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08

赤足鷸(Common Redshank)

赤足鷸(2008-10-21泗草溼地)0101
2008.10 台南四草,正捕食到小型貝類

赤足鷸(2008-10-21泗草溼地)0107
2008.10 台南四草

赤足鷸(2008-10-22鰲鼓溼地)0451 
2008.10 嘉義鰲鼓

在花蓮我看過了黃足鷸、青足鷸、小青足鷸,常常在翻鳥書時看到赤足鷸,寫著普鳥我偏偏沒看過,總是納悶...
今年10月來到雲嘉南一帶,清晨,赤足鷸的橙紅色腳在微弱的天光下依然明顯,我知道,我終於見到他們了...

[型態特徵]
體長28cm,嘴橙紅色,先端暗色至黑色,腳紅色。眼圈白色。
繁殖羽:背羽茶褐色,有黑色斑點。腹面白色,頰至胸有黑褐色縱斑,脇有黑褐色橫斑。
非繁殖羽:腳橙紅色,背面灰褐色,有不明顯之軸斑。腹面白色,斑紋不明顯。
幼鳥:大致似成鳥冬羽,但被面羽緣淡色,成斑點狀。

[生態行為]
單獨或小群出現於河口、沙丘或溼地。常與其他涉禽共群,但機警。日夜均會覓食,喜歡在淺水域邊走邊覓食。以小型螺貝類、昆蟲為食,亦會食用小魚。

[棲地環境]
廣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東亞族群繁殖於西伯利亞、蒙古及中國大陸中部。在台灣為不普遍之冬候鳥,南部較常見,北部少見。濱海之潮間帶、鹽田、水田、沼澤均可見。

10/29/2008

青足鷸(Greenshank)

青足鷸(2008-10-21泗草溼地)0108

青足鷸(2008-10-21泗草溼地)0119
攝於台南四草溼地

小青足鷸(2008-10-22鰲鼓溼地)0509

小青足鷸(2008-10-22鰲鼓溼地)0503 
攝於嘉義鰲鼓濕地

清晨4點多手機鬧鐘響起,一天的生活即將開始,每天少睡2小時,一天就多了2小時可以運用,一週多了14小時。通常拍鳥結束的返程,總覺得已經頗有收穫,可以好好吃頓豐盛的早餐犒賞自己,一看手錶,原來不過8點鐘,路上的人們才準備開始一天的活動,而我已經準備下一個工作的開始,忙碌卻豐富。

拍到青足鷸的這天,一如拍鳥的清晨,只是這天是在西部的台南。一樣地早起,但是天色比花東岸了許多,直到6點多,灰白的天空光線勉強可用。在一群長腳鷸以及赤足鷸中,夾雜著兩三隻體型稍大灰色長嘴且略上翹的青足鷸。微光下,鳥群早已開始一天的進食活動,他們迅速地來回走動尋找水底泥灘內的食物,快速而輕巧。很多書籍都曾提及,青足鷸有高超的捕食技巧甚至會合作圍捕,這倒是我沒注意到的是,希望下次能觀察到囉!!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35cm,中型岸鳥。嘴厚,先端微上翹,腳黃綠色至灰綠色。
繁殖羽:頭上至後頸灰色,有灰黑色縱斑。背部灰褐色,有灰黑色軸斑與黑色羽緣。腹面白色,頰至胸、脇有灰黑色縱斑。
非繁殖羽:背面灰褐色,羽緣白色,內側有黑色細線。腹面白色,胸側有黑褐色縱斑。腳為灰綠或黃綠色。

[生態習性]
通常單獨或少數幾隻出現於鳥群中,由於體型較大,所以較好辨認。個性較機警。

[棲地環境]
河口、沙洲、沼澤、水田地帶。

10/26/2008

紅頭綠鳩(Red-capped Green Pigeon)

