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態特徵]
體長56cm。眼睛紅色,頸、背為黑褐。
夏季繁殖羽:頭頂和冠羽黑色,眼周圍和兩頰白色。頸上有棕色飾羽,飾羽尾端黑色;飾羽延伸到後頭側,極為醒目。當牠蓬鬆紅褐飾羽時。
冬季非繁殖羽:羽冠及飾羽消失,其餘與夏季同。
[生態習性]
在臺灣為少見之冬候鳥,分佈於歐洲至日本、非洲、中東及印度北部,單獨活動。擅潛泳捕食,以魚類、昆蟲、水中無脊椎動物為食。
[棲地環境]
湖泊、水塘或海灣。
年初一和一家人上”銀翼”吃完團圓晚飯,半夜2點睡不著覺,輕輕地打包行李,開著車往中南部出發開始了今年的回娘家路程。因為估計到台中時間不過4點多,那就到一直打算要去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好了。開進東勢,順著指標走入大雪山林道,路不大,兩旁是柿子及梨子果園,最令人緊張的是,很濃很大的霧,難怪,這裡適合種植果樹。一直開了10多公里,霧已散去,一直開上23公里多,路邊已停了一、二部車了!
深夜的霧中開車,睏意與肩頸痠痛加倍。毫不思索倒頭就睡,反正還天黑。迷濛中,車頂滴滴答答的雨聲告訴著我,多睡一會吧!醒來時,天已亮了,車前又多了幾部車,下了車往後看,一排人正在拍藍腹鷴,6點多,坦白講,光線不太亮。檢整了一下,也加入他們。
天更亮了後,山桐子大樹也來了對白頭鶇,可惜,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中,牠門幾乎都是在霧中出現。
<型態特徵>
體長約22 cm,雄鳥腹部棕紅有明顯白色頭部;雌鳥頭型的上分暗欖褐色有白色的眉線,白色的喉,頸部有褐色雜斑,翼上有淡色翼斑。眼-褐色;喙-黃色;腳-黃色。鳴聲:警戒時聲音嘈雜,歌聲清晰響亮具旋律。
<生態習性>
留鳥,族群分布於菲律賓、婆羅洲到新幾內亞的太平洋島嶼。在台灣的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之中海沷山區濃密的原始闊葉林和針、闊混合林中。常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主食,亦取食樟科或其他植物之果實成熟。藏身於濃密的樹中,棲於樹上鳴唱。
<棲地環境>
臺灣本島1200-2500公尺中海沷山區濃密的原始闊葉林和針、闊混合林中或自然演替的次生林。
<生態威脅>
林業的伐木或造林會造成棲地破壞,中、高海拔的墾殖開發也會造成棲地喪失,估計數量約在2,500隻以下,列為保育類III級動物。
<型態特徵>
體長76~100cm,翼展200~250cm。雌雄鳥除體型大小差異之外,並無明顯羽色變化,雌鳥明顯大型。
成鳥:全身主要顏色為棕色,頭部的羽毛顏色較淺,尾羽楔形,明顯白色。
幼鳥:體色棕色帶不規則斑點,亞成鳥尾部才變為帶黑色條紋的白色。
<生態習性>
繁殖於冰島、歐洲、中央亞細亞、西伯利亞東北部、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蒙古、中國東北北部等地方,冬季南遷於南歐、地中海、非洲北部、埃及、印度北部、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日本、朝鮮地越冬。在臺灣偶而出現;最近一次見於1993年1月,出現於鳳山水庫。
<棲地環境>
非繁殖期時離水域遠,生活在草原或海拔1,400-1,500公尺高山上;繁殖期出現在海岸、河口、或湖泊地帶。
剛開學,午休時正和著工讀的志安正在學校苗圃植栽與殘枝,在花蓮慈濟服務的鳥友邱先生來學校聊天,順便提到了宜蘭有白頭鶴的訊息,而且從新年就來了,當時剛從北海道回台後就直接回花蓮,根本也沒時間注意一些鳥訊息,回家看看電腦紀錄才知道,原來白頭鶴訪宜蘭這件事已經沸沸揚揚,可想而知,案發現場一定是重砲雲集,搞不好連攤販都會出動。
由於還在寒流鋒面,估計至少也要等到3月多開始回暖吹起南風,這二位稀客才會北返,所以一直慢慢等到228四天連假,所以在往返北-花途中耗了兩個半天尋找與拍攝。慶幸的是,鷹該已經過了熱潮,所以現場人不多,另外,現場有著在地的地主每天觀察、餵食以及熱心解說或維持秩序,感覺很棒。
而另外一個不同的是,我開始改用Nikon 1系列接AFS鏡頭拍攝,操作便利性與效果讓我很滿意,應該是出乎我意料的棒!!
