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2009

白斑軍艦鳥(Lesser Frigate Bird)

DSC_2915_MG_7968DSC_2932DSC_6764
2009.8.14 花蓮南、北濱

8/7先在中華鳥會的鳥況記錄上看到宗璜姊登錄的軍艦鳥消息,接著幾天就是莫拉克颱風登陸與侵襲,幾天下來清理環境,也看到電視新聞不斷報導著南部的災情,令人感嘆。也沒啥心情去看啥鳥。我想軍艦鳥大概也都走了。

過了一週,金鵝莊李老闆又來電通知我南濱有軍艦鳥出現,隔天我才起個大早,打算先繞去市區看看1000多隻的家燕,在去海邊看看軍艦鳥。6點多,成群的家燕早已遠離,到了港邊,果然軍艦鳥從北方港口背陽而來,他們飛行速度之快,常常令我措手不及,除了盤旋耗掉的時間之外,他們可以在2分鐘以內從北濱飛到港口,又從港口飛回來,實在太強了。難怪有“飛行冠軍”之稱。據資料,軍艦鳥飛行時速可達400km/hr.,比高鐵還快,飛行高度可達1200m,而且能夠一次飛行1600km,最高的紀錄曾經一次飛行4000km,26天在海面上飛行不休息,這樣的紀錄真是驚人。

[型態特徵]
體長79cm,翼展180cm。腳趾為鮮紅色。
雄鳥:全身羽毛呈黑色並帶有藍色和綠色光澤,喉囊紅色,翼下脇羽有白色塊斑。飛行時,翼上有褐色橫帶。
雌鳥:頭至頸部均為黑色,下頸、胸部為白色,羽毛缺少光澤。
亞成鳥:大致似雌鳥,但上胸有黑色橫帶。

[生態習性]
平常是分布在東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台灣為稀有過境鳥。以魚、軟體動物和水母為主食。它白天常在海面上巡飛遨遊,找尋水中食物。若發現海面有魚出現,就迅速從天而降,準確無誤地抓獲水中的獵物。擁有高超飛行技能的軍艦鳥,也會攔路搶劫其他海鳥的捕獲物,會攻擊其他已叼著食物海鳥,迫使牠們放棄口中的魚蝦,然後急速俯衝,攫取下墜的魚蝦,占為己有。

[棲地環境]
一般棲息在海岸邊樹林中,飛行時以海域為主。

8/12/2009

烏頭翁(Taiwan Bulbul)

ASO_0031烏頭翁-2
烏頭翁與雀榕

ASO_0030烏頭翁-2
烏頭翁與雀榕

ASO_0005烏頭翁
烏頭翁與雀榕

記錄1  Mar.,2008
屬於鵯科的烏頭翁,算是農校校園裡固定班底的留鳥,森林科苗圃四季裡,都可聽到成全烏頭翁的啾啾歌聲。隨著春天來臨,低矮的雀榕盛開果實之際,就可以很近距離的觀賞烏頭翁。以上攝於森林科苗圃養蜂區的雀榕。

器材使用心得

  • 使用器材包括:Nikon D200 + Nikon 300mm/f4 AFS + Gitzo 1325 MKII + Gitzo 2380

照理講,這麼好的天氣應該是採用手持就可以了,但是我想反正在苗圃的開闊地上使用腳架非常方便,而且也讓自己輕鬆一點,也就把鏡頭鎖在雲台長板上。有了角架自然拍攝的疲勞感降低,而且長距離的晃動大幅減低,即使隔了很遠再用裁切,都沒有失真的隔點,非常銳利。

在Ebay上等到這支舊款的Gitzo碳腳,實在非常高興,耗費不多(重點在台灣的二手網路市場也沒有人願意出售)且質輕承載力高,非常棒的腳架。

烏頭翁(2009-05-23石梯坪)6332
2009.5.23 石梯坪

烏頭翁(2009-05-28花農)1602
2009.5.28 花農校園

烏頭翁(2009-05-30七星潭)1760

烏頭翁(2009-05-30七星潭)1745
2009.5.30 七星潭 

 

以下簡介引用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體長約18cm,翼長約8cm。雌雄羽色相同,頭頂至後頸部羽色烏黑,雙頰、耳羽及喉部為白色,背部、翅膀及尾羽為橄欖綠略帶灰色,胸部淡褐色,腹面白色。嘴角有一顆橙色小痣,嘴與腳皆為黑色。

