物保護中心

[形態特徵]
雄鳥:臉紅色,頭頂藍綠色帶褐色,有冠羽;頸部有白色頸環,頸環以上暗綠色而有光澤;背部黃褐色,雜有黑色及褐色斑點;肩羽紅褐色,有白色斑點;翼面淡灰褐色;尾羽極長,灰褐色,有暗褐色橫斑;胸、腹部為暗紅褐色,有暗褐色鱗狀斑,腹中央黑褐色;淡黃褐色,有黑褐色  
雌鳥:全身大致為淡黃褐色,背面密布暗褐色斑點;尾羽略帶紅褐色,有暗褐色橫斑;腹面斑點較少,胸側、腹側斑點較多。

[生態習性]
環頸雉喜歡在乾燥草叢間活動。啄食昆蟲、嫩葉、種子及附近田地之穀類為生。繁殖期為4~ 5月,行一夫多妻制,築巢於濃密草叢下。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亞種。主要棲息於平地至丘陵台地或開闊溪床的草生地或耕作地。其它另有許多亞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面臨問題]
西部平原及山坡開發利用,使其棲地日漸減少,族群數量銳減、獵捕壓力與外來亞種雜交。

3/15/2009

磯鷸(Common Sandpiper)

機鷸0331
2008.9.7 花蓮溪口

磯鷸(2008-02-10五十二甲)0267
2008.2.10 宜蘭五十二甲

磯鷸8090   
2009.3.15 花蓮南濱

磯鷸8099
2009.3.15 花蓮南濱

 
磯鷸的翅膀前端有ㄧ道內凹的白色,這是最大的辨認標誌。除此之外,背部沒有太多的花紋,樸素的灰褐色,也是與其他水鳥比較不同的地方。喜歡獨來獨往的磯鷸,倒是常常出現在我的觀察記憶中,在我目前的水鳥觀察經驗中,幾乎每次都能看到磯鷸呢!!機率頗高。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身長約18~21cm。嘴、暗褐色,頭頂到體背呈現褐色,近看可見到黑色細紋路。有白色眉線及黑色過眼線,腹面及翼角上方內凹處白色,腳部黃褐色。飛行時羽翼帶有白色。停棲時尾部上下擺動尾羽。

[生態行為]
一般單獨活動。常棲息於廣闊的河床草原、砂磯地、湖沼或海邊沙灘等處。在地面上築巢,棲息地靠近淡水,並在水中或地面上覓食,有時也能捕捉空中飛行的昆蟲,食物包括昆蟲、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飛翔時其雙翼的白帶紋極明顯,常低空直線飛行。 繁殖期以外大抵以單獨,或2~6隻的小群生活。 叫聲聽起來像「嘰--哩哩」。

[棲地環境]
世界上磯鷸屬有兩種,ㄧ為磯鷸( Actitis hypoleucos),分佈在歐亞大陸;ㄧ為斑點磯鷸 (Actitis macularia),分佈在北美。均為侯鳥。冬季遷徒至非洲,馬拉加西、印度、錫蘭、台灣、菲律賓、馬來半島和澳洲等地方。 在台灣冬季普遍可見,少部份已為留鳥,所以ㄧ年四季均可見到。出現在海岸、內陸河岸、池塘、溪畔等。

3/14/2009

繡眼畫眉(White-eyed Nun Babbler)

繡眼畫眉(2009-1-21蘇花公路東澳段)5585

繡眼畫眉(2009-1-21蘇花公路東澳段)5593
2009.1.21 蘇花公路

[型態特徵]
全長約12cm,小型鳥。頭部鼠灰色,眼睛黑色,周圍有明顯的白色眼圈。嘴細,略微下彎。頭至後頸為灰褐色,上背灰褐,下背與尾羽黃褐色,胸腹大致為淡褐色。頭側、眼上方處有較伸得褐色條紋。腹部為黃褐色,

[生態習性]
為台灣特有亞種,除台灣之外,也分布於中國大陸四川、雲南、緬甸、泰、寮、越南和海南島等地。性活潑,常成群的出現在樹林底層至上層,也常常和其他種鳥類組成一個群體覓食團成群於樹叢中跳躍、覓食,混合出現的鳥種包括黑枕藍鶲、粉紅鸚嘴或小彎嘴畫眉等習性相似之鳥種。鳴叫聲為急促、粗啞似「唧、唧、唧」之聲,於繁殖季節會發出似頭鳥線之鳴聲似「急─救兒,急─救兒、唧、唧」之聲。分布從低至高海拔山區。食性和山紅頭相以,以植物之種子、漿果、昆蟲等為主食。

[棲地環境]
常可在中、低海拔的樹林中出現。

3/12/2009

綠畫眉(White-bellied Yuhina)

