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鳥(鷺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鷺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2/26/2011

綠簑鷺(Amur Green Heron)

綠簑鷺(2010-01-27)4504 綠簑鷺(2010-01-27)4513 綠簑鷺(2010-01-27)4529綠簑鷺(2010-01-27)4516綠簑鷺(2010-01-28蘭卡威)6075 2010.1.28 蘭卡威
紀錄一
這是在蘭卡威渡假時所拍攝到的,當時是清晨在港口搭船準備要去河面上拍攝白腹海鵰,恰巧就遇上了綠簑鷺正在捕魚。同行的老前輩們對於綠簑鷺是沒太大興趣,因為他們花錢來就是要拍海鵰,對我來說,看到綠簑鷺更讚,這是好幾年來都沒拍到的鳥啊!
第一次見到綠簑鷺是還在96還是97年時在花蓮鳥會受解說志工訓,黃家發大哥帶者學員在銅門揚清橋上,遠遠就看見數百公尺下的河流大石旁,隱隱約約站著隻綠簑鷺,我拿起望遠鏡,內心只能讚嘆,"家發大哥的眼睛太強了”,這鳥在雙筒裡不過只是一丁點,而且還不是整隻鳥,只有個頭稍微..稍微..露出大石頭邊,真是不容易看出來是隻鳥,遑論看出是啥鳥。
第二次則是上武陵農場要拍河烏、小剪尾,在七家灣溪邊也是看到急流旁有隻躲著的綠簑鷺,有了銅門的經驗,不經思索搜尋腦袋瓜記憶體就知道那是綠簑鷺,但是距離還是太遠,無法拍攝,同行的太太也看不太清楚。

綠簑鷺(2011-12-18三棧溪)0900綠簑鷺(2011-12-15三棧)0977  綠簑鷺(2011-12-25三棧)0112

2011.12.18、12.25 三棧溪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52cm,中小型的鷺科鳥類。
成鳥:頭頂黑色,冠羽很長,冠羽也是黑色(夜鷺的頭頂是帶有數根白色的飾羽)。背部墨綠色,翅膀上有白色細羽緣(夜鷺的翅膀完全是藍黑色)。眼黃色,腹面灰色。
幼鳥:背面暗褐色,翅膀有白色斑點。腹面白色,有黑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不普遍留鳥及過境鳥。單獨活動,站立在岸邊或石頭上等待魚隻經過伺機捕捉。也會利用岸邊小蟲或垃圾拋入水中引誘魚群靠近再獵食。 可連結至YouTube 篇名 會釣魚的鳥-綠簑鷺 

[棲地環境]
留鳥一般出現在山區清澈溪流,過境鳥則出現在沿海岸出海口或池塘湖泊一帶

2/08/2010

池鷺(Chinese Pond Heron)

池鷺(2009-11-18花農農經科)0020 2009.11.18 花農農經科水池

繼2009年寒假在南埔畜牧場見到池鷺後,這次是第二次見到了。這隻池鷺從我拍到的日子後,又持續在學校裡待了ㄧ段時間,ㄧ直到12月底。能否待到2010年的寒假呢? 咱們拭目以待。

DSC_2898  2010.1.26 馬來西亞 蘭卡威
池鷺在馬來西亞算是常見鳥種,在搭車時常看到兩旁田地裡有成群的池鷺,可惜行程中並沒有特地安排停留拍攝池鷺。在蘭卡威的第二天傍晚,正當大家收實攝影器材趕往下一地點時,趁著一丁點空檔拍攝傍晚歸巢時飛翔中的池鷺。

池鷺(2010-01-31礁溪)9128
池鷺(2010-01-31礁溪)91492010.1.31  宜蘭礁溪
甫從蘭卡威回台接著趕回花蓮上班途中,在礁溪的水田邊我們又見到一隻池鷺。這隻池鷺並不是那麼地怕人,難得一次我們可以在比較近距離內躲在車上,偷看著他捕食田埂泥土中獵物。