<型態特徵>
體長約90~100cm,從喙至額部上側有密集且烏黑光亮之羽毛,似鑽過鍋底而又稱為鍋鶴;頭的下側至頸部生有雪白而軟的羽毛,眼睛附近為裸露的紅色皮膚,額和兩眼前方有較密集的黑色剛毛,從頭到頸是雪白的柔毛外,身體其餘部分體羽都是石板灰色。其他部分羽毛均為深灰色。
<生態習性>
稀有候鳥,被列為瀕危物種,野生數量約為92,000-93,000多隻,由於棲息地的減少,其數量在持續下降中,已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IUCN列爲「易危」,並列於CITES的附錄I和II。繁殖地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到北方森林邊緣;中國東北之烏蘇里江亦有繁殖紀錄。越冬地主要在日本和中國。在一個世紀前,白頭鶴分佈很廣泛,但現在僅局限於日本九州最南部出水市附近之兩個小區域。中國方面則是在長江下游,主要在湖北和安徽交界的龍感湖、江西的鄱陽湖、安徽的升金湖。性情溫雅,機警膽小易受驚嚇。雜食性,在拍攝當天觀察,吃番薯、玉米、魚、螺等。
<棲地環境>
海拔500~700m以下沼生落葉林、小丘或沼澤。遷移途中休息環境包括淡水沼澤、濕草地、沿海灘地、鹽場、魚塘、水田等。
2008/8 中橫公路
紀錄一:中橫公路沿線尤其在過了天祥往西寶一帶,總會有一群巨嘴鴉穩定出沒,如果不是在這,就是在海拔稍微低一點的慈母橋附近。雖說容易見到,但是要拍牠們難度頗高,牠們機警的個性平常是難以靠近的。而且幾乎成群活動,一隻飛了,其他也會跟著飛,而且高智商的牠們,似乎也很會觀察人類的活動。
2008.12. 花蓮康樂海濱
康樂海濱一帶,有另外更大的一群烏鴉住在這,牠們每天都會在海濱找尋食物,嗑嗑小魚或是小螃蟹;除此之外,站在木麻黃上吹風或是在出海口的小溪裡洗澡,大概就是其他消磨時間的事情了吧!
