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2010

紅冠水雞(Common Moorhen)

紅冠水雞0273 紅冠水雞0286 紅冠水雞0304

紅冠水雞(2009-05-28花農)1612紅冠水雞1554 紅冠水雞1586 紅冠水雞1587  水雞寶寶尋親記
去年夏初太太班上的學生在造園場實習撿到一隻迷路的紅冠水雞雛鳥,他們說接近傍晚一隻鳥在農園裡的連鎖磚步道邊哀號,非常的悽慘,所以撿了回來交給我太太。這隻小雛鳥大概受到了驚嚇大概也餓了,但是倔強的不吃任何東西,細細長長的腿配上大大的腳掌很可愛,但是走沒幾步路就站不穩倒在地上。當晚只有餵他喝點水,隔天早上又帶去學校準備帶他找到回家的路。

猜想這大概是農經科水稻田中的那群紅冠水雞,可能因為巢位被野狗或野貓破壞,這是隻無家可歸的水雞寶寶。因為家被毀了,所以就帶他去親戚家好了,在充滿印度莕菜的生態池中還有2家水雞家庭,這裡可是安全的地方。

把水雞寶寶放到自然的水池裡,沒多久就開始發出尖銳細微的嘰~~嘰~~叫聲,尋找大人的蹤影,好在這些大鳥們也充滿愛心,也發出聲音回應;聽到回應的水雞寶寶叫得更急了,如果是按照人類寶寶的模式應該還會加上嚎啕大哭吧。

大鳥間歇的叫了幾聲,然後迂迴的從蘆葦叢中鑽出來,看到大鳥出現的後,水雞寶寶心情穩定多,叫聲稍微和緩,反倒是大鳥開始聲聲的呼喚,似乎要小鳥自己在莕菜葉上練習水上飄走回去,只見水雞寶寶步履蹣跚地踏在莕菜葉上跟著大鳥鑽回蘆葦叢中。送他回家後,感覺真好。

 

[形態特徵]
全長約30~33cm,全身為黑褐色,嘴為明顯的紅色、先端黃色,額部有紅色斑塊,臀部兩側有大型橢圓形白色斑塊,胸、腹側也有白斑。腳為黃綠色,腳爪趾相當細長,能在水域的浮草中行走自如,而且擅於游泳。雛鳥全身烏黑,額頭有鮮明之紅點。

[生態習性]
族群分布北自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地方、中國大陸、海南島,東至日本、台灣,西及印度、錫蘭等地。近似亞種分布至南北美洲、非洲等地,分佈範圍相當地廣泛。在台灣為普遍易見的留鳥,生活於池塘、湖泊、沼澤地等溼地環境或河邊植物叢中。常單獨或零星於溼地邊緣或開闊水域中活動覓食。繁殖後期常見組成家族成群活動。善游泳,也善於潛水,會在水底抓著沉水植物行走。飛行能力不強,大多短距離飛行,只見其沿水面邊跑邊飛。屬雜食性鳥類,主食水草及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與部分植物嫩芽。

[棲地環境]
棲息於水邊草地、水田、河畔草中,亦見於農耕地、草叢裡。

11/20/2010

竹雞(Chinese Bamboo Partridge)

竹雞(花農)02 2002.花蓮農校
記錄1
這是我個人記錄的第1張竹雞照片,而且這隻竹雞還是站在學校活動中心外蒲葵的樹上,當時用的應該是Nikon D50+18-200mm鏡頭所拍攝。

竹雞(2008-12-08鳳林)4241 2008.12 鳳林
記錄2
從拍到第1張竹雞照片到第2張之間,可是間隔了6年,這6年來沒有刻意安排去拍攝竹雞,所以每次也僅只在乾聞其聲不見其影的境界。反到是有次在北林附近亂繞,繞到一片河川地農田後找不到路,隨意延著排水溝渠的路旁,看到堤防對岸鬼祟的竹雞,這才拍到了第2張竹雞照片。