[生態習性]
以植物果實為主食,偶爾會啄食昆蟲等小動物。棲息於低海拔地區之公園、庭園、果園和山坡稀落之闊葉林中,多為人類經常活動之地帶。生性活潑,生殖季節多成對活動,秋冬時可見群聚於樹上活動。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只侷限分布於花東地區和恆春半島。除了在西部枋山、楓港,東部蘇澳、立霧溪中、下游與白頭翁之分布重疊且有雜交現象外,與白頭翁之分布有明顯區隔。

[面臨危機]
由於交通開發以及人為野放的影響,白頭翁與烏頭翁野外雜交的機會增加,純種烏頭翁的數量與棲地政在減少當中。

7/18/2009

紅頸辮蹼鷸(Red-necked Phalarope)

紅領瓣足鷸(2009-05-02北濱海邊)9488紅領瓣足鷸(2009-05-02北濱海邊)9530 2009.5.2 花蓮北濱

[型態特徵]
體長19cm,體型瘦小,嘴尖細。
繁殖羽:雌鳥上身色澤較雄鳥鮮艷,眼後到頸部呈紅色,雄鳥則呈土黃色其餘部分為深灰色,翼面有紅褐色色澤
非繁殖羽:頸部紅色消褪,上身轉為黑色。冬羽背部呈灰色,身體白色,眼後黑斑明顯。

[生態習性]
善長漂浮的小型海鳥,趾間有蹼,喜歡棲息在深水塘或水田中,用其特殊瓣足在水底划動,水面形成一圈圈小漩渦,嘴不停啄食。性不畏人,主要為春季過境鳥,通常成大群活動於海域,並不經常出現內陸水域。肉食性,以昆蟲及軟體動物為食。

[棲地環境]
沿岸濕地及沼澤為主。

6/14/2009

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

麻雀在週遭環境之中非常容易見到,應該是沒人不認識的鳥種。身長大約14公分,嘴粗短,呈圓錐形,十分強健有力,能咬破許多堅硬的植物種子,頭上栗色,臉上有一塊黑斑,十分顯眼,這是主要的辨識特徵。
雖然麻雀很常見,但是其實一般人很少會想要認真辨識他,所以以往的調查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在野外,會把很多其他的鳥種根麻雀混而ㄧ談,因為其實在野外常見到鳥類匆匆一撇,留下栗色倩影和啾啾聲,就會想,是麻雀嗎?不是麻雀吧..等等之類的問號。而最大的辨識特徵,就在於嘴型和前述的鳥上的黑斑了。
對於農民來說,麻雀被視為害鳥,主要是牠們喜吃食稻穀,但牠們於繁殖期間會大量捕捉害蟲以餵育雛鳥,故功過實在難以論定。
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人綽號叫做麻雀,兩位都是女孩子,我想這是個很不錯的稱呼,怎麼說呢?這兩位都很嬌小可愛,而且很親近像是鄰家女孩的迷人,所以我想用麻雀來形容這兩位女孩,的確是不錯的。


麻雀(2009-05-28花農)15982009.5.28 花農,麻雀成鳥。

麻雀(2009-05-28花農)1607
麻雀(2009-05-28花農)16112009.5.28 花農,麻雀亞成鳥

_DSC0005麻雀 

[型態特徵]
麻雀體長僅為14cm左右,體形短圓,喙呈圓錐形,比較粗壯,呈黑色;足為粉褐色。具有典型的食穀鳥特徵。
雄雌同形同色,頭頂和後頸為栗色,面部白色,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這塊黑色的小臉蛋是鑒別麻雀的關鍵特徵,同屬的山麻雀與本物種形態非常接近,區分他們主要依靠的就是這一特徵;面部的白色延伸至後頸,在麻雀頸部形成一條白色圍脖;頜部和喉部黑色,有研究指出,在群體中地位越高的個體喉部的黑色區域也相應越大,黑色也越飽滿;背部褐色,具黑色斑點,所有飛羽、小覆羽、初級覆羽均為黑褐色;具兩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腹部污白色。

[生態習性]
麻雀是典型的親人種,活動於人類活動較多的環境,它們的棲息所和覓食地常就在城鎮村落中,但本物種僅見於平原,山區難見它們的身影。普遍分布於歐洲至亞洲,共有8個亞種。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在澳洲它們分佈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成群活動,雜食性,主要食物是各種昆蟲、植物的種子、果實,或人類丟棄的殘羹冷炙。

[棲地環境]
平地、農地、城市。

6/11/2009

黑冠麻鷺(Malaysian Night Heron)

