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08

小桑鳲(Yellow-billed Grobeak)

小桑鳲0001

[型態特徵]
體長約19cm。身體大致灰褐色為主,嘴為橘黃色
雄鳥:頭至喉部黑色,胸腹灰色,背部灰褐色。翼黑色,有白斑。尾羽黑色。
雌鳥:大致雄鳥,但是顏色較淡,頭部為灰褐色。

[生態習性]
冬候鳥。大多10~30隻結集成群,有時亦見3~5隻或單獨活動。飛行迅速,翅膀急劇地鼓動著,呼呼作響。在樹上十分活躍,常上下跳動。鳴聲悅耳響亮。主要以植物種籽為食,或捕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巢築於大樹上,為深杯形,以竹葉、軟草、蛛網等為材

[棲地環境]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黑龍江流域一帶、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冬季經華東,南遷於福建、廣東和廣西度冬,在台灣為不規則出現的冬候鳥。出現於中低海拔闊葉林地, 偶而亦出現於平地之公園區。

台灣紫嘯鶇(Formosan Whistling Thrush)

DSC_0023紫嘯鶇

紫嘯鶇0291

對於紫嘯鶇,實在是又愛又恨。

愛的是閃閃發光的寶藍色羽毛,恨得是那鑽過大腦裡的高分貝嘯聲...

在台北內湖家附近,就有一隻固定出現的紫嘯鶇,他真是隻忠實的留鳥。凌晨4點多,就開始在各家的屋頂或圍牆邊上展開喉嚨驚聲尖叫,大概要到7點多,才漸漸休息。不過和野外的紫嘯鶇不太一樣,他很少在傍晚時分尖嘯。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形態特徵]
體長約30~32cm,翼長16cm,雌雄羽色相同。嘴、腳均為黑色、眼睛為紅色。全身則為黑色但有藍紫色光澤,額、翼角、胸及腹部羽緣為紫藍色。羽色透著紫藍色光澤,陽光照射下則呈富變化之亮麗寶藍色,故又名琉璃鳥。

[生態習性]
單獨活動。主要以陸上的蚯蚓、昆蟲、小型爬蟲類以及水中的也會啄食魚類、蝦蟹或水生昆蟲為食。喜於湍流澗間跳躍捕食魚蝦,並且張合擺動著扇形尾巴。春夏季節繁殖,築巢於溪流邊之隱密岩壁中。生性機警,領域性極強,常站立於溪澗之石頭上,或於地面活動。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是本島體型最大的溪鳥,分布從低海拔之溪流到海拔2,100m左右之山澗,林緣陰濕地帶,都可發現其蹤跡。

[面臨問題]
河川的超限利用與污染,導致棲地的破壞與減少。

小水鴨(Green-winged Teal)

小水鴨是雁鴨科冬候鳥中體型最small的一種,待的時間也最長,但是卻不會像花嘴鴨或綠頭鴨一樣反而變成了留鳥。今年的寒假時,我驅車在宜蘭員山附近的水田裡拍鳥,遇到了這一小群還帶小水鴨,其中還有些公鳥帶有繁殖羽,綠褐相間的頭部很搶眼,其實我覺得這與國劇裡臉譜的大花臉有些神似。

小水鴨0123

小水鴨0125
2008.1.31 母鳥。宜蘭員山,勝洋水草水池
紀錄一
冬季的蘭陽平原總是濕冷,陰霾的天氣又下著雨。看著這樣的天氣,開著車出門到員山附近晃晃。不禁鈎起了多年前的日子,總是騎著腳踏車往三星太平山的方向,然後右轉進入金車飲料工廠後面的水源地,就是晃晃。如同我現在一樣。
差別的是,以前是騎腳踏車,而且我記得那台腳踏車好像是Micky的,因為他買了摩托車,所以就留給同學們用..
而現在,我開的是汽車,不過也是別人要報廢的再轉交我手上,ok。其實也沒啥好挑剔的。
蒼鷺,出現在八甲魚場附近的魚池邊,而且數量還頗多的。
又開著,到了勝洋水草的地盤。一區小水池裡藏著幾隻紅冠水雞和3隻小水鴨,1公2母,齊人之福,是福是禍呢?