竹雞(2010-11-06棲蘭山莊)0006竹雞(2010-11-06棲蘭山莊)00232010.11 棲蘭山莊  
記錄3
2年後,終於輕鬆的在近距離的拍到野生的竹雞。清晨的棲蘭山莊,8隻竹雞就在沿著柏油路面旁七里香灌叢中找尋食物,邊走邊低頭吃著。這次的相遇,他們表現得很大方,讓我有一次輕鬆愉快的拍攝。

[型態特徵]
體長約25cm,體型圓胖,翼形短而圓,腳粗壯。全身大致灰褐色,頭頂有赤褐色斑點,喉部有明顯赤栗色,腹部澄褐色有栗色鱗斑,腳綠褐色。。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亞種。飛行能力不佳,生性隱密。棲息低中海拔樹林或灌叢之地面,食性以植物種子嫩葉漿果及土中小蟲為食,常成群於林緣或林道旁覓食地面昆蟲。

[棲地環境]
全島海拔2,000m以下樹林底層、灌林叢或草叢中。

7/17/2010

小剪尾(Little Forktail)

小剪尾(2008-05-11中橫公路)0386-4記錄1 2008.5.11 中橫
從關原下山的路上,嵐鎔大叫著左邊有小剪尾[天曉得他的弱視竟然看得到],我還找了好久才在攔砂壩邊緣上見到。慢慢地趨車靠近,緩緩打開車門,來不及架500鏡頭就先拿300mm用單兵接敵方式低身接近他。這小傢伙沒發現我,但卻很活潑好動的東跳跳西跑跑,甚至跳道路邊,勉強拍了起張,他就被一台高速行駛而來的汽車嚇跑了。

由於這次拍攝小剪尾,也意外的吸引了一對調查鳥類的專家經過,他們已GPS紀錄鳥點後便先開車下山,後來我們下山時遇到他們停在路邊,在看黃山雀,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幸拍到黃山雀,真是個好結局。

小剪尾(2009-01-01合歡山)0055 記錄2 2009.1.1 合歡山
09年跨年至元旦三天假期,預定從中橫至武陵農場一遊,小剪尾和河烏是主要的目標,12/31在關原過夜後,1/1清早開車往路面結冰的合歡山前進,打算去看看合歡雪景,開車上山的路上,金色陽光從左手側射進車窗,放慢車速看看路邊景色也努力適應著刺眼的光線,很巧地,一隻小剪尾又是不期而遇從旁跳出站在中橫公路亮眼的黃色圍欄上,短暫地停留一下,又跳下去了。而這幅影像,也是這次中橫-武陵之旅中唯一記錄到的小剪尾。

小剪尾(2009-08-02澳花瀑布)2746記錄3 2009.8.2 澳花瀑布
08年意外瞥見小剪尾後,再次拍到已是一年後在澳花瀑布了。為了看小剪尾,查詢過所有可能出現的地點再配合出遊的時間準備拍攝,無奈都沒有好的成果,尤其是背負眾多設備下行太平山三疊瀑布,更是個一生難忘的經驗。09年,我們在蘇花公路的途中臨時切入進澳花瀑布,果然在此見到小剪尾,後來特地挑了個夏天進去拍攝,一整天下午的等待都沒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不過炎炎夏日待在冰涼的溪水中,真是舒服。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05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29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63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689 小剪尾(2010-07-17杉林溪)07892010.7.14 杉林溪
10年參加學校舉辦的自強活動,因而這個機會進入杉林溪,雖然不是狀元紅的季節,但是預估可以拍到小剪尾,所以仍是特地準備了器材準備一圓這多年來的願望。12日帶學生到學生到和社實習後,在往竹山的路上,就開始下起豆點般大的的超大雷陣雨,隔天下午進入溪頭也是。13日午後到達杉林溪後,超大雷陣雨讓拍攝工作暫緩,趁著傍晚雨小了,輕裝走上山探探路,後來決定隔天清早在燕庵的龍鱗瀑布邊等待看看。果然隔天在燕庵的水邊,我們見到了4隻小剪尾從下游處飛往龍鱗瀑布的深潭,我們也在這拍了幾張。
後來,我們在松龍岩的水邊也見到了1對小剪尾,所以我們在這花了2個半天的時間慢慢守候。在這可以近距離欣賞小剪尾在強力水流中溯石而上,有時還會橫渡石頭,在激流中啄食水生昆蟲;或是可以看他們在傾斜且滑溜的石壁上翻動落葉尋找食物;雖然和鉛色水鶇的棲息領域重疊,但這些行為與技術是鉛色水鶇所做不到的。
這個夏天,我們完成了一件心願,但這絕不是結束,希望狀元紅的時候,還能再到杉林溪一遊,再來看看這群小剪尾。

