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2008

灰頭椋鳥/栗尾椋鳥(Chestnut Tailed Starling)

灰頭椋鳥1200

灰頭椋鳥(2008-10-23穎達農場)1218

灰頭椋鳥(2008-10-23穎達農場)1226

藍磯鶇(Blue Rock Thrush)

藍磯鶇(2007-09-23太昌)0337 
2007/9 太昌。雄鳥,亞成鳥非繁殖羽,脇部已開始有褐色

藍磯鶇是我去年天氣轉涼後後第1隻見到的冬候鳥,出現在居住的太昌附近。大概在9月初早晨慢跑時,就停在巷子底幾戶去年新蓋好的透天厝欄杆上。而第1隻拍到的,是在9/23日下班後的頂樓陽台上,那陣熟悉的婉轉鳴聲馬上就吸引著我奔上頂樓,打開防潮箱後立即取出相機鏡頭,接著躡手躡腳地拉開了玻璃門,深怕一點聲響就把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驚嚇走。好在,今年的客人比較大方,讓我能用相機捕捉下他的身影。

藍磯鶇俗稱"厝角鳥仔",由於喜歡停棲在建築物屋頂上或是獨立突出物頂端,所以得到這般的俗稱。冬候鳥,每年大約在秋冬季時普遍見於台灣低海拔農地、墾地。體長約26公分,雄鳥上身及胸大致為寶藍色,腹部磚紅色;雌鳥全身大致為暗灰褐色,喉、胸及腹部皆可見細密鱗紋;亞成鳥羽色為間雜黑白鱗紋之斑駁狀,色彩不若成鳥般深濃。

而第一隻拍的的母鳥,則是在2008年3月在東華大學水池邊見到的。

藍磯鶇(2008-03-15東華大學)0146
2008/3 母鳥。東華大學

藍磯鶇(2008-10-05壽豐月眉)0197
2008/3 公亞成鳥。花蓮溪月眉段

藍磯鶇(2008-10-05壽豐月眉)0201
2008/3 公亞成鳥。花蓮溪月眉段

藍磯鶇1380
2008/3 較成熟的公亞成鳥。穎達農場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賞鳥Easy Go-陸鳥篇》

[形態特徵]
體長21cm,雌雄鳥羽色差異大。
雄鳥:頭、體背、顏面、喉、胸為深藍色。翼、尾羽黑褐色、腹部栗色。
雌鳥:頭、體背灰褐色,喉、胸腹淡黃褐色有黑褐色鱗片狀斑紋。

[生態習性]
台灣可見兩亞種,華北亞種在台灣為普遍之冬侯鳥極不普遍之留鳥;華南亞種(藍腹藍磯鶇)在馬祖為留鳥、在金門為不普遍之冬後鳥。喜孤獨在平地至中海拔之空曠地帶,岩石、木樁或其他突出物上尤喜停棲屋頂角落瞭望,固有厝角鳥之稱。姿態挺直,喜上下擺動尾羽。

[棲地環境]
華北亞種留鳥族群出現於海拔1500m以下之塴塌地區或海岸岩壁;候鳥則出現於開闊地區或河床地。

11/23/2008

小環頸鴴/白化症(Little Ringed Plover with Albinism)

白色小環頸2243

白色小環頸2285

白色小環頸2315 

白色小環頸2375 

_DSC2582
2008. Nov. 花蓮。

金鵝莊的李大哥來電通知我有隻白色的小環頸鴴,並且相約隔天早上可以去看鳥。隔天一早,果真見到了這隻白化的小環頸鴴。原本應該是棕色的背羽,卻變成了白色。白色的小環頸鴴是因為得到了基因性的遺傳疾病造成,也就是白化症(albinism)。白化症也解釋成「黑色素生成過程有缺陷的先天性代謝異常」,屬於單基因遺傳疾病,由於色素細胞(melanocytes)中可製造黑色素的酪胺酸酵素(tyrosinase)活性異常,所以該個體會缺少黑色素(melanin)。由於黑色素的生成過程頗為複雜,往往會牽連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例如視神經纖維走向的異常、出血傾向、免疫異常及蠟樣脂質堆積(某種罕見的脂肪病變)等現象;除此之外,白化症個體容易受到陽光的灼傷和天敵的補食,因此在野外白化症的個體是極少見的。