 

小水鴨0097
小水鴨(2008-08-17兆豐農場)6554 
2008.8.17兆豐農場。公鳥繁殖羽
紀錄二
農場裡有個鳥園,這裡可是個練習拍鳥的好地方。不過要花錢買門票就是了...哈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38cm。嘴、腳黑色。雌雄鳥非繁殖羽差異甚小,繁殖期時,雄鳥羽色轉為鮮豔。
雄鳥繁殖羽頭至頸部栗褐色,眼周圍暗綠色,延伸至後頭側,外緣有淡色細邊。背部灰色,有暗色細紋。體側有一白色線斑甚為醒目。尾下覆羽黑色,兩側黃色,呈三角形。飛行時,翼鏡綠色,上下緣白色,而上緣略寬。
雌鳥:全身暗褐色,羽緣淡色。過眼線黑色。
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儘鏡翼上緣白色帶較寬。

[生態習性]
冬候鳥,大約每年9月間由西伯利亞等高緯度地區跋涉而來,一直待到翌年的4月離開。飛行時,振翅速度較其他鴨種快。

[棲地環境]
普遍出現於河口、沙洲、湖泊、沼澤、水田及內陸溪流地帶。

8/29/2008

八哥(Crested Myna)

八哥7214

[型態特徵]
體長約26cm。全身黑色,嘴喙象牙白色,腳黃色,冠羽突出而明顯。翼上有白斑,因此在飛行過程中兩翅中央有明顯的白斑,從下方仰視,兩塊白斑呈「八」字型,這也是八哥名稱的來源,兩塊白斑與黑色的體羽形成鮮明的對比。尾羽端部白色。

[生態習性]
群居性。雜食性,植物的種子、蔬菜莖葉、鍋牛、昆蟲等均食用,也會採食腐物。

[棲地環境]
主要棲息於平原的村落、農田、大樹、建築附近以及山林邊緣等,但是原生的八哥在野外已不易見到。目前在野外見到的八哥多為泰國八哥 (或是稱為白尾八哥,籠中逸鳥)以及家八哥(頭上無冠,嘴黃色,眼周圍黃色)

8/21/2008

栗小鷺(栗葦鷺)(Cinnamon Bittern)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
難得使用到單筒望遠鏡以及小相機搭配拍下的畫面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0033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0043

 栗小鷺(2007-12-22美崙溪)0047

原本要拍草鷸,就突然見到河邊一之栗小鷺鬼鬼祟祟地走了出來。瞧他壓低身子 躡手躡腳的走向河邊抓魚,真是可愛的賊動作。 (以上攝於美崙溪沿岸)

栗小鷺(2008-08-12台南官田)_0191

栗小鷺(2008-08-12台南官田)_0200

栗小鷺(2008-08-12台南官田)_0199

有長腳趾的栗小鷺,除了鬼鬼祟祟地躲在岸邊之外,也會在浮水植物的葉面上表演輕功...好身手
(以上攝於台南官田水雉復育區)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40cm。雌雄鳥體色稍不同。
雄鳥背面栗紅色,腹面淡紅褐色,喉至胸部有一褐色縱線,胸側雜有黑白兩色斑紋。
雌鳥背面暗褐色,有白色斑點。腹面土黃色,部至胸部有數條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生性隱密,白天會伸直脖子嘴朝天,做出與環境相似的擬態動作。單獨行動,晨昏較為活躍,陰天時也可以看到。以站立等待、攀在挺水植物上的莖上或慢步靠近獵物。食物包括水生昆蟲、小型魚蝦、小型甲殼類。飛行速度快,飛行時距地面不高。

[棲地環境]
平地至低海拔沼澤、漁塭、池塘或稻田等草叢地帶。中北部較常見。

水雉(Pheasant-tailed Jacana)

水雉(2008-08-12台南官田)_0208
雌鳥,成鳥

水雉(2008-08-12台南官田)_0258
很長的尾羽是繁殖期時特徵

水雉(2008-08-12台南官田)_0281
雛鳥

水雉(2008-08-12台南官田)_0270
雛鳥

外號叫凌波仙子的水雉,因為他有著細長而誇張的腳與腳趾,能站在分散全身重量而行走在水生植物的葉片上,那樣神乎其技的技巧與身影,加上繁殖時的長尾巴,像極了美女穿的飄飄袖,因而得到了這樣的美名。講到凌波,就會不自覺想到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功夫絕招,「凌波微步」武功心訣共16字,出自於曹植的「洛神賦」:「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就是這麼個飄忽不定,又翩翩動人,更是叫人又愛又恨....(好像很多鳥都差不多喔),哈.....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特生中心網頁

