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009

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

麻雀在週遭環境之中非常容易見到,應該是沒人不認識的鳥種。身長大約14公分,嘴粗短,呈圓錐形,十分強健有力,能咬破許多堅硬的植物種子,頭上栗色,臉上有一塊黑斑,十分顯眼,這是主要的辨識特徵。
雖然麻雀很常見,但是其實一般人很少會想要認真辨識他,所以以往的調查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在野外,會把很多其他的鳥種根麻雀混而ㄧ談,因為其實在野外常見到鳥類匆匆一撇,留下栗色倩影和啾啾聲,就會想,是麻雀嗎?不是麻雀吧..等等之類的問號。而最大的辨識特徵,就在於嘴型和前述的鳥上的黑斑了。
對於農民來說,麻雀被視為害鳥,主要是牠們喜吃食稻穀,但牠們於繁殖期間會大量捕捉害蟲以餵育雛鳥,故功過實在難以論定。
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人綽號叫做麻雀,兩位都是女孩子,我想這是個很不錯的稱呼,怎麼說呢?這兩位都很嬌小可愛,而且很親近像是鄰家女孩的迷人,所以我想用麻雀來形容這兩位女孩,的確是不錯的。


麻雀(2009-05-28花農)15982009.5.28 花農,麻雀成鳥。

麻雀(2009-05-28花農)1607
麻雀(2009-05-28花農)16112009.5.28 花農,麻雀亞成鳥

_DSC0005麻雀 

[型態特徵]
麻雀體長僅為14cm左右,體形短圓,喙呈圓錐形,比較粗壯,呈黑色;足為粉褐色。具有典型的食穀鳥特徵。
雄雌同形同色,頭頂和後頸為栗色,面部白色,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這塊黑色的小臉蛋是鑒別麻雀的關鍵特徵,同屬的山麻雀與本物種形態非常接近,區分他們主要依靠的就是這一特徵;面部的白色延伸至後頸,在麻雀頸部形成一條白色圍脖;頜部和喉部黑色,有研究指出,在群體中地位越高的個體喉部的黑色區域也相應越大,黑色也越飽滿;背部褐色,具黑色斑點,所有飛羽、小覆羽、初級覆羽均為黑褐色;具兩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腹部污白色。

[生態習性]
麻雀是典型的親人種,活動於人類活動較多的環境,它們的棲息所和覓食地常就在城鎮村落中,但本物種僅見於平原,山區難見它們的身影。普遍分布於歐洲至亞洲,共有8個亞種。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在澳洲它們分佈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成群活動,雜食性,主要食物是各種昆蟲、植物的種子、果實,或人類丟棄的殘羹冷炙。

[棲地環境]
平地、農地、城市。

6/11/2009

黑冠麻鷺(Malaysian Night Heron)

黑冠麻鷺(太昌)0069

黑冠麻鷺(太昌)0073

黑冠麻鷺(太昌)0075

黑冠麻鷺(太昌)0077
2008.3.29 花蓮太昌   
記錄1
2008年3月底,清晨起來為了要拍攝暫時居住在我家斜對面樹上的台灣小鶯,躲在院子裡學著小鶯的叫聲吹口哨,雖然吸引小鶯跳了出來,但是牠又匆匆躲回樹枝椏間,陰雨天光線不良下,根本難以拍攝,甚至用望遠鏡都不好找。接連幾周,聽著台灣小鶯大聲的唱著"你.........回去!" 唉,牠真的不喜歡我。還是我學牠吹口哨,牠已為我要趕他走呢?