11/19/2008

小椋鳥/紫背椋鳥(Japanese small Starling/Violet-backed Starling)

紫背椋鳥(2008-10-18社頂公園)9086

 紫背椋鳥(2008-10-18社頂公園)9088
2008, Oct. 墾丁。雄亞成鳥,臉頰的紅色塊斑還不明顯

今年10月到墾丁拍鷹的第一天,早上就花了一上午在社頂公園拍小椋鳥和灰背椋鳥。偶爾夾雜在灰背椋鳥中的他們,不僅數量少,膽子也很小。小心翼翼地出了幾科雀榕的果仔就趕緊飛走,對於這些遠方來的稀客,真是要耐心等待。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
[形態特徵]
全長16.5cm,嘴、腳黑色。頰至頸呈栗褐色斑,雄鳥較明顯
雄鳥:頭至頸部、上胸中央黃白色,頰至頸呈栗褐色斑背部大致為黑褐色斑而有紫藍色光澤,腰、尾上覆羽淡橙色,翼黑藍色、有白斑。下胸以下黃白色,胸側、脇暗灰色。
雌鳥:頭、頸、背、腰、腹淡灰褐色,尾上覆羽淡黃褐色,尾、翼黑褐色而有紅銅色光澤,翼有黃白色細帶。

[生態習性]
群棲性,通常成群出現在平地、山丘、海岸附近的樹林、草叢活動。喜穿梭於樹梢間,以昆蟲、果實、植物種子為食。繁殖於庫頁島南部、千島南部、北海道及本州北部。夏季主要分布於日本、西伯利亞東邊及庫頁島,冬季經日本南部、琉球、台灣,南遷於菲律賓、婆羅州北部以及馬來群島避寒。在台灣為罕見之過境鳥或冬候鳥。在日本列島最南端的九州鹿兒島,每年於9月上旬至10月的過境高峰期,能觀察到幾萬隻小椋鳥,高聲喧嘩鳴叫,形成左右寬約500公尺,前後長20公尺,上下30公尺之橫形大隊伍飛行,一隊又一隊過境,往南方度冬地避寒。

[棲地環境]
關渡、彭佳嶼、滿洲、墾丁、台東有記錄,台灣4.5.月及.10.月均有紀錄,為春、秋過境鳥,遷移路線關係恆春半島及蘭嶼較易見。

11/18/2008

灰背椋鳥/噪林鳥(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灰背椋鳥(2008-10-17社頂公園)9082

灰背椋鳥(2008-10-17社頂公園)9105

灰背椋鳥(2008-10-17社頂公園)9259
2008.10.18 墾丁社頂

 

[型態特徵]
體長19cm,整體大致為灰色。翅膀黑色、肩羽處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為白,嘴、腳亦呈灰色。公鳥體色較淡,頭部顏色亦較白,翼上白斑範圍較大;母鳥體色為偏暗之灰褐色,翼上白斑較小。

[生態習性]
華南地區的夏候鳥;度冬在中南半島、海南島、菲律賓、婆羅洲、日本南西諸島(九州到琉球之間的島群)及台灣等地,於廣東部份地區終年可見。台灣地區每年九月至翌年三、四月間出現。群棲性鳥類,活潑好動,常與其它椋鳥、八哥混群,並在傍晚前聚集於樹枝、屋頂或電線等明顯目標上,然後進入樹林一起夜棲。由於成群活動,聲音吵雜,所以也稱做噪林鳥。

[棲地環境]
冬候鳥,在台灣以南部屏東、高雄、台東等地數量最大、出現次數也最頻繁(2001/1/20台東利嘉溪南岸曾有800隻的記錄);北部的宜蘭、臺北次之;其它縣市僅有頻率極低且不穩定的過境族群。鳥群分佈集中於台灣島的南北兩側,顯然與從華南繁殖地,往南(東南亞)、往西(日本)的遷徙路線關係密切。每年十月墾丁地區有大量且穩定的過境群。 出現在平原及丘陵之開闊地帶,尤其喜好附近有樹林之旱田環境,亦在零星住家的周邊活動。

叢林八哥(Jungle Myna)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34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52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75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38
亞成鳥,羽色較淡

 