[型態特徵]
水雉全長約52cm。腳、腳趾、爪都很長,是明顯特徵。繁殖期時,尾羽也很長。腳黃綠色;飛行時,初級飛羽外緣及末端黑色。羽色分為繁殖羽(夏羽)及非繁殖羽(冬羽)。
繁殖羽(夏羽):嘴黑色;頭至頸部正面白色,後頸金黃色,以黑色細帶相隔;背部褐色;翼白色;胸至下腹部與尾羽黑褐色,尾羽甚長。
非繁殖羽(冬羽):嘴褐色;有黑色過眼線與頸側之黑色細帶相連,延伸至上胸;頭上略帶紅褐色,背面灰褐色;喉、前頸至上胸及下胸以下白色;尾羽較短。

[生態習性]
又稱菱角鳥的水雉,主要棲息於台灣南部的菱角池因而得名。所以他的活動範圍是以於開曠之淡水沼澤地,喜愛有菱角、芡實、睡蓮等浮水植物生長的水域 ,在花蓮曾經出現在豐坪一帶的養殖區水池中。他們主要以啄食水面的軟體動物、昆蟲及浮游生物和植物之根部、嫩芽或種籽等為食。水雉的夫妻關係為一雌多雄制,雄鳥各佔其地盤,互不侵犯,雌鳥則是自由來往整個池塘的各角落,而孵卵、育雛則全由雄鳥負責。

[棲地分布]
水雉在台灣為稀有留鳥。主要分布於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菲律賓和南洋諸島等地,台灣為其分布之邊緣地區,故族群不大。在台灣的分布情形,以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為主要產地,其他在中、北部或歸線以南地區均有發現紀錄。目前台灣族群主要分布在台南一帶。

[面臨問題]
繁殖棲息地因開發或耕作物改變而嚴重缺乏。畜牧、家庭與工業廢水污染;農業使用大量農藥及化學肥料,破壞水域棲息地。

其他關於水雉保護的網頁,請參考:

8/20/2008

深山竹雞(White-throated Hill Partridge)

深山竹雞0439
總是躲在灌木叢中的深山竹雞,活動非常的小心。在昏暗的光線下實在難以拍攝。


深山竹雞7452 深山竹雞7492 深山竹雞7495 深山竹雞7569
終於等到牠們走出來,終於有比較亮的光線可以提高一下快門速度。

深山竹雞和他的親戚竹雞,都是性情隱密的野鳥;只是深山竹雞更為害羞隱密。鳴叫的機會少,出現的機會更少。小孩都知道「雞狗怪」是竹雞的正字標記,在山邊幾乎天天可以聽到這叫聲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生中心網頁及《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雌雄鳥體色體型相近。體長22~ 25cm。體型圓胖,尾羽極短。腳紅色
額灰色,頭、頸至背部大致為橄欖褐色,頭側黑色帶有白色羽毛。眼圈栗褐色,外緣黑色。臉頰、喉、前頸連成一片明顯的白色斑。翼有栗褐色與淡灰褐色相間之橫帶;胸部至脥部藍灰色,有白色縱斑;腹下乳白色;尾下覆羽淡土黃色,有黑色橫斑。

[生態習性]
性極隱密,不易發現其蹤跡。常在森林深處發出音階逐漸升高之「 咕嚕、咕嚕......」連續叫聲後突然降低。在非繁殖期叫聲大部分集中在清晨。食物有蚯蚓、昆蟲、植物的嫩葉、果實及種子等。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鳥類。主要生活在中、低海拔天然闊葉林山區之樹林底層,偶而會到林道邊緣活動。

[面臨問題]
存棲地日漸減少,由於森林的開發和人類在森林裡的活動,族群數量會有減少的趨勢。此外亦面臨獵捕的壓力。

更多關於深山竹雞的資訊,可在參考

鷹斑鷸(Wood Sandpiper)