黑冠麻鷺(太昌)0069

黑冠麻鷺(太昌)0073

黑冠麻鷺(太昌)0075

黑冠麻鷺(太昌)0077
2008.3.29 花蓮太昌   
記錄1
2008年3月底,清晨起來為了要拍攝暫時居住在我家斜對面樹上的台灣小鶯,躲在院子裡學著小鶯的叫聲吹口哨,雖然吸引小鶯跳了出來,但是牠又匆匆躲回樹枝椏間,陰雨天光線不良下,根本難以拍攝,甚至用望遠鏡都不好找。接連幾周,聽著台灣小鶯大聲的唱著"你.........回去!" 唉,牠真的不喜歡我。還是我學牠吹口哨,牠已為我要趕他走呢?

倒是在等待的同時,突然發現一隻大鳥從對面院子的樹上飛下來,立刻從雲臺上摘下相機,沿著圍牆半蹲著接近牠。初時還以為是黃小鷺ㄧ類,帶我慢慢伸出頭一撇,好加在,牠還在,啊~~黑冠麻鷺。牠也發現了我,立刻就飛上樹去躲了起來。接下來的5分鐘,就是我倆不斷地躲貓貓比賽時間。最後牠大剌剌的上了鐵皮屋頂,但我卻來不及對焦,眼見牠對空鳴叫,最後揚長而去,又是徒留我望鳥興嘆。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16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21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22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144
2008.5.8 花農苗圃 
記錄2 
5月份,我在學校苗圃上課時,突然一隻鳥從天而降,停在苗圃落羽松和紅檜之間,那不就是之前遺憾的黑冠麻鷺嘛!!
耐心的提醒學生要注意,別嚇著他,接連幾天,我都在苗圃見到他,於是我就趁著週四林場實習課那天時,帶著鏡頭相機來苗圃,早上沒有收獲,在中午我見到了他。身上的斑紋還在,可能是正在換羽的年輕鳥,運氣真好!! 竟然就在苗圃見到了~~~


黑冠麻鷺(2009-05-28花農)1589-1
2009.5.28 花農苗圃
記錄3
其實後來我發現學校有一對黑冠麻鷺固定出現,雖然我沒有看到築巢及育雛,但我幾次我都能在苗圃固定位置發現他們。若是能和牠們簡易的溝通,讓牠們不會太害怕,那就太棒了。 

[型態特徵]
頭頂黑色後頭有黑色冠羽,長可達10cm。嘴基、眼先及眼環淡藍色。體背紅褐色,帶有黑色橫紋。腹面銹紅色,有白色縱斑。

[生態習性]
性隱密,常單獨在林下陰暗處安靜覓食,以蚯蚓、昆蟲、蛙類、魚類為食。如發現騷擾,會以低身跑步潛行或飛到附近樹上。

[棲地環境]
分布於南亞至東南亞。在台灣可見於低海拔平原至淺山。原為稀有留鳥,但近年來已較為常見。

小環頸鴴(Little Ringed Plover)

小環頸行(2008-07-01宜蘭員山)0145
小環頸鴴亞成鳥

小環頸0303
小環頸鴴亞成鳥

小環頸0306
小環頸鴴亞成鳥

小環頸行(2008-07-01宜蘭員山)0157 
鴴科鳥類行走速度快,幾乎都是以小奔跑方式前進

小環頸行(2008-07-01宜蘭員山)0162
小環頸鴴成鳥夏羽

小環頸珩(2007-02-01花蓮溪口)0054
小環頸鴴成鳥夏羽

小環頸行001
小環頸鴴成鳥夏羽

白色小環頸鴴2243  
2008/11. 花蓮。白化種

小環頸行(2009-05-03美崙溪口)5030
2009.5.2 孵蛋中的親鳥
 
小環頸行(2009-05-03美崙溪口)1060210
2009.5.2 趁著親鳥不在,紀錄一下巢的構造及巢內的蛋。可見到親鳥用海邊的漂流木的碎屑或枝條作為巢的襯底料,一共產下4顆蛋,每顆長度約4~6cm。但是這附近野狗甚多,不知道這窩蛋能否順利孵出。

日本SEGA遊戲裡有一款由戲稱為音速小子(Sonic)==>[這裡有線上小遊戲可以玩],藍色的澎澎頭主角總是以飛快的速度奔跑,玩這遊戲主要就是要享受飛奔的快感。
進行水鳥觀察時,鷸科以及鴴科是主要的小型水鳥,其中,鴴科的鳥就是屬於音速小子這一類,喜歡短距離快速奔跑。而鴴科中的小環頸鴴又是體型小的鳥種,小巧可愛,跑起來速度感一流。在水田裡、臨海的溪流岸邊,都可以很容易看到這種愛奔跑的小可愛。