[型態特徵]
體長約50 cm,喙為黃色,尖端黑。虹膜金黃色。
繁殖羽:頭、頸部羽毛轉為栗紅色,冠羽有幾條羽毛端部呈分散狀,延伸至背;背紫黑色,肩間有分散的藍黑色蓑羽並向後伸至尾羽末端;喉部、腹部、兩翼和尾上下皆白色。
非繁殖羽及亞成鳥:頭、頸,及胸大致為栗色偏淺與棕黃色縱紋相雜;無長冠羽和藍黑色蓑羽;背、肩、三級飛羽暗棕褐色。
飛翔:兩翅和尾的白色與體背褐色對比鮮明

[生態習性]
群棲性,有時會和小白鷺等鷺科鳥類一起活動與覓食。主要的食物是 魚、蛙、蚯蚓、螺類和昆蟲等。

[棲地環境]
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主要分佈於孟加拉至中國到東南亞地區,越冬在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加里曼丹及安達曼群島等。棲息於沼澤、稻田或池塘等地。

1/14/2010

岩鷺(Pacific Reef Egret)

岩鷺(2009-05-23石梯坪)14982009.5.23 石梯坪,白色型岩鷺。 

岩鷺(2009-06-13石梯坪)1833岩鷺(2009-06-13石梯坪)18412009.6.13石梯坪,黑色型。


岩鷺(2009-05-23石梯坪)1527 2009.5.23 石梯坪。岩鷺以低空飛行在海面上。
 
岩鷺(2009-07-15綠島)1394
2009.7.15 綠島。日出時礁岩上的岩鷺。

岩鷺(2009-07-15綠島)1401
2009.7.15 綠島。飛行中黑色型岩鷺。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為60—75cm,羽色具黑色和白色兩型。
白色型:全身的羽毛潔白,臉部裸露的皮膚為黃綠色,眼睛和嘴通常為黃色,腳為黃綠色,趾為黃色。繁殖期間頭後部和前頸下部出現飾羽,背部有長的蓑羽,但僅抵達尾羽的基部。冬季頭部、背部和前頸的飾羽消失。嘴較為粗厚,直到先端才變細的特點較為突出,這點可和白鷺逐漸變細變尖的嘴區分。另外它們還有兩點主要的不同:一是岩鷺的腳較為粗短,脛下部裸露的部分少,飛行時腳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而白鷺和黃嘴白鷺的腳較為細長,脛下部裸露得多,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羽的外面;二是白鷺和黃嘴白鷺背部蓑羽均超過了尾羽的端部,而岩鷺則僅達到尾羽的基部。

黑色型則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藍灰色,但頦和喉為白色,嘴為黃色或黑色,腳為黃綠色。

[生態習性]
留鳥單獨或小群活動。大多在白天活動,但以黃昏時分活動更為頻繁。飛行時頸部也縮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以低空飛翔於海面上,穿越岩礁與浪花之間。主要以魚類、蝦、蟹、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棲地分布]
岩鷺分佈於亞洲東部、琉球群島、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帶,在台灣出現於具有礁岩的海岸,屏東、台東、綠島、藍嶼、花蓮、宜蘭、基隆、金門等地可見。

6/11/2009

黑冠麻鷺(Malaysian Night Heron)

黑冠麻鷺(太昌)0069

黑冠麻鷺(太昌)0073

黑冠麻鷺(太昌)0075

黑冠麻鷺(太昌)0077
2008.3.29 花蓮太昌   
記錄1
2008年3月底,清晨起來為了要拍攝暫時居住在我家斜對面樹上的台灣小鶯,躲在院子裡學著小鶯的叫聲吹口哨,雖然吸引小鶯跳了出來,但是牠又匆匆躲回樹枝椏間,陰雨天光線不良下,根本難以拍攝,甚至用望遠鏡都不好找。接連幾周,聽著台灣小鶯大聲的唱著"你.........回去!" 唉,牠真的不喜歡我。還是我學牠吹口哨,牠已為我要趕他走呢?