寒假時開車返回台北的途中,在宜蘭員山待了一晚。隔天ㄧ早,先往了大湖的方向,拍了隻水田裡孤單的白腰草鷸,之後就在員山的小路裡隨性繞繞。在員山惠好ㄧ帶,發現馬路兩側水田邊有小群的鷹斑鷸。因為在車子上拍,似乎沒有嚇到牠們,倒是我發現牠們之後直接在路上倒車嚇到後面騎機車的阿伯。 30多分鐘的拍攝時間中,牠們看似忙碌的在我右前方不斷覓食,把頭埋入水裡用牠們的長嘴巴在田裡泥土中找尋食物,這是為了下ㄧ段旅程做充分的準備。
磯鷸DSC0148

鷹斑鷸(2008-01-31員山)0143

鷹斑鷸(2008-01-31員山)0151
以上3圖攝於2008.2,宜蘭員山鄉惠好村


這個暑假開始在西濱沿海拍鳥。在新竹金城湖附近的田裡,也遇到幾隻應斑鷸,看來是入秋的先鋒鳥。

鷹斑鷸(2008-07-29金城湖)_0184
以上攝於2008.7.29 新竹金城湖附近農田

鷹斑鷸(2008-08-07宜蘭壯圍新南)0040

鷹斑鷸(2008-08-08宜蘭壯圍溪南)0088
8月份我依照鳥友小祖的消息,來到壯圍一帶想一看剛抵達的燕鴴亞成鳥,兩天的尋找都沒有收貨。倒是又在田裡見到了20多隻的應斑鷸。這一族群就比7月底在新竹看到的大的多。

鷹斑鷸9443 鷹斑鷸9478 以上攝於2010.2.15 雲林縣元長鄉附近農田

以下資料引用自鳳凰谷鳥園及《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 21cm,背部黑褐色具白色斑點,腹面白色,眉斑白色,腳細長黃綠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橫斑。繁殖羽之背部黑白羽色對比明顯,非繁殖期時羽色較淡。

[生態習性]
棲息於河口、沙洲、沼澤、水田環境,警覺性高,警戒時頭部向前探動,不時上下擺動尾部,稍受驚擾即整群飛離,發出「匹、匹、匹」的聲音,飛行時腰、尾部白色,末端有橫紋。鷹斑鷸是冬候鳥中最早報到的,有些八月就可看到,常與白腰草鷸混居, 形態近似。

[棲地環境]
繁殖於歐洲北部、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北部及中國東北黑龍江流域;冬季南遷於非洲全境、印度、錫蘭;在亞洲東部則經烏蘇里、中國東北、庫頁島、日本列島、華南、臺灣,越冬於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摩鹿加群島、新幾內亞、夏威夷群島及澳大利亞。在臺灣為普遍的冬候鳥與過境鳥。在宜蘭蘭陽溪口一帶,鷹斑鷸為秋季最大的鷸科過境鳥,最多時曾達600多隻。淡水河沿岸的關渡亦是其喜愛棲息的水域之一。而在大肚溪口鷹斑鷸是棲息於該地區的鷸鳥之十大族群之一。每年8月即由北方來臨,在沼澤地、池塘附近草原覓食,很少在海邊沙灘活動,至10~11月達過境最高峰。部份滯留至4~5月才返北。

8/05/2008

番鴨(Muscovy)

紅面番鴨0179

農概課本裡常出現的番鴨...長得就是這樣。由於頭部有顆瘤,眼睛至喙部分為紅色的,所以一般稱作紅面番鴨,就是冬天時大家愛吃的薑母鴨。薑母鴨的招牌,都是畫成黑色身體,和照片上的這種不一樣,的確,那是土生的番鴨。多年前我就曾經po在學校的生物資源網頁裡,請點選下面連結:
http://www.hla.hlc.edu.tw/hlawww/dept04/hla_greenmap/animals/02_18.htm

番鴨又稱瘤頭鴨、洋鴨、麝香鴨,學名Cairna moschata,與一般家鴨同種不同屬。番鴨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由於生長速度快,體型大,耐粗放飼養且肉質鮮美,似黃牛肉,所以廣泛飼養為肉用鴨。早年即有相關記載:

