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保育類I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保育類I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3/06/2012

白尾海鵰(White-talied Sea Eagle)

白尾海鵰 白尾海鵰02 白尾海鵰03 2012.1.30 北海道網走湖畔

<型態特徵>
體長76~100cm,翼展200~250cm。雌雄鳥除體型大小差異之外,並無明顯羽色變化,雌鳥明顯大型。
成鳥:全身主要顏色為棕色,頭部的羽毛顏色較淺,尾羽楔形,明顯白色。
幼鳥:體色棕色帶不規則斑點,亞成鳥尾部才變為帶黑色條紋的白色。

<生態習性>
繁殖於冰島、歐洲、中央亞細亞、西伯利亞東北部、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蒙古、中國東北北部等地方,冬季南遷於南歐、地中海、非洲北部、埃及、印度北部、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日本、朝鮮地越冬。在臺灣偶而出現;最近一次見於1993年1月,出現於鳳山水庫。

<棲地環境>
非繁殖期時離水域遠,生活在草原或海拔1,400-1,500公尺高山上;繁殖期出現在海岸、河口、或湖泊地帶。

3/04/2012

白頭鶴(Hooded Crane)

白頭鶴0159  白頭鶴7264 白頭鶴70922012.2.27 宜蘭壯圍鄉大福村

剛開學,午休時正和著工讀的志安正在學校苗圃植栽與殘枝,在花蓮慈濟服務的鳥友邱先生來學校聊天,順便提到了宜蘭有白頭鶴的訊息,而且從新年就來了,當時剛從北海道回台後就直接回花蓮,根本也沒時間注意一些鳥訊息,回家看看電腦紀錄才知道,原來白頭鶴訪宜蘭這件事已經沸沸揚揚,可想而知,案發現場一定是重砲雲集,搞不好連攤販都會出動。

由於還在寒流鋒面,估計至少也要等到3月多開始回暖吹起南風,這二位稀客才會北返,所以一直慢慢等到228四天連假,所以在往返北-花途中耗了兩個半天尋找與拍攝。慶幸的是,鷹該已經過了熱潮,所以現場人不多,另外,現場有著在地的地主每天觀察、餵食以及熱心解說或維持秩序,感覺很棒。

而另外一個不同的是,我開始改用Nikon 1系列接AFS鏡頭拍攝,操作便利性與效果讓我很滿意,應該是出乎我意料的棒!!

<型態特徵>
體長約90~100cm,從喙至額部上側有密集且烏黑光亮之羽毛,似鑽過鍋底而又稱為鍋鶴;頭的下側至頸部生有雪白而軟的羽毛,眼睛附近為裸露的紅色皮膚,額和兩眼前方有較密集的黑色剛毛,從頭到頸是雪白的柔毛外,身體其餘部分體羽都是石板灰色。其他部分羽毛均為深灰色。

<生態習性>
稀有候鳥,被列為瀕危物種,野生數量約為92,000-93,000多隻,由於棲息地的減少,其數量在持續下降中,已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IUCN列爲「易危」,並列於CITES的附錄I和II。繁殖地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到北方森林邊緣;中國東北之烏蘇里江亦有繁殖紀錄。越冬地主要在日本和中國。在一個世紀前,白頭鶴分佈很廣泛,但現在僅局限於日本九州最南部出水市附近之兩個小區域。中國方面則是在長江下游,主要在湖北和安徽交界的龍感湖、江西的鄱陽湖、安徽的升金湖。性情溫雅,機警膽小易受驚嚇。雜食性,在拍攝當天觀察,吃番薯、玉米、魚、螺等。

<棲地環境>
海拔500~700m以下沼生落葉林、小丘或沼澤。遷移途中休息環境包括淡水沼澤、濕草地、沿海灘地、鹽場、魚塘、水田等。

4/06/2011

東方白鸛(White Stork)

