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11

綠簑鷺(Amur Green Heron)

綠簑鷺(2010-01-27)4504 綠簑鷺(2010-01-27)4513 綠簑鷺(2010-01-27)4529綠簑鷺(2010-01-27)4516綠簑鷺(2010-01-28蘭卡威)6075 2010.1.28 蘭卡威
紀錄一
這是在蘭卡威渡假時所拍攝到的,當時是清晨在港口搭船準備要去河面上拍攝白腹海鵰,恰巧就遇上了綠簑鷺正在捕魚。同行的老前輩們對於綠簑鷺是沒太大興趣,因為他們花錢來就是要拍海鵰,對我來說,看到綠簑鷺更讚,這是好幾年來都沒拍到的鳥啊!
第一次見到綠簑鷺是還在96還是97年時在花蓮鳥會受解說志工訓,黃家發大哥帶者學員在銅門揚清橋上,遠遠就看見數百公尺下的河流大石旁,隱隱約約站著隻綠簑鷺,我拿起望遠鏡,內心只能讚嘆,"家發大哥的眼睛太強了”,這鳥在雙筒裡不過只是一丁點,而且還不是整隻鳥,只有個頭稍微..稍微..露出大石頭邊,真是不容易看出來是隻鳥,遑論看出是啥鳥。
第二次則是上武陵農場要拍河烏、小剪尾,在七家灣溪邊也是看到急流旁有隻躲著的綠簑鷺,有了銅門的經驗,不經思索搜尋腦袋瓜記憶體就知道那是綠簑鷺,但是距離還是太遠,無法拍攝,同行的太太也看不太清楚。

綠簑鷺(2011-12-18三棧溪)0900綠簑鷺(2011-12-15三棧)0977  綠簑鷺(2011-12-25三棧)0112

2011.12.18、12.25 三棧溪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52cm,中小型的鷺科鳥類。
成鳥:頭頂黑色,冠羽很長,冠羽也是黑色(夜鷺的頭頂是帶有數根白色的飾羽)。背部墨綠色,翅膀上有白色細羽緣(夜鷺的翅膀完全是藍黑色)。眼黃色,腹面灰色。
幼鳥:背面暗褐色,翅膀有白色斑點。腹面白色,有黑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不普遍留鳥及過境鳥。單獨活動,站立在岸邊或石頭上等待魚隻經過伺機捕捉。也會利用岸邊小蟲或垃圾拋入水中引誘魚群靠近再獵食。 可連結至YouTube 篇名 會釣魚的鳥-綠簑鷺 

[棲地環境]
留鳥一般出現在山區清澈溪流,過境鳥則出現在沿海岸出海口或池塘湖泊一帶

10/30/2011

黑腹濱鷸(Dunlin)

黑腹濱鷸(2008-10-25七星潭)1405 濱鷸(2010-01-03福寶濕地)2268左側為黑複濱鷸,右側體型較小的是雲雀鷸

濱鷸(2010-01-03福寶濕地)2270黑腹濱鷸抵達臺灣時已非繁殖季,所以見不到腹部的黑斑和背部的紅棕色斑。
[型態特徵]
體長約20cm。嘴黑,長而緩緩下彎,站立時有縮頸駝背的感覺。雌雄羽色大致相同,但雌鳥平均較大,嘴也較長。繁殖羽與非繁殖羽不同。
繁殖羽:頭頂栗紅色有褐色縱斑,眉線略白,眼先至嘴基有暗色紋,臉部淡色有細縱斑。後頸灰褐色有褐色縱紋。下顎白色,前頸略白有暗褐色縱紋,越往胸延伸縱紋越明顯。腹部白色但中央有一大塊黑色斑塊體上栗紅色有黑色斑塊
非繁殖羽:眉線白色,頭、頸和體上為單調的灰褐色,腹部白色,頸下和翼兩側略有灰褐色縱紋。
亞成鳥:大致像非繁殖羽,翼上覆羽有暗栗色斑塊,背上淡棕色羽緣清晰。前頸和胸部呈皮黃色有褐色縱紋,腹部白色但上腹兩側及體側有明確暗色點狀斑。