倒是在等待的同時,突然發現一隻大鳥從對面院子的樹上飛下來,立刻從雲臺上摘下相機,沿著圍牆半蹲著接近牠。初時還以為是黃小鷺ㄧ類,帶我慢慢伸出頭一撇,好加在,牠還在,啊~~黑冠麻鷺。牠也發現了我,立刻就飛上樹去躲了起來。接下來的5分鐘,就是我倆不斷地躲貓貓比賽時間。最後牠大剌剌的上了鐵皮屋頂,但我卻來不及對焦,眼見牠對空鳴叫,最後揚長而去,又是徒留我望鳥興嘆。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16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21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022

黑冠麻鷺(2008-05-08花農苗圃)0144
2008.5.8 花農苗圃 
記錄2 
5月份,我在學校苗圃上課時,突然一隻鳥從天而降,停在苗圃落羽松和紅檜之間,那不就是之前遺憾的黑冠麻鷺嘛!!
耐心的提醒學生要注意,別嚇著他,接連幾天,我都在苗圃見到他,於是我就趁著週四林場實習課那天時,帶著鏡頭相機來苗圃,早上沒有收獲,在中午我見到了他。身上的斑紋還在,可能是正在換羽的年輕鳥,運氣真好!! 竟然就在苗圃見到了~~~


黑冠麻鷺(2009-05-28花農)1589-1
2009.5.28 花農苗圃
記錄3
其實後來我發現學校有一對黑冠麻鷺固定出現,雖然我沒有看到築巢及育雛,但我幾次我都能在苗圃固定位置發現他們。若是能和牠們簡易的溝通,讓牠們不會太害怕,那就太棒了。 

[型態特徵]
頭頂黑色後頭有黑色冠羽,長可達10cm。嘴基、眼先及眼環淡藍色。體背紅褐色,帶有黑色橫紋。腹面銹紅色,有白色縱斑。

[生態習性]
性隱密,常單獨在林下陰暗處安靜覓食,以蚯蚓、昆蟲、蛙類、魚類為食。如發現騷擾,會以低身跑步潛行或飛到附近樹上。

[棲地環境]
分布於南亞至東南亞。在台灣可見於低海拔平原至淺山。原為稀有留鳥,但近年來已較為常見。

小環頸鴴(Little Ringed Plover)

小環頸行(2008-07-01宜蘭員山)0145
小環頸鴴亞成鳥

小環頸0303
小環頸鴴亞成鳥

小環頸0306
小環頸鴴亞成鳥

小環頸行(2008-07-01宜蘭員山)0157 
鴴科鳥類行走速度快,幾乎都是以小奔跑方式前進

小環頸行(2008-07-01宜蘭員山)0162
小環頸鴴成鳥夏羽

小環頸珩(2007-02-01花蓮溪口)0054
小環頸鴴成鳥夏羽

小環頸行001
小環頸鴴成鳥夏羽

白色小環頸鴴2243  
2008/11. 花蓮。白化種

小環頸行(2009-05-03美崙溪口)5030
2009.5.2 孵蛋中的親鳥
 
小環頸行(2009-05-03美崙溪口)1060210
2009.5.2 趁著親鳥不在,紀錄一下巢的構造及巢內的蛋。可見到親鳥用海邊的漂流木的碎屑或枝條作為巢的襯底料,一共產下4顆蛋,每顆長度約4~6cm。但是這附近野狗甚多,不知道這窩蛋能否順利孵出。

日本SEGA遊戲裡有一款由戲稱為音速小子(Sonic)==>[這裡有線上小遊戲可以玩],藍色的澎澎頭主角總是以飛快的速度奔跑,玩這遊戲主要就是要享受飛奔的快感。
進行水鳥觀察時,鷸科以及鴴科是主要的小型水鳥,其中,鴴科的鳥就是屬於音速小子這一類,喜歡短距離快速奔跑。而鴴科中的小環頸鴴又是體型小的鳥種,小巧可愛,跑起來速度感一流。在水田裡、臨海的溪流岸邊,都可以很容易看到這種愛奔跑的小可愛。

以下資料引用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16cm。嘴黑色,腳橙黃色。額白色,前頭黑色,頭頂至背部為灰褐色,喉、頸部白色,下頸部有黑色頸環,胸以下白色。
成鳥羽色在繁殖季時較深,眼眶金色圈較大,非繁殖季時羽色淡,金眼圈不明顯。整體而言與環頸鴴相似,最大的區別在頭頂有白色橫斑,眼圈周圍的金黃色

[生態習性]
冬候鳥,少部分為留鳥。以小蟲類或小型軟體動物為食,移動速度快,擅於奔跑。成群出現於河口、沙洲、海岸、水田、沼澤等地,鳴叫聲為「匹.匹.、匹.匹.」。

