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鳥(麻雀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麻雀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6/14/2009

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

麻雀在週遭環境之中非常容易見到,應該是沒人不認識的鳥種。身長大約14公分,嘴粗短,呈圓錐形,十分強健有力,能咬破許多堅硬的植物種子,頭上栗色,臉上有一塊黑斑,十分顯眼,這是主要的辨識特徵。
雖然麻雀很常見,但是其實一般人很少會想要認真辨識他,所以以往的調查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在野外,會把很多其他的鳥種根麻雀混而ㄧ談,因為其實在野外常見到鳥類匆匆一撇,留下栗色倩影和啾啾聲,就會想,是麻雀嗎?不是麻雀吧..等等之類的問號。而最大的辨識特徵,就在於嘴型和前述的鳥上的黑斑了。
對於農民來說,麻雀被視為害鳥,主要是牠們喜吃食稻穀,但牠們於繁殖期間會大量捕捉害蟲以餵育雛鳥,故功過實在難以論定。
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人綽號叫做麻雀,兩位都是女孩子,我想這是個很不錯的稱呼,怎麼說呢?這兩位都很嬌小可愛,而且很親近像是鄰家女孩的迷人,所以我想用麻雀來形容這兩位女孩,的確是不錯的。


麻雀(2009-05-28花農)15982009.5.28 花農,麻雀成鳥。

麻雀(2009-05-28花農)1607
麻雀(2009-05-28花農)16112009.5.28 花農,麻雀亞成鳥

_DSC0005麻雀 

[型態特徵]
麻雀體長僅為14cm左右,體形短圓,喙呈圓錐形,比較粗壯,呈黑色;足為粉褐色。具有典型的食穀鳥特徵。
雄雌同形同色,頭頂和後頸為栗色,面部白色,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這塊黑色的小臉蛋是鑒別麻雀的關鍵特徵,同屬的山麻雀與本物種形態非常接近,區分他們主要依靠的就是這一特徵;面部的白色延伸至後頸,在麻雀頸部形成一條白色圍脖;頜部和喉部黑色,有研究指出,在群體中地位越高的個體喉部的黑色區域也相應越大,黑色也越飽滿;背部褐色,具黑色斑點,所有飛羽、小覆羽、初級覆羽均為黑褐色;具兩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腹部污白色。

[生態習性]
麻雀是典型的親人種,活動於人類活動較多的環境,它們的棲息所和覓食地常就在城鎮村落中,但本物種僅見於平原,山區難見它們的身影。普遍分布於歐洲至亞洲,共有8個亞種。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在澳洲它們分佈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成群活動,雜食性,主要食物是各種昆蟲、植物的種子、果實,或人類丟棄的殘羹冷炙。

[棲地環境]
平地、農地、城市。

7/06/2008

山麻雀(Russet Sparrow)

山麻雀(2008-06-30宜蘭東港)0178 山麻雀(2008-06-30宜蘭東港)0167

山麻雀(2008-06-30宜蘭東港)0172

麻雀(Tree sparrow)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留鳥,不管是在都市還是鄉村,或是稻穀收割之際,幾乎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就連花蓮住家對面,都至少有50隻左右的穩定族群,二哥二嫂來花蓮時,還甚至對為數眾多高掛樹隻的麻雀下了「噁心」的評語。
然而,在台灣,麻雀還有一種血緣相近的親戚----「山麻雀」,能看過的人可就少得多了!08'年有幸看到,還真是大感意外,直到現在,我都還在會懷疑,這真的是山麻雀嗎!!
外型上,山麻雀的大小及顏色大致都和麻雀非常近似。但牠們與麻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雌、雄間體色的差異甚大:雄鳥的外觀類似麻雀,但沒有像麻雀的黑色頰斑,且體色較偏紅棕色,與麻雀棕褐色的體色有別;而雌則為全身灰褐色,除了有兩條淡黃色的眉班之外,在背部尚有一些淡黃色的縱紋。
顧名思義,山麻雀主要出現在山區,偶爾可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的村落、果園或農墾地發現他們。他們的食物和麻雀相似,也是以植物種子、榖類和昆蟲為主;但在習性上,卻不喜歡過於嘈雜熱鬧的環境,平時都是單獨或僅僅成對活動,在入秋繁殖期結束後才會結為較大的群體一起覓食。

山麻雀的樸素以至於難能引起一般人的注意,即便是台灣賞鳥人口激增,但看到的紀錄仍貧。據估計,目前全台山麻雀的數量約是在600~1,000隻不等。而研究者甚少,目前可搜尋到的僅李培芬教授及其學生盧冠安君的碩士論文以及發表於特有生物中心季刊的一篇一篇專文,請點選以下連結參考

山麻雀在台灣本島的分布情況及生態簡介~~http://nature.tesri.gov.tw/tesriusr/internet/natshow.cfm?IDNo=1003


台灣山麻雀的分布模式和棲地選擇
http://ecology.lifescience.ntu.edu.tw/seminar/master_poster/R91225024-%E7%9B%A7%E5%86%A0%E5%AE%89-2004.ppt

 

[形態特徵]
體長14cm。雄、雌鳥羽色差異大。頭鳥頭頂及上身為黃褐色或紅褐色,背部具黑色縱紋,喉黑,臉頰汙白。雌鳥色淡樸素,具深色的寬眼紋及黃白色的眉線。

[生態習性]
小群出現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或耕地灌木叢。

[棲地環境]
廣泛分布於亞洲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藏高原東部及華中、華南和華東一帶,台灣亦有,但數量很少。

12/18/2007

麻雀

_DSC0005麻雀

屬於文鳥科的麻雀,應該是沒人不認識的鳥,在週遭環境之中非常容易見到的鳥種。身長大約14公分,嘴粗短,呈圓錐形,十分強健有力,能咬破許多堅硬的植物種子,頭上栗色,臉上有一塊黑斑,十分顯眼,這是主要的辨識特徵。
雖然麻雀很常見,但是其實一般人很少會想要認真辨識他,所以以往的調查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在野外,會把很多其他的鳥種根麻雀混而ㄧ談,因為其實在野外常見到鳥類匆匆一撇,留下栗色倩影和啾啾聲,就會想,是麻雀嗎?不是麻雀吧..等等之類的問號。而最大的辨識特徵,就在於嘴型和前述的鳥上的黑斑了。
對於農民來說,麻雀被視為害鳥,主要是牠們喜吃食稻穀,但牠們於繁殖期間會大量捕捉害蟲以餵育雛鳥,故功過實在難以論定。
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人綽號叫做麻雀,兩位都是女孩子,我想這是個很不錯的稱呼,怎麼說呢?這兩位都很嬌小可愛,而且很親近像是鄰家女孩的迷人,所以我想用麻雀來形容這兩位女孩,的確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