2012.1.29 北海道釧路 丹頂鶴自然公園
烏鴉在日本非常常見,都市、鄉村、港口通通可見。不過日本可見三種黑色烏鴉,嘴太鴉(也就是我們稱的巨嘴鴉)、嘴細鴉(小嘴鴉)以及深山鴉。巨嘴鴉數量頗多,不怕人甚至還會攻擊人,所以相較於臺灣能取得較近的拍攝距離以及飛行動態影像。
以下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53cm,大型鳥類。嘴大且粗厚,顏色泛黑,剛毛很長,全身呈現黑色而有紫色或綠色光澤,腹面之羽色略淡。
[生態習性]
在台灣為普遍之留鳥。
牠們通常成群活動,出現於低至高海拔樹林地帶,冬季會棲習至較低之海拔山區。生性機警,常停棲於視野寬闊之高枝上。飛行時,振翅緩慢、平穩,呈直線飛行。習性機警、喜棲於於視野廣之枝頭上觀測四周動態,人稍近即成群飛離。雜食性,常發出枯燥似「啊─啊─」之連續聲。
[棲地環境]
分佈範圍極廣,由海岸、村落、溪流至3200m之森林均可見。
雄亞成鳥與雌鳥 雄亞成鳥
雄成鳥 2012.1.24 大雪山林道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及《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藍腹鷴雌雄鳥在體型及羽色上差異很大。雄鳥全長約72cm,雌鳥全長46~ 57cm。腳紅色;臉部裸露之皮膚血紅色。
雄鳥:全身大部分為藍黑色而帶有紫藍色金屬光澤;頭部暗藍黑色,有白色羽冠;背部白色;肩羽紫紅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尾羽除中央一對為白色外,其餘均為深藍色。
雌鳥:體型較雄鳥小,背面大致為暗褐色,有均勻排列之土黃色「V」形花紋;頭、頸及腹面為黃褐色,有黑褐色細紋;有深褐色「V」形花紋,上覆羽紅褐色,有明顯之黑色細紋;翼面黑褐色,有紅褐色及土黃色斑紋;尾羽紅褐色,中央數對有土黃色及褐色橫紋。
幼鳥:外形似小雞,有過眼線,頭上有數條暗褐色縱紋。
[生態習性]
通常在晨昏、濃霧或天候不佳、光線昏暗時,出現在林下開闊處或林道上覓食。性羞怯、隱密、警覺性極高,稍受干擾即迅速鑽入林下草叢中或疾速飛往坡下。以地面漿果、植物之幼芽、果實及嫩葉為食,也會扒開地面之腐植層,撿食蚯蚓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築巢於地面,巢位極為隱密。
[棲地環境]
為台灣特有種,多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之下層,較常出現在土質略為潮濕而有枯葉的陰暗地帶。
[面臨問題]
因山林開發導致棲息減少以及過度狩獵之故,其族群數量稀少。
2008.11.16宜蘭塭底
紀錄一
墾丁的龍巒潭以及塭底的大池每年都有鳳頭潛鴨族群報到,以往,聽說花蓮的鯉魚潭也有,不過實在不難想像遊艇在鯉魚潭上呼嘯而過的擾動,很難讓候鳥認為是安全的地方。所以花蓮鯉魚潭除了小鷿鷈外,很難見到鳳頭潛鴨了。
事先在Google地圖上點好可能見到鳳頭潛鴨之處,設定好點座標,順著GPS來到這個大池邊,果真有百來隻的鳳頭潛鴨在路的遠方成群集結。雖然名為潛鴨,潛水補食也是牠們的強項,不過牠們不如小鷿鷈一樣膽怯時立即潛水逃避,牠們是鎮靜地慢慢向遠方游動。
2009.1.28花蓮壽豐
紀錄二
去年沒見到的鳳頭潛鴨今年終於出現在花蓮了。
2012.1.1宜蘭塭底
紀錄三
觀賞冠鷿鵜時,難得來了隻大方的澤鳧。