東方白(2011-02-12宜蘭員山)6476 東方白(2011-02-12宜蘭員山)6558 東方白(2011-02-12宜蘭員山)8637 紀錄1  2011.2.13 宜蘭員山
2011過完農曆年才發現原來宜蘭員山出現的東方白鸛。2月份連續2週觀察中華鳥會、宜蘭鳥會紀錄,發現都有鳥況資料,所以花了2個週末北上宜蘭,另外再次看看黑頸鷿鷈。2月初開學後第一週花蓮大雨,考量蘇花公路路況不穩,搭火車北上後到宜蘭已接近中午了,好在宜蘭好天氣。在火車站外租了機車就和太太兜風去了,在公墓區、民宿區、員山大湖繞了很久,都沒找到,心想大概已經離開了。鳥沒看著,肚子總要填飽,就去吃吃楊采卿魚丸米粉,也順道參觀了斜對面的羅東林管處自然教育中心。基本上第一週是沒看到。

回花蓮後當晚,又有鳥有回報紀錄,只能說自己沒注意到,只有等到週末下課後再去一趟。這次運氣就好多了,早上到了宜蘭,就在山邊小路遠遠看著碩大身軀的東方白鸛直挺挺的站在水田裡,下車後架好相機很想在農村中靜靜的拍鳥,可惜後面房舍的2隻黑狗巴不得把大家叫起,跳不出圍牆的兩隻狗來回奔跑或是趴在圍牆上狂吠,唉阿阿,真是吵。

匆匆拍了幾張,就想離開。好在,白鸛在原先那塊荒地也沒收穫,沒多久也向南飛到依況筊白筍田裡找東西吃,在此終於可以安靜的拍拍鳥。

但是一早上也只看到他向後擺頭理理羽毛,或是在水田裡翻攪,倒是沒拍到飛翔及捕到獵物的鏡頭!比較可惜。

 

以下資料參考自臺灣野鳥圖鑑及綜合網路資料

[型態特徵]
體長約100cm。嘴粗厚、尖長,黑色。腳紅色,眼周圍紅色。身體前半部包括頭、頸、背部及腹面皆為白色,後半部包括翼與尾黑色。全身黑白兩色對比明顯。前頸下部飾羽膨鬆。飛行時除飛羽黑色外,其餘皆為白色。

[生態習性]
繁殖於東北亞,數量稀少,是世界級的瀕危鳥類。於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與過境鳥。因數量稀少,一般僅偶然短暫出現,皆為單隻。1998年曾有2隻東方白鸛在關渡停留甚久,最後在高壓電塔上築巢,可惜最終皆意外死亡,並未繁殖成功。2003年關渡紀錄1隻。2010年臺灣東北角1隻。2011年在宜蘭度冬1隻,高雄過境1隻。動作緩慢,在農田中食取各種地面的小動物。

[棲地環境]
喜棲息於溼地或水田。

11/16/2008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黑面琵鷺1736 
合力構築擋風牆

黑面琵鷺1772 
休息中

黑面琵鷺1793 
調整樹枝位置

黑面琵鷺1842 
把樹枝運到對面去

黑面琵鷺1852 
努力把樹枝插到水田中

黑面琵鷺1885
這次在水中不是撓魚蝦,是撓樹枝。 以上均為2008. Nov. 宜蘭塭底

上週末想說開著新車到宜蘭,一方面試試看新Escape爬坡的性能,一方面順便看看烏龜的新家蓋的如何,一方便也想看看宜蘭的冬候鳥,真是一舉三得的好辦法。

拖到星期六下午才從七星柴魚博物館買好扮手禮,上了蘇花天就已經黑了,到了宜蘭雖然不算太晚,但也感受到了涼意,似乎要變天了。上網查了宜蘭鳥會的鳥況,才得知塭底有黑琵、灰雁、豆雁、鳳頭潛鴨,全都是我沒看過的鳥種,真是一個職得期待的一天。

隔天(Sun.),清晨的宜蘭下起了絲絲細雨,找到鳳頭潛鴨並吃完硬梆梆的早餐麵包後,出發找黑琵。沒啥頭緒,只是按照Google地圖上預定的座標點前進到了社區裡的魚池,其實找鳥有點難度,找車子就快多了,放眼忘去,路邊莫名其妙地有一排車子停放著,我也慢慢的開過去,看著前擋裡頭似乎都有單筒朝向水田裡,便知道自己中獎了,第一次那麼進地親眼看到這個聞名全台的大嘴鳥...