綠畫眉7710
2009.2.21 銅門龍澗

[型態特徵]
身長11cm,頭上羽毛略長,成冠羽狀,體背大致為橄欖綠色,腹面白色,喉部以下灰黃白色。

[生態習性]
通常單獨或二、三隻出現在低、中海拔闊葉林之中、上層,常以其輕盈的體態,倒懸著身體吸食著花蜜或覓食小蟲,常單獨或混群於其他繡眼畫眉或綠繡眼群中,也會和黑枕藍鶲混居出現在茂密的灌叢或喬木上層活動,捕食小昆蟲或其幼蟲,性活潑,移動迅速。

[棲地環境]
多見於全島海拔300~1200m間的中低海拔闊葉林

紅嘴黑鵯(Black Bulbul)

ASO_0022紅嘴黑鵯
2008.2.8 吉安太昌

紅嘴黑鵯7730
2009.2.21 銅門龍澗

屬於台灣特有亞種鳥類的紅嘴黑鵯,普遍分佈在中低海拔的山區;牠們泰半在森林中或山坡地附近活動,尤其喜歡停棲在高大的喬木或是枯樹上層。每年一到繁殖季,部份個體還會遷移到低海拔山區或是平地,在樹上築巢來哺育牠們的下一代,所以,我才能時常在我家對面的蓮霧樹上聽到紅嘴黑鵯的吵鬧叫聲。基本上,只要兩隻紅嘴黑鵯在唱歌,我大概就睡不著了。

紅嘴黑鵯的叫聲不但響亮,而且變化多端:有「小氣鬼、小氣鬼」和飛行時所發出的「嘰喳、嘰喳、嘰喳」叫聲之外;還會躲在濃密的枝葉中,發出「喵-、喵-」似的貓叫聲。

紅嘴黑鵯的外型,真是符合了台語中的"紅水黑大版"。全身上下黑色,唯讀嘴喙及腳亮著鮮豔的大紅色;再加上一頭蓬鬆、雜亂的龐克頭,真相帥氣的小子。

原住民對於紅嘴黑鵯也有他的傳說故事,泰雅族叫他做「Sa-bin」,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喜歡食用「羅氏鹽膚木」的果實。傳說中牠曾經用嘴喙與腳折斷著火的樹枝,將森林大火撲滅,因此嘴與腳都燒的通紅,而身上的羽毛則燒的焦黑。亞成鳥嘴喙為黑色,或者紅嘴而頭部羽毛稀疏。

以下資料引用自行政院新聞局台灣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體長約24公分,嘴、腳為紅色,除飛羽與尾羽有黑色細邊外,全身烏黑有光澤。頭頂上有蓬鬆的羽冠。除嘴與腳為紅色外,全身黑色,故名紅嘴黑鵯。

[生態習性]
紅嘴黑鵯喜喧鬧,鳴聲嘹喨且富變化,偶而還會發出類似「喵─」的叫聲,十分吵雜。主食果實、昆蟲。喜成群活動,常停棲於高大喬木或枯枝上,或在樹梢上棲立。經常組成喧鬧吵雜之鳥群,在山林裡覓食、飛行。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亞種,通常活動於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闊葉林中,尤其是山坡地和森林交界處。夏季在高海拔地區也可見到。

3/09/2009

棕背伯勞(Black-headed Shrike)

棕背伯勞(2008-10-25七星潭)1400
2008.10.25 花蓮七星潭

[型態特徵]
體長約25公分。棕頭頂到上背為灰色,肩羽、下背至尾上覆羽為橙褐色。喉和腹白色,嘴黑色且粗短而向下鉤,過眼線寬黑且明顯。雙翼黑色,飛行時可看到明顯的白斑塊。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亞種,為普遍的留鳥,亦分布於在中國之西藏南部、雲南、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甘肅、陜西以及海南島;在東南亞,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南達新幾內亞等地。也是肉食性的動物,以昆蟲、青蛙、蜥蜴以及老鼠之類的小動物為主食,有時甚至會捕捉綠繡眼之類的小鳥;發現獵物時會迅速俯衝捕捉然後飛回原處啄食,咬食獵物時會先將獵物插在樹枝或鐵絲後,慢慢撕裂食物。

[棲地環境]
棕背伯勞的活動範圍大都在人們的附近,平地的開闊樹林、農耕地或草原都有機會發現牠們的蹤影。甚至連人們居家附近的屋頂、電桿及天線上都可以見到。

3/07/2009

鸕鷀(Great Cormorant)

鸕鶿(2008-10-22鰲鼓溼地)0534 

鸕鶿(2008-10-22鰲鼓溼地)0599
2008.10.22 嘉義鰲鼓

鸕鶿(2009-02-04鰲股溼地)6937
2009.2.4 嘉義鰲鼓

鸕鷀就是曾出現於電視節目大陸尋奇中,被漁民利用來捕魚的鳥類,當地人稱為烏鬼。烏鬼的名稱,早以習傳多年。
【杜甫·遣悶詩】中:「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講得我也想養一隻了。)
【夔州圖經】中:「夔州人以鸕鶿捕魚,謂之烏鬼。」”蜀人臨水居者,皆養鸕鷀,繫繩其頸,使之捕魚,得魚則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常有近侍奉使過夔、陜,見居人相率十百為曹,設牲酒於田間,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謂之養鬼。

我在蘇州小鎮哩,也見過漁民帶著他的鸕鷀出門,真是個酷,一般人家是牽著繩子蹓狗,養魚人家可是牽著繩子蹓"鳥" (嘖嘖嘖...)