[型態特徵]
體長42cm,體型中等。頭頂冠羽長,虹膜黃色,喙鉛灰色,腳蹼黑色。
雄鳥:頭頸部黑色,並具有紫色的金屬光澤,最具特徵的是它的頭頂有一根略長而下垂的「小辮」,此即「鳳頭」的由來。腰胸背部的羽毛也都是深黑色,下背部的羽毛上有時帶有纖細的乳白色斑點,腹部和脇部乳白色,上下體顏色對比非常鮮明。外側次級飛羽白色,在黑色的翅膀上形成了白色的翼鏡。
雌鳥:羽色分佈與雄鳥接近,但顏色暗且沒有金屬光澤,雌性頭上也有一個小辮,但沒有雄性那麼明顯。
[生態習性]
鳳頭潛鴨繁殖于西伯利亞以東地區、歐洲北部以及中國東北西北部、中部、西南部;遷徙時可以在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南部,包括中國的新疆中西部、青海東部、西藏、甘肅四川西北部、華北大部看到本物種,在日本列島、菲律賓、中國雲南以東,山東半島以南的華中華南大部,非洲的東北和西北部越冬。
鳳頭潛鴨常活動於內陸的河流、池塘和其他開闊水面。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包括軟體動物、蝦蟹、小魚、蝌蚪等,在陸上活動非常笨拙,亦很少見。遷徙季節和越冬季節常集成大群,與紅頭潛鴨、青頭潛鴨、斑背潛鴨混群。
[棲地環境]
內陸的河流、池塘和其他開闊水面,夜間棲息于岸邊的軟泥灘,或者在離岸不遠的水面上漂浮,他們喜歡比較清澈的深水環境,在淺水和污染比較嚴重的水域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湖泊及深潭。
[型態特徵]
體型圓胖,全長約22公分。尾短常上翹,或上下擺動。全身為暗褐色,嘴喙與腳為鉛灰色。幼鳥大致與成鳥相似,但全身滿佈白色斑點。
[生態習性]
在臺灣為普遍性留鳥,相似亞種廣泛分布於南亞和東亞。在中國、蒙古、越南、寮國、柬埔賽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都有記錄。食性以魚類水生昆蟲為食;會把頭埋入溪流湍急水中覓食,或是自上游漂浮到下游後溯溪而上覓食;捕食中露出水面或在溪邊石頭上休息時可看見眨眼瞬間的白色瞬膜。常棲息於山澗溪流,築巢於岩石縫隙中。牠們急速低飛水面時,會發出「即-」響亮、尖銳短促的單音。
[棲地環境]
喜歡棲息於中、低海拔之乾淨低污染的山澗.河谷的清澈溪流地帶。
2010.1.28 蘭卡威
紀錄一
這是在蘭卡威渡假時所拍攝到的,當時是清晨在港口搭船準備要去河面上拍攝白腹海鵰,恰巧就遇上了綠簑鷺正在捕魚。同行的老前輩們對於綠簑鷺是沒太大興趣,因為他們花錢來就是要拍海鵰,對我來說,看到綠簑鷺更讚,這是好幾年來都沒拍到的鳥啊!
第一次見到綠簑鷺是還在96還是97年時在花蓮鳥會受解說志工訓,黃家發大哥帶者學員在銅門揚清橋上,遠遠就看見數百公尺下的河流大石旁,隱隱約約站著隻綠簑鷺,我拿起望遠鏡,內心只能讚嘆,"家發大哥的眼睛太強了”,這鳥在雙筒裡不過只是一丁點,而且還不是整隻鳥,只有個頭稍微..稍微..露出大石頭邊,真是不容易看出來是隻鳥,遑論看出是啥鳥。
第二次則是上武陵農場要拍河烏、小剪尾,在七家灣溪邊也是看到急流旁有隻躲著的綠簑鷺,有了銅門的經驗,不經思索搜尋腦袋瓜記憶體就知道那是綠簑鷺,但是距離還是太遠,無法拍攝,同行的太太也看不太清楚。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52cm,中小型的鷺科鳥類。