紅頭綠鳩(2008-10-17社頂)9027

紅頭綠鳩(2008-10-17社頂)9108

紅頭綠鳩(2008-10-17社頂)9324

屬於特有亞種的紅頭綠鳩(Treron formosae),與另一亞種綠鳩(Treron sieboldi)外型非常相似,紅頭綠鳩僅分布在台灣東南部的花蓮南端、台東及蘭嶼,所以可能是地形隔離產生的變異。屬於熱帶島嶼型鳥類的紅頭綠鳩,喜歡棲息在熱帶季風林的樹冠層上,其羽色與茂密的枝葉及樹幹非常相近,遠看還真不易發覺。

[後記]

10月中旬前往墾丁拍攝灰面鵟鷹。到了社頂公園停車場停好車卻遭到收費先生一陣奚落,說我太慢來,一陣悻然地往公園內走去,遠遠看到一個身軀蹲在地上手還扶著大砲...哇,遇到也在拍照的鳥友ㄟ,在東部真是難得啊。見到面總覺得這位先生好面熟,不就是出現在家裡賞鳥書籍裡的作者嘛....哇,竟然遇到陳加盛老師,呵,不得了..不得了..整個就好有趣。

這一上午,我們就在大草原上,等著這隻紅頭綠鳩偶爾的露出臉來;或是等著偶而夾雜在灰背椋鳥中的紫背椋鳥;一上午聊了裝備,聊了彼此的工作與生活,陳老師也告訴我一定要去的幾個景點(非洲 青藏高原),還提醒我,一定要領到退休金...呵

午後,下了場又急又大的陣雨,遊人們趕緊離開,我們有都收了裝備,為這次短暫的見面畫下了句點。

_MG_9317
右邊講手機的,就是陳加盛老師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特有生物中心網頁

<形態特徵>
體長約33cm,翼長約19cm。
雄鳥:全身大致為綠色,與綠鳩非常相近。但前額至頭頂橙黃至赭紅色,頰、喉至胸部橙黃綠色,尾羽暗綠色。中小覆羽紫栗色。
雌鳥:羽色大致似雄鳥:但較為深暗,頭部、前頸至胸部不帶橙黃色

<生態習性>
棲息於熱帶季風區的濃密闊葉林中,單獨或小群活動,多出現於樹冠層,由於羽色有極佳的保護效果,不易發現。主要以各種植物之成熟果實為食。繁殖期為5~8月。

<棲地環境>
台灣特有亞種,在花蓮、台東、屏東、蘭嶼等地有發現紀錄,目前僅蘭嶼地區尚存較穩定之族群。

<面臨問題>
人為干擾;族群數量稀少;因為有極佳的保護色,不易觀察,至今對其生活習性的瞭解並不多。

10/12/2008

赤腹鷹(Chinese Sparrow Hawk)

赤腹鷹0035

_DSC9541

_DSC9542

_MG_9916

赤腹鷹8310
第一曆年幼鳥

赤腹鷹8311 
第一曆年幼鳥

赤腹鷹8057
第二曆年秋羽

赤腹鷹8056 
嗑蟬中

赤腹鷹7575
第三曆年成鳥

赤腹鷹8054
第三曆年成鳥

赤腹鷹8053 
第三曆年成鳥

 

趁著雙十連假,把握最後一波赤腹鷹遷移的時機來到吉安外圍的淺山找尋赤腹鷹的蹤跡,來了2天,終於在第2天見著了站在枯枝上赤腹鷹。今年總共花了4個週末的假期,只有這次算是拍到比較清楚的停棲片子,飛行的始終是模模糊糊,僅能充當紀錄照了。

和登山客兄描述的一樣,赤腹鷹會在花蓮的山區裡抓抓蟬來吃,但是我拍的沒他清楚就是了~==>[推薦參觀登山客兄的作品]

