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鳥(朱鷺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朱鷺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2/15/2008

埃及聖鹮(Sacred Ibis)

埃及聖鹮是朱鷺科的鳥類,也就是跟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同科的鳥類。由於鹮這個字不好打,所以很多人也直接叫他埃及聖朱鷺、埃及聖環。這種鳥是外來種,且已在台灣歸化適應,據說他會到台灣是因為有商家引進作為表演用,但是鳥類受不了無去生活而逃亡,哈,蠻有趣的故事。

埃及聖朱鷺(2008-07-27新竹金城湖)0283

埃及聖朱鷺(2008-07-27新竹金城湖)0324
2008.7 新竹金城湖附近
紀錄一:首拍紀錄
車子緩緩開在新竹金城湖附近的田間小路,我一直盯著左前方11點鐘方向的那隻花嘴鴨慢慢前進(是地,就是那隻只露出脖子以下部分藏在稻田裡的哪隻),直到他在我的8點鐘方向,車子才完全停了下來,我拿起望遠鏡,慢慢觀賞著牠。

如果不是嵐鎔提醒有隻長相奇特的怪鳥混在白鷺鷥裡讓我想一探究竟,否則我將完全忽略了牠。轉頭看去時,怪怪,這不是鹮嗎? 我們倆緊張又開心的開了後車門架起腳架像機慢慢接近這隻低頭猛吃的大傢伙....

 

埃及聖環(2008-10-22鰲鼓溼地)0830
2008.10 嘉義鰲谷溼地周邊
紀錄二:羽色豐富的再見面
10月份參加研習時趁著每天研習課程未開始之前,都抽空開著車四處看看鳥。結束的那一天,我就開了特別地遠,到了鰲谷濕地。這是自今年暑假造訪後第二次來到鰲谷濕地。優美寬廣的水面,沿路上蒼鷺白鷺站著的盛況難以忘記,看著隄邊馬路上一灘灘白濁的殘留物,我想在這裡拍鳥被鳥糞砸到的機率鐵定比中樂透高(像我這種沒有偏財運的人,搞不好比中統一發票的機率還高..真懷念小時後只要對重末兩碼的好時光)
短短的一個小時中,看了上萬隻的小水鴨與琵嘴鴨在水面上成群飛起的壯觀場面,因時間接近上課時間,只好離開。在繞回省道週邊農家的田裡,我又見到了埃及聖鹮,與上次不同的是,這隻換羽已經完成,該黑的黑,感覺上健康多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高約61~71cm,翅展110~124cm。嘴黑向下彎曲如鎌刀,腿、尾羽及翼羽邊緣均為黑色,身體則為雪白。

[生態習性]
單獨或群居性,也會混雜在其他鳥種當中。以蝸牛、小型甲殼類、青蛙和水生昆蟲為食,有時也會獵食其他鳥種的蛋或雛鳥。只有在繁殖時期會發出低沉的古嚕聲或呱呱聲。

[棲地環境]
伊拉克東南之沼澤、濕地、農田及鹽水湖,馬達加斯加及中非。

11/16/2008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黑面琵鷺1736 
合力構築擋風牆

黑面琵鷺1772 
休息中

黑面琵鷺1793 
調整樹枝位置

黑面琵鷺1842 
把樹枝運到對面去

黑面琵鷺1852 
努力把樹枝插到水田中

黑面琵鷺1885
這次在水中不是撓魚蝦,是撓樹枝。 以上均為2008. Nov. 宜蘭塭底

上週末想說開著新車到宜蘭,一方面試試看新Escape爬坡的性能,一方面順便看看烏龜的新家蓋的如何,一方便也想看看宜蘭的冬候鳥,真是一舉三得的好辦法。

拖到星期六下午才從七星柴魚博物館買好扮手禮,上了蘇花天就已經黑了,到了宜蘭雖然不算太晚,但也感受到了涼意,似乎要變天了。上網查了宜蘭鳥會的鳥況,才得知塭底有黑琵、灰雁、豆雁、鳳頭潛鴨,全都是我沒看過的鳥種,真是一個職得期待的一天。