[型態特徵]
體長23~26cm,嘴長且直呈現橘黃色,嘴端較為尖細,下嘴基為淡藍色,眼睛黃色。體羽大致呈暗灰褐色。頭及喉部黑色,上嘴基部及額部有豎立的黑色短羽冠,胸部淺灰黑色,上腹部淺灰褐色,下腹部及腿羽淺灰白色,尾下覆羽為白色,尾短呈灰褐色,尾端白色。幼鳥嘴為暗淺黃色,體色較成鳥淡,頭部呈淺褐色,額部尚無羽冠。飛行時初級飛羽及初級覆羽有非常明顯的白色翼斑,停棲時亦明顯可見。

[生態習性]
群棲性,常小群至大群的生活於低海拔平原及丘陵地的草地、稻田、農耕地及森林邊緣,都會區的公園經常可見。食性相當廣屬於雜食性,可見其於地面或垃圾堆中搜尋食物,偶而也會在樹枝上啄食昆蟲、水果及植物種籽。在鄉間田野農耕地會跟在牛群附近,伺機啄食受驚嚇而起的昆蟲,或挑啄牛身上的外寄生蟲。

[棲地環境]
原分佈於亞洲的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爪哇,目前已成為台灣籠逸鳥種,目前分佈不普遍。生活於低海拔平原及丘陵地的草地、稻田、農耕地及森林邊緣,都會區的公園經常可見。
 
[生態威脅]
外來物種威脅本土種八哥的生存。

11/16/2008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黑面琵鷺1736 
合力構築擋風牆

黑面琵鷺1772 
休息中

黑面琵鷺1793 
調整樹枝位置

黑面琵鷺1842 
把樹枝運到對面去

黑面琵鷺1852 
努力把樹枝插到水田中

黑面琵鷺1885
這次在水中不是撓魚蝦,是撓樹枝。 以上均為2008. Nov. 宜蘭塭底

上週末想說開著新車到宜蘭,一方面試試看新Escape爬坡的性能,一方面順便看看烏龜的新家蓋的如何,一方便也想看看宜蘭的冬候鳥,真是一舉三得的好辦法。

拖到星期六下午才從七星柴魚博物館買好扮手禮,上了蘇花天就已經黑了,到了宜蘭雖然不算太晚,但也感受到了涼意,似乎要變天了。上網查了宜蘭鳥會的鳥況,才得知塭底有黑琵、灰雁、豆雁、鳳頭潛鴨,全都是我沒看過的鳥種,真是一個職得期待的一天。

隔天(Sun.),清晨的宜蘭下起了絲絲細雨,找到鳳頭潛鴨並吃完硬梆梆的早餐麵包後,出發找黑琵。沒啥頭緒,只是按照Google地圖上預定的座標點前進到了社區裡的魚池,其實找鳥有點難度,找車子就快多了,放眼忘去,路邊莫名其妙地有一排車子停放著,我也慢慢的開過去,看著前擋裡頭似乎都有單筒朝向水田裡,便知道自己中獎了,第一次那麼進地親眼看到這個聞名全台的大嘴鳥...

10多年前,因為立法院長劉松藩先生說出黑面琵琶鷺之後,似乎成為大家矛頭與內心暗笑的對象,老師上課時也是半開玩笑地稱他們做黑面琵琶,作家張大春先生則對琵鷺刻意刪掉琶字有另外的見解(http://flauta.pixnet.net/blog/post/18643122),就不管這個字的存在與否,這鳥嘴的外型似加長型的琵琶應該是沒啥爭議的。而這琵琶嘴的好處,也許是上帝開了個玩笑,讓他們在水裡覓食時總是搖頭晃腦地動來動去,而咱們的祖先則因此幫這鳥取了「撓杯」(台語)以形容他們的動作。

這天在宜蘭,我第一次親眼看著他們表演招牌動作,但他們撓的不是食物,而是在水裡找樹枝,找到樹枝後,他們還台起他們的長腳,到水田的兩邊慢慢僑好樹枝,插到泥地裡作出擋風牆,真是可愛...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全長約74cm。嘴很長,前端扁平,呈飯匙狀;腳黑色;額、嘴基及眼先相連成黑色的臉部,因而有「黑面琵鷺」之名。
繁殖羽:全身大致為白色,後頭之髮束狀飾羽及胸部飾羽為黃色。
非繁殖羽:全身皆為白色,飾羽變短。
亞成鳥:嘴暗紅褐色;無飾羽,初級飛羽外緣黑色,其餘白色。

