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08

喜鵲(Black-billed Magpie)

喜鵲(2008-04-27忠烈祠)0057

喜鵲(2008-04-27忠烈祠)0038

喜鵲(2008-04-27忠烈祠)0047

喜鵲(2008-04-27忠烈祠)00791

週末回台北,原本計畫著向網路賣家購買Canon 500mm ED L IS USM,終於決定要轉往Canon的懷抱,但是賣家徐先生去太平山拍鳥後即返回桃園,在有限的時間下無法見面,不過,我也先買了Canon 40D,越看越順眼,雖然感覺不像Nikon那麼有型,但是樸素的外表還漫耐看的。

在這短短一天中,想說要經過忠烈祠才能上堤頂往國道五號回花蓮,那就來看看忠烈祠閱兵。雖然從小到大上學都會經過忠烈祠,但其實都沒進去參觀過。

本來沒想要帶長鏡頭下車,只待了廣角鏡拍壯觀的建築,看到五隻大冠鷲在天上飛翔,就忍不住上車拿了長鏡頭。雖然,大冠鷲已遠離,卻意外見到草皮上有喜鵲在食草仔,但卻被一位妹妹嚇跑。

耐心等待與觀察下,見到有3隻喜鵲,除了在地面上活動外,最常在茄苳樹上吃果實,或是在小葉欖仁樹上棲息。到地面時,除了草仔外,也會翻食地面找蚯蚓,或是追著蝴蝶跑(跑起來像恐龍)的逗趣畫面。

見到了喜鵲,也希望喜事連連...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野鳥類圖鑑》

[型態特徵]
全身大多為黑色,帶有藍紫色光澤。肩羽及腰為白色,尾巴極長,約體長的一半。雌雄鳥同色。

[生態習性]
成對或以3~4隻小群活動,極為機警。覓食時通常會留一隻進行守衛,並與覓食鳥進行輪替,發現危害時便會大聲警示,叫聲為吵雜無旋律之"嘎.嘎.嘎.",鳴叫後立即逃離。雜食性鳥類,土壤昆蟲、果實、樹葉等均會食用。飛行節奏緩慢,直線飛行,飛行能力不強。

[棲地環境]
普遍分布於北半球,在台灣常見於西部平原,東部不常見,根據文獻記載,台灣的喜鵲市在清朝康熙年間自大陸引進。常出現在公園中。

4/20/2008

[調查工具]望遠鏡

Leica 10 x 42 Ultravid HD            Leica 10 x 42 BR            Leica 10 x 42 BR Green      Leica 10 x 42 BL       

                                                                 BR:外覆橡膠               BR Green:綠色橡膠            BL:外覆皮革

    
 leicaultravidleica-ultarvid
 
           

Minox 10 x 43 HG                            Swarovski  10 x 42 EL                  Swarovski  10 x 42 SLC

AED00021l   SI1042EL SI1042SLCN
 
     

Swarovski  10 x 25 B


SI1025

一、望遠鏡的種類

望遠鏡是進行自然觀察時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了望遠鏡可以讓觀察者與被觀察物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干擾他們的生息,或是,在遙遠的地方就能知道背觀察物的活動情形,有追蹤的功能。透過望遠鏡的鏡片,其時可以過濾掉很多干擾眼睛的顏色與光,降低瞳孔的壓力,也讓被觀察物更清楚的呈現,而要達到這個效果,就需要品質好的望遠鏡。

望遠鏡依照依照形式可分為雙筒望遠鏡(binocular)以及單筒望遠鏡(Telescope, Monoscope, Scope)。雙筒望遠鏡可以讓兩支眼睛同時觀察物體,機動性高,使用方便,在生態觀察上較適合觀賞行動活躍之山鳥、蝴蝶、蜻蜓,或是一些距離不算太遠的植物。至於單筒型望遠鏡則受限於機動力,較適合觀賞恬靜的水鳥或是遠方山上的植物等教不會移動的物體。單筒型倍率較大,有些可外接照相機拍攝照片,我也看過,有人直接把想小相機放在雙筒的目鏡後方拍攝。兩種望遠鏡,雙筒是必備的,所以先得要準備一付雙筒望遠鏡不可。

