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鳥(鷗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鳥(鷗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21/2010

黑尾鷗(Black-tailed Gull)

黑尾鷗6084

黑尾鷗6150

黑尾鷗6175 2009.1.18 花蓮溪口
紀錄1
年底學期末,事情總是特多,心情也容易煩躁。一天下午,趁著天色未暗,我便驅車來到花蓮溪口看看,東北季風下的海浪向內陸直來,遠方也是一陣霧茫茫,啥都不見。看著看著,出海口外的礫石灘,突然飛出三隻體型略大但小於魚鷹的鳥,朝花蓮港的方向奮力的逆風而去,望遠鏡裡頭看不大清楚是啥,但是應該是鷗科的鳥。

過了幾天,週末,天還沒亮我又出發了。夜晚在港口捕魚的阿美族原住民正在邊烤火邊煮食他們的熱湯,沿著消波塊搭建的簡易的帳棚被風吹的啪啪作響。

拿起望遠鏡望著正在退潮的海水,思索著能否走到對面的礫石灘上呢? 邊看鳥,邊找路。對岸上是一群以環頸鴴為主的鳥群,也有一隻蒼鷺和小白鷺。正想著,那三隻鷗又從我看不到的礫石灘飛起,向外海飛去。這次近了點,我很確定是鷗了。

1/18(日),天氣轉晴,我在順光側找到了可以守候拍鳥之處,等著鳥出現。這天很幸運地這三隻鷗落在了我對岸的沙灘上理羽。這一小時之中,牠們不斷地交互警戒及理羽,但距離實在很遠,我總是看不清楚真正的樣貌。我試著把褲管捲起走近海裡,但水深已及腰了,仍然不夠近。

忽然,右邊的環頸鴴群群起向內岸飛,三隻鷗也驚嚇地急速振翅而起,是我嚇到鳥了嗎? 正納悶著,突然一隻隼降臨在沙灘上,原來趕跑鳥的壞人是他啊。

黑尾鷗(2009-05-10大溪漁港)05642009.5.10宜蘭大溪漁港
記錄2
在大溪漁港觀賞燕鷗群此起彼落地衝進港灣的水裡,以鳳頭燕鷗及普通燕鷗的數量最多,鏡頭隨著燕鷗的飛翔一會拉上天空一會又瞄準水面,非常地忙碌。在ㄧ群襯著藍天飛翔的鷗群中,遠遠地見到一隻嘴巴特別彎的鳥,用望遠鏡追蹤他,才發現是隻黑尾鷗,而且已經換羽了,比我上次在花蓮溪口見到時,又更美了些。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442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465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0002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496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512
2010.2.22花蓮溪口 
記錄3
趁著開學前、年假最後一天難得晴天萬里的日子,我和嵐鎔出去走走,順道試試新買的鏡頭。來到花蓮溪口,一下車就撞見隻鳥杵在欄杆上,人家正忙著開後門拿鏡頭上腳架,都還沒看清楚影兒,他老兄就著急的往海邊衝去,向外探頭也只見著消波塊。正在懊悔著,溪口中央灘上,一大群雜著白、灰的鳥,是去年見著的黑尾鷗,不同的是,今年看到更多了。
慢慢地往他們湊近,看著2隻成鳥帶著一大群20來隻的亞成鳥在溪口休息著,他們不時探頭入水清洗身體,不時蹲伏著閉眼休息,他們高興得享受陽光吧。

以下內容參考自維基百科台灣大百科、《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47cm,翼展126~128cm,屬中型海鷗。軀體肥胖,嘴喙粗短,前端呈微鉤狀。嘴部黃色,前端則是紅色與黑色。全身大致為白色與灰色。
繁殖羽:頭部至頸、胸部為白色,背部則是暗鼠灰色。飛行時,可見翼羽上下緣的白色,初級飛羽的外緣是黑色。尾上覆羽與尾羽是白色,尾羽末端則有明顯黑色橫斑
非繁殖羽:類似繁殖羽,但是頭部與頸後有褐色斑點。
亞成鳥:全身與翼羽大都是褐色,體色會隨成長期而有所變化。

