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濱鷸抵達臺灣時已非繁殖季,所以見不到腹部的黑斑和背部的紅棕色斑。
[型態特徵]
體長約20cm。嘴黑,長而緩緩下彎,站立時有縮頸駝背的感覺。雌雄羽色大致相同,但雌鳥平均較大,嘴也較長。繁殖羽與非繁殖羽不同。
繁殖羽:頭頂栗紅色有褐色縱斑,眉線略白,眼先至嘴基有暗色紋,臉部淡色有細縱斑。後頸灰褐色有褐色縱紋。下顎白色,前頸略白有暗褐色縱紋,越往胸延伸縱紋越明顯。腹部白色但中央有一大塊黑色斑塊。體上栗紅色有黑色斑塊。
非繁殖羽:眉線白色,頭、頸和體上為單調的灰褐色,腹部白色,頸下和翼兩側略有灰褐色縱紋。
亞成鳥:大致像非繁殖羽,翼上覆羽有暗栗色斑塊,背上淡棕色羽緣清晰。前頸和胸部呈皮黃色有褐色縱紋,腹部白色但上腹兩側及體側有明確暗色點狀斑。
[生態習性]
台灣普遍冬候鳥,數量龐大,秋季以十月族群數量最大,春季北返較早,四月初即大批離境。繁殖於極地地區之苔原。常成群與東方環頸鴴混棲,覓食時動作極快速,不停的在泥中戳或撿食,以甲殼類、昆蟲、貝類為食,移動採短距離小跑歩。覓食地點大都在水線邊緣,常在淺水中或泥地上走來走去。飛行常成大群,一整群能同時急速的改變飛行方向。
[棲地環境]
河口、潮間帶及近海沼澤,有時也會到內陸淡水泥地,但很少到沙質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