[生態習性]
黑面琵鷺為社會性較強之鳥類,常小群活動。覓食活動以夜間及晨昏時刻為主,會以嘴伸入水中左右掃動,並且緩步前進,感應水中之魚、蝦、蟹等捕食之。

渡冬區:黑面琵鷺渡冬區有三處:台灣曾文溪口的潟湖魚塭、香港米埔后海灣的福田生態保護區、越南紅河三角洲的潮溪區。台灣除曾文溪外,偶然也有些地方可以看到黑面琵鷺,數量不多停棲時間也不會太久,黑面琵鷺在本島的渡冬區,主要在曾文溪口。九月底、十月初,黑面琵鷺陸續由北方飛來避冬,十二月達到數量高峰,隔年春天三月底,成鳥開始飛回北方,幼鳥到四、五月出發,有少數停到六月。

遷移路線:黑面琵鷺有三種北返路線:沿大陸福建、浙江沿海,北飛漢城。沿琉球、日本、韓國一帶北返。由香港直接經中國大陸飛往北韓。

繁殖地:在南、北韓和遼寧外海的小島,有黑面琵鷺繁殖紀錄。

[棲地環境]
就目前所知只分布在亞洲東部地區的朝鮮半島,在北韓有一小族群在當地繁殖。 冬季時會遷往中國的福建、香港、越南、日本及台灣等地過冬,台灣曾文溪口是其最主要的度冬地。主要出現於海岸附近河口、沙洲及池塘等地,

[面臨問題]
棲地狹隘而侷限的分布在東亞地區,族群量極稀少,亟需推動相關繁殖及度冬地的棲地保育。有極大之滅種危機。

[延伸閱讀]
關於黑面琵鷺的保育==>
鳳凰谷鳥園:黑面琵鷺保育成果 http://databook.fhk.gov.tw/taiwanbird/org/04ecotype/c_1_2.htm

11/12/2008

大彎嘴(Spot-breated Scimitar Babbler)

大彎嘴畫眉(2008-08-28溪頭)0137
2008 Aug. 溪頭台大實驗林

早晨從小木屋醒來,天還沒很亮,周圍鳥叫聲不斷回繞著。藪鳥、纹翼畫眉就在周圍大樹上或底層竄出頭。就沿著鳥聲四處亂走,聽到大彎嘴的口哨聲,但是就是藏的很隱密。我學著他吹口哨,邊吹邊找。蹲在草叢裡吹,躲在樹後面吹,聲音呼大呼小,偶而停頓偶而急促,終於把這隻大彎嘴請出來一下下...

[型態特徵]
中型鳥,體長約25cm。雌、雄鳥特徵無差異。頭頂、臉頰、後頸灰褐;背部至翼及尾上覆羽大致為鏽紅色;喉至腹部灰白、胸部有粗黑縱紋,尾下覆羽鏽紅色。眼睛黃褐,嘴喙黑褐色、腳黑灰色;腿與跗蹠交界關節處有紅褐色斑。較明顯的特徵為:長而下彎的嘴喙、臉頰有黑色顎線、前額之栗紅色斑塊相當醒目

[生態習性]
棲息於海拔200至2000m間之闊葉林及次生林底層,不善飛行,潛行於濃密的草叢或灌叢中,不易見其蹤跡。在非繁殖季節活動範圍較廣。大多單獨活動,很少成群出現,通常於晴天清晨單獨出現於低 海拔山區樹林、灌木草叢濃密處,偶見成對的活動。性羞怯隱密,非常不易看到,一般只聽其聲難覓其蹤影。偶而在清晨林蔭草叢可聽聞到「揮---霍!揮---霍!」兩隻對唱。聲音相當宏亮有力,極吸引人注意。以昆蟲、漿果為食。

[棲地環境]
大彎嘴,為台灣特有亞種。在中國另有分布6個亞種,則西自西藏東南部,東至福建等地之華南一帶,在喜馬拉雅東部、緬甸北部、中南半島等地區亦有分布,在各地方均為留鳥。在台灣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或丘陵地,為不普遍的留鳥。

11/10/2008

灰捲尾(Ashy Drongo)

灰捲尾(2008-10-23穎達農場)1366 
2008.Oct. 穎達農場

穎達農場一行,原本期待的是見到黃鸝,並不知道能見到灰捲尾,看到時還真以為我看走眼了!!我記得當時失望地走到大草原區,因為僅僅拍到屈指可數的黃鸝照片,他們又飛近林子裡去了,當時天色已暗,再等下去也不行。