[生態習性]
聚居於東亞地區,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等地沿海和島嶼,也會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東北部分一帶漂泊。在台灣本島及附近海域為不普遍冬候鳥,以基隆附近海岸百餘隻數量最多;但是在馬祖東引有繁殖的紀錄。主要以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海產與其內臟為食。牠們經常跟著船隻與漁艇覓食,也會從其他海鳥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鷗會連群結隊地築巢。通常成群或與黑脊鷗等一起活動或棲息於河口、海邊與島嶼。

[棲地環境]
棲息於河口、海邊與島嶼。

5/21/2009

小燕鷗(Little Tern)

小燕鷗(2008-06-08壽豐)0104

小燕鷗(2008-06-08壽豐)0132小燕鷗(2008-06-08壽豐)0110小燕鷗(2008-06-08壽豐)0115小燕鷗(2008-06-08壽豐)0128
2008.6.8 花蓮豐坪 
記錄1
上週日到壽豐觀察了燕鷗類的飛行與覓食,大致上看到的都是小燕鷗以及黑腹燕鷗。小燕鷗覓食的對象以靠近水面的小魚為主,所以在捕食前會先滑翔至水面上然後定點振翅觀察,等到觀察到目標後,會拉高飛行距離,垂直俯衝入水,入水時間不長,觀察大致不會超過二秒鐘。也就是因為這樣,一直沒抓到拍攝入水的timing,基本上幾乎追不到,尤其用500/f4,倒是300/f4蠻好用的。

小燕鷗(2009-05-17豐坪)1050小燕鷗(2009-05-17豐坪)1052小燕鷗(2009-05-17豐坪)1055
小燕鷗(2009-05-17豐坪)1063 2009.5.17  花蓮豐坪
記錄2
夏天又要來臨,豐坪的小燕鷗也到了。而且5 月初幾乎都在海邊拍燕鷗,所以今年5月,我打算就把重點放在燕鷗上吧。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身長約28cm、翼展僅53cm,體型較小的燕鷗類。羽色有夏羽及冬羽之分。
夏羽:嘴呈黃色,先端黑色,腳橙黃色,身體為灰白色,背部灰色,頭頂、後頸及過眼線黑色,使得額前形成一塊三角形白斑,成為與眾不同的識別特徵,飛行時初級飛羽外側呈灰黑色,翼下白色,尾上覆羽至尾羽白色。
冬羽:大致似夏羽,但嘴為黑色,腳呈黑褐色,且頭部的黑色部份範圍變窄。

[生態習性]
夏候鳥、部份留鳥。以魚類為主食,亦食用甲殼動物、蝦、蟹和水母、烏賊及活動於地面或空中的昆蟲。

[棲地環境]
沼澤、河口、海岸、小島較喜愛平坦而視野廣闊的地方,諸如傍海的寬闊岩床、廣闊的礫灘或是穩靠的沙丘、沙灘等地,位處海中的小島嶼等地。

5/19/2009

普通燕鷗(Common Tern)

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854
燕鷗(2009-05-10大溪漁港)0602
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738
燕鷗(2009-05-10大溪漁港)0609
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835
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836
燕鷗(2009-05-08塭底)5793
2009.5.10 宜蘭大溪漁港
     

[型態特徵]
體長34~37cm,翼展70~80cm。頭頂黑色的燕鷗。 尾深叉型。
繁殖羽:嘴黑色,腳黑色(亦有嘴基部紅色,先端黑色,腳紅色)。整個頭頂黑色,胸淡灰色,背部暗灰色。飛行時,初級飛羽外緣黑色,尾羽及尾上覆羽白色但羽緣黑色。停棲時翼羽及尾羽等長。
非繁殖羽:上翼及背灰色,尾上覆羽、腰及尾白色,額部白色,頭頂黑色具白色雜斑,頸背黑色,腹部白色。