[生態習性]
台灣普遍冬候鳥,數量龐大,秋季以十月族群數量最大,春季北返較早,四月初即大批離境。繁殖於極地地區之苔原。常成群與東方環頸鴴混棲,覓食時動作極快速,不停的在泥中戳或撿食,以甲殼類、昆蟲、貝類為食,移動採短距離小跑歩。覓食地點大都在水線邊緣,常在淺水中或泥地上走來走去。飛行常成大群,一整群能同時急速的改變飛行方向。

[棲地環境]
河口、潮間帶及近海沼澤,有時也會到內陸淡水泥地,但很少到沙質海岸。

灰斑鴴(Grey Plover)

灰斑行(2009-02-04鰲股溼地)7020灰斑行(2010-02-16鰲鼓溼地)9553灰斑行(2010-02-16鰲鼓溼地)9557 [型態特徵]
體長約30cm之中型水鳥。雌、雄羽色在繁殖季時略有差異。
雄鳥繁殖羽:嘴為黑色。頭頂、後頸並延伸至背部為一連貫的灰黑色,其中夾雜白色碎斑,頭頂白色斑點在比例上較少及細碎。有一條寛的白色帶,沿前額、眉部 頸側至前胸側以倒S形排列。S形白色帶之下自臉頰、頸前、前胸至腹部為連貫的均勻亮黑色。尾下覆羽白色。腳黑灰色。飛行時有明顯的淡色翼帶,翼下脇部有明顯的黑色大斑塊。腳僅一點點伸出尾部。
雌鳥繁殖羽:體色大致似雄鳥,但體上有褐色斑,亮黑色的胸腹部亦帶有褐色及污白色的橫紋或斑塊
非繁殖羽:眉線污白色,臉頰灰黑色。S形的白色帶及胸腹的黑色區均消失,頭、後頸至背部為灰褐色並滿佈白色碎斑。胸部為深灰色並夾有深色鱗斑,腹部污白色。
亞成鳥:大致像成鳥非繁殖羽,但背上白色斑點較多,且有不明顯的淡黃色的羽緣。胸部有細縱斑,而非鱗斑。

[生態習性]
在臺灣地區為普遍冬候鳥(9月至翌年4月),較大族群出現在西部海岸。北美洲北部及西伯利亞北部為主要繁殖區,非繁殖季往南遷徙至北美洲南部、中美、南美、非洲、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大洋洲,澳洲、紐西蘭等地度冬。常呈鬆散小群聚集。停棲時除了低頭覓食外,大都挻直站立保持警戒。飛行時不常與他種混群,但有時會與太平洋金斑鴴混棲,飛行路徑大多呈直線進行,飛行速度較太平洋金斑鴴快,大群飛行時會有編隊行為並發出tlee-oo-ee的叫聲。

[棲地環境]

在靠近海岸的潮間地帶、沙洲、鹽田、沼澤、水田等地較常見。

10/23/2011

極北柳鶯(Arctic Willow Warbler)

極北柳鶯2009-11-29宜蘭市 (7)2009.11.29 宜蘭市陳氏祠堂 極北柳鶯96102011.10.15棲蘭森林遊樂區

[型態特徵]
體長 12cm,小型鳥。體上部為橄欖綠色,具明顯的黄白色長眉,眼先及過眼紋近黑。。腹部黃白色,翼部有不明顯淡色翼帶。

[生態習性]
冬季過境臺灣。夏季在歐洲北部、亞洲北部等地區北極圈內繁殖,冬季南遷至中國南方、東南亞、菲律賓及印尼。冬季移棲台灣及南洋群島。常單獨或三、兩隻在樹上層枝椏間跳躍活動,或與其他小型鳥種混居、性極活潑、常快速移動棲息位置,發出輕細短促之「滋、滋」聲。 常與綠繡眼混棲。
[棲地環境]
全島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區的樹林附近動覓食。