漫步前往草皮的另一端,正看著圓木橫剖作成的桌子,粗曠簡潔。看著看著,ㄟ,就看到一旁的小啄木,突然,發現樹頂梢,怎麼有隻顏色很淺的捲尾呢!一直懷疑著,是大捲尾的幼鳥嗎? 還是灰捲尾,但是整個天空的顏色就是很不理想,直接從DSLR的液晶螢幕上也看不太出來。

晚上,到了台南的汽車旅館放到電腦螢幕上慢慢檢視,恩,好像是灰捲尾...但是手邊沒圖鑑,又不能上網,真是有點心急!!
3天後,清晨我又回到了穎達農場。早晨的陽光中,我努力地找尋枝頭,等待著灰捲尾出現....

我等到了,依舊是孤零零的一隻灰捲尾。拍鳥完後,打電話向師丈確認無誤,他告訴我,這邊的灰捲尾已經固定出現好幾年囉...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中國野鳥圖鑑》、中國野鳥圖庫

[型態特徵]
體長28cm。上身與喉大致為鼠灰色,虹膜-橙紅,嘴-灰黑,頰偏白,尾長而開叉深,腳黑色。本種有數個亞種,各亞種外型特徵略有不同。
leucogenis色較淺,
hopwoodi較其他亞種色深,
salangensis眼先黑色,
hopwoodi 臉無淺色塊。

[生態習性]
成對活動,通常停棲站立於林間空地的裸露樹枝,捕食過往昆蟲,攀高捕捉飛蛾或俯衝捕捉飛行中的獵物。巢營於高樹的粗枝上,構造精密,外部有較粗的樹枝,覆以地衣、苔蘚及蜘蛛網等。

[棲地環境]
分布於阿富汗至中國,冬季遷移至中南半島、南亞、印尼群島。在台灣目前定位為稀有過境鳥,於1977年在恆春首次有發現記錄,近年來在海岸平原地帶均有零星紀錄。在中國大陸地區則為常見留鳥及候鳥,各亞種分布情形如下:
leucogenis吉林及黑龍江南部至華東至東南;
salangensis在華中及華南,越冬於海南島;
hopwoodi在西南及西藏南部;
innexus為留鳥於海南島。

11/03/2008

黃鸝(Black-naped oriole)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62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84 
2008. Oct. 亞成鳥,穎達農場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73

黃鸝(2008-10-19穎達農場)9778
2008. Oct. 成鳥,穎達農場


成語「黃鶯出谷」是形容聲音動人美妙,而黃鶯就是黃鸝。那黃鸝個聲音一定好聽? 這到未必。在還沒見過黃鸝之前,常聽鳥形容其叫聲,並說聽過一定不會忘。很好奇的我,曾到網路上找尋人家錄音的檔案,聽聽,有些聲音的確如空谷幽鳴,教人難以忘記,但是有些聽起來就是"嘎..嘎.."般,其實黃鸝只有在求偶期才會發出哨音般的鳴叫聲。

為了拍黃鸝,我趁著要去嘉義參加研習的機會,順便安排了墾丁賞鷹、竹田買木材標本,下午在竹田,實在不能幹麻,就查了Mio導航裡穎達農場的電話(真方便!!),決定來趟穎達農場一行。

傍晚前抵達穎達農場,先是在往涼山的路上看著兩隻黑鳶自頭頂低空盤旋,但屏東灰濛濛的天空造成對比反差過大實在難以拍攝,只拍個清楚的剪影...

交了保護費之後進入穎達農場,詢問後依照管理人員的指示下走進林道內,沒10公尺,果然有隻朱鸝,但枝葉茂密蚊蟲眾多,根本難以拍攝。沿著這條造林路徑走,沿途經過桃花心木、櫸木、毛柿等造林木,鳥況實在不好。

繞一圈出來到大草皮,開闊舒服的景觀.....嘖嘖嘖.....

