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灰腳秧雞亞成鳥,花蓮高農 森林科苗圃 的 新客人
[型態特徵]
中型秧雞,體長約24cm。嘴灰黑色,厚長略為下彎,腳、趾細長呈灰綠色。眼紅色,喉部略為淡褐色,後頸至背部、尾上羽為暗栗褐色至暗橄褐色,整個腹部到尾下覆羽為灰黑色,帶有明顯的白色長條細橫紋。成鳥之額、臉、頸、胸部為栗紅色;亞成鳥為灰色。尾羽短,常往上翹,露出灰黑帶白斑的尾下覆羽。
[生態習性]
臺灣地區特有亞種,稀有留鳥,族群數量不多。灰腳秧雞在「Rallina」屬中是分布最為廣泛的一個種,cR. e. formosana為臺灣特有亞種。異亞種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印度半島、中南半島、硫球群島、中國東南、東至海南島、菲律賓群島以及西伯里斯等地方,南太平洋的帛琉群島亦有記錄。在1980年之後,受到外來引進白腹秧雞快速增殖,不敵食物與棲地的競爭,族群已逐漸萎縮。通常於晨昏或夜間活動及覓食,很少飛行,但會飛行停棲於離地2~5公尺的樹木上,以植物種籽、魚類、貝類、昆蟲或青蛙為食。繁殖期為求偶、宣告領域或呼叫同伴,晚上常會持續而反覆的發出「kek-kek」或略帶鼻音的「ow-ow」或「翁-翁-」響亮鳴聲,當受入侵者威脅巢位時,則會發出嘶嘶、噓噓和咕嚕咕嚕聲以威嚇對方。由雌雄雙方共同營巢、孵卵及育雛,巢材為草葉、草莖、枯葉及細樹枝。巢築於茂密的樹林、灌叢、藤蔓之間。
[棲地環境]
生活在16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區,棲息區域相當廣範,偏夜行性之森林性涉禽,從平地之沼澤地帶、濕地、池塘、溪畔、農耕茭白筍園、田邊水溝、水田或池塘等水域之茂密的草叢,甚或丘陵、山區森林之林緣、林下、林內的溼地、小溪,以及濃密灌叢的長草及灌叢皆可見其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