以下資料引用自特生中心

[形態特徵]
全長約12cm,翼長約7.5 cm。雌雄羽色相同。全身黑、白兩色對比明顯,頭到頸部、背、上胸大致為黑色,而額至前頭、腰至尾上的覆羽則為白色。 嘴黑色;腳肉色。飛行時,可見到有白色寬翼帶。幼鳥:羽色大致似成鳥,但較灰。額至前頭非白色。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亞種,不普遍見於海拔300~3,000m闊葉林覆蓋的山澗溪流旁。常單獨或成對在林間多岩、水質清澈的小溪澗溪流的淺水區石上或水流湍急的峽谷地形中漫步覓食,行進時尾部會一張一合,像是閃動著黑白相間形如剪刀的尾羽,所以稱為『小剪尾』。性羞怯,發現人蹤會迅速轉身躲到身旁大石後,警戒時會沿水面快速低飛逃離;常發出尖細似「茲一」的鳴聲。以水面、水邊岩石上昆蟲為主食。繁殖期為4~7月,築巢於溪邊之岩縫中,以苔蘇和草根等築成碗形的巢。
生態棲位與鉛色水鶇重疊,但小剪尾生性羞怯,遇到領域性強的鉛色水鶇,常在爭鬥中落敗,這或許是他的族群少的原因之一。另小剪尾對環境的要求又較高,喜生活在乾淨之上游水域或山澗溪流源頭,是十分優良的環境指標鳥種,但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使小剪尾的生存雪上加霜,因此野外觀察有日漸稀少的跡象。 

[棲地分布]
棲息於水質清澈乾淨的溪流地帶。

[面臨問題]
族群數量少。野溪整治工程及林地開發,導致適宜的棲地減少;高山農耕作業,污染山區水質,嚴重影響生存與繁衍。

6/13/2010

紫水雞(Purple Swamphen)

前些年在兆豐農場的體驗鳥園中,就見過散步中的紫水雞。這種體形類似白冠雞,但顏色卻繽紛亮麗,有世界上最美的水鳥之稱。也許是飼養的野鳥羽色已失去了光澤,當天在鳥園中並沒有感覺到特別的亮麗。今年初蘭卡威一遊在蓮花池畔,見到反射出陽光散發藍紫色彩的紫水雞,真是美極了!

紫水雞3023
2010.1.27 攝於蘭卡威

以下資料參考自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華南地區物種資源與環境胡軍華等<紫水雞冬季覓食地選擇>
[形態特徵]
體長約44cm。頭頂及兩側、喉部等為淡灰白色帶藍色。胸淡蓝色,頸側至腹部為藍紫色,尾黑褐色略帶藍色,尾下覆羽白色。嘴大,嘴、額甲、腳紅色。 

[生態習性]
廣泛分佈於地中海沿岸、非洲、亞洲、澳洲等地。亞洲可見於中國雲南西南部、福建、廣東、廣西一帶,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在台灣屬迷鳥。群棲性,以水生植物、軟體動物和昆蟲為食。繁殖期在茂密蘆葦中築巢。雌雄共同孵卵。 

[棲地環境]
棲息於湖泊、沼澤地。

5/24/2010

藪鳥(黃痣藪鶥)(Steere's Liocichla)

藪鳥(2008-05-11關原)0252

藪鳥(2008-05-11關原)0257
以上攝於中橫公路沿線

藪鳥(2008-07-25上巴陵)0361 
沿著公路往到上巴陵的方向,突然聽到一陣熱鬧無比的鳥叫聲。確認後方無車安全後,立刻比車子靠邊停然後拿起望遠鏡抬頭看看。先是見到一隻可愛的藪鳥,在枝葉及檔土牆之間表演飛簷走壁,不時還躲在草堆的縫隙中偷偷看外頭...