(一)雙筒望遠鏡

1.型式
從雙筒望遠鏡外觀上,可直接區分為Porro稜鏡系統和Roof稜鏡系統。
(1)Porro 稜鏡系統的雙筒望遠鏡,外觀看起來像是N字型或Ζ字形,並且兩物鏡間的距離比兩接目鏡間的距離遠。Porro系列的望遠鏡是較早期的設計,製造容易,因此價格上也比較便宜,重量比較重。

(2)Roof稜鏡系統的雙筒望遠鏡,其外觀是直筒型;由於兩個稜鏡必須相當靠近,讓通過物鏡和目鏡的光路呈一直線,所以精密度的要求比較高。Roof的稜鏡結構較為密實,重量比較輕也比較難製造,相對的價格也比較高。

2.規格
在雙筒望遠鏡的規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倍數」及「物鏡直徑」。一般我們在望遠鏡機身上都可以看到「7X35」、「8X30」和「10X42」這類型的一列數字,在「X」號之前的數字是望遠鏡的倍數,而「X」之後的就是望遠鏡物徑的直徑。倍數就是放大倍率,物鏡的直徑影響進光的亮度,也影響望遠鏡的大小。通常依據望遠鏡體積的大小,大致可以分為「標準型」及「迷你型」兩種,物鏡在30mm以上的可以稱之為標準型,如「7X25」、「8X30」、「8X32」、「8X40」、「10X40」及「10X42」幾型;物鏡在 30mm以下的則可稱之為「輕便型」,如「8X20」、「8X23」、「9X25」及「10X25」幾型。標準型的雙筒望遠鏡當然是最適合賞鳥的雙筒望遠鏡,不過如果體力及預算不足,可以選擇輕便型的雙筒望遠鏡。

(二)單筒望遠鏡

1.型式

單筒望遠鏡可分為二種, 折角式 (angle type) 和直筒式 (straight type) 的, 其差別僅於鏡筒的設計。直筒式的視角與觀察物平行,直覺的找尋目標比較容易,但是如果被觀察物體在比較高的地方,操作上就比較不便。由於單筒望遠鏡比較重,使用是會架設在三腳架上,一般使用時三腳架通常不會架得高到與眼睛同高的地步,所以折角式單筒望遠鏡在使用上較為方便, 尤其在仰角大的情況時 (如找尋猛禽、山鳥)。

2.規格

單筒望遠鏡一般的目鏡倍率為有廣角的20X、 25X、32X,到望遠的40X, 也有 20~60X 的變焦鏡頭。一般單筒目鏡基本上雖然只有 25 倍左右, 但已經可以用來觀看土星環,也可以觀察到木星較明亮的四顆衛星, 至於看月球表面更是不用說了, 但是要小心月光刺眼。 使用倍數高的目鏡雖然可看到較遠的目標,但是相對上視角窄了許多,而且物象容易晃動,一般如果用單筒望遠鏡接相機拍攝時,選用30X左右的定焦目鏡。除此之外,也要準備一支穩重的三腳架,操作時盡量降低腳架高度避免晃動。

二、鏡片的種類

鏡片的種類無疑地是影響成相品質的最大關鍵。而鏡片的品質和鍍膜的呈度是價格差別的一大主因。由於望遠鏡放大倍數高,在光線反差大時,光線穿透稜鏡產生之色散現象,這種色散會影響觀察。為改善這種狀況,各大光學廠無不全力發展新一代鏡片來克服。螢石鏡片、ED 鏡片、或是APO鏡片,它們的主要功能即在消除色彩的偏差。 但是因為瑩石具有吸水性,在保養時需注意防霉。另外瑩石的熱膨脹係數較大,易受溫度變化影響而改變焦點。相較下之下,ED材質焦點穩定,保養亦較方便。鏡片的優劣在色彩的偏差會比較明顯,所以必須選擇高品質的鏡片消除色散。望遠鏡的鏡片與相機的鏡頭都屬光學範圍,知名品牌望遠鏡往往也就是知名的相機品牌,如日本Nikon、Pentax;德國的Zeiss與Leica,奧地利的Sawarovski則是因為生產人造水晶而後來居上。