綠頭鴨(Mallard)

綠頭鴨00202007.7.27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個人經驗中,冬天時在荒野地或河口看到綠頭鴨的機會比花嘴鴨或小水鴨少得多了,反倒是我在很多公園或遊憩區的池塘裡,卻常常看到已經定居的綠頭鴨。不管是在長埤湖、明池或是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都有。再來再來,就是精品店裡的名牌標誌。

綠頭鴨也是目前被馴養家禽鴨類的祖先,這也是難怪,我常在這些公園的池子哩,發現這些公的綠頭鴨會跟白色的菜鴨搞在一起。原來是去投靠親戚啦!

綠頭鴨(2008-10-21嘉義大學)03602008.10.21 母鴨,嘉義大學 綠頭鴨(2011-02-07員山大湖)63772011.02.07 宜蘭員山大湖 綠頭鴨(2011-04-09明池)78672011.4.9 明池森林遊樂區。公鴨正在取葉子修補巢位。 綠頭鴨96462011.10.15 明池森林遊樂區。一隻左眼受傷的公鴨正從水面起飛。 
[型態特徵]
綠頭鴨體長約58cm。雌雄鳥體色差異大。
雄鳥:頭及頸部深綠色,並有光澤。頸基部有一白環與栗色的胸部相連。喙黃綠色。上背、肩和脅部為棕色,腹、翅為灰色;腰至尾上覆羽為黑色。腳橘黃色。
雌鳥:大致為褐色,頭部有黑褐色的過眼線,眉紋細且呈淺褐色;上體羽色較深,羽毛具棕黃或白色的「V」形邊緣;喙深褐色。

[生態習性]
在台灣,綠頭鴨是不普遍的冬候鳥。他們大約在每年的十月至翌年四月之間會出現在河口、海邊、魚塭或是湖泊等較為開闊的水域上。成小群活動或和別種鴨類混棲,也會有少數與家禽之菜鴨或番鴨混居。雜食性以水生動植物為食。

[棲地環境]
綠頭鴨分佈廣泛,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大部分地區、非洲北部、中國大陸等。在高緯度之北方繁殖,南方越冬。在台灣,綠頭鴨多棲息于湖泊、池塘及河口。

10/22/2011

美洲木鴨(American Wood Duck)

美洲木鴨(2008-08-17兆豐農場)6311換羽中的雄鳥
 美洲木鴨(2008-08-17兆豐農場)6794雄鳥繁殖羽

美國木鴨9664與鴛鴦雜交過後的母鳥

[型態特徵]
體常43∼52cm,體型略大於鴛鴦。雄雌繁殖季時均具羽冠,非繁殖期則無。
雄鳥:羽冠有2條縱列的白色條紋,頭紫色和綠色相尖,胸红褐色有白斑,兩肋青銅色。
雌鳥:羽毛上有白色眼環,大致為煤灰色,喉白色,胸部有白色條紋。
幼鳥:羽毛顏色上黑下白,腹部有褐色的斑駁及條紋,與一般的鴨子的黄色幼鳥截然不同。
外型似鴛鴦,但眼周的白斑較粗大且長,嘴比較細,上嘴基部朝著眼眉處突出。

[生態習性]
原產於美洲灌木林及水澤區,以水生植物、種子、果實或是水中小昆蟲為食。會在水域附近利用啄木鳥巢留下的天然樹洞築巢。

[棲地環境]
主要棲息在水面上覆蓋有樹木等植被水域,牠們喜歡在有灌木、浮水性水生植物、小水道、倒木所組合的環境棲息。在臺灣引進飼養於人工湖泊或埤塘。

10/19/2011

白耳畫眉(白耳奇眉)(White-eared Sibia)

