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2008

黃山雀(Yellow Tit)

黃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25

黃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26 黃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70

能看到黃山雀,真是感謝一位不知名的鳥友,或者可說是一隻小剪尾。在返家的路上因為看到一隻小剪尾而停下來拍照,此舉引起一位鳥友注意,他也停下車來問我在看什麼。雖然他沒下車,但他卻拿出了GPS紀錄鳥點。接著離開,拍完小剪尾離開後的我們,下山一段路後,在路邊看到了他的車,以及一位外國人在賞鳥,他告訴我,有黃山雀母鳥...

哇,真是好運。他用模仿哨音吹著,接著有公鳥在山下邊叫著,沒多久,就出現了,很幸運是這樣見到這個黃色小龐克。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形態特徵]
身長13公分,翼長約7.5公分,嘴、腳皆為鉛灰色。
雄鳥:頭上至後頸為黑色有冠羽冠下及後頸中央為白色。背呈暗灰綠色,翼羽黑色,羽緣藍灰;尾羽外側為白色,臉部及腹面為黃色,肛門周圍黑色,尾下覆羽白色,乍看下全身為對比明顯的黃黑兩色。
雌鳥:下腹羽色較淡,肛門周圍不是黑色外,其餘與雄鳥相同。

[生態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在高大的樹頂鳴唱,聲音優美嘹喨,且多變,如有「是誰-、是誰-」、「自己的、自己的」及「急降-急降-急降」等。以昆蟲為主食。外形亮麗可愛,有青背山雀般黃綠的羽色,但卻多了頂黑色羽冠。常單獨或成對混於其他畫眉科或山雀科鳥類所組成的鳥群中。在台灣四種山雀中,體型較壯碩,同時為台灣特有種鳥類中,唯一的山雀科鳥類。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為不普遍之留鳥,棲息於中海拔或2000公尺以下之闊葉林中。

[面臨問題]
族群數量稀少。因外型小巧可愛,鳴聲動人,常被獵捕、販售當寵物。

5/15/2008

茶腹鳾(Eurosian Nuthatch)

 茶腹尸(2008-05-11關原)0282 茶腹尸(2008-05-11關原)0360茶腹尸(2008-05-11關原)0305

在關原的大樹幹邊尋找黃腹琉璃的身影,意外看到一隻鳥在樹幹上上下下的繞來繞去,而且展現出他頭部朝下雙腳緊抓樹幹挺腰抬頭的招牌動作,怪怪,這不是茶腹鳾嘛!看他雙腳抓著樹皮倒吊在樹幹上,像是古代無數高手倒掛於屋簷的高級輕功(搞不好以前的功夫高手是因為這樣得到靈感)。

[型態特徵]
體長約13cm,頭部至背部灰色,腹部黃褐色,黑色過眼線很長,可達頸側。

[生態行為]
單獨或小群活動,或混於其他鳥類群中。常小群穿梭枝椏間,偏好在大樹或枝幹上攀行或倒懸於其上啄食小蟲,能垂直向上或向下移動自如。常發出常發出「匹、匹」或「嘰、嘰」之聲。

[棲地環境]
普遍分布於歐洲及亞洲,台灣是其分佈的極東線與極南線。在台灣可見於中高海拔森林環境中,主要出現於樹冠中上層。

5/14/2008

紅尾鶲(Ferruginous Flycatcher)

紅尾鶲(2008-05-10洛鷹山莊)0116

紅尾鶲(2008-05-10落鷹山莊)0075

從他的英文名子"Flycatcher",就可以得知,這位"空中捕手"一定是擅於飛翔時捕捉昆蟲,就像哈利撥特在追那顆飛行的金探子,不過,紅尾鶲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飛出去繞一圈後又飛回到原來站的樹枝上,這樣的行為對於拍鳥來說利處較大。大致上來說,夏季杜鵑花開後的在中海拔的合歡山區,公路邊的樹枝上仔細等待,不難等到這個紅色的小傢伙。這次沒有認真觀察他的飛翔與抓蟲功夫,下次我來好好瞧瞧。

 

以下參考自太魯閣國家公園鳥類動物資料庫、《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野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13cm,頭灰黑色,眼圈白色。背部暗栗褐色,胸腹橙黃褐色,尾上覆羽紅棕色。

[生態習性]
不普遍夏候鳥。夏季出現於在中高海拔山區森林,在闊葉林上層及針葉樹中上層活動,單獨或2~3隻一起活動。喜歡停棲在視野良好的枝條或電線上。以昆蟲為食,定點捕食,捕捉後再回到原棲處。
鳴聲單音連續的「茲~」,也有音節繁複的鳴唱。