倒是在等待的同時,突然發現一隻大鳥從對面院子的樹上飛下來,立刻從雲臺上摘下相機,沿著圍牆半蹲著接近牠。初時還以為是黃小鷺ㄧ類,帶我慢慢伸出頭一撇,好加在,牠還在,啊~~黑冠麻鷺。牠也發現了我,立刻就飛上樹去躲了起來。接下來的5分鐘,就是我倆不斷地躲貓貓比賽時間。最後牠大剌剌的上了鐵皮屋頂,但我卻來不及對焦,眼見牠對空鳴叫,最後揚長而去,又是徒留我望鳥興嘆。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16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21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22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144
2008.5.8 花農苗圃 
記錄2 
5月份,我在學校苗圃上課時,突然一隻鳥從天而降,停在苗圃落羽松和紅檜之間,那不就是之前遺憾的黑冠麻鷺嘛!!
耐心的提醒學生要注意,別嚇著他,接連幾天,我都在苗圃見到他,於是我就趁著週四林場實習課那天時,帶著鏡頭相機來苗圃,早上沒有收獲,在中午我見到了他。身上的斑紋還在,可能是正在換羽的年輕鳥,運氣真好!! 竟然就在苗圃見到了~~~


黑冠麻鷺(2009-05-28花農)1589-1
2009.5.28 花農苗圃
記錄3
其實後來我發現學校有一對黑冠麻鷺固定出現,雖然我沒有看到築巢及育雛,但我幾次我都能在苗圃固定位置發現他們。若是能和牠們簡易的溝通,讓牠們不會太害怕,那就太棒了。 

[型態特徵]
頭頂黑色後頭有黑色冠羽,長可達10cm。嘴基、眼先及眼環淡藍色。體背紅褐色,帶有黑色橫紋。腹面銹紅色,有白色縱斑。

[生態習性]
性隱密,常單獨在林下陰暗處安靜覓食,以蚯蚓、昆蟲、蛙類、魚類為食。如發現騷擾,會以低身跑步潛行或飛到附近樹上。

[棲地環境]
分布於南亞至東南亞。在台灣可見於低海拔平原至淺山。原為稀有留鳥,但近年來已較為常見。

2/14/2009

紫鷺(Purple Heron)

紫鷺(2009-01-29壽豐)1050623

紫鷺(2009-01-29壽豐)1050622
2009.1.29 壽豐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鳳凰谷鳥園

[型態特徵]
體長79cm,體型高瘦,頸部細長。頭藍黑色,有飾羽。頸部栗褐色,兩側有藍黑色縱帶。背藍灰色,肩羽栗褐色,覆羽暗灰色,胸部紫褐色。飛行時脖子成S形彎曲。頸側可見粗黑之縱紋;幼鳥羽色為暗褐色,頭部無冠羽,頸側之縱紋斷續不明顯。

[生態習性]
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地方、中國東北部與東部、印度、錫蘭、緬甸、菲律賓、西里伯斯、婆羅州及巽他群島。在臺灣為不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 另一亞種P. p. purpruea分布於歐洲中部、阿富汗北部、非洲以及馬達加斯加島。見於溪流沿岸、沼澤地帶或水稻田中,單獨或成對出現。行動遲緩,常漫步沿河邊淺水處覓食。有時亦見其靜立於河邊或隱藏在蘆葦叢中,伸頸向四週觀望,如有異狀立即起飛。飛行姿態和蒼鷺相同,頭縮至兩肩之間,兩腿向後伸直。以小魚、蝦、蛙類或昆蟲類為食。

[棲地環境]
通常單獨出現於沼澤、淺灘或廣闊之草澤環境,遇險時會豎直身體藏於草叢之間。

10/09/2008

黃小鷺(Chinese Little Bittern)(黃斑葦鷺 Yellow Bittern)

黃小鷺0063

黃小鷺0068

黃小鷺0070
這隻黃小鷺已經觀察地形地物一陣子了,他巧妙地蹲下來,穿過了漁民搭設的防鳥網,偷偷溜到漁塭邊捕魚去

上週,金鵝莊的李大哥通報在南華有一隻燕鷗或是紅燕鷗,叫我記得去看,恩,的確去看了,相機也帶了,新買的大砲也帶了,腳架也帶了,長板也帶了,就是忘了帶螺絲(@#$!$),我真是阿達。

隔天再去時,那隻落單的燕鷗已不知去向,讓我想起去年夏天在壽豐養殖區看到許多燕鷗類,那就出發吧。

艷陽下的確找到了燕鷗群,也注意到了岸邊有隻黃小鷺。其實,一整個早上,我還見到蠻多隻的呢!!只是實在太熱,10點到11點多的大太陽,讓我難以支撐足夠的耐力去等待拍張好照片,只好先匆匆留下的影像以及鳥點位置,找個涼爽的好天氣再去吧!!