那大樹上不就是黃鸝嗎!!!!唉阿。我還繞了大半圈,真是啊!!!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野鳥觀察事典》

[形態特徵]
全長約26cm,翼長約15cm。嘴桃紅色,腳蒼褐色,體色雌雄相近。
雄鳥:過眼線黑色,粗且長,延伸至後頭,呈環狀;全身大致為鮮黃色,飛羽內瓣黑色;尾羽黑色,外側末端鮮黃色。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過眼線較細,全身之黃色部分略帶綠色。

[生態習性]
黃鸝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發出柔和之口哨聲,有時亦會發出粗啞似「嘎」的聲音;以昆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也吃植物之果實。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大樹樹冠之分叉處。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國及朝鮮地區。黃鸝曾是台灣早年平地及山麓林地尚稱普遍的留鳥,因外型亮麗遭嚴重獵捕,在大部分地區已絕跡。目前僅於屏東墾丁、社頂、屏科大、穎達農場、花蓮鳳林、台北淡水等處有少數族群分佈,另春、秋少量過境金山、野柳,關渡自然中心亦曾發現。

[面臨問題]
低海拔地區人類活動頻繁,棲地過度的開發、植物相改變或砍伐,影響其繁殖。因其羽色豔麗,遭受大量捕捉。

11/01/2008

「仁者壽」:人生32年本命日之文

已不記得是從何時開始,介紹完自己的名子後要順便和大夥討論一下我到底跟「人壽保險」是什麼關係;長大一點,阿瘦皮鞋出名了,我的稱號又多了一項,時常想,為什麼我不能向大家一樣,有一個帥氣挺拔的名子。”志偉”、”俊豪”、”鴻志”……等,感覺是多麼地有志向、豪情。而我,確有個令我尷尬的名子,一直是我的困擾。
就有這麼一回,我問過我阿母,怎麼我的名子那麼奇怪,一點兒也不好聽。
「那是你公公取的。」阿母邊拜拜邊回答我說。


印象逐漸飄到了高高瘦瘦、嚴肅而幾乎不茍言笑的將軍爺爺,但我仍然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叫做這個名子。

卓穎第一次帶我回台中奶奶家時,向李奶奶介紹著我,在奶奶聽完後不斷地和我、李爺爺以及卓穎笑著說「仁者壽」三個字,從此那種內心的彆扭感,就在這場真心而爽朗的笑談中釋懷淡忘。


「仁者壽」,是孔子論養生的總綱。“仁者”是指“仁愛”、“仁厚”、“仁義”的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心點是指人與人互相親愛。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的這句話,意思是:聰明人的快樂,像水一樣,永遠是活潑的;仁愛的人的快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聰明人不斷探求知識,思維是活動的;仁愛的人有涵養,看事情是冷靜的。探索知識求得樂趣;寧靜有涵養,不容易生氣,壽命自然會長的。而孔子談人格修養時,又講了三個重點: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意思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愛的人;不因環境不好而動搖,不患得患失,沒有憂煩;而真正勇敢的人,堅持正義,為人民做好事,沒有什麼可怕的。”“仁者不憂”,說來容易但要做到確是萬般困難,人生一世誰能不遇到困難挫折呢?


那什麼樣的人不是"仁者"呢?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論語·陽貨》
孔子在兩篇中說了一樣的話,可見若要為仁,必須謹記不可“巧言令色”了。

“巧言”就是不忠實的使用言語,就是吹、拍、蓋;“令色”就是會使臉色作偽。所以,簡單說來,巧言令色就是耍心機,由於時常處心積慮地耗費頭腦,精神容易緊張耗弱,自然容易心肌自然容易梗塞,故不能長壽,我是這麼想的。

DSCN07163
台南歸仁 仁壽宮(Sep. 2004)

IMAGE_00033 IMAGE_00034
台中公園路 仁壽藥局(May. 2006)


游小瑜_00198 游小瑜_00199
台南新營市 仁壽街(Sep. 2006, Swimming贈)

DSCN0716
南投 仁愛(Oct. 2006 嵐鎔贈)

DSCN07162
花蓮光復 仁壽宮(Oct. 2007)


仁壽殿 DSC08392
北京 仁壽殿(May. 2008, Swimming贈)
關於仁壽殿==>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14090.htm
頤和園http://www.chiculture.net/1208/html/1208d01.html




百壽花廳
江西省婺源縣 思溪 百壽花廳(2008, Swimming贈)
關於百壽花廳==> 思溪,想念村頭油菜花http://big5.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1002768.html



_MG_4802 _MG_4805
屏東恆春 仁壽里(Jul. 2008)



DSC00016 DSC00022
嘉義市 (Oct. 2008)





台中市(Oc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