藪鳥(2008-07-26達觀山)0410
在遊樂區裡的溪流邊,我正在拍攝瀑布,既然來了隻藪鳥,雖然光線好弱,拍拍又無妨!
以上攝於北橫公路達觀山森林遊樂區

同樣屬於畫眉科的藪鳥,保持了愛唱歌(而且是大聲唱歌)的傳統,走在中橫沿線,耳邊不時傳來藪鳥的叫聲,但是擅長在樹層中活動的他們,感覺上不像部分鳥站上說的不怕人。有時走在山上林道上,明明還沒看到樹叢間的他們,就開始聽到尖銳的叫聲,感覺就像是外人闖進他家,藪鳥們不斷地下起逐客令,鳴叫聲越叫越尖,音階越來越高。

藪鳥(2010-01-05新中橫120K)99002010.1.5 新中橫120K 。在阿里山遇見開Lexus休旅車的前輩鳥友,相約去120K附近等鳥,風雨欲來的前夕,遠方的山頭還在積雪,120k這陽光普照。山桐子在陽光下鮮紅欲滴的果子,正招喚著鳥群前往,冠羽畫眉、白耳畫眉,甚至紫嘯鶇也都站在樹頭上,一片混亂吵雜聲中,一對藪鳥也從灌叢中溜到砌石牆上,找尋美味的食物。

以下內容參考自維基百科台灣大百科、《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身長17~19cm,翼長約7~8cm;雌雄羽色相同,羽色豐富。大致上而言,頭上灰黑色,額黃色,眼前下方有一非常醒目的澄黃色斑。背部為橄欖綠色,腰灰黑色,尾與末端黑色,羽端白色。飛羽基部、臉部、頸側,胸至腹部皆為橄黃色。次級飛羽末端有白色細斑,三級飛羽為栗褐色,下腹為暗灰綠色,尾下覆羽為黃色,嘴黑褐色,腳褐色。

[生態習性]
留鳥。喜群居,常混於其他鳥類族群中,嬉戲覓食;或成群出現在濃密森林之灌叢中。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成熟的果實或挖掘地底無脊椎動物。
鳴聲婉轉有力,聽起來像「急-救兒」,常常引吭高唱。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普遍棲息於中高海拔700~2500m之闊葉林底層或濃密的灌叢裡,大多見於海拔2,000~2,500m間。

4/25/2010

燕鴴(Large Indian Pratincole)

 燕行鳥(2008-07-26大園)0552

 燕行鳥(2008-07-26大園)0548
記錄一 2007.7.26 桃園大園
從5月多開始,看著鳥友紛紛po出燕鴴的照片,明明知道已經來了卻偏偏在花蓮找不到,就是那種想跺腳的氣。
7月初去宜蘭,唉!也沒見到。
終於在7月中桃園的大園田裡,見到了一直想看的燕鴴。可惜已經錯過了拍攝成鳥繁殖羽的時機,只看到20多隻亞成鳥在田裡跑來跑去,不斷覓食,準備為了回去而補充體力。
燕鴴本來屬於保育類二級(珍稀保育類動物),但是近年來紀錄資料普遍且多,所以在農委會以將之降為保育類三級(其他應予保育類野生動物)了。

燕行(2009-08-16佳林)1831燕行(2009-08-16佳林)1924
記錄二 2009.08.17 花蓮 新城‧佳林村 
雖然還是沒看到喉部的紅色繁殖羽,但總是第一次在花蓮見到燕鴴。這群零散的燕鴴蹲伏在佳林村空軍基地外的稻田田埂上,伺機飛起快速獵捕空中的小飛蟲,彎刀形的翅膀讓牠們有非常快速的衝擊速度,飛行版的拍攝難度極高,看來10年夏天有目標了。


