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態特徵]
體長19cm,整體大致為灰色。翅膀黑色、肩羽處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為白,嘴、腳亦呈灰色。公鳥體色較淡,頭部顏色亦較白,翼上白斑範圍較大;母鳥體色為偏暗之灰褐色,翼上白斑較小。
[生態習性]
華南地區的夏候鳥;度冬在中南半島、海南島、菲律賓、婆羅洲、日本南西諸島(九州到琉球之間的島群)及台灣等地,於廣東部份地區終年可見。台灣地區每年九月至翌年三、四月間出現。群棲性鳥類,活潑好動,常與其它椋鳥、八哥混群,並在傍晚前聚集於樹枝、屋頂或電線等明顯目標上,然後進入樹林一起夜棲。由於成群活動,聲音吵雜,所以也稱做噪林鳥。
[棲地環境]
冬候鳥,在台灣以南部屏東、高雄、台東等地數量最大、出現次數也最頻繁(2001/1/20台東利嘉溪南岸曾有800隻的記錄);北部的宜蘭、臺北次之;其它縣市僅有頻率極低且不穩定的過境族群。鳥群分佈集中於台灣島的南北兩側,顯然與從華南繁殖地,往南(東南亞)、往西(日本)的遷徙路線關係密切。每年十月墾丁地區有大量且穩定的過境群。 出現在平原及丘陵之開闊地帶,尤其喜好附近有樹林之旱田環境,亦在零星住家的周邊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