 

黃小鷺(2008-10-04壽豐養殖區)0228 

黃小鷺(2008-10-05壽豐豐坪)0272

黃小鷺和栗小鷺的差異除了羽色之外,另一個可靠的辨別特徵是眼球的形狀,黃小鷺是圓形的,栗小鷺眼球後方有半月形塊斑==>請比較栗小鷺一篇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36cm。雌雄鳥體色稍不同。
雄鳥:頭上鉛黑色,喉部白色,胸腹灰黃褐色,下腹白色。後頸、背部淡黃褐色。翼土黃色,飛羽及尾羽黑色,飛行時非常醒目。
雌鳥:雌鳥大致似雄鳥,但頭上栗褐色,背部有暗褐色縱斑,頸部至胸部有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生性隱密,白天會伸直脖子嘴朝天,做出與環境相似的擬態動作。單獨行動,晨昏較為活躍,陰天時也可以看到。以站立等待、攀在挺水植物上的莖上或慢步靠近獵物。食物包括水生昆蟲、小型魚蝦、小型甲殼類。飛行速度快,飛行時距地面不高。

[棲地環境]
平地至低海拔沼澤、漁塭、池塘或稻田等草叢地帶。中北部較常見。

8/21/2008

栗小鷺(栗葦鷺)(Cinnamon Bittern)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
難得使用到單筒望遠鏡以及小相機搭配拍下的畫面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0033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0043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0047

原本要拍草鷸,就突然見到河邊一之栗小鷺鬼鬼祟祟地走了出來。瞧他壓低身子 躡手躡腳的走向河邊抓魚,真是可愛的賊動作。 (以上攝於美崙溪沿岸)

栗小鷺(2008-08-12台南官田)_0191

栗小鷺(2008-08-12台南官田)_0200

栗小鷺(2008-08-12台南官田)_0199

有長腳趾的栗小鷺,除了鬼鬼祟祟地躲在岸邊之外,也會在浮水植物的葉面上表演輕功...好身手
(以上攝於台南官田水雉復育區)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40cm。雌雄鳥體色稍不同。
雄鳥背面栗紅色,腹面淡紅褐色,喉至胸部有一褐色縱線,胸側雜有黑白兩色斑紋。
雌鳥背面暗褐色,有白色斑點。腹面土黃色,部至胸部有數條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生性隱密,白天會伸直脖子嘴朝天,做出與環境相似的擬態動作。單獨行動,晨昏較為活躍,陰天時也可以看到。以站立等待、攀在挺水植物上的莖上或慢步靠近獵物。食物包括水生昆蟲、小型魚蝦、小型甲殼類。飛行速度快,飛行時距地面不高。

[棲地環境]
平地至低海拔沼澤、漁塭、池塘或稻田等草叢地帶。中北部較常見。

8/04/2008

夜鷺(Black-crowned Nightheron)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067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126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145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112
2008.7.30 嘉義鰲股防風林。尚未離巢的幼鳥,正在理羽。通常一巢內有裡面至少都有2隻鳥,3隻也常見到。理羽時一隻會幫忙警戒。而換羽中的幼鳥,頭凸得很可愛

 

夜鷺0574 
2007.7.26 桃園。成鳥在非繁殖期時眼睛為黃色。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324  
2008.7.30鰲股溼地。成鳥繁殖期時,頭部後方飾羽明顯,虹膜轉為紅色。

夜鷺(2009-02-06新店廣興)6910 
2009.2.9 新店廣興。成鳥繁殖期時,頭部後方飾羽明顯,虹膜轉為紅色。

夜鷺16(植物園)0578 
2008.7.4台北植物園。成鳥理羽時,努力地用嘴尖拔除舊毛。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328 
2008.7.30。老齡鳥,因油脂分泌多所以下巴看起來像長鬍子了。

 