在淺山地區除了看赤腹鷹抓蟬之外,還可以見到赤腹鷹與大捲尾之鬥,或是赤腹鷹大戰松雀鷹等戲碼。明年春過境時,可要還可以再好好努力一次。

關於赤腹鷹鳥齡的判斷===>h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8557

[形態特徵]
體長28~32cm ,翼展12~15cm 。
雄鳥:嘴黑色,蠟膜和腳黃色;眼紅色;頭和體背、雙翼、尾羽均為暗灰色;腮、喉白色,有灰色細縱斑;胸、胸側淡紅褐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飛行時,翼下大致為白色,翅膀末端及後緣為黑色,尾羽外側有數條橫斑。
雌鳥:眼黃色;頭和體背、雙翼、尾羽均為暗藍灰色。
幼鳥:背面羽色濃褐,腹面白色,而胸至腹中央有褐色縱斑,兩側有橫斑;飛行時,覆羽白色略帶淡紅褐色,飛羽部分可見有4~5條細橫帶。

[生態習性]
赤腹鷹於每年9月中旬10月中旬大量過境南台灣,往東南亞及南洋各地度冬;次年春季4月下旬北返時,亦會出現於台灣各地。

[棲地環境]
赤腹鷹在台灣為過境數量最多的猛禽。繁殖區位於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東半部;北起遼寧、南至廣東一帶。度冬區分布於海南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以至新幾內亞等地方。

[面臨問題]
過境期易遭獵捕,且因土地開發利用而喪失棲息地。

10/10/2008

白頭翁(Chinese Bulbul)

白頭翁0185
白頭翁的成鳥,後頭及眼後有白色斑是其特徵

 ASO_0472
站在朴樹上白頭翁亞成鳥,頭部為灰色,其實與烏頭翁的亞成鳥非常相近,但是因為分布地點的不同因而可判定為白頭翁。

ASO_0618
白頭翁親鳥哺育幼鳥

離開了花東地區到了台灣西半部,白頭翁立刻成為都市及鄉野中的普鳥,立刻取代了花東地區烏頭翁的地位。不過隨著近十多年的交通開發以及宗教放生的行為,導致不少白頭翁開始進入到花東地區,並且與近親烏頭翁開始雜交,雜交後的稱為雜頭翁,也就是在烏頭翁頭部的黑色地方變為白色,白色地方變為黑色,看到時的確是會野花撩亂。而雜交的現象,開始花蓮的北區逐漸蔓延,我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較低海拔處如西寶、天祥,一直到立霧溪出海口的崇德或是往北到和平,都有發現到。

關於烏頭翁==>[請參閱]

[型態特徵]
體長約18 cm。頭至頸部為黑色,後頭部有一大塊白斑眼睛後方也有一塊白斑。喙黑色,先端下彎。胸部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翼面呈黃綠色。

[生態習性]
常以集體活動為主,在非繁殖期時,會有上百隻成群的現象,性吵雜。對棲地環境適應力頗強,都市地區或車流大之馬路也能見到活動蹤跡,主要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處的樹林。於樹上築巢。雜食性,以昆蟲、果實為主食。

[棲地環境]
生活於東亞之香港、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在台灣白頭翁與另一亞種烏頭翁有明顯之地理區隔,白頭翁分佈於蘇澳至恆春半島分隔線以西之地區;烏頭翁則在花東地區為主。分隔線交接地緣可見白頭翁與烏頭翁共存,或是雜交之雜頭翁。

10/09/2008

黃小鷺(Chinese Little Bittern)(黃斑葦鷺 Yellow Bittern)

黃小鷺0063

黃小鷺0068

黃小鷺0070
這隻黃小鷺已經觀察地形地物一陣子了,他巧妙地蹲下來,穿過了漁民搭設的防鳥網,偷偷溜到漁塭邊捕魚去

上週,金鵝莊的李大哥通報在南華有一隻燕鷗或是紅燕鷗,叫我記得去看,恩,的確去看了,相機也帶了,新買的大砲也帶了,腳架也帶了,長板也帶了,就是忘了帶螺絲(@#$!$),我真是阿達。

隔天再去時,那隻落單的燕鷗已不知去向,讓我想起去年夏天在壽豐養殖區看到許多燕鷗類,那就出發吧。

艷陽下的確找到了燕鷗群,也注意到了岸邊有隻黃小鷺。其實,一整個早上,我還見到蠻多隻的呢!!只是實在太熱,10點到11點多的大太陽,讓我難以支撐足夠的耐力去等待拍張好照片,只好先匆匆留下的影像以及鳥點位置,找個涼爽的好天氣再去吧!!