[生態習性]
繁殖於北美洲;冬季南遷至南美洲、非洲、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及澳洲。在台灣為常見夏候鳥。成群活動。飛行有力,從高處俯衝潛下水吃魚。普通燕鷗在海岸、海島及適合的內陸湖繁殖。

[棲地環境]
喜沿海水域,有時在內陸淡水區,包括海岸、河口、沼澤、漁塭等處;停歇於突出的高地及岩石。

5/18/2009

黑腹浮鷗(鬚浮鷗)(黑腹燕鷗)(Whiskered Tern)

黑腹燕鷗0075 
記錄1
2008.6.8 花蓮壽豐豐坪。黑腹浮鷗之夏季繁殖羽
在花蓮壽豐的養殖區中看燕鷗飛翔,大概是夏天裡在花蓮的一大賞鳥享受。會注意到燕鷗那就要談到前年接了個調查壽豐樹湖溪生態資源的case。由於壽豐溪周邊是易淹水地區,水利局為了改善打算整治,整治之前必須先做基本的環境影響評估,所以我就被工程開發公司找上了。其實說真的,要不是因為那次的調查,我也不會在暑假大熱天還跑去壽豐。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次的調查,促使我想買更好的鏡頭.... 因為在大熱天下拿著手動鏡頭追著燕鷗,怎麼追都追不到,眼睛裡還有滴落的汗水瞎攪和。

雖然調查結束了,08年夏天我也一樣地到壽豐養殖區這裡繞繞,一樣的看到了小燕鷗和鳳頭燕鷗,還看到了少數幾隻黑腹浮鷗。黑腹浮鷗的黑肚子,很好認就是了..倒是數量少,目前的經驗裡,在花蓮還是以見到小燕鷗最多了。

 

黑腹燕鷗(2008-09-21太平溪口)0950 
ASO_0649_MG_8311 黑腹浮鷗之冬季非繁殖羽黑腹燕鷗(2008-09-21太平溪口)0956 黑腹浮鷗捕食之連續動作。
1.飛行中尋找目標
2.發現目標後尾羽下壓減速,定點振翅
3.俯衝入水
4.探頭離水

黑腹燕鷗(2008-09-21太平溪口)0902
黑腹浮鷗捕魚時,恰好一隻魚也從水裡跳出

黑腹燕鷗(2008-09-21太平溪口)0953

黑腹燕鷗(2008-09-21太平溪口)0954

黑腹燕鷗(2008-09-21太平溪口)0955 
記錄2. 2008.09.21。台東太平溪口
2008年秋天,來到台東樂山賞鷹,由於天候不佳,鷹是看沒幾隻,看到的也都在雲層之上,真是高啊~
10點多早早下山,繼續到太平溪口開工。
這次的經驗中,見到了黑腹浮鷗的非繁殖羽,黑色頭轉為斑點樣,黑色的肚子也變白了,紅色的嘴變黑了~整個是徹底的大轉變。

黑腹燕鷗(2008-10-04壽豐養殖區)0353黑腹燕鷗(2008-10-04壽豐養殖區)8577黑腹燕鷗(2008-10-04壽豐養殖區)8626黑腹燕鷗(2008-10-04壽豐養殖區)8628 黑腹燕鷗(2008-10-04壽豐養殖區)8631 記錄3. 2008.10.4 花蓮壽豐豐坪,幼鳥群。

黑腹燕鷗(2009-05-03豐坪)9760黑腹燕鷗(2009-05-03豐坪)9770 記錄4. 2009.5.3  花蓮壽豐豐坪。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25cm,翼展76cm。繁殖與及繁殖羽夏羽變化多,僅夏季繁殖羽才呈現黑色;非繁殖羽的胸部至腹部、腰部為白色
繁殖羽:頭頂黑色,嘴暗紅色,腳紅色,翼上至後頸黑色,背部至腹部灰黑色,尾下覆羽白色。
非繁殖羽:頭頂白色帶黑色縱斑,後頭黑色與眼後黑斑相連。嘴及腳轉為黑色。腹部轉為白色。背部為淡灰色。
幼鳥:似成鳥冬羽,頭上、背有淡褐色斑紋。