1763年編纂的古港《泉州府志》記載:“番鴨狀似鴨而大似鵝,自抱其蛋而生,種自洋舶來。”
1729年《福建通志》:“極大而紅鼻者為番鴨,雌雄配方抱卵,須留一卵壓巢母鴨方繼續再下,......[半番]小於番鴨,[菜鴨]小於半番,皆不能抱卵,……”

一般飼養時會將公番鴨與當地母鴨交配和生產半番鴨,或是在進行雜交。經過雜交品種改良後的番鴨,成熟期縮短,能較早上市,節省飼料。

番鴨羽色分為白色、黑色和黑白花色三種,少數呈銀灰色。羽色不同,體型外貌亦有一些差別。

  • 白番鴨的羽毛為白色,嘴甲粉紅色,頭部肉瘤鮮紅肥厚,呈鏈狀排列,虹彩淺灰色,腳橙黃。若頭頂有一撮黑毛的,嘴甲、腳則帶有黑點。
  • 黑番鴨的羽毛為黑色,帶有墨綠色光澤;主翼羽中常有少數的白羽;肉瘤顏色黑裡透紅,且較單薄;嘴角色紅,有黑斑;虹彩淺黃色,腳多黑色。
  • 黑白花番鴨的羽毛黑白不等。常見的有背羽毛為黑色,頸下、翅羽和腹部帶有數量不一的白色羽毛;還有全身黑色,間雜有白羽。嘴甲多為红色帶有黑斑點,腳呈暗黄色。

8/04/2008

夜鷺(Black-crowned Nightheron)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067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126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145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112
2008.7.30 嘉義鰲股防風林。尚未離巢的幼鳥,正在理羽。通常一巢內有裡面至少都有2隻鳥,3隻也常見到。理羽時一隻會幫忙警戒。而換羽中的幼鳥,頭凸得很可愛

 

夜鷺0574 
2007.7.26 桃園。成鳥在非繁殖期時眼睛為黃色。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324  
2008.7.30鰲股溼地。成鳥繁殖期時,頭部後方飾羽明顯,虹膜轉為紅色。

夜鷺(2009-02-06新店廣興)6910 
2009.2.9 新店廣興。成鳥繁殖期時,頭部後方飾羽明顯,虹膜轉為紅色。

夜鷺16(植物園)0578 
2008.7.4台北植物園。成鳥理羽時,努力地用嘴尖拔除舊毛。

 

夜鷺(2008-07-30鰲鼓溼地)0328 
2008.7.30。老齡鳥,因油脂分泌多所以下巴看起來像長鬍子了。

 

夜鷺(2007-11-17佳里)0012 
夜鷺(2007-11-17佳里)0019
2007.11.17 美崙溪嘉國橋下。他們喜歡埋伏在淺溪流或灌溉溝渠中,等待小型魚蝦類經過。眼瞼下具有白色瞬膜,入水捕魚時瞬膜合上避免浸水。

 
夜鷺0246 
2008.7.3 台北大湖公園水域面積寬廣,傍晚時,環湖週邊的樹上總是停棲著一隻隻的夜鷺,等待著黑夜降臨。

 

夜鷺(2009-02-06新店廣興)6996

夜鷺(2009-02-06新店廣興)7198
2009.2.6新店廣興。站在堤岸的欄杆邊,看著夜鷺迎面飛來的感覺非常棒。

 

擅於耐心等待的夜鷺,要在白天拍他吃魚的鏡頭鐵定是要很有耐心而且運氣夠好。我想大概會耗上一整天,只見他就是屈著身子一動也不動,頂多就是轉轉身,或,就飛走了。相較於其他野鳥,鷺科的小白鷺與夜鷺可能因為很常見,所以很少人注意他的族群遷移與數量。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來週遭小白鷺與夜鷺的數量,似乎有些降低。

而另一個令我很好奇的是,這些平時單獨活動的鳥,卻會在繁殖時集體遷移並共同營巢,而且築巢場的位置並非每年固定,有時會遷移至其他縣市,在香港甚至有遷移至東南亞的紀錄,這些實在令我很想去慢慢觀察。