隔天(Sun.),清晨的宜蘭下起了絲絲細雨,找到鳳頭潛鴨並吃完硬梆梆的早餐麵包後,出發找黑琵。沒啥頭緒,只是按照Google地圖上預定的座標點前進到了社區裡的魚池,其實找鳥有點難度,找車子就快多了,放眼忘去,路邊莫名其妙地有一排車子停放著,我也慢慢的開過去,看著前擋裡頭似乎都有單筒朝向水田裡,便知道自己中獎了,第一次那麼進地親眼看到這個聞名全台的大嘴鳥...

10多年前,因為立法院長劉松藩先生說出黑面琵琶鷺之後,似乎成為大家矛頭與內心暗笑的對象,老師上課時也是半開玩笑地稱他們做黑面琵琶,作家張大春先生則對琵鷺刻意刪掉琶字有另外的見解(http://flauta.pixnet.net/blog/post/18643122),就不管這個字的存在與否,這鳥嘴的外型似加長型的琵琶應該是沒啥爭議的。而這琵琶嘴的好處,也許是上帝開了個玩笑,讓他們在水裡覓食時總是搖頭晃腦地動來動去,而咱們的祖先則因此幫這鳥取了「撓杯」(台語)以形容他們的動作。

這天在宜蘭,我第一次親眼看著他們表演招牌動作,但他們撓的不是食物,而是在水裡找樹枝,找到樹枝後,他們還台起他們的長腳,到水田的兩邊慢慢僑好樹枝,插到泥地裡作出擋風牆,真是可愛...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全長約74cm。嘴很長,前端扁平,呈飯匙狀;腳黑色;額、嘴基及眼先相連成黑色的臉部,因而有「黑面琵鷺」之名。
繁殖羽:全身大致為白色,後頭之髮束狀飾羽及胸部飾羽為黃色。
非繁殖羽:全身皆為白色,飾羽變短。
亞成鳥:嘴暗紅褐色;無飾羽,初級飛羽外緣黑色,其餘白色。

[生態習性]
黑面琵鷺為社會性較強之鳥類,常小群活動。覓食活動以夜間及晨昏時刻為主,會以嘴伸入水中左右掃動,並且緩步前進,感應水中之魚、蝦、蟹等捕食之。

渡冬區:黑面琵鷺渡冬區有三處:台灣曾文溪口的潟湖魚塭、香港米埔后海灣的福田生態保護區、越南紅河三角洲的潮溪區。台灣除曾文溪外,偶然也有些地方可以看到黑面琵鷺,數量不多停棲時間也不會太久,黑面琵鷺在本島的渡冬區,主要在曾文溪口。九月底、十月初,黑面琵鷺陸續由北方飛來避冬,十二月達到數量高峰,隔年春天三月底,成鳥開始飛回北方,幼鳥到四、五月出發,有少數停到六月。

遷移路線:黑面琵鷺有三種北返路線:沿大陸福建、浙江沿海,北飛漢城。沿琉球、日本、韓國一帶北返。由香港直接經中國大陸飛往北韓。

繁殖地:在南、北韓和遼寧外海的小島,有黑面琵鷺繁殖紀錄。

[棲地環境]
就目前所知只分布在亞洲東部地區的朝鮮半島,在北韓有一小族群在當地繁殖。 冬季時會遷往中國的福建、香港、越南、日本及台灣等地過冬,台灣曾文溪口是其最主要的度冬地。主要出現於海岸附近河口、沙洲及池塘等地,

[面臨問題]
棲地狹隘而侷限的分布在東亞地區,族群量極稀少,亟需推動相關繁殖及度冬地的棲地保育。有極大之滅種危機。

[延伸閱讀]
關於黑面琵鷺的保育==>
鳳凰谷鳥園:黑面琵鷺保育成果 http://databook.fhk.gov.tw/taiwanbird/org/04ecotype/c_1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