[型態特徵]
體長24cm,雌雄外型特徵相似。
夏羽(繁殖羽):嘴黑色,嘴基部內側紅色。背面茶褐色,喉部乳黃色,外圍有一黑圈。眼圈白色,臉頰、頸側至胸部黃褐色,腹部白色。
冬羽(非繁殖羽):羽色大致類似夏羽,但嘴基部變黑色,喉部呈淡褐色,外緣之黑圈不明顯。
幼鳥:大至似成鳥冬羽,但翼帶有淡色羽緣,喉、胸部為灰褐色。

[生態習性]
夏候鳥。每年4月往北半球遷移,9~10月南遷南半球,台灣中南部較常見。築巢繁殖偏好於旱田、草地、河床荒地。小群活動,飛行靈巧,似大型的燕子。在空中覓食,以金龜子、蚊蠅、蜻蜓或鱗翅目昆蟲等飛蟲為食。在地面休息,站姿抬頭挺胸,氣質非凡。

[棲地環境]
多棲息於旱田或河床荒地中。

4/23/2010

樹鷚(Tree Pipit)

樹鷚(2007-12-15布洛灣)0003
記錄一 2007.12.15 太魯閣布洛灣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見到樹鷚,第一次看到樹鷚是在壽豐實習林場,當時正在做林場植群調查時,一群樹鷚躲在樹上看著我工作。當實沒有好的相機與鏡頭,拍到的都是模糊的畫面,勉強隱約得找到耳朵後方黑色斑點而確認出是樹鷚。
就這麼又過了一年,我才在布洛灣又見到牠們。

樹鷚(2009-01-01武陵農場)4893
記錄2  2009.01.02 武陵農場
的確,警覺性高的樹鷚不是種容易親近的鳥類,一定要低身緩慢地守者,天氣好時在草地上蹲著倒還好,但在武陵這次結霜的草坡上可真是凍感十足。前晚睡在車上時已親身經歷氣溫下降與濕氣充足時前檔玻璃慢慢結霜的物理現象,5點多鼓足勇氣轉開水龍頭洗把臉後,在天剛亮之下,蹲在還結著霜晶的地上跟樹鷚玩躲貓貓,一邊欣賞霜白的地被,但也一邊打著哆嗦等候樹鷚的動向,也是次難忘的回憶。

樹鷚(2010-02-28太昌)6691

樹鷚(2010-02-28太昌)6695
記錄三  2010.3.1 慈濟技術學院

[形態特徵]
小型雀形目鳥類,體長約14cm。雌雄相似,嘴黃褐色但下嘴顏色較淡,腳淡黃褐色。頭部至背部均為橄綠色夾有不明顯的深色縱斑。翼羽有暗色軸斑。眉線乳白色,耳羽橄綠色,喉部白色有黑色顎線,在臉頰耳羽末端有一白色小圓斑是辨識重點。胸部及脇部呈皮黃色並有明顯黑褐色縱斑。腹部白色,尾羽黑褐色外側白色,停棲時翼部有兩條淡色翼帶。

[生態習性]
台灣為普遍冬候鳥,全境都有分佈。常成小群活動在地面覓食,在地面活動時會上下擺動尾羽及發出tsi-tsi的聲音。受驚擾時會發出tseez-tseez 的長音,並快速飛到樹上並不停的擺動尾羽。台灣除樹鷚外,其他鷚屬鳥類較少上樹。

[棲地環境]
低海拔林緣有草欉的地帶。

2/21/2010

大杓鷸(Eurasian Curlew)

大杓鷸(2009-02-04鰲鼓溼地)1040718
2009.2.4 鰲鼓溼地

大杓鷸(2009-02-06宜蘭塭底)7584
2009.2.6 塭底

大杓鷸(2009-02-06宜蘭塭底)7523
2009.2.6 塭底

大杓鷸(2009-02-06宜蘭塭底)7528
2009.2.6 塭底

  大勺鷸(2010-01-03鰲鼓)0181 大勺鷸(2010-01-03鰲鼓)0187 2010.1.2嘉義 鰲鼓溼地

<形態特徵>
上嘴黑褐色,下嘴基部為粉紅色,嘴長且先端向下彎曲。腳細長,為鉛青色。頭頂至頸後及體背為深褐色,有黑褐色縱斑,臉、頸、前頸至胸部為淡褐色且有黑褐色細縱斑。腹部為白色,佈有褐色細縱斑。