在宜蘭唸書時,我曾經注意過幾個海濱防風林的繁殖場,但是事隔多年,這一兩年去觀察時,總是撲了個空。不僅如此,我開始注意到整個花東地區的夜鷺好像蠻少的,所以,有次遇到裴老師時曾經問他這個問題,他告訴我這些的確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這個夏天,我在嘉義一帶的海濱遇到了一個繁殖場,整個繁殖區及週遭溼地中,成鳥亞成鳥與幼鳥的數量比大約是2:1:1,而整個防風林繁殖區內的鳥種是由夜鷺、小白鷺、黃頭鷺共同組成,約略估算一下有110隻,而小白鷺佔了6成,夜鷺及黃頭鷺分佔剩餘4成。

再來,夜鷺虹膜與腳脛的顏色,也是我想去觀察的。有些資料寫到夜鷺在繁殖期時虹膜以及腳脛會轉變為紅色,並且推論跟食物有關。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57cm,頭上和背部有黑藍色帶有光澤,後頭有2至3根白色長飾羽。翼、腰至尾羽鼠灰色。虹膜黃色或紅色,腹面污白色。
幼鳥:體長與成鳥相當,背面灰褐色,雜以不長的棕色縱斑,翅上有星星點點分佈的白色斑點為羽梢的白色端斑所形成的;腹部近白色密布褐色細縱紋,喙黑色腳黃綠色。

[生態習性]
夜鷺是台灣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也廣泛分布於歐、亞、非三大洲 。夜行性。單隻或小群活動。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夜間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等地捕食魚類、貝類、青蛙或昆蟲等。佇立時不會發聲,通常只有在飛行中才會發出「嘎…嘎」般,粗啞且低沈的叫聲。飛行時緩緩鼓翼,以滑翔的方式降落。在地上活動時,屈曲成為S型的頸部,粗而短,若發現食物則快速伸出啄食。

夜鷺行集體繁殖,繁殖期大約是4~6月。部分夜鷺於繁殖期時虹膜及腳部會略帶紅色,根據推測可能和食物有關係,原理與紅鶴吃食蝦類而造成身體變紅相同(陳雅惠編著,2005,台灣大百科全書)。在樹上營巢,常結成數百隻鳥的大群霸佔一片樹林營巢,其間經常會有小白鷺、牛背鷺等混群,夜鷺營巢密度極大,甚至一棵樹乃至一個枝椏上就聚集了三四個巢,巢的外框由樹枝搭建成盤形,內部墊以細草襯墊。每巢產卵3-8枚由雙親共同撫育,每年6月-7月間可見幼鳥隨親鳥離巢活動。

[棲地環境]
夜鷺顧名思義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水鳥。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待黃昏白鷺鷥成群回巢時,牠們便離開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棲息地,覓食至破曉。

8/03/2008

白腹鶇(Pale Thrush)

白腹鶇02 
2003年調查時捕獲

白腹鶇06
2003年調查時捕獲

白腹鶇-母(2007-01-14 太昌)0039

2007年1月在家門外拍到的

由前兩張照片的故事,可以證明白腹鶇是在地面活動比較多的鶇科鳥類。
那時候還在當實習老師,主任幫忙裴老師進行花蓮溪沿岸的動物調查,當時我們在上、中、下游進行鳥類、哺乳類、兩棲類的調查,主要是以小型哺乳類和兩棲類為主。小型哺乳類調查是以鼠籠採集為主,誘餌是香腸或是地瓜。
在一次接近春季的調查中,我們在溪口調查站的鼠籠來了一隻鳥,就是白腹鶇。這隻誤入陷阱的白腹鶇非常緊張,四處亂撞把喙部上方都撞出血來,看了好不忍,趕緊拍照紀錄後,就小心翼翼開門抓出來幫他上藥,然後把他放走。
本來是要捕捉老鼠的結果來了鳥,可見他是多麼常在地面活動啊!!

 

[型態特徵]
體長23cm。雄鳥全身大致呈淡褐色,惟頭至頸部灰色,腹至尾下覆羽污白色,尾羽末端兩側有白斑。雌鳥與雄鳥相似,頭部灰色較淡,

[生態習性]
為普遍之冬候鳥。喜棲息在濃密森林底層,領域性頗強,地棲性較其他鶇科明顯,常單獨或兩三隻活動,常在地面跳躍方式前進,捕食藏匿落葉中小蟲。鳴聲為輕細拉長的「 玆──」,與赤腹鶇相似。

[棲地環境]
主要出現在平地與中低海拔之森林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