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鳥-外來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外來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0/22/2011

美洲木鴨(American Wood Duck)

美洲木鴨(2008-08-17兆豐農場)6311換羽中的雄鳥
 美洲木鴨(2008-08-17兆豐農場)6794雄鳥繁殖羽

美國木鴨9664與鴛鴦雜交過後的母鳥

[型態特徵]
體常43∼52cm,體型略大於鴛鴦。雄雌繁殖季時均具羽冠,非繁殖期則無。
雄鳥:羽冠有2條縱列的白色條紋,頭紫色和綠色相尖,胸红褐色有白斑,兩肋青銅色。
雌鳥:羽毛上有白色眼環,大致為煤灰色,喉白色,胸部有白色條紋。
幼鳥:羽毛顏色上黑下白,腹部有褐色的斑駁及條紋,與一般的鴨子的黄色幼鳥截然不同。
外型似鴛鴦,但眼周的白斑較粗大且長,嘴比較細,上嘴基部朝著眼眉處突出。

[生態習性]
原產於美洲灌木林及水澤區,以水生植物、種子、果實或是水中小昆蟲為食。會在水域附近利用啄木鳥巢留下的天然樹洞築巢。

[棲地環境]
主要棲息在水面上覆蓋有樹木等植被水域,牠們喜歡在有灌木、浮水性水生植物、小水道、倒木所組合的環境棲息。在臺灣引進飼養於人工湖泊或埤塘。

12/15/2008

埃及聖鹮(Sacred Ibis)

埃及聖鹮是朱鷺科的鳥類,也就是跟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同科的鳥類。由於鹮這個字不好打,所以很多人也直接叫他埃及聖朱鷺、埃及聖環。這種鳥是外來種,且已在台灣歸化適應,據說他會到台灣是因為有商家引進作為表演用,但是鳥類受不了無去生活而逃亡,哈,蠻有趣的故事。

埃及聖朱鷺(2008-07-27新竹金城湖)0283

埃及聖朱鷺(2008-07-27新竹金城湖)0324
2008.7 新竹金城湖附近
紀錄一:首拍紀錄
車子緩緩開在新竹金城湖附近的田間小路,我一直盯著左前方11點鐘方向的那隻花嘴鴨慢慢前進(是地,就是那隻只露出脖子以下部分藏在稻田裡的哪隻),直到他在我的8點鐘方向,車子才完全停了下來,我拿起望遠鏡,慢慢觀賞著牠。

如果不是嵐鎔提醒有隻長相奇特的怪鳥混在白鷺鷥裡讓我想一探究竟,否則我將完全忽略了牠。轉頭看去時,怪怪,這不是鹮嗎? 我們倆緊張又開心的開了後車門架起腳架像機慢慢接近這隻低頭猛吃的大傢伙....

 

埃及聖環(2008-10-22鰲鼓溼地)0830
2008.10 嘉義鰲谷溼地周邊
紀錄二:羽色豐富的再見面
10月份參加研習時趁著每天研習課程未開始之前,都抽空開著車四處看看鳥。結束的那一天,我就開了特別地遠,到了鰲谷濕地。這是自今年暑假造訪後第二次來到鰲谷濕地。優美寬廣的水面,沿路上蒼鷺白鷺站著的盛況難以忘記,看著隄邊馬路上一灘灘白濁的殘留物,我想在這裡拍鳥被鳥糞砸到的機率鐵定比中樂透高(像我這種沒有偏財運的人,搞不好比中統一發票的機率還高..真懷念小時後只要對重末兩碼的好時光)
短短的一個小時中,看了上萬隻的小水鴨與琵嘴鴨在水面上成群飛起的壯觀場面,因時間接近上課時間,只好離開。在繞回省道週邊農家的田裡,我又見到了埃及聖鹮,與上次不同的是,這隻換羽已經完成,該黑的黑,感覺上健康多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高約61~71cm,翅展110~124cm。嘴黑向下彎曲如鎌刀,腿、尾羽及翼羽邊緣均為黑色,身體則為雪白。