10多年前,因為立法院長劉松藩先生說出黑面琵琶鷺之後,似乎成為大家矛頭與內心暗笑的對象,老師上課時也是半開玩笑地稱他們做黑面琵琶,作家張大春先生則對琵鷺刻意刪掉琶字有另外的見解(http://flauta.pixnet.net/blog/post/18643122),就不管這個字的存在與否,這鳥嘴的外型似加長型的琵琶應該是沒啥爭議的。而這琵琶嘴的好處,也許是上帝開了個玩笑,讓他們在水裡覓食時總是搖頭晃腦地動來動去,而咱們的祖先則因此幫這鳥取了「撓杯」(台語)以形容他們的動作。

這天在宜蘭,我第一次親眼看著他們表演招牌動作,但他們撓的不是食物,而是在水裡找樹枝,找到樹枝後,他們還台起他們的長腳,到水田的兩邊慢慢僑好樹枝,插到泥地裡作出擋風牆,真是可愛...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全長約74cm。嘴很長,前端扁平,呈飯匙狀;腳黑色;額、嘴基及眼先相連成黑色的臉部,因而有「黑面琵鷺」之名。
繁殖羽:全身大致為白色,後頭之髮束狀飾羽及胸部飾羽為黃色。
非繁殖羽:全身皆為白色,飾羽變短。
亞成鳥:嘴暗紅褐色;無飾羽,初級飛羽外緣黑色,其餘白色。

[生態習性]
黑面琵鷺為社會性較強之鳥類,常小群活動。覓食活動以夜間及晨昏時刻為主,會以嘴伸入水中左右掃動,並且緩步前進,感應水中之魚、蝦、蟹等捕食之。

渡冬區:黑面琵鷺渡冬區有三處:台灣曾文溪口的潟湖魚塭、香港米埔后海灣的福田生態保護區、越南紅河三角洲的潮溪區。台灣除曾文溪外,偶然也有些地方可以看到黑面琵鷺,數量不多停棲時間也不會太久,黑面琵鷺在本島的渡冬區,主要在曾文溪口。九月底、十月初,黑面琵鷺陸續由北方飛來避冬,十二月達到數量高峰,隔年春天三月底,成鳥開始飛回北方,幼鳥到四、五月出發,有少數停到六月。

遷移路線:黑面琵鷺有三種北返路線:沿大陸福建、浙江沿海,北飛漢城。沿琉球、日本、韓國一帶北返。由香港直接經中國大陸飛往北韓。

繁殖地:在南、北韓和遼寧外海的小島,有黑面琵鷺繁殖紀錄。

[棲地環境]
就目前所知只分布在亞洲東部地區的朝鮮半島,在北韓有一小族群在當地繁殖。 冬季時會遷往中國的福建、香港、越南、日本及台灣等地過冬,台灣曾文溪口是其最主要的度冬地。主要出現於海岸附近河口、沙洲及池塘等地,

[面臨問題]
棲地狹隘而侷限的分布在東亞地區,族群量極稀少,亟需推動相關繁殖及度冬地的棲地保育。有極大之滅種危機。

[延伸閱讀]
關於黑面琵鷺的保育==>
鳳凰谷鳥園:黑面琵鷺保育成果 http://databook.fhk.gov.tw/taiwanbird/org/04ecotype/c_1_2.htm