[棲地環境]
河口、沙洲、海岸、水田、沼澤等地。

尖尾濱鷸(Sharp-tailed Sandpiper)

尖尾濱鷸(2009-05-09塭底)9962
2009.5.9 宜蘭塭底

[型態特徵]
體長約19cm,雌雄相似。眉線黃白色,頰至胸淡紅褐色具黑色圓斑點,
繁殖羽:嘴喙長度中等且略下彎,但下彎弧度小。嘴黑色基部略帶黃褐色,頭頂紅褐色並具黑色細縱斑。眉線黃色。頰至喉為污白色有深色斑。胸部淡棕色有黑褐色斑。腹面白色具V字形黑斑
非繁殖羽:大致像繁殖羽,但頭頂色澤較暗呈紅褐色,後頸至背部各羽黑褐色但有淡色羽緣。胸部灰色,腹部白色,喉、胸、脇有細縱斑,繁殖期的箭簇形斑完全消失而被細縱斑取代。
亞成鳥:大致像成鳥繁殖羽,但脇部無箭簇形斑而呈細縱斑。背部因羽緣相連接而有淡黃色的V形紋。

[生態習性]
冬候鳥,部份留鳥。主要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非繁殖季往南至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等地渡冬。台灣全境均有分佈,但以春季普遍,秋冬季較少見。群聚性強,常成小群聚集,覓食時肩羽偶而會有不明原因的小幅度聳起。

[棲地環境]
棲息於沙洲、沼澤、水田環境,也常出現魚塭地帶。

6/08/2009

黑頭文鳥(Black-headed Munia)

黑頭文鳥(2006-03-18田埔)0326

黑頭文鳥(2006-03-18田埔)0327
2006.3.18 田埔生態池 

這一對黑頭文鳥是兩年前在花蓮林管處田埔生態池生態調查中拍到的。當時還沒有夠長的望遠鏡頭,機身也只是入門的D50,拍鳥也只是因為工作上需要。但是也就是因為每次都拍不到,讓我很遺憾地離開調查地,這些因素,增強了我不斷想鑽研鳥類攝影~~~ㄧ直不斷投資。
雖然花費多,但是能看到清楚亮麗的影像,就很開心。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42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50
黑頭文鳥(2009-05-29七星潭)1674
2009.5.29 七星潭
這是我個人非常想要好好看一看的小鳥之ㄧ。3年前在田埔見到一對後,在花蓮我大概只有在花蓮溪口見到。不過還好,花蓮溪口那ㄧ對倒是每次都能見到他們,不過他們總是在草叢堆裡高來低去,一下就飛到遙遠地一方,想要稍微近一點看看都不行。
好巧不巧地,5月底好友小胖帶著他老大來花蓮散心,隔天早上我門先在家看完電視後便到七星潭晃晃,夏天蔚藍的大海總是能夠帶走惱人的憂愁。
這次,竟也帶給我好運。
沿著步道一直走,週邊草皮上盛開著穗花,也結滿草籽。
還沒割的草皮中露出一隻ㄧ隻黑黑的鳥,我數了數,竟然有18隻黑頭文鳥在此覓食。
這個數量遠遠超過我看過的黑頭文鳥的紀錄,但是當時手邊沒相機,恨得我心癢癢。
快中午了,我才拿到了相機,鳥雖然還沒走,但強光下實在不容易拍攝,加上又還沒吃飯,烈日當中拍鳥,到了下午2點實在受不了煎熬,只好收工。
隔天再去,就再也見不到這一群黑頭文鳥大隊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嘴粗厚,鉛灰色全身暗栗褐色,帶有光澤頭部、上胸黑色腹部中央下覆羽黑色

[生態習性]
小群出現在低海拔山丘、草原地帶。容易混於其他文鳥類族群中。

[棲地環境]
文鳥是全球普遍分布的鳥種。台灣共有五種。其中黑頭文鳥原僅分布於台灣東部,但近年來由於飼養及放生活動,已擴散至西部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