以下資料引用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16cm。嘴黑色,腳橙黃色。額白色,前頭黑色,頭頂至背部為灰褐色,喉、頸部白色,下頸部有黑色頸環,胸以下白色。
成鳥羽色在繁殖季時較深,眼眶金色圈較大,非繁殖季時羽色淡,金眼圈不明顯。整體而言與環頸鴴相似,最大的區別在頭頂有白色橫斑,眼圈周圍的金黃色

[生態習性]
冬候鳥,少部分為留鳥。以小蟲類或小型軟體動物為食,移動速度快,擅於奔跑。成群出現於河口、沙洲、海岸、水田、沼澤等地,鳴叫聲為「匹.匹.、匹.匹.」。

[棲地環境]
河口、沙洲、海岸、水田、沼澤等地。

尖尾濱鷸(Sharp-tailed Sandpiper)

尖尾濱鷸(2009-05-09塭底)9962
2009.5.9 宜蘭塭底

[型態特徵]
體長約19cm,雌雄相似。眉線黃白色,頰至胸淡紅褐色具黑色圓斑點,
繁殖羽:嘴喙長度中等且略下彎,但下彎弧度小。嘴黑色基部略帶黃褐色,頭頂紅褐色並具黑色細縱斑。眉線黃色。頰至喉為污白色有深色斑。胸部淡棕色有黑褐色斑。腹面白色具V字形黑斑
非繁殖羽:大致像繁殖羽,但頭頂色澤較暗呈紅褐色,後頸至背部各羽黑褐色但有淡色羽緣。胸部灰色,腹部白色,喉、胸、脇有細縱斑,繁殖期的箭簇形斑完全消失而被細縱斑取代。
亞成鳥:大致像成鳥繁殖羽,但脇部無箭簇形斑而呈細縱斑。背部因羽緣相連接而有淡黃色的V形紋。

[生態習性]
冬候鳥,部份留鳥。主要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非繁殖季往南至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等地渡冬。台灣全境均有分佈,但以春季普遍,秋冬季較少見。群聚性強,常成小群聚集,覓食時肩羽偶而會有不明原因的小幅度聳起。

[棲地環境]
棲息於沙洲、沼澤、水田環境,也常出現魚塭地帶。

6/08/2009

黑頭文鳥(Black-headed Munia)

黑頭文鳥(2006-03-18田埔)0326

黑頭文鳥(2006-03-18田埔)0327
2006.3.18 田埔生態池 

這一對黑頭文鳥是兩年前在花蓮林管處田埔生態池生態調查中拍到的。當時還沒有夠長的望遠鏡頭,機身也只是入門的D50,拍鳥也只是因為工作上需要。但是也就是因為每次都拍不到,讓我很遺憾地離開調查地,這些因素,增強了我不斷想鑽研鳥類攝影~~~ㄧ直不斷投資。
雖然花費多,但是能看到清楚亮麗的影像,就很開心。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42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50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74
2009.5.29 七星潭
這是我個人非常想要好好看一看的小鳥之ㄧ。3年前在田埔見到一對後,在花蓮我大概只有在花蓮溪口見到。不過還好,花蓮溪口那ㄧ對倒是每次都能見到他們,不過他們總是在草叢堆裡高來低去,一下就飛到遙遠地一方,想要稍微近一點看看都不行。
好巧不巧地,5月底好友小胖帶著他老大來花蓮散心,隔天早上我門先在家看完電視後便到七星潭晃晃,夏天蔚藍的大海總是能夠帶走惱人的憂愁。
這次,竟也帶給我好運。
沿著步道一直走,週邊草皮上盛開著穗花,也結滿草籽。
還沒割的草皮中露出一隻ㄧ隻黑黑的鳥,我數了數,竟然有18隻黑頭文鳥在此覓食。
這個數量遠遠超過我看過的黑頭文鳥的紀錄,但是當時手邊沒相機,恨得我心癢癢。
快中午了,我才拿到了相機,鳥雖然還沒走,但強光下實在不容易拍攝,加上又還沒吃飯,烈日當中拍鳥,到了下午2點實在受不了煎熬,只好收工。
隔天再去,就再也見不到這一群黑頭文鳥大隊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嘴粗厚,鉛灰色全身暗栗褐色,帶有光澤頭部、上胸黑色腹部中央下覆羽黑色