11/03/2008

黃鸝(Black-naped oriole)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62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84 
2008. Oct. 亞成鳥,穎達農場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73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78
2008. Oct. 成鳥,穎達農場


成語「黃鶯出谷」是形容聲音動人美妙,而黃鶯就是黃鸝。那黃鸝個聲音一定好聽? 這到未必。在還沒見過黃鸝之前,常聽鳥形容其叫聲,並說聽過一定不會忘。很好奇的我,曾到網路上找尋人家錄音的檔案,聽聽,有些聲音的確如空谷幽鳴,教人難以忘記,但是有些聽起來就是"嘎..嘎.."般,其實黃鸝只有在求偶期才會發出哨音般的鳴叫聲。

為了拍黃鸝,我趁著要去嘉義參加研習的機會,順便安排了墾丁賞鷹、竹田買木材標本,下午在竹田,實在不能幹麻,就查了Mio導航裡穎達農場的電話(真方便!!),決定來趟穎達農場一行。

傍晚前抵達穎達農場,先是在往涼山的路上看著兩隻黑鳶自頭頂低空盤旋,但屏東灰濛濛的天空造成對比反差過大實在難以拍攝,只拍個清楚的剪影...

交了保護費之後進入穎達農場,詢問後依照管理人員的指示下走進林道內,沒10公尺,果然有隻朱鸝,但枝葉茂密蚊蟲眾多,根本難以拍攝。沿著這條造林路徑走,沿途經過桃花心木、櫸木、毛柿等造林木,鳥況實在不好。

繞一圈出來到大草皮,開闊舒服的景觀.....嘖嘖嘖.....

那大樹上不就是黃鸝嗎!!!!唉阿。我還繞了大半圈,真是啊!!!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野鳥觀察事典》

[形態特徵]
全長約26cm,翼長約15cm。嘴桃紅色,腳蒼褐色,體色雌雄相近。
雄鳥:過眼線黑色,粗且長,延伸至後頭,呈環狀;全身大致為鮮黃色,飛羽內瓣黑色;尾羽黑色,外側末端鮮黃色。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過眼線較細,全身之黃色部分略帶綠色。

[生態習性]
黃鸝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發出柔和之口哨聲,有時亦會發出粗啞似「嘎」的聲音;以昆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也吃植物之果實。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大樹樹冠之分叉處。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國及朝鮮地區。黃鸝曾是台灣早年平地及山麓林地尚稱普遍的留鳥,因外型亮麗遭嚴重獵捕,在大部分地區已絕跡。目前僅於屏東墾丁、社頂、屏科大、穎達農場、花蓮鳳林、台北淡水等處有少數族群分佈,另春、秋少量過境金山、野柳,關渡自然中心亦曾發現。

[面臨問題]
低海拔地區人類活動頻繁,棲地過度的開發、植物相改變或砍伐,影響其繁殖。因其羽色豔麗,遭受大量捕捉。

10/03/2008

遊隼(Peregrine Falcon)

隼0207

隼0212  隼0221

隼(Falcon)是體型比較小的猛禽類。體型小所以飛行度快,而且擅長能在空中靈活的轉向。和地面上的獵豹一樣,都是速度極快的殺手。也就是這樣的因素,所以很多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或是戰鬥機,都喜歡用隼來命名,例如鈴木機車的隼(Suzuki GSX-1300 Hayabusa)、川崎的獵隼者(Kawasaki Zx-12R Ninju)、美軍的F-16戰隼戰鬥機(Fighting Falcon)等,可以看出人類想化身為隼,享受在空中駕馭的奔馳感。    

[型態特徵]
屬於大型隼類,雄鳥體長約38cm,雌鳥約51cm,雌鳥體型較大。頭上至後頭灰黑色,背部暗藍灰色,尾羽有數條黑色横帶。眼睛周圍黃色,腹面白色,頰有一明顯的垂直黑斑(俗稱帶耳機),上胸有黑色細斑點,下胸至尾下覆羽密布黑色橫斑。