<生態習性>
常成群於河口、沙洲、潮間帶活動,冬季時數量較多達數百隻以上。覓食時以長喙插入軟泥中,啄取泥底之甲殼類、貝類、多毛類等,偶爾也吃魚、兩棲爬蟲類、軟體動物等。警戒性高,易受驚擾。飛行時收頸前進,振翅頻率低但飛行速度快;停棲時習慣將長喙及頭埋在背上,並以單足站立休息。約九月份抵台過冬,翌年四月離開。

<棲地分布>
為台灣普遍之過境冬候鳥,少部份為留鳥。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凍原以南繁殖,在台灣渡冬族群以大肚溪口出現數量最多,曾多達三百隻以上。

黑尾鷗(Black-tailed Gull)

黑尾鷗6084

黑尾鷗6150

黑尾鷗6175 2009.1.18 花蓮溪口
紀錄1
年底學期末,事情總是特多,心情也容易煩躁。一天下午,趁著天色未暗,我便驅車來到花蓮溪口看看,東北季風下的海浪向內陸直來,遠方也是一陣霧茫茫,啥都不見。看著看著,出海口外的礫石灘,突然飛出三隻體型略大但小於魚鷹的鳥,朝花蓮港的方向奮力的逆風而去,望遠鏡裡頭看不大清楚是啥,但是應該是鷗科的鳥。

過了幾天,週末,天還沒亮我又出發了。夜晚在港口捕魚的阿美族原住民正在邊烤火邊煮食他們的熱湯,沿著消波塊搭建的簡易的帳棚被風吹的啪啪作響。

拿起望遠鏡望著正在退潮的海水,思索著能否走到對面的礫石灘上呢? 邊看鳥,邊找路。對岸上是一群以環頸鴴為主的鳥群,也有一隻蒼鷺和小白鷺。正想著,那三隻鷗又從我看不到的礫石灘飛起,向外海飛去。這次近了點,我很確定是鷗了。

1/18(日),天氣轉晴,我在順光側找到了可以守候拍鳥之處,等著鳥出現。這天很幸運地這三隻鷗落在了我對岸的沙灘上理羽。這一小時之中,牠們不斷地交互警戒及理羽,但距離實在很遠,我總是看不清楚真正的樣貌。我試著把褲管捲起走近海裡,但水深已及腰了,仍然不夠近。

忽然,右邊的環頸鴴群群起向內岸飛,三隻鷗也驚嚇地急速振翅而起,是我嚇到鳥了嗎? 正納悶著,突然一隻隼降臨在沙灘上,原來趕跑鳥的壞人是他啊。

黑尾鷗(2009-05-10大溪漁港)05642009.5.10宜蘭大溪漁港
記錄2
在大溪漁港觀賞燕鷗群此起彼落地衝進港灣的水裡,以鳳頭燕鷗及普通燕鷗的數量最多,鏡頭隨著燕鷗的飛翔一會拉上天空一會又瞄準水面,非常地忙碌。在ㄧ群襯著藍天飛翔的鷗群中,遠遠地見到一隻嘴巴特別彎的鳥,用望遠鏡追蹤他,才發現是隻黑尾鷗,而且已經換羽了,比我上次在花蓮溪口見到時,又更美了些。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442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465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0002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496 黑尾鷗(2010-02-22花蓮溪口)6512
2010.2.22花蓮溪口 
記錄3
趁著開學前、年假最後一天難得晴天萬里的日子,我和嵐鎔出去走走,順道試試新買的鏡頭。來到花蓮溪口,一下車就撞見隻鳥杵在欄杆上,人家正忙著開後門拿鏡頭上腳架,都還沒看清楚影兒,他老兄就著急的往海邊衝去,向外探頭也只見著消波塊。正在懊悔著,溪口中央灘上,一大群雜著白、灰的鳥,是去年見著的黑尾鷗,不同的是,今年看到更多了。
慢慢地往他們湊近,看著2隻成鳥帶著一大群20來隻的亞成鳥在溪口休息著,他們不時探頭入水清洗身體,不時蹲伏著閉眼休息,他們高興得享受陽光吧。