夜鷺(2007-11-17佳里)0012 
夜鷺(2007-11-17佳里)0019
2007.11.17 美崙溪嘉國橋下。他們喜歡埋伏在淺溪流或灌溉溝渠中,等待小型魚蝦類經過。眼瞼下具有白色瞬膜,入水捕魚時瞬膜合上避免浸水。

 
夜鷺0246 
2008.7.3 台北大湖公園水域面積寬廣,傍晚時,環湖週邊的樹上總是停棲著一隻隻的夜鷺,等待著黑夜降臨。

 

夜鷺(2009-02-06新店廣興)6996

夜鷺(2009-02-06新店廣興)7198
2009.2.6新店廣興。站在堤岸的欄杆邊,看著夜鷺迎面飛來的感覺非常棒。

 

擅於耐心等待的夜鷺,要在白天拍他吃魚的鏡頭鐵定是要很有耐心而且運氣夠好。我想大概會耗上一整天,只見他就是屈著身子一動也不動,頂多就是轉轉身,或,就飛走了。相較於其他野鳥,鷺科的小白鷺與夜鷺可能因為很常見,所以很少人注意他的族群遷移與數量。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來週遭小白鷺與夜鷺的數量,似乎有些降低。

而另一個令我很好奇的是,這些平時單獨活動的鳥,卻會在繁殖時集體遷移並共同營巢,而且築巢場的位置並非每年固定,有時會遷移至其他縣市,在香港甚至有遷移至東南亞的紀錄,這些實在令我很想去慢慢觀察。

在宜蘭唸書時,我曾經注意過幾個海濱防風林的繁殖場,但是事隔多年,這一兩年去觀察時,總是撲了個空。不僅如此,我開始注意到整個花東地區的夜鷺好像蠻少的,所以,有次遇到裴老師時曾經問他這個問題,他告訴我這些的確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這個夏天,我在嘉義一帶的海濱遇到了一個繁殖場,整個繁殖區及週遭溼地中,成鳥亞成鳥與幼鳥的數量比大約是2:1:1,而整個防風林繁殖區內的鳥種是由夜鷺、小白鷺、黃頭鷺共同組成,約略估算一下有110隻,而小白鷺佔了6成,夜鷺及黃頭鷺分佔剩餘4成。

再來,夜鷺虹膜與腳脛的顏色,也是我想去觀察的。有些資料寫到夜鷺在繁殖期時虹膜以及腳脛會轉變為紅色,並且推論跟食物有關。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57cm,頭上和背部有黑藍色帶有光澤,後頭有2至3根白色長飾羽。翼、腰至尾羽鼠灰色。虹膜黃色或紅色,腹面污白色。
幼鳥:體長與成鳥相當,背面灰褐色,雜以不長的棕色縱斑,翅上有星星點點分佈的白色斑點為羽梢的白色端斑所形成的;腹部近白色密布褐色細縱紋,喙黑色腳黃綠色。

[生態習性]
夜鷺是台灣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也廣泛分布於歐、亞、非三大洲 。夜行性。單隻或小群活動。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夜間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等地捕食魚類、貝類、青蛙或昆蟲等。佇立時不會發聲,通常只有在飛行中才會發出「嘎…嘎」般,粗啞且低沈的叫聲。飛行時緩緩鼓翼,以滑翔的方式降落。在地上活動時,屈曲成為S型的頸部,粗而短,若發現食物則快速伸出啄食。

夜鷺行集體繁殖,繁殖期大約是4~6月。部分夜鷺於繁殖期時虹膜及腳部會略帶紅色,根據推測可能和食物有關係,原理與紅鶴吃食蝦類而造成身體變紅相同(陳雅惠編著,2005,台灣大百科全書)。在樹上營巢,常結成數百隻鳥的大群霸佔一片樹林營巢,其間經常會有小白鷺、牛背鷺等混群,夜鷺營巢密度極大,甚至一棵樹乃至一個枝椏上就聚集了三四個巢,巢的外框由樹枝搭建成盤形,內部墊以細草襯墊。每巢產卵3-8枚由雙親共同撫育,每年6月-7月間可見幼鳥隨親鳥離巢活動。

[棲地環境]
夜鷺顧名思義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水鳥。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待黃昏白鷺鷥成群回巢時,牠們便離開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棲息地,覓食至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