三、望遠鏡的保養

(一)清潔

1.鏡片的表面覆有多層膜,以保有清晰的視線,不致因不小心的處理而有所損壞,應避免以手指或粗糙的物品接觸鏡片表面。

2.鏡片表面可能沾到毛屑,必須以柔軟的棉布或拭鏡紙擦拭,如此才不會留下油脂。

3.微量的藥用酒精可以將難擦拭的斑點去除。

4.不可使用天鵝絨或衛生紙擦拭鏡片,因為它們可能會磨損鏡片表面。

5.以望遠鏡附的沾有矽質清潔劑的擦拭布來擦拭望遠鏡鏡身表面,避免以酒精或其他的布來擦拭,因為可能損壞膠質鏡體、前方崁板、中間的焦距軸、及屈光度調整鈕。

(二)保存方式

1.若曝置於溫差很大或高濕度的地方,在鏡片表面可能會有細小的水珠出現;若有這種情形,務必要使望遠鏡在室溫下慢慢完全乾燥,並將望遠鏡置於陰涼乾燥之處。

2.最好將望遠鏡保存於乾燥的密閉空間內;若無此設備,望遠鏡也要置於乾淨、通風良好的地方。

四、幾支高檔望遠鏡的介紹(整理自光學購物網ADORAMA,http://www.adorama.com/ )

型號

放大
倍數

物镜口徑

視角(°)

弱光
係數

視場
大小

最近對焦距離

大小
WxLxH (mm)

重量(g)

LEICA
10 x 42
HD
/BR
/ BL

10X

42mm

6.4

20.5

110m/
1000m

2.95m

HD:120 x 147 x 67
BR: 121 x 147 x 67
BL: 121 x 146 x 63

HD:750
BR: 765
BL: 695

Swarovski 10x42 EL 10X 42mm 6.3 21

110m/
1000m

2.43m

123 x 158 x 64

780
Swarovski 10x42 SLC 10X 42mm 6.3 21

110m/
1000m

3.96m

121 x 147 x 71

870
Minox 10x43 HG 10X 43mm 6.1 20.7 106.5m / 1000m 2.50m 145 x 128 x 50

650

Swarovski  10 x 25 B 10x 25mm 5.4 16 94.99/
1000M
4.88m 93x 116 x 38 230

Leica在今年出品了新的HD系列望遠鏡,採用FL螢石鏡片,降低色暈現象,影像對比大幅提升,提升透光率3%並減少耀光;徠卡研發AquaDura™防水鍍膜技術,增加雨水與鏡片表面接觸角度,讓雨水瞬間滑落,減低附著現象;同時也可減少各種髒污的附著,使清潔保養更容易,但是售價也不斐,定價是台幣83,000。

4/19/2008

[調查工具]Sigma AF 500mm/f4.5 APO

 

L1040831-2   L1040831-1

 

111

4/17/2008

家門外的藍色小精靈~黑枕藍鶲(Black-naped Monarch)

黑枕藍鶲(2007-01-14太昌)0005 黑枕藍鶲(2007-01-14太昌)0014

黑枕藍鶲(2007-01-14太昌)0015 黑枕藍鶲(2007-01-14太昌)0018

黑枕藍鶲(2007-01-14太昌)0022

黑枕藍鶲(2007-01-14太昌)0029

黑枕藍鶲(2007-09-09)0294

這是整理前幾年拍的照片。會想去拍他們,是因為清晨總是被他們的叫聲所叫起,除了叫生態太響亮之外,晚上被蓮霧樹上的貓頭鷹吵到睡不著也是原因。
雖然吵歸吵,但是透過望遠鏡見到他們時,那種亮麗的藍色出現在眼前,不得不想由衷的讚美一番,再加上他們有頑皮的動作、時而無辜的眼神,真叫人喜愛。

一直到這幾年,這對黑枕藍鶲還是會常常出現在我家對面的樹叢中,來和對面家養的火雞作伴。
去年夏天,被派去參加玻璃藝術種子教師培訓時,第一天的自由創作我就想到來做一對黑枕藍鶲的小玻璃,自己燒好時,都很開心。尤其是母鳥的外形,燒的真圓滑可愛,公鳥就有點大肚子,不太順暢~~

