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2008

灰雁(Grey Goose)

看起來不怎樣的灰雁,2008年11月份在台灣造成不小的轟動,各鳥版及鳥友的BLOG中均有討論與紀錄。為啥看起來不怎樣,因為就像鵝嘛,牠們就是阿都仔飼養的家鵝祖先。而亞洲家鵝的祖先則是鴻雁。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1894
2008.11 宜蘭塭底,佇立不動的灰雁。距離遙遠,用500鏡+1.7x加倍鏡頂多也只能拍出這樣size的畫面,我看隔壁阿伯的單筒+小DC就能輕鬆打敗我了。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1906
2008.11 一隻警戒,一隻覓食。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2038
2008.11 一隻灰雁與豆雁共同警戒,一隻覓食。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2076
灰雁展翅
紀錄一 初次拍攝
11月去宜蘭找烏龜,想說他的新家應該整理好了,就興沖沖的買了柴魚條當扮手禮去找他,沒想到他才剛正在做木工裝潢,看來還要一陣子。上宜蘭鳥會的鳥況紀錄得知原來來了黑琵、灰雁、豆雁,在Google Earth上跟烏龜討論一下路線,定好GPS座標,隔天一大早我們就出發了。
首先的目標是鳳頭潛鴨,後來也找到了黑面琵鷺,最後在一堆車潮中找到了灰雁和豆雁。有人選擇逆光面,也有人選擇遙遠的順光面等待起飛的鏡頭。最後我找到一處正面交鋒的位置坐了下來,一旁也有幾位鳥友,有40D+400/f4.5專等飛行或振翅行為,也有D300+500/f4 AFSII,再過去一點,就是名人區,很多網壇上的名人都聚集在那邊,也有搵匠大哥車上架著砲來拍鳥,真是太神奇。
一邊等一邊和後來隔壁的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好像從西部來,熱情以及毅力讓我就直接稱他老師了,起碼也是人生歷練豐富的老師。他拿著測量用的腳架裝上Leica Tele 77單筒接上Sony DC,氣定神閒的拍照,一直笑著說老囉,拿不動器材,就用輕便的單筒玩玩就好,真是謙虛。

三隻大鵝就這麼吸引著大家乖乖地等在原地。有一段時間實在太無聊,我開始觀察左邊一堆的搖蚊,牠們繞著朱槿不斷地飛,就在這時,一直定在原地的豆雁終於開始拍翅。右邊的鳥友逮住機會,快門連拍 啪.啪.啪.啪.啪.啪不絕入耳,完全沒動作的我似乎顯得詭異。
一旁鳥友忍不住問我:「為什麼都不拍?」
我思考後,認真地說出了答案:「我在看蚊子。」
還好,再等半個多小時,這三隻大鵝依序站直身體揮揮翅膀向大家打招呼後,又吃吃東西,玩了一下,讓凝重的等待氣氛中於緩和一下。

[型態特徵]
體長77-79cm。雌雄兩性全年體色概為灰褐色,嘴基周圍有狹長的白紋。下背及腰部為較深的灰鼠色。頸、胸和腹部淡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眼棕色,嘴略帶紅色腳粉紅色

  • 在野外觀察中,灰雁的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特徵(這是Wiki百科中最精闢的解釋):
    它不具有豆雁喙端醒目的黃色、鴻雁顏色鮮明的頸部,也不具有白額雁和小白額雁引人矚目的白色額頭,因此如果在野外看到一只灰褐色的大型雁類又沒有觀察到上述特徵,且可以肯定地觀察到粉紅色的喙和腳,那麼就可以判斷其為灰雁。

[生態習性]
灰雁是古北區代表鳥種之一,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歐洲北部及東部、冰島及中國新疆西部北部、青海省以及東北的內蒙古、黑龍江等省份;越冬于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伊拉克、印度西北部、中國南方的江蘇、湖南、廣東、福建等地也有越冬紀錄。在台灣目前應該仍歸類為迷鳥,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紀錄,在台灣第一筆的發現紀錄在1970年10月,由楊景星、邱電輝兩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所發現。最近在台灣本島的紀錄地點也多在宜蘭礁溪及五結一帶。

灰雁是植食性,以青草、秧苗和種子為主要食物,偶而也會取食蚌、田螺和一些鞘翅目昆蟲。早晨、夜間或黃昏出來覓食。棲息時常有一些灰雁放哨警戒。

[棲地環境]
棲息於湖泊、河灘水域地帶。牠們經常選擇水生植物密布的環境藏身,有時也在開闊的湖面遊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