[生態習性]
小群出現在低海拔山丘、草原地帶。容易混於其他文鳥類族群中。

[棲地環境]
文鳥是全球普遍分布的鳥種。台灣共有五種。其中黑頭文鳥原僅分布於台灣東部,但近年來由於飼養及放生活動,已擴散至西部平原。

5/31/2009

小雲雀(Oriental Skylark)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45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24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36

小雲雀(2008-06-15太昌)0037
2008.06.15 花蓮太昌 
記錄1 誤闖民宅的小雲雀
清晨起床,想看看對面蓮霧樹上黑枕藍鶲,搞了半天,只聽的到他們清爽的對談聲卻不見蹤影。就帶著鏡頭外出走走。先是在後門拍了斑文鳥和橙帶藍尺蛾,接著在附近玉米田看看烏頭翁,想說,那來去上次傍晚見到番鵑的民宿看看,能不能再見到番鵑。這家民宿叫"三采吉光家",剛開始蓋之前,還不知道是要幹麻的,只知道台灣的農地正被大量切隔,農發條例讓農地不農用,搞休閒,搞觀光,我實在難以理解,這有啥遠景???

這家民宿門口除了廣大的押花地坪停車場之外,就是一大片約250坪的台北草草皮,常常引來斑文鳥以及泰國八哥在地面啄食草仔。今早走到這來,確是空空如也。我正對著嵐鎔說出"今天鳥真少",一轉頭,ㄟ,是隻沒見過的鳥,一邊看他一邊想,鷚吧!!大概是什麼大花鷚之類的。管他,先拍在回家查。整的觀察與拍攝的過程中,覺得其實他還不太害羞,可以慢慢走進觀察他,不過他步行速度蠻快的,看他走路的樣子,就讓我想到其他大型的鳥類,像喜鵲、雞等,走路時脖子都會往前伸直,動作好像都蠻好玩的...

回到家之後比對圖鑑,我也一直以為是大花鷚,直到po到傾聽自然裡經過許多高手前輩的阿偉、鳥癡、冷點等前輩的指正與說明,終於注意到大花鷚與小雲雀的3點差異。

以下差異由阿偉兄提出:

1. 小雲雀有冠羽大花鷚沒有
2. 小雲雀背部花花黑黑的,大花背部顏色較淡偏黃褐色而且斑紋比較稀疏
3. 小雲雀嘴粗而尖成錐形,大花的嘴比較細長

小雲雀(2008-10-24七星潭)1447
小雲雀(2008-10-24七星潭)1448 2008.10.25 七星潭
記錄2
聽說七星潭附近的大草皮很容易見到小雲雀,所以趁著放假清早來七星潭看鳥時,也特別地留意週遭的小雲雀。整體感覺上,這裡的小雲雀的確數量很多,侷限集中在七星潭大停車場到德燕漁場中間一段的草皮上,這段草皮由於人工化草皮(假儉草和台北草)比較少,多了很多其他禾本科、菊科的植被,除了食物來源豐富,草的高度也比較長適合小雲雀這地棲性鳥類躲藏,所以數量較豐。


小雲雀(2009-05-29七星潭)1712高聲鳴唱
小雲雀(2009-05-29七星潭)1716進行沙浴。
小雲雀(2009-05-29七星潭)1724豎起冠羽的模樣
2009.5.29 七星潭
記錄3
上次來七星潭看小雲雀是去年冬季,已經距離了半年多。這次來這塊草皮剛好還沒遇到割草,草都蠻高的,雖然小雲雀可以躲藏,但相對地若他們不願意挺直身體,那也容易被草隱藏注,不易見到。隨著時間慢慢接近中午,小雲雀除了吃草籽、嫩芽、花蜜之外,還會在草皮上裸露地中挖個坑進行沙浴。沙浴的時間大約3~4分鐘,整個過程大約就是蹲坐下,抖動身體及翅膀,站直身體瞧瞧姿勢,蹲坐下,抖動身體及翅膀等連續性的動作。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15cm,頭黃褐色帶有三條黑褐色縱斑,羽冠黑褐色。背部褐色,有黑褐色軸斑。尾羽灰褐色,外側白色。後爪長

[生態習性]
通常單獨活動,於地面快速奔跑,一面曲折前進一面捕食地面之小型昆蟲及種仔。警戒時冠羽會豎起。能直線上飛並在定點振翅。

[棲地環境]
分布於南亞至東亞。在台灣通常出現於低海拔平地之空曠草原、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