[棲地環境]
東亞及東南亞,在台灣夏季出現於中高海拔森林地;冬季短暫出現於平地。

5/13/2008

黃腹琉璃(Vivid niltava)

黃腹琉璃(2008-5-11關原)0242

黃腹琉璃(2008-5-11關原)0248

黃腹琉璃(2008-5-11關原)0249
2008.5.11 關原

這一次合歡之行,先是在華祿橋看到一隻黃腹琉璃公鳥,但就是沒有緣分能拍到,很遺憾的上山去。好在,下山時在關原時細心等待,竟然也等到了,又像是撿到寶的感覺。黃腹琉璃(2010-01-05阿里山)9853黃腹琉璃(2010-01-06新中橫120K)9739黃腹琉璃(2010-01-06新中橫120K)97422010.1.5新中橫120K 黃腹琉璃(2011-04-10神木園區)8059母鳥  2011.4.10 棲蘭歷代神木園區 黃腹琉璃(2012-01-24大雪山)24702012.1.24 大雪山林道23.5K

以下資料引用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形態特徵]
黃腹琉璃全長約16cm,翼長約9cm。嘴、腳鉛灰色。
雄鳥:背部大致紫藍色;飛羽黑褐色,羽緣略帶藍色;額、臉部、喉至前頸黑色,胸部以下橙褐色。
雌鳥:背部大致灰褐色,略帶藍色;飛羽暗褐色,羽緣略帶黃褐色;尾上覆羽黃褐色;尾羽暗褐色,外側栗褐色。額、臉部、喉至上胸中央黃褐色,腹面大致灰褐色,腹中央、尾下覆羽黃白色。
亞成鳥:雄鳥之頭部、背部褐色,略帶藍色,頭部密布淡色斑點,肩羽末端有淡色斑點;腹面淡橙黃色。

[生態習性]
黃腹琉璃不甚怕人,經常停棲於固定地點,不停的發出似「伊悠-伊悠-伊悠」的圓潤哨音;停棲時,身體挺直,伺機捕食飛過的蟲子,捕食後甚少飛回原棲處;主食昆蟲,也喜愛植物性食物如山桐子等樹木之果實。繁殖期為5~6月。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亞種。通常單獨或成小群棲息於中海拔之闊葉林上層,冬季會成群移棲至較低海拔山區活動。

[面臨問題]
因體色亮麗,被大量捕捉販賣。

酒紅朱雀(Vinacceus Rose Finch)

ASO_0167酒紅朱雀

酒紅朱雀(2008-05-11合歡山)0285
雄鳥有著鮮豔的葡萄酒紅色

ASO_0182酒紅朱雀

 酒紅朱雀(2008-05-11合歡山)0258
雌鳥的顏色樸素,褐色中帶有黑色縱斑

托著疲憊的身體在台8線上開著車,心裡頭就ㄧ直想,到底要繼續開嗎? 原本只打算目的是到碧綠神木,但是離開西寶後的這一段上坡路上,我就不斷地猶豫著。真的要前往碧綠神木?還是趁早下山休息算了。開著開著,發現,油也不太夠,乾脆那就ㄧ次拼到底吧,開過碧綠神木,再休息一下,再往上到關原加個油,搞不好再往合歡山去,可以看到合歡山"三寶"之ㄧ酒紅朱雀。
既然下了決定,那就是嘗試看看,剛到了關原,就聽到了路邊山櫻花上傳來的陣陣鳥叫,果真是個正確的挑戰。當時目標一直放在述上跳動的山雀,慢慢地走近、走近,發現了地上有1公3母的酒紅朱雀正在覓食著,不斷啄著禾本科地草仔,有種撿到寶的快樂。
本次所採用的裝備如下:

  • Nikon D200 + Sigma 500mm/ f4.5 AF APO + Berno A458腳架 + Wimberley Head II
  • Nikon D80 + Nikon 300mm/ f4.0 AFS 手持

以下是來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的簡介
[形態特徵]
雄鳥全身有如紅酒般暗紅色的身體,白色眉斑,尾巴及翅膀為黑褐色。但雌鳥全身則為暗褐色且有黑色縱斑,與雄鳥比較,有如灰姑娘。