白耳畫眉(2007-01-14壽豐林場)0081
2007.1.14 花蓮農校壽豐林場

白耳畫眉(20080301大興瀑布紀念公園)0225
2008.3.1 大興瀑布紀念公園

白耳畫眉7704 2009.02.21 銅門龍澗

白耳畫眉83562011.1.16  宜蘭棲蘭森林遊樂區

白耳畫眉的響亮叫聲實在令人難以遺忘。那種印象,就好像當兵站哨的阿兵哥,都知道要準備"喇叭牌"的哨子才吹得響ㄧ樣,深刻的烙印在腦子裡。第一次進距離接觸白耳畫眉,是在2007年進行壽豐林場生態調查時,埋伏在ㄧ處鳥類常覓食之區域中拍攝到的。那次的拍攝中,同時也拍到了五色鳥、灰喉山椒鳥、樹鷚等。其實只要在冬季,低海拔山區應該都能遇到白耳畫眉,有果樹的地方更好。像2008年3月,我在大興那裡的柚子園,就遇到了一大群的白耳畫眉、赤腹鶇、虎鶇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白 耳 畫 眉身長約24公分,翼常約10~11公分。雌雄羽色相同,頭頂為藍黑色而有光澤,後頸至背、喉至上胸皆為灰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為橙褐色;尾羽較長為黑褐色;翼為黑色而有光澤。嘴為黑色,腳為肉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為栗褐色,因為有一道很長的白色過眼帶,一直延伸到耳後,並散呈鬚狀,故名白耳畫眉。  

[生態習性]
在中低海拔闊葉林區容易看見,常成小群在樹林中、上層活動。 性機警,常發出尾音上揚、嘹亮、悅耳似「飛、飛、飛、飛、飛喲!」的響亮鳴叫聲,與冠羽畫眉一樣,是清晨鳴唱聲最大的鳥類之一,於警戒時會發出似機關槍掃射「得、得、得......」之連續聲。食性寬廣,花蜜、果實、種子、昆蟲等都吃。生繁殖期為 4~ 7月。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棲息於海拔1,000~ 2,400m之闊葉林和針、闊葉混合林中,冬季會移棲至較低海拔山區。

[面臨問題]
中、低海拔的山區開發,以及人類往山區活動頻度增高所造成的干擾,使族群數量有漸少的趨勢。屬大型畫眉科鳥類,容易成為捕捉飼養的對象。

松鴉(Jay)

松鴨9741
2011.10.16 宜蘭棲蘭歷代神木園區 

[型態特徵]
身長約33cm。面部有黑色頰紋,粗而醒目外,通體大多呈的紫灰色至紅灰色;腰羽有白色帶;翼上綴有黑、白、藍三色相間的明麗斑紋。尾上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色。

[生態習性]
廣泛分佈於歐洲至亞洲,屬臺灣特有亞種鳥類。通常單獨會成小群活動,在大樹間移動覓食,通常於樹叢中較密處覓食。雜食性,但以植物的果實為主食,偶爾吃些動物性的食物,有儲存食物的習性。會模仿其他鳥類的鳴叫聲。

[棲地環境]
分布於500~3,000m之山地森林,平時分布於中高海拔,但冬季會降遷到很低的海拔。偏好大樹較多的成熟森林,活動於森林中上層。

9/03/2011

黃尾鴝(Daurian Redstart)

黃尾鴝(2008-03-15東華大學)0197

黃尾鴝(2008-03-15東華大學)0199 2008.3.15 東華大學
黃尾鴝是冬天才會 來訪的冬侯鳥,牠的到來就代表的天氣要轉涼了。
黃尾鴝(2009-03-15東華大學)8123
2009.3.15 東華大學 

黃尾鴝(2011-01-31野柳)6110
2011.1.30野柳

黃尾鴝(2011-01-31野柳)6087 2011.1.31 野柳

黃尾鴝(2011-01-26豪斯登堡)3958
2011.1.26 日本九州 豪斯登堡 公鳥
從2001年第一次在和平工業區看到公的黃尾鴝,每年冬天也都會看到或拍到,甚至連續3年都有一隻母的黃尾鴝會停在家後門的機車或汽車後照鏡上拉屎。看了這麼多年的黃尾鴝,終於在2011年後比較近拍到公鳥,沒想到竟然是在日本九州。看到也沒想到要拍,直到太太提醒我,她是第一次看到黃尾鴝公鳥,腦中才想到過去拍的都是母鳥。