[生態習性]
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興凱湖附近,冬季經中國東南部、臺灣、南遷於中南半鳥、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方避寒。在臺灣,其族群於春秋兩季過境。成群出現於河口、沙洲、沼澤、沿海地區,以魚類為時,通常在水面低飛來回飛翔,以淺啄獲空中定點淺啄水面的方式取食,偶而也會俯衝入水捕食,常在水田或是水邊上空補食昆蟲。


[棲地環境]
在台灣出現於河口、沙洲、沼澤、沿海地區。

5/17/2009

蒼燕鷗(Black-naped tern)

蒼燕鷗(2006-08-17綠島)0079 蒼燕鷗(2006-08-17綠島)0086 蒼燕鷗(2006-08-17綠島)0086-1 蒼燕鷗(2006-08-17綠島)0089
幼鳥背後帶有灰褐色斑紋 蒼燕鷗(2006-08-17綠島)0092
2006.8.17,攝於綠島週邊海域的珊瑚礁上

記錄1
離島及港邊居民對於燕鷗應該是相當熟悉,這種離島週邊小島或珊瑚礁上常有的鳥,多到能用鳥糞就把整座珊瑚礁染白。但是由於棲地的破壞,造成鳥類的遷移,成群燕鷗展現出數大便是美的狀闊景象,已是越來越少見了,似乎逐漸開始讓人陷入"曾幾何時"回憶中了。

離島的遊樂以及開發,或是撿拾鳥蛋等,對於燕鷗的威脅似乎逐漸擴大中,澎湖是如此,綠島也是如此,不知更遙遠的馬祖及蘭嶼是否也如此? 這些遠從南半球來的雪白客人,歷經了數千數萬公里的長途跋涉,不就是為了找塊安心的島嶼休息嘛?

蒼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518
蒼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522
蒼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605
蒼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665
蒼燕鷗(2009-05-08大溪漁港)5666
蒼燕鷗(2009-05-10大溪漁港)0588
蒼燕鷗(2009-05-10大溪漁港)0635
蒼燕鷗(2009-05-10大溪漁港)0644
2009.5.9~5.10 宜蘭大溪漁港
記錄2
大溪港邊的燕鷗群中,以鳳頭燕鷗的數量最為龐大,其次為蒼燕鷗及普通燕鷗。體型較小的蒼燕鷗也會在漁港邊俯衝海面撿拾被魚販或漁人拋棄的魚雜,但由於數量少且體型小,就整體能見到的機率較低,而且由於體型小,飛翔衝水的速度更快,時常就在手指頭來不及反應的時間內從頭頂或腳邊的水面上破空而去,追拍起來常常令人恨得牙癢癢。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身長約30cm,翼長21~23cm,翼展約61cm。全身大致白色,嘴腳皆黑色,嘴前端帶有黃色,頭部從嘴基部到頭後部有一條黑紋,黑色過眼線向後延伸與頭後部之黑色塊相連。尾長有深叉。
成鳥:體背淡灰色。
幼鳥:頭上黑色較淡,背面有黑褐色斑紋。

[生態習性]
是典型的海鳥,極少到內陸活動。以海中小魚或無脊椎動物為主食,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之海島岩石峭壁或海岸之礁岩上。羽色潔白,生性羞怯,築巢地若受人為干擾,則棄巢。五月中旬,與其他種類燕鷗,到台灣四週無人島或珊瑚礁上準備繁殖。蒼燕鷗並不築巢,而是直接將蛋產在平緩或有凹陷的岩石或礁岩上。

[棲地分布]
蒼燕鷗在台灣為局部普遍夏候鳥,但族群數量不多,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海島之岩石峭壁或海岩之礁岩上,在澎湖貓嶼及在蘭嶼軍艦岩有繁殖紀錄。

[面臨問題]
人為干擾導致繁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