[生態習性]
體格強健,俯衝時速度極快,為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飛行時雙翼狹尖,以快速振翅後短佔滑翔的方式飛行,御空能力強,能在空中逆風定點停留。獵補行為為自獵物上空收翅,以近垂直的角度高速向下俯衝,以爪衝擊獵物將之擊斃。主要以飛鳥為食,其次為小型動物。通常出現於沼澤、海岸懸崖及湖泊地帶。

[棲地環境] 
分布遍布全球,主要以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為繁殖區,冬季則至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渡冬。在台灣為不普遍之冬候鳥。

[面臨問題]
由于DDT等殺虫劑大量使用,導致鳥的食物中加氯烴增加。加氯烴在游隼的體內積累起來,影響了它的繁殖能力,特別是使蛋殼變薄,容易破裂。這是造成游隼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生息地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也是重要的原因。加拿大哈得遜灣至美國南方的美洲游隼,已在加拿大東北部和美國的東部地區消失。美洲游隼、歐亞游隼、阿拉斯加游隼等數種游隼已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7/06/2008

山麻雀(Russet Sparrow)

山麻雀(2008-06-30宜蘭東港)0178 山麻雀(2008-06-30宜蘭東港)0167

山麻雀(2008-06-30宜蘭東港)0172

麻雀(Tree sparrow)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留鳥,不管是在都市還是鄉村,或是稻穀收割之際,幾乎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就連花蓮住家對面,都至少有50隻左右的穩定族群,二哥二嫂來花蓮時,還甚至對為數眾多高掛樹隻的麻雀下了「噁心」的評語。
然而,在台灣,麻雀還有一種血緣相近的親戚----「山麻雀」,能看過的人可就少得多了!08'年有幸看到,還真是大感意外,直到現在,我都還在會懷疑,這真的是山麻雀嗎!!
外型上,山麻雀的大小及顏色大致都和麻雀非常近似。但牠們與麻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雌、雄間體色的差異甚大:雄鳥的外觀類似麻雀,但沒有像麻雀的黑色頰斑,且體色較偏紅棕色,與麻雀棕褐色的體色有別;而雌則為全身灰褐色,除了有兩條淡黃色的眉班之外,在背部尚有一些淡黃色的縱紋。
顧名思義,山麻雀主要出現在山區,偶爾可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的村落、果園或農墾地發現他們。他們的食物和麻雀相似,也是以植物種子、榖類和昆蟲為主;但在習性上,卻不喜歡過於嘈雜熱鬧的環境,平時都是單獨或僅僅成對活動,在入秋繁殖期結束後才會結為較大的群體一起覓食。

山麻雀的樸素以至於難能引起一般人的注意,即便是台灣賞鳥人口激增,但看到的紀錄仍貧。據估計,目前全台山麻雀的數量約是在600~1,000隻不等。而研究者甚少,目前可搜尋到的僅李培芬教授及其學生盧冠安君的碩士論文以及發表於特有生物中心季刊的一篇一篇專文,請點選以下連結參考

山麻雀在台灣本島的分布情況及生態簡介~~http://nature.tesri.gov.tw/tesriusr/internet/natshow.cfm?IDNo=1003


台灣山麻雀的分布模式和棲地選擇
http://ecology.lifescience.ntu.edu.tw/seminar/master_poster/R91225024-%E7%9B%A7%E5%86%A0%E5%AE%89-2004.ppt

 

[形態特徵]
體長14cm。雄、雌鳥羽色差異大。頭鳥頭頂及上身為黃褐色或紅褐色,背部具黑色縱紋,喉黑,臉頰汙白。雌鳥色淡樸素,具深色的寬眼紋及黃白色的眉線。

[生態習性]
小群出現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或耕地灌木叢。

[棲地環境]
廣泛分布於亞洲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藏高原東部及華中、華南和華東一帶,台灣亦有,但數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