[型態特徵]
全長約15公分,雌雄外表差異甚大。
雄鳥:頭頂到後頸銀灰色,臉、背、翼及尾羽中央黑色,胸腹及尾羽為橘紅色翅膀上有一塊白斑,休息或飛行時都非常明顯。
雌鳥:頭頂至背部銀灰色,腹部污白色。翅膀也有白斑(但較公鳥小),尾羽亦為橘紅色

[生態習性]
不普遍的冬候鳥,常單獨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的空曠樹林、草叢地帶,多半在灌叢的地上覓食,喜歡停棲在突出的樹枝上,常不停地擺動尾羽。

6/16/2011

遠東樹鶯(Manchurian Bush Warbler)

遠東樹鶯F8511 2011.1.31 野柳

[形態特徵]
體長約16cm。頭頂偏紅,背面大致為褐色,尾羽褐色略帶紅褐色。眉斑污白色,過眼線黑褐色。腹面淡黃褐色。

[生態習性]
普遍冬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東三省、朝鮮等地方,每年九月來臨,次年四月北歸。通常單獨出現於中、低海拔之林緣、草叢中。性機警,常隱身於密灌叢中。鳴聲清脆婉轉,以昆蟲為食。

[棲地環境]
主要棲息於草叢、灌木叢、樹林等地帶。

畫眉(Hwa-Mei)

畫眉(2008-07-30龍巒潭)0099

畫眉(2008-07-30龍巒潭)0102 2008.7.30 屏東 龍鑾潭

第一次那麼近的看到這一家野生畫眉,他們很好奇的看著我,我也很好奇的看著他們。一共有3隻,2隻是成鳥,1隻似是亞成鳥。他們不斷地在相思樹的枝椏間來回跳動著,偶而停下來看看我,或是跳到地面上吃吃種子。這一天的觀察,他們沒有唱出太多的歌聲讓我欣賞。

隔了一週,我又來到墾丁,繼續拜訪他們。這一次,他們不在那麼大方地讓我見他們,但是清晨裡他們用豐富的歌聲交談著,豐富轉折的哨音,既有趣又悅耳。畫眉(2011-01-31野柳)84882011.1.31 新北市 野柳
這是隻與中國畫眉雜交後的下一代,他有大陸畫眉特有的白色眉線,但是眉線略短不會太長。過去有中國畫眉與臺灣畫眉雜交後腳趾不正常,可能因而無法正常覓食,將影響其生命。而更重要的問題,兩者新生出的下一代仍然具有繁殖能力,所以純種的臺灣畫眉基因將會稀釋。野外中國畫眉的出現主要是來自於鳥類飼主的棄養。

[型態特徵]
體長24cm。嘴細,略向下彎。雌雄羽色相近。頭上至後頸黃褐色,有暗褐色縱斑。背部大致橄欖灰褐色,飛羽暗褐色。喉部暗黃褐色,有暗色細縱斑。腹部橄欖黃褐色。腳、趾略長,強健有力。

[生態習性]
通常成對活動,善鳴唱,不善飛行。喜於濃密樹上、草叢間活動。雄鳥鳴聲嘹亮婉轉、變化多端,且能持久地鳴唱,,雌鳥則單調似「唧、唧、唧、唧」之聲。通常成對出現於平地、低海拔之濃密灌叢中,喜於低叢中活動,領域性甚強。

[棲地環境]
不普遍留鳥。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樹林中或平地至沿海之濃密灌叢中。

6/14/2011

小鸊鷉(Little Grebe)