 

黃小鷺(2008-10-04壽豐養殖區)0228 

黃小鷺(2008-10-05壽豐豐坪)0272

黃小鷺和栗小鷺的差異除了羽色之外,另一個可靠的辨別特徵是眼球的形狀,黃小鷺是圓形的,栗小鷺眼球後方有半月形塊斑==>請比較栗小鷺一篇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36cm。雌雄鳥體色稍不同。
雄鳥:頭上鉛黑色,喉部白色,胸腹灰黃褐色,下腹白色。後頸、背部淡黃褐色。翼土黃色,飛羽及尾羽黑色,飛行時非常醒目。
雌鳥:雌鳥大致似雄鳥,但頭上栗褐色,背部有暗褐色縱斑,頸部至胸部有褐色縱斑。

[生態習性]
生性隱密,白天會伸直脖子嘴朝天,做出與環境相似的擬態動作。單獨行動,晨昏較為活躍,陰天時也可以看到。以站立等待、攀在挺水植物上的莖上或慢步靠近獵物。食物包括水生昆蟲、小型魚蝦、小型甲殼類。飛行速度快,飛行時距地面不高。

[棲地環境]
平地至低海拔沼澤、漁塭、池塘或稻田等草叢地帶。中北部較常見。

10/03/2008

遊隼(Peregrine Falcon)

隼0207

隼0212  隼0221

隼(Falcon)是體型比較小的猛禽類。體型小所以飛行度快,而且擅長能在空中靈活的轉向。和地面上的獵豹一樣,都是速度極快的殺手。也就是這樣的因素,所以很多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或是戰鬥機,都喜歡用隼來命名,例如鈴木機車的隼(Suzuki GSX-1300 Hayabusa)、川崎的獵隼者(Kawasaki Zx-12R Ninju)、美軍的F-16戰隼戰鬥機(Fighting Falcon)等,可以看出人類想化身為隼,享受在空中駕馭的奔馳感。    

[型態特徵]
屬於大型隼類,雄鳥體長約38cm,雌鳥約51cm,雌鳥體型較大。頭上至後頭灰黑色,背部暗藍灰色,尾羽有數條黑色横帶。眼睛周圍黃色,腹面白色,頰有一明顯的垂直黑斑(俗稱帶耳機),上胸有黑色細斑點,下胸至尾下覆羽密布黑色橫斑。

[生態習性]
體格強健,俯衝時速度極快,為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飛行時雙翼狹尖,以快速振翅後短佔滑翔的方式飛行,御空能力強,能在空中逆風定點停留。獵補行為為自獵物上空收翅,以近垂直的角度高速向下俯衝,以爪衝擊獵物將之擊斃。主要以飛鳥為食,其次為小型動物。通常出現於沼澤、海岸懸崖及湖泊地帶。

[棲地環境] 
分布遍布全球,主要以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為繁殖區,冬季則至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渡冬。在台灣為不普遍之冬候鳥。

[面臨問題]
由于DDT等殺虫劑大量使用,導致鳥的食物中加氯烴增加。加氯烴在游隼的體內積累起來,影響了它的繁殖能力,特別是使蛋殼變薄,容易破裂。這是造成游隼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生息地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也是重要的原因。加拿大哈得遜灣至美國南方的美洲游隼,已在加拿大東北部和美國的東部地區消失。美洲游隼、歐亞游隼、阿拉斯加游隼等數種游隼已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翠翼鳩(Emerald dove)