[生態習性]
常發出短促的「吱、吱、吱」的單調叫聲。主要以小蟲、植物之種子、苗圃之菜種子等為食。偶爾也會在垃圾堆覓食,故又稱「垃圾鳥」。羽色艷麗奪目,且生性不怕人,相當討喜。常小群活動於中、高海拔之針闊葉林,出沒於樹林邊、矮叢林、箭竹林、苗圃地帶覓食,或與其他鳥群一起活動。雌鳥相當勤勞,會以蘚苔、蛛絲等來佈置巢並把居住環境弄得很漂亮。飛行快速,呈波浪狀曲線前進。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為台灣地區高海拔鳥類。

5/12/2008

栗背林鴝(Collared bush robin)

栗背林鴝(2008-05-10落鷹山莊)0121

栗背林鴝(2008-05-10落鷹山莊)0124

栗背林鴝(2008-05-10落鷹山莊)0126

栗背林鴝(2008-05-11合歡山)0202

栗背林鴝(2008-05-11合歡山)0221

栗背林鴝由於常見於阿里山,所以又稱為阿里山鴝。第一次見到是在中橫公路過了碧綠神木往關原方向的路邊,一隻公鳥停在樹上一直盯著我們的車看,公鳥鮮豔的顏色,讓人很難不發現他。五月上合歡山,在山莊周圍及東鋒路上,都見到一對,兩兩成雙的活動著。由於喜歡單獨站立在地面突出物或樹樁等無掩蔽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在道路兩旁、護欄邊上、或是
玉山箭竹上見到他們,其實他們還不太怕生,可以很近距離的觀賞他們,很可愛。

栗背林鴝的母鳥與另一種生活在相同生態環境卻較不常見的鶇科鳥類 ——白眉林鴝(Erithacus indicus)極為類似。
綜合各鳥友的看法,整理如下:
栗背林鴝:栗背林鴝母鳥則偏褐色,眉線較不明線,尾下覆羽為白色。
白眉林鴝:白眉林鴝帶藍灰色,雄雌鳥皆有明顯的白眉線,且尾下覆羽為黃褐色。

 

以下資料參考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身長13公分,體型嬌小。雌雄鳥體色相異:雄鳥有兩道長白眉,黑喉下鑲著明亮的橘紅色橫帶,有如戴著條橘紅色的領巾;雌鳥全身則為橄欖色。

[生態習性]
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停棲於地面突起物及無遮蔽處,如山區森林底層、岩壁上的灌木叢中。雜食性鳥類,葷素不拘,但幼鳥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叫聲為單調、短促似「皮、皮、皮…」的叫聲,最後以二、三聲喉音結束。但警戒時則變成「嘎!嘎!嘎!」的喉音。喜在地上跳躍覓食,不怕人。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留鳥,分布於海拔2000~2800公尺的林下矮叢、路邊,在阿里山為常見鳥類,因此又名阿里山鴝。

金翼白眉(Formosan laughing thrush)

金翼白眉(2008-05-11合歡山)0131

金翼白眉(2008-05-11合歡山)0134

 

金翼白眉(2008-05-11合歡山)0142

數年前第一次上合歡山之前,就聽過有這種在高山上容易見到台灣特有種鳥類,因為棲息地與人類的活動領域接近,容易觀察,也會翻食山區垃圾找尋適當食物。那時,在合歡山小風口停車場,就見到一隻。

這次上合歡山,大致上在過了落鷹山莊之後的山路沿線,都能聽到金翼白眉的叫聲,但是比較容易觀察的地區,仍是在接近合歡山莊周圍的公路上。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環境資訊中心

[形態特徵]
全長約28cm,翼長約10cm。嘴淡褐色;腳暗肉色;眉斑及顎線白色;頭上橄灰褐色,羽緣黑褐色,呈鱗斑狀;背部大致橄褐色,後頸、上背羽色略暗;飛羽、尾羽鼠灰色,外側羽緣金黃色;臉部、頸側、喉至胸部暗栗色,腹面橄褐色,尾下覆羽暗栗色 。

[生態習性]
金翼白眉不怕人,十分易見,常跳躍及上下擺尾,受驚時才會做短距離的飛行。叫聲為圓潤、宏亮之哨音,有時亦會發出似鈴聲「啼、啼、啼...」的連續音。以昆蟲、果實為食,常翻食垃圾堆中之殘肴棄物。繁殖期為6~ 8月。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主要棲息在中、高海拔山區小喬木底層灌叢及地面活動,是台灣海拔分布最高的畫眉科鳥類。

[面臨問題]
大型畫眉科鳥類,易成為被獵捕的對象。

紅頭山雀(Red-headed Tit)