L1040899

以下資料整理自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身長約14公分,全身為亮麗的藍色,下腹部為白色。雌雄體色有些許差異。
雄鳥:頭至頸部、背部、上胸為藍色,腹部以下灰白色,上嘴基部內側為黑色,後腦杓有一塊黑色圓斑,喉部有一深黑色橫帶。
雌鳥:體色較淡,背部大致為灰褐色,後腦杓沒有黑枕,喉部也沒有黑帶,翼及尾羽略帶藍色,頭頸至胸為灰藍色。

[生態習性]

黑枕藍鶲性活潑好動,飛翔快速卻不遠飛,常棲息於枝椏濃密且蔓藤糾結之密林中於小樹枝上,但其腳細小軟弱,棲息時常呈蹲坐姿態。發現飛蟲則追捕獵食,是空中定點捕食昆蟲好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期則成雙確保其領域,覓食時常棲於樹梢,飛行捕蟲動作靈活。黑枕藍鶲性機警且好動,因此不易很清楚的觀察,於食物充足果園或山坡的竹林較容易看見。叫聲清脆宏亮,為一連串輕快上揚的哨音,鳴聲嘹喨,聽起來像「回!回!回!」之連續叫聲。築巢於小樹枝椏上,極精緻,呈倒錐形,以細草根、草葉、樹皮纖維或或苔蘚構成,外壁以蜘蛛網編織而成。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印度、中南半島、華南、海南島、安達曼、尼古巴、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約20亞種。在台灣普遍分布於1600公尺以下山坡地之雜木林,或河谷旁之竹林中,棲息於雜木林、果樹林或竹林,多活動於濃密且蔓藤糾結之叢林裡,屬於樹林中上層活動之鳥類。但夏天時會往上遷移到海拔較高的山地避暑納涼。

4/12/2008

金背鳩(Oriental Turtle Dove)

金背鳩(2008-04-06陽明山)0290

金背鳩(2008-04-06陽明山)0292

金背鳩(2008-04-06陽明山)0296   也算是比較常見的金背鳩,與紅鳩和珠頸斑鳩相較之下,更喜歡山林環境。在陽明山拍攝台灣藍鵲的同時,正好也有一隻金背鳩前來喝水。比起花蓮溪摳的金背鳩,這隻也是大膽型的,能夠悠遊於大方面對5公尺內20多支鏡頭,絲毫不改其色。不過,好像只有我發現她,其他人都在拍藍鵲...

[型態特徵]
全長約30公分,體型接近珠頸斑鳩,僅較圓胖,但遠看時幾乎一樣,但其頸側之斑紋為黑白相間條狀紋,並非圓珠狀。金背鳩背部翼羽外緣金黃色,十分美麗。

[生態習性]
常在地面行走覓食,食性與珠頸斑鳩相似,叫聲「咕嚕、咕嚕」,低沈且聲音不大。

[棲地環境]
台灣全島中海拔至平地都有分佈。

4/11/2008

樹鵲(Gray Treepie)

樹鵲(2007-05-07壽豐林場)0280
2007. 壽豐

樹鵲(2008-04-05台北)0063

樹鵲(2008-04-05台北)0085

樹鵲(2008-04-05台北)0086 樹鵲9551   ㄧ般台語叫他做"嘎嘎仔",後山花蓮的原住民,稱牠做"嘎嘎溜",這些都是因為樹鵲的叫聲而得名。春天是看樹鵲的好時機,載這個季節裡常常可以在低海拔山區見到成群的樹鵲嘎嘎叫。以我台北內湖的家來說,向後山的金面山步道,就很容易見到樹鵲在相思樹上層鳴叫,或從樹上滑翔而下。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30公分。臉部黑色,頭頂至頸部鼠灰色,翅膀黑色,並帶有二塊白斑,尾長灰黑色,嘴粗厚,基部有粗硬剛毛覆蓋,背部及腹部大致上為棕灰色。
[生態習性]
樹棲型鳥類,主要在樹林的中上層活動,雖然很機警,但是體型大且鳴叫音量大,所以不難發現。性喜成群活動覓會,偶而單獨出現。飛行時呈緩慢的波浪形,可見雙翼的白色翼斑。雜食性,以昆蟲、蜥蜴、花蜜、果實為食;喜食白匏子果實。發出短促、沙啞似「卡兒─葛哩哦」婉轉喉音,或「嘎、嘎、嘎....」連續聲音。