翠翼鳩(2008-07-20壽豐山邊路)0797 
翠翼鳩(2008-07-20壽豐山邊路)0801

翠翼鳩(2008-07-20壽豐山邊路)0808 
盛夏構樹果實落滿地,翠翼鳩沿著山邊路面取食

翠翼鳩0274 
紅色的嘴喙、翠綠色帶金屬光澤的雙翼以及圓滾的身材,就是翠翼鳩最好的標記

在低海拔山區開著車駛過,往往可以看到遠遠地就有隻閃著綠色光澤的鴿子迅速飛起,這些多半是翠翼鳩。喜歡在山區路邊進食的牠們,非常膽小不易接近,所以,看過幾次,想要拍攝確是困難無比。警戒心高的牠們,邊走邊吃時會停下來伸長脖子,注意週遭環境,一有可能的危險產生,立刻就飛走。

雖說翠翼鳩警戒心高,但是,似乎速度仍然不及疾駛而過的山道殺手而被撞死,也有一些是因為看不清楚透明的玻璃而一頭撞上,輕者頭暈,再者嗉囊破裂,更嚴重時即身亡....

相關訊息可看
[翠翼鳩之死 http://tnews.cc/035/newscon1.asp?number=3328]
[翠翼鳩之死http://peipu.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8&Itemid=93] PS.應該和上面是同一件訊息
[翠翼鳩之死http://gaga.jes.mlc.edu.tw/9507bx/400.htm]
[再見翠翼鳩http://nature.kl.edu.tw/showthread.php?threadid=33289]
[翠翼鳩http://wfups.tcc.edu.tw/~science/myweb/b17.htm]

國家公園的玻璃窗上,都貼有老鷹或是貓頭應的貼紙以防鳥類撞擊,所以在此建議山區的國小,窗戶也可貼上貼紙降低鳥類撞擊的可能,這也是個國小自然教育很好發揮的著力點。

翠翼鳩原本為保育類II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自97年7月31日已調整為一般非保育類野生動物。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形態特徵]
體長約25m,翼長14 ~25cm。嘴、腳皆紅色。
雄鳥:額及眉斑銀灰色,頭頂至後頸鉛灰色;背部至腰部暗褐色;翼面綠色,有橙黃色光澤;尾羽黑褐色,外側基部及末端羽緣灰白色;頰、喉、頸部、上背及胸部紫褐色;下腹部紫黃褐色;飛行時,背部有兩條銀灰色橫斑。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全身羽色較暗,額暗灰色,眉斑不明顯。

[生態習性]
翠翼鳩在底層地面上覓食,以嫩葉、掉落在地上之果實、種子及昆蟲等為食。繁殖期為4~8月,以細枝交錯於樹上築成淺盤形的巢。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部、海南島、台灣、印度、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新幾內亞等地方。在台灣為不普遍留鳥,多見於中、南部和東部地區,常出現於低海拔之樹林、農耕地、果樹及雜木林底層。

[面臨問題]
低海拔山區面臨開發、濫墾的壓力,導致棲地因林相改變、遭砍伐而破壞;外型漂亮,易遭獵捕;常在地面活動,易被山區公路行駛中的車輛撞擊。

10/01/2008

小濱鷸(Little Stint)

小濱鷸(2008-09-21太平溪口)0847-1

小濱鷸0755

小濱鷸0756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12-14cm。外觀與紅頸濱鷸(紅胸濱鷸、穉ㄓˋ鷸)極為相似,但嘴較細長
繁殖羽:額白色,頭上紅褐色,有黑褐色縱斑。背部紅褐色,有黑色粗大斑點及白色羽緣。頰至胸淡灰色,有黑色縱斑。耳羽紅褐色。胸以下白色。肩羽紅褐色
非繁殖羽:頭部、背部灰色,頰至胸淡灰色,有黑色縱斑。耳羽灰色。胸以下白色。

[生態習性]
迷鳥。繁殖於北歐及西伯利亞北極圈帶。冬季遷移至南歐、非洲、中東、中亞及南亞。喜成群活動,常與其他種岸鳥或相似種之紅頸濱鷸混棲,在泥灘快步行走,並以喙不斷啄食。

[棲地環境]
出現於河口、沙洲、沼澤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