成鳥:頭頂黑色,冠羽很長,冠羽也是黑色(夜鷺的頭頂是帶有數根白色的飾羽)。背部墨綠色,翅膀上有白色細羽緣(夜鷺的翅膀完全是藍黑色)。眼黃色,腹面灰色。
幼鳥:背面暗褐色,翅膀有白色斑點。腹面白色,有黑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不普遍留鳥及過境鳥。單獨活動,站立在岸邊或石頭上等待魚隻經過伺機捕捉。也會利用岸邊小蟲或垃圾拋入水中引誘魚群靠近再獵食。 可連結至YouTube 篇名 會釣魚的鳥-綠簑鷺
[棲地環境]
留鳥一般出現在山區清澈溪流,過境鳥則出現在沿海岸出海口或池塘湖泊一帶
黑腹濱鷸抵達臺灣時已非繁殖季,所以見不到腹部的黑斑和背部的紅棕色斑。
[型態特徵]
體長約20cm。嘴黑,長而緩緩下彎,站立時有縮頸駝背的感覺。雌雄羽色大致相同,但雌鳥平均較大,嘴也較長。繁殖羽與非繁殖羽不同。
繁殖羽:頭頂栗紅色有褐色縱斑,眉線略白,眼先至嘴基有暗色紋,臉部淡色有細縱斑。後頸灰褐色有褐色縱紋。下顎白色,前頸略白有暗褐色縱紋,越往胸延伸縱紋越明顯。腹部白色但中央有一大塊黑色斑塊。體上栗紅色有黑色斑塊。
非繁殖羽:眉線白色,頭、頸和體上為單調的灰褐色,腹部白色,頸下和翼兩側略有灰褐色縱紋。
亞成鳥:大致像非繁殖羽,翼上覆羽有暗栗色斑塊,背上淡棕色羽緣清晰。前頸和胸部呈皮黃色有褐色縱紋,腹部白色但上腹兩側及體側有明確暗色點狀斑。
[生態習性]
台灣普遍冬候鳥,數量龐大,秋季以十月族群數量最大,春季北返較早,四月初即大批離境。繁殖於極地地區之苔原。常成群與東方環頸鴴混棲,覓食時動作極快速,不停的在泥中戳或撿食,以甲殼類、昆蟲、貝類為食,移動採短距離小跑歩。覓食地點大都在水線邊緣,常在淺水中或泥地上走來走去。飛行常成大群,一整群能同時急速的改變飛行方向。
[棲地環境]
河口、潮間帶及近海沼澤,有時也會到內陸淡水泥地,但很少到沙質海岸。
[型態特徵]
體長約30cm之中型水鳥。雌、雄羽色在繁殖季時略有差異。
雄鳥繁殖羽:嘴為黑色。頭頂、後頸並延伸至背部為一連貫的灰黑色,其中夾雜白色碎斑,頭頂白色斑點在比例上較少及細碎。有一條寛的白色帶,沿前額、眉部 頸側至前胸側以倒S形排列。S形白色帶之下自臉頰、頸前、前胸至腹部為連貫的均勻亮黑色。尾下覆羽白色。腳黑灰色。飛行時有明顯的淡色翼帶,翼下脇部有明顯的黑色大斑塊。腳僅一點點伸出尾部。
雌鳥繁殖羽:體色大致似雄鳥,但體上有褐色斑,亮黑色的胸腹部亦帶有褐色及污白色的橫紋或斑塊。
非繁殖羽:眉線污白色,臉頰灰黑色。S形的白色帶及胸腹的黑色區均消失,頭、後頸至背部為灰褐色並滿佈白色碎斑。胸部為深灰色並夾有深色鱗斑,腹部污白色。
亞成鳥:大致像成鳥非繁殖羽,但背上白色斑點較多,且有不明顯的淡黃色的羽緣。胸部有細縱斑,而非鱗斑。
[生態習性]
在臺灣地區為普遍冬候鳥(9月至翌年4月),較大族群出現在西部海岸。北美洲北部及西伯利亞北部為主要繁殖區,非繁殖季往南遷徙至北美洲南部、中美、南美、非洲、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大洋洲,澳洲、紐西蘭等地度冬。常呈鬆散小群聚集。停棲時除了低頭覓食外,大都挻直站立保持警戒。飛行時不常與他種混群,但有時會與太平洋金斑鴴混棲,飛行路徑大多呈直線進行,飛行速度較太平洋金斑鴴快,大群飛行時會有編隊行為並發出tlee-oo-ee的叫聲。
在靠近海岸的潮間地帶、沙洲、鹽田、沼澤、水田等地較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