小鷿鵜(2007-12-30壽豐)0124-1

小鷿鵜(2008-05-02鯉魚潭)0118-1 紀錄1:2007~2008花蓮鯉魚潭
害羞的小鸊鷉,還真是難拍,所以我很羨慕"四毛兄遇上不怕羞的小鸊鷉"。在花蓮地區,小鸊鷉可普遍見於鯉魚潭以及豐坪一帶的水池,但是,我卻總是遇到害羞的,常常只能看著他們潛下去,然後從遙遠的一頭浮出來。我想,夏天時,我打算滑偽裝後的獨木舟,去鯉魚潭等待囉。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溼地)0477 這隻公鳥擺出個pose。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溼地)0535 亞成鳥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溼地)0543 兩隻不同齡的亞成鳥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溼地)0610 雄鳥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溼地)0639 親鳥餵食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濕地)0006 雄鳥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濕地)0024 雌鳥育雛,雛鳥是躲在翅膀下

小鷿鵜(2008-07-30鰲鼓濕地)0360 
紀錄2:鰲鼓濕地
暑假風風過後到了嘉義的鰲鼓濕地,大雨過後這裡成了一片水鄉澤國,苦了人們,大概就屬小鸊鷉最開心了。沿著溼地道路繞一圈,不時就可是見到一家子的小鸊鷉在水上漂游著。

小鷿鷈白子(2011-06-12鯉魚潭)9292 小鷿鷈白子(2011-06-12鯉魚潭)9375 小鷿鷈白子(2011-06-12鯉魚潭)9413 紀錄3:2011 花蓮鯉魚潭
鳥友金鵝莊夫婦通知鯉魚潭有隻白色的小鸊鷈,不僅顏色怪、連行為也怪,因為不會潛水,不太會游泳(難不成是假的嗎?),只靠親鳥餵食。因此,周日就前往鯉魚潭尋找。先到潭北,沒見著,再去潭南,一下就發現他其實就一直漂在公廁旁的水面上,果真,活動力不強,也不太怕人。剛看到他時,一隻腳伸直,我還以為他是畸形鳥腳受傷了,所以如同李大哥所說不會潛水,再看了大約5分鐘,他伸直的右腳才收回來,接著換兩腳同時向後伸,是在伸展筋骨吧!應該沒有壞掉。(不過伸展那麼久,的確異於常鳥)
不久,潭北方向有隻正常的鸊鷈游來,我想大概是要來餵食的,沒想到兩隻竟然沒有碰頭,小白就跟著他游向潭南最後方的小池子,這隻大概是他的親鳥,是帶小白來這裡練習潛水抓魚,小白到這後就直接滑向比較看近岸邊的淺水域區練習潛水和覓食。因為水不深,所以站在橋上可以看到水裡的小白拉直身體和雙腿,還能看到踢水的動作,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小鸊鷈在水下的動作。更妙的是,他還會游到大岩石邊之後轉身踢向大石頭快速蹬出去捕食,這次是我第一次看到精彩的捕食動作。
所以之前李大哥看到只能等親鳥餵食鷹該只是單純的他還在雛鳥階段,還不具捕食能力,不是因為白化症造成奇他行為障礙。

[型態特徵]
雌、雄鳥羽色相近,繁殖羽及非繁殖羽不同,繁殖時羽色鮮豔。
繁殖羽:
頭頂至後頸為黑褐色,臉頰、喉部及前頸呈栗紅色,下嘴基部有白色小斑。背部及雙翼黑褐色。
非繁殖羽:羽色較淡,背面褐色至灰色,腹部淡褐色。
幼鳥:頭部至頸部為黑、白、紅褐色等花斑構成,胸部雜有黑褐色羽毛。

[生態習性]
單獨或成群出現於靜水區域。生性機警害羞,不易靠近,見到人出現時會迅速下潛游離或短或躲避於水域之草叢中。以潛水方式覓食,以水生昆蟲之幼蟲、蝌蚪、小魚、軟體動物等為食。

[棲地環境]
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在台灣為普遍留鳥,主要棲息於沼澤、池塘及湖泊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