[生態習性]
單獨或群居性,也會混雜在其他鳥種當中。以蝸牛、小型甲殼類、青蛙和水生昆蟲為食,有時也會獵食其他鳥種的蛋或雛鳥。只有在繁殖時期會發出低沉的古嚕聲或呱呱聲。

[棲地環境]
伊拉克東南之沼澤、濕地、農田及鹽水湖,馬達加斯加及中非。

11/18/2008

叢林八哥(Jungle Myna)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34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52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75

叢林八哥(2008-10-11慶豐)7638
亞成鳥,羽色較淡

 

[型態特徵]
體長23~26cm,嘴長且直呈現橘黃色,嘴端較為尖細,下嘴基為淡藍色,眼睛黃色。體羽大致呈暗灰褐色。頭及喉部黑色,上嘴基部及額部有豎立的黑色短羽冠,胸部淺灰黑色,上腹部淺灰褐色,下腹部及腿羽淺灰白色,尾下覆羽為白色,尾短呈灰褐色,尾端白色。幼鳥嘴為暗淺黃色,體色較成鳥淡,頭部呈淺褐色,額部尚無羽冠。飛行時初級飛羽及初級覆羽有非常明顯的白色翼斑,停棲時亦明顯可見。

[生態習性]
群棲性,常小群至大群的生活於低海拔平原及丘陵地的草地、稻田、農耕地及森林邊緣,都會區的公園經常可見。食性相當廣屬於雜食性,可見其於地面或垃圾堆中搜尋食物,偶而也會在樹枝上啄食昆蟲、水果及植物種籽。在鄉間田野農耕地會跟在牛群附近,伺機啄食受驚嚇而起的昆蟲,或挑啄牛身上的外寄生蟲。

[棲地環境]
原分佈於亞洲的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爪哇,目前已成為台灣籠逸鳥種,目前分佈不普遍。生活於低海拔平原及丘陵地的草地、稻田、農耕地及森林邊緣,都會區的公園經常可見。
 
[生態威脅]
外來物種威脅本土種八哥的生存。

8/02/2008

鵲鴝(Oriental Mapgie Robin)

ASO_0086 
鵲鴝雌鳥

ASO_0140
鵲鴝雌鳥

鵲鴝(2008-07-27台北工專)0175
鵲鴝準備食用榕樹的果實

話說當天一早我們便設定了導航到大安森林公園,想一睹台北市區中的拍鳥點之一。由於是颱風天來臨前,建國南北路高架橋下停車場全部不收費,繞了3圈卻找不到停車位,老師從小教我們「時間就是金錢」,與其浪費時間找停車位不如去看鳥~~好的,乖乖把車開進大安森林公園地下室停車場計時繳費。
進了公園,視野寬廣,完全不像植物園的茂密。在裡頭亂逛,只看到八哥、麻雀和斑頸鳩。看到遠方有位大哥拿著腳架撐著小砲正從一棵樹下離開,太好了,跟著他走就對了。竟然遇見台北市鳥會的鳥友也在賞鳥,太好了。趨前一問,能否加入,沒啥人搭理,有位大哥說,歡迎啊,不過我們要結束了。唉....最後看他們拿著單筒欣賞蟬,好吧,只好自己去繞繞。
請教他們,大安公園內哪鳥多,他們說往水池去,看了看,只覺得這時間點不對,不如....去逛逛台北市好了。

把車停在台北工專後的小巷子裡,去逛了光華數位新天地,看了數位達人的櫥窗內的二手鏡頭(帥哥不肯把箱子內的Canon 200mm/1.8拿出來借瞧一下,只上網查了售價12萬,嗯,有點狗眼看人低的小氣)。接著搭捷運去誠品敦南店,又吃了巷子裡的麻醬麵...接近傍晚回去開車。

穿過北工校園去取車,一直想,今天都沒看到啥鳥,會不會在這沒什麼人的校園有特別的巧遇呢???