紅頭山雀(2008-03-08關原)0053

DSC_0051紅頭山雀-2

在中橫台8線沿線賞鳥,真是賞心悅目。不但有開闊的山景,也有美麗的森林,更有許多山鳥。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等,皆能一起看到。這次也是趁著周日,直接開上台8線,往關原的路上,陣陣鳥鳴聲似乎催促著我趕快停下車來,就在四處觀察之時,這隻紅頭山雀就蹦蹦跳跳的出現在左前方筆直的樹枝上。

到了關原之後,停車場更是拍鳥的好地方,車子少沒有干擾,兩旁的山櫻花也吸引許多種鳥類駐足。上面Ranrong拍的圖就是在關原,看它像個生氣的小胖子,可愛極了。

以下資料引用自特有生物中心保育類動物名錄

[形態特徵]
紅頭山雀全長約10cm,翼長約5cm。過眼線黑色,甚粗且長,延伸至後頸側;頭至後頸栗紅色;背部 大致為暗灰色,飛羽羽緣灰黑色,尾羽外側末端白色;腰淡紅褐色;腹面大致白色,喉有墨色粗斑,胸有栗紅色橫帶,尾下覆羽栗紅色。亞成鳥:羽色大致似成鳥,但喉部無黑斑,下頸部有黑色橫帶,胸無栗紅色橫帶。

[生態習性]
紅頭山雀喜群居,會和青背山雀、棕面鶯、山紅頭、冠羽畫眉等混群,喜倒吊在枝椏上啄食昆蟲,活潑好動 , 邊在枝椏間跳躍覓食 邊細聲吱叫,會突然間整群依次快速換樹覓食;主食昆蟲,也吃果實、草籽。繁殖期為 3~ 5月,以苔蘚、細草、植物纖維在樹林或竹林密織囊狀巢, 一窩6~ 8個蛋。

[棲地分布]
紅頭山雀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常數十隻成群在喬木、灌叢間活動,能適應各式闊葉林、針葉林、混合林甚至果園。分布從喜馬拉亞山區、巴基斯坦、印度到緬甸,以及中國南部到中南半島一帶。

[面臨問題]
因喜成群活動,且外型可愛,常被整群獵捕、販售當寵物。

 

08年5月份,再度上合歡山,除了觀賞高山杜鵑外,也順便賞鳥,在涼爽的夏季高山上,看著這群圓滾滾的小胖子在樹上跳來跳去,真是有趣。

紅頭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36

紅頭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37

紅頭山雀(2008-05-11中橫公路)0346

5/07/2008

小啄木(Grey-capped Woodpeccker)

小啄木(2007-01-14壽豐林場)0089

小啄木(2007-01-14壽豐林場)0090

小啄木(2007-01-14壽豐林場)0092

小啄木(2007-01-14壽豐林場)0094

小啄木(2007-01-14壽豐林場)0096   
第一次看到小啄木的時候,真是興奮,終於親自用雙眼驗證到小時候書上說,啄木鳥喙啄食木材中的蟲。因為他的腳趾2前2後,所以能更均衡的四個方向張開腳趾。

第一次近距離拍攝小啄木時,是在林場生物調查的時候,那天沒帶學生去,自己一個人走到調查樣點,靠著林到邊的樹蔭遮住了我,很信運地,拍到了上頭的小啄木,以及五色鳥灰喉山椒、小捲尾。到後來的爬山或拍鳥的時間裡,在花蓮低海拔闊葉林中,常常可以見到啄木鳥,也就可以嘗嘗看他們表演在樹上垂直行走、用尖嘴戳木材的絕活。

以下形態特徵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野鳥類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22公分,為體型稍大於麻雀的小型啄木鳥。頭大,嘴尖而且長。雌鳥與雄鳥同色,背部黑色有斑點,喉以下黃褐色有褐色縱斑,但雄鳥頭側有小紅斑,雌鳥則無。

[生態習性]
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由枝梢移至枝梢,或在樹幹上以其強勁的尾羽支撐軀體,螺旋狀向上爬升捕食藏匿於樹皮裡的小昆蟲,漿果亦是其食物的一種。飛翔呈波浪狀,速度快。築巢於樹幹上,雌雄共同築巢,不使用任何巢材,卵直接生於樹洞裡。攀行時或飛行時常會叫「嗶、嗶、」單調的聲音。

棲息低、中海拔闊葉樹或次生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

[棲地環境]
普遍棲息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但在低海拔山區的雜木林中較為常見,尚稱為普遍的留鳥。台灣特有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