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010

岩鷚(Alpine Accentor)

岩鷚(2010-01-06新中橫)9703岩鷚(2010-01-06新中橫)9711岩鷚(2010-01-06新中橫)9718
2010.01.05 新中橫-塔塔加一帶 

 

[型態特徵]
體長約12~18cm,體色較暗,與高山岩壁近似,有如高山上的麻雀。

[生態習性]
覓食或行進時常發出單音,繁殖期鳴聲較婉轉。雜食性,主要以高山植物之種子、松籽、草籽、植物嫩芽、漿果,或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多棲息於岩上或地面上,常成群在林緣裸露地之岩石、草地上活動,不怕人,常在有人跡的地方覓食。可飛行常距離,但通常只做短距離移動。

[棲地環境]
台灣特有亞種,為台灣陸棲鳥類中,海拔分布最高者。常出現在3000m以上之高山裸露地或開闊之草原,冬季時會降遷至針闊葉混合林或闊葉林避寒。

岩鷺(Pacific Reef Egret)

岩鷺(2009-05-23石梯坪)14982009.5.23 石梯坪,白色型岩鷺。 

岩鷺(2009-06-13石梯坪)1833岩鷺(2009-06-13石梯坪)18412009.6.13石梯坪,黑色型。


岩鷺(2009-05-23石梯坪)1527 2009.5.23 石梯坪。岩鷺以低空飛行在海面上。
 
岩鷺(2009-07-15綠島)1394
2009.7.15 綠島。日出時礁岩上的岩鷺。

岩鷺(2009-07-15綠島)1401
2009.7.15 綠島。飛行中黑色型岩鷺。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為60—75cm,羽色具黑色和白色兩型。
白色型:全身的羽毛潔白,臉部裸露的皮膚為黃綠色,眼睛和嘴通常為黃色,腳為黃綠色,趾為黃色。繁殖期間頭後部和前頸下部出現飾羽,背部有長的蓑羽,但僅抵達尾羽的基部。冬季頭部、背部和前頸的飾羽消失。嘴較為粗厚,直到先端才變細的特點較為突出,這點可和白鷺逐漸變細變尖的嘴區分。另外它們還有兩點主要的不同:一是岩鷺的腳較為粗短,脛下部裸露的部分少,飛行時腳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而白鷺和黃嘴白鷺的腳較為細長,脛下部裸露得多,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羽的外面;二是白鷺和黃嘴白鷺背部蓑羽均超過了尾羽的端部,而岩鷺則僅達到尾羽的基部。

黑色型則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藍灰色,但頦和喉為白色,嘴為黃色或黑色,腳為黃綠色。

[生態習性]
留鳥單獨或小群活動。大多在白天活動,但以黃昏時分活動更為頻繁。飛行時頸部也縮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以低空飛翔於海面上,穿越岩礁與浪花之間。主要以魚類、蝦、蟹、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棲地分布]
岩鷺分佈於亞洲東部、琉球群島、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帶,在台灣出現於具有礁岩的海岸,屏東、台東、綠島、藍嶼、花蓮、宜蘭、基隆、金門等地可見。

火冠戴菊鳥(Formosan Firecrest)

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8951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9091
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9099
火冠戴菊鳥(2010-01-04阿里山沼平公園)9605
2010.1.4 阿里山

年初的新婚之旅,在阿里山的最大收穫就是看到火冠戴菊鳥。清晨的沼平公園裡,不時傳來厶..厶..的鳥鳴聲,幾隻小巧的鳥兒夾雜在青背山雀以及煤山雀陣容裡,在枝頭上跳躍覓食著。這群像是畫著煙燻裝的火冠戴菊站在公園裡的松樹或雲杉枝條啄食著樹皮上的苔蘚碎屑,非常的可愛。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

[形態特徵]
全長約9cm,翼長約 5cm。
雄鳥:嘴黑色;腳黃褐色;眼周圍黑色外緣及後上方白色;顎線黑色;頭上中央橙紅色, 兩側及額黑色;頸側、後頸鼠灰色;背部大致為橄綠色,腰黃色,中、大覆羽黑色,有白色翼帶,尾羽褐色;上腹部污白色,下腹部黃色,腹部中央白色。
雌鳥:羽色大致似雄鳥,但頭上中央黃色

[生態習性]
冠菊戴鳥對於樹種之選擇相當嚴格,大都選擇在針葉樹上覓食;性活潑,喜愛與煤山雀及茶腹鳲共棲,亦會與其他山雀及小型鳥種混群,常於樹冠層之外緣活動,沿著枝葉間啄食昆蟲,亦會定點鼓翼;會發出似「嘶- 嘶-」的鳴聲。築巢於針葉樹之枝條上。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棲息於海拔2,200~3,700m的高山針葉林之中、上層,冬季會降棲至較低海拔山區。

[面臨問題]
族群幾乎侷限在山區的針葉林中,因地形、氣候及林地的區塊分布,可能使各族群棲地間形成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