認真四處看看,看到了白頭翁幼鳥以離巢,正準備面臨"鳥生"第一或第二個颱風天。突然發現,有隻好像是小剪尾的鳥出現在水池邊(希望真有那麼爽),怎麼想都怪怪的,哪有可能????

回車上拿像機腳架雙筒,回去看看等等。沒看到小剪尾,看到了3隻沒見過的鳥,就是上頭的鵲鴝(這邊還要特別謝謝lwl_1106幫忙解惑),也算是個不錯的收穫囉!

[型態特徵]
全長約23cm,全身羽毛黑白分明。雌雄鳥羽色略不同。
雄鳥身體大致藍黑色,翼上有白長斑,兩側尾羽和腹部白色。
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藍黑色部分為深灰色代替。

[生態習性]
喜歡在開闊的草地覓食,時常豎起尾巴,在地上則常以彈跳方式前進。喜歡站在屋頂或樹上鳴叫,叫聲多變,被飼養為寵物鳥。外型與喜鵲相似,但體形較為細小。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

[棲地環境]
分佈於中國華南地區及長江以南一帶,在這些地區為留鳥。在台灣應該是逸鳥並且適應良好。喜歡在人類活動地方居住,棲息地點固定。   

7/07/2008

爪哇八哥(White-vented Myna)

泰國八哥(2007-02-12花蓮台11丙)0042

爪哇八哥就是俗稱的"泰國八哥",也有很多人叫他"白尾八哥"。在新版的台灣鳥類全圖鑑中,則是定名為爪哇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由名可知,這是種外來鳥,原產於東南亞地區的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因為人為引進飼養而來到台灣,再經由人為的放生或是意外逸出而到野外,我常常在公路上看到成群的出現,像台九線新城至太魯閣段就非常多,而且牠們特別喜歡站在路燈上,好像在算車流量。

[型態特徵]
全身黑色額部羽毛豎成羽冠。嘴鮮黃色。翅膀下有兩枚白斑,尾下覆羽和偉與末端為白色。

[生態習性]
群居性,也常混在別種八哥之中,在草地間覓食,雜食性,會採食昆蟲及果實,也會吃腐敗食物。

[棲地分布]
原分布於爪哇、巴里島。臺灣20年前為普遍寵物飼養鳥種,但目前相當普遍分布於低海拔農耕地及都市環境之中。

2/07/2008

家八哥(Common Myna)

家八哥(2007-02-01花蓮溪口流浪狗中途之家)0103

家八哥(2008-06-29蘭陽溪口)0073

雖然說家八哥習性強和且具有侵略性,嚴重干擾本土的八哥生存空間,但是,坦白說,我看到家八哥的機會還不多呢。看到最多的應該有多種化名的爪哇八哥(白尾八哥、印尼八哥、泰國八哥)。

去年初寒假中,常到花蓮溪口看鳥,有一次從花蓮縣流浪狗之家附近找尋新路進入溪口沙洲,才是我長那麼大以來,第一次遇到家八哥。

以下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及台北鳥會的外來種鳥類問題之描述

[型態特徵]
頭部深褐色至黑色,額部沒有冠羽。眼圈裸皮區為黃色。背部、尾部及胸部為深褐色。尾下覆羽及尾羽末端為白色。

[生態習性]
習性較為強悍具有侵略性,屬群居性。經常數隻或小群活動覓食,屬雜食性,主食為植物果實、昆蟲,也可見其在都市或近郊的垃圾桶附近尋覓丟棄的食物,喜歡站在突出的建物或樹上鳴叫。

[棲地分布]
家八哥分布於蘇聯、伊朗東南部、阿富汗、印度、錫蘭、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印尼及爪哇。因長年寵物市場引進飼養,而後人為所棄養、放生或自行逃逸後進入臺灣低海拔平原、丘陵、城市、鄉間等地區,屬於非常普遍易見的籠逸鳥種,因為對環境適應良好,缺少天敵控制,因而數量擴增。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平原、丘陵、農耕、開墾地、都會建物、公園、校園等地區幾乎都可見到其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