[棲地環境]
台灣特有亞種。分布於東南亞及東亞,但是由於在台灣首次發現命名,所以學名之種名為fomosae,屬名Dendrocitta為樹上之鳥之意。棲息全台平地至中海拔闊葉林、次生林及山坡地或果園附近樹林上層。

4/06/2008

台灣藍鵲(Taiwan Blue Magpie)

台灣藍鵲(2008-04-06陽明山)0193 台灣藍鵲(2008-04-06陽明山)0216 台灣藍鵲(2008-04-06陽明山)0226

 台灣藍鵲(2008-04-06陽明山)0248

 台灣藍鵲(2008-04-06陽明山)0328

應該可以把時間拉回到1984年夏天,那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台灣藍鵲,當時正值暑期校外實習,地點是在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的扇平工作站。每天早上都可聽到藍鵲就在窗外大聲鳴叫,已經到了干擾睡覺的程度。當時,賞鳥、拍鳥風氣也非今日那麼盛行,台灣藍鵲還是ㄧ種少有人知鳥類,我記得還是多年以後,民間的鳥類攝影家劉燕明先生拍攝名為"藍鵲飛過"的保育紀錄片,藍鵲更因而聲名大噪。

後來,民眾對於自然生態的關心程度提升後,報上也有刊出來藍鵲的新聞,而且是在我家附近。當時說到,保育類的台灣藍鵲疑因尾巴過長觸碰到電線而遭電擊死亡,案發地點應該是在台北內湖金龍寺附近的山區。

最近,台灣藍鵲更為普遍,甚至也有新聞報導台灣藍鵲為了護幼而對過往民眾有攻擊行為產生。農委會也有意將台灣藍鵲從保育類II级下修為保育類III级。從好的方向去想,自然生態的保護與保育的教育已漸漸入國人心中。

但是也有令人心痛的新聞指出,中部地區鳥友輪流看護照顧的野生台灣藍鵲雛鳥,在即將長大之際,遭劣徒折斷樹枝竊走。這樣的消息,也要各位愛鳥的人士注意,在刊登賞鳥資料時,不要太過詳細的說出鳥點位置。

這次拍攝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進行,也是我第一次和ㄧ群鳥友拍攝,這種感覺,有點興奮,但也像鳥友Eric描述的ㄧ樣,因為拍攝的人多,所以難免會有取景卡位的摩擦產生。

以下藍鵲的資料引用自行政院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體長約64~65公分,翼長18~21公分,尾長約40公分。頭頸黑色,其餘部分為寶藍色。下腹羽色較淡;飛羽末端有白斑,尾上覆羽末端為黑色;尾羽頗長,末端為白色,除中央兩根外,其餘各羽中段為黑色。嘴角鮮紅,眼睛虹彩為黃色。尾羽長度佔身長一半以上,為羽色艷麗的鳥類,尾羽中央兩根最長。

[生態習性]
為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植物之果實為食,木瓜是牠的最愛。也兼食其他鳥類、兩棲類、昆蟲及其他小型哺乳類。群居性,性情凶悍,喜喧嘩,會攻擊其他鳥類。繁殖時期除雙親外,其他同類也會協助照顧下一代。經常一隻接一隻排列飛過山谷,身後長尾拖曳,形成美麗隊伍,俗稱「長尾陣」。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鳥類,普遍分布於18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闊葉林及次生林中。

4/05/2008

鉛色水鶇(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鉛色水鶇是台灣中低海拔溪流或是鄉間的溝渠中常見的鳥類,肥肥圓短的模樣非常的可愛。平時喜歡站立在岩石邊上下擺動尾羽。鉛色水鶇雖然常見,但是卻不易親近,因為體型小,身形靈巧,所以喜歡躲藏,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短暫飛行之間的棲息地方、飛行行為都有ㄧ定的模式,大致上都在幾個定點上交互移動著,所以花點時間,仍是可以慢慢接近。

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溪沿岸可以固定見到,市區七腳川溪生態溼地區,也有ㄧ家鉛色水鶇棲息著。

鉛色水鶇(2006-12-23砂卡礑步道)0139