==>關於日本歧阜縣長良川鵜飼http://www.city.gifu.gifu.jp/kankou/c_big5/08_b5_01.html
==>鸕鷀捕魚的畫面,請看鳥友大分發表於傾聽自然的精采短片http://nature.hc.edu.tw/vbb/showthread.php?t=7961&page=2

[型態特徵]
成鳥雌、雄鳥體色大致相同,全身為藍黑色。
繁殖羽:嘴基部內側黃色,裸露皮膚為白色。眼綠色,臉頰後方至後頭有白色細羽毛。背羽及覆羽銅褐色
非繁殖羽:大致上類似繁殖羽,但臉頰以及頭後方沒有白色細羽毛,脇無白斑。
亞成鳥:全身茶褐色,腹部羽色較淡一些。

[生態習性]
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廣布於歐、亞、澳、非、北美洲東部。在東亞地區之鸕鷀繁殖於中國及日本,部分為留鳥,部分冬季時會遷移至中南半島。成群活動,以捕食魚類為主,中國大陸地區及日本均有以養鸕鶿捕魚維生,大陸當地俗稱"烏鬼";而在日本,養殖鸕鷀為世傳之技藝,稱為"鵜飼"。

[棲地環境]
湖泊、海岸地區。

3/06/2009

紋翼畫眉(Formosan Barwing)

紋翼畫眉(2008-08-26中橫)0054

紋翼畫眉(2008-08-26中橫)0072
2008/8 台大溪頭實驗林
紀錄一
8月到台大水里木工廠尋找木材標本,忙碌了一天後到實驗林的小木屋不久便睡了。清晨的鳥鳴聲讓我不想在床上多浪費一分一秒,走出木屋後,空氣中只有藪鳥、白耳畫眉清亮的叫聲以及我們開關車門匆忙準備攝影器材的凌亂聲。除了藪鳥和白耳畫眉之外之外,林下一直有枝條擾動的聲音。
不知道冒出來的會是什麼,只有靜靜地等待著。
枝條的晃動暫停了,不久,後方台灣黃杉的樹幹上出現了一隻紋翼畫眉。翅膀上金褐色矢箭狀的斑紋非常醒目。他正在樹皮之間找尋小昆蟲或蠹蟲的幼蟲。所以,就森林保護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很重要的益鳥。
拍攝完的感想就是,在微弱的天光下拍攝林下鳥兒,真的是困難度極高。

紋翼畫眉(2009-02-03中橫公路)6310 

紋翼畫眉(2009-02-03中橫公路)6315

紋翼畫眉(2009-02-03中橫公路)6316
2009.2.3 中橫公路
紀錄二
凌晨三點多起床,準備要從中橫到西部一趟。天還沒亮就出門,中橫公路上又沉又靜。到達新白楊時天已亮,下車休息一下,室外好冷,凍得我直發抖。在巨嘴鴉嘎嘎的催促聲中,便趕緊上車再往前行。沿途山櫻花盛開,也吸引了不少畫眉及山雀在此享用豐富花蜜。其中一群,就是我在去年夏天溪頭實驗林清早看不太清楚的紋翼畫眉,趁這次機會可是在陽光下把他給瞧清楚啦!!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型態特徵]
全長18cm。雌雄羽色相同。
頭部暗栗褐色,前後頸、背至尾上覆羽橄灰褐色, 背、肩羽雜有暗栗褐色羽毛。尾羽黑褐色,基部有暗栗褐色橫斑。覆羽栗褐色;飛羽暗褐色,有栗褐色橫斑。前頸至上胸橄 灰褐色,雜有污白色羽毛。腹以下栗褐色,雜有淡色羽毛。黑褐色嘴,肉色腳。全身羽毛多為栗褐色並有橫斑,因此又名栗頭斑翅鵰。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種。通常在樹林中結成小群, 於中、上層枝椏間跳躍,動作不甚靈活,在樹上走動時,頭不會朝下。雜食性,主要捕食隱匿於樹皮隙縫中之昆蟲為主食,偶爾也吃植物之果實,或到林下灌叢中覓食,冬季有降遷行為。飛行時羽尾全開,羽緣之白色清晰可見。偶爾會與白耳畫眉、冠羽畫眉一起出現,但個性安靜不如白耳畫眉般聒噪,有時也和藪鳥在同一區活動。

[棲地環境] 
台灣特有種,在台灣大多棲息於海拔1,500~3,500m之林緣,或針闊混合林,冬季遷移至低山區避寒,為普遍的留鳥。代表性高山鳥類,常成小群出現於中、高海拔之闊葉林或混合林中。同屬鳥類有 6種,均分部於喜馬拉雅山區,雲南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北部等高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