以下內容參考自維基百科台灣大百科、《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47cm,翼展126~128cm,屬中型海鷗。軀體肥胖,嘴喙粗短,前端呈微鉤狀。嘴部黃色,前端則是紅色與黑色。全身大致為白色與灰色。
繁殖羽:頭部至頸、胸部為白色,背部則是暗鼠灰色。飛行時,可見翼羽上下緣的白色,初級飛羽的外緣是黑色。尾上覆羽與尾羽是白色,尾羽末端則有明顯黑色橫斑
非繁殖羽:類似繁殖羽,但是頭部與頸後有褐色斑點。
亞成鳥:全身與翼羽大都是褐色,體色會隨成長期而有所變化。

[生態習性]
聚居於東亞地區,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等地沿海和島嶼,也會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東北部分一帶漂泊。在台灣本島及附近海域為不普遍冬候鳥,以基隆附近海岸百餘隻數量最多;但是在馬祖東引有繁殖的紀錄。主要以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海產與其內臟為食。牠們經常跟著船隻與漁艇覓食,也會從其他海鳥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鷗會連群結隊地築巢。通常成群或與黑脊鷗等一起活動或棲息於河口、海邊與島嶼。

[棲地環境]
棲息於河口、海邊與島嶼。

2/08/2010

池鷺(Chinese Pond Heron)

池鷺(2009-11-18花農農經科)0020 2009.11.18 花農農經科水池

繼2009年寒假在南埔畜牧場見到池鷺後,這次是第二次見到了。這隻池鷺從我拍到的日子後,又持續在學校裡待了ㄧ段時間,ㄧ直到12月底。能否待到2010年的寒假呢? 咱們拭目以待。

DSC_2898  2010.1.26 馬來西亞 蘭卡威
池鷺在馬來西亞算是常見鳥種,在搭車時常看到兩旁田地裡有成群的池鷺,可惜行程中並沒有特地安排停留拍攝池鷺。在蘭卡威的第二天傍晚,正當大家收實攝影器材趕往下一地點時,趁著一丁點空檔拍攝傍晚歸巢時飛翔中的池鷺。

池鷺(2010-01-31礁溪)9128
池鷺(2010-01-31礁溪)91492010.1.31  宜蘭礁溪
甫從蘭卡威回台接著趕回花蓮上班途中,在礁溪的水田邊我們又見到一隻池鷺。這隻池鷺並不是那麼地怕人,難得一次我們可以在比較近距離內躲在車上,偷看著他捕食田埂泥土中獵物。

[型態特徵]
體長約50 cm,喙為黃色,尖端黑。虹膜金黃色。
繁殖羽:頭、頸部羽毛轉為栗紅色,冠羽有幾條羽毛端部呈分散狀,延伸至背;背紫黑色,肩間有分散的藍黑色蓑羽並向後伸至尾羽末端;喉部、腹部、兩翼和尾上下皆白色。
非繁殖羽及亞成鳥:頭、頸,及胸大致為栗色偏淺與棕黃色縱紋相雜;無長冠羽和藍黑色蓑羽;背、肩、三級飛羽暗棕褐色。
飛翔:兩翅和尾的白色與體背褐色對比鮮明

[生態習性]
群棲性,有時會和小白鷺等鷺科鳥類一起活動與覓食。主要的食物是 魚、蛙、蚯蚓、螺類和昆蟲等。

[棲地環境]
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主要分佈於孟加拉至中國到東南亞地區,越冬在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加里曼丹及安達曼群島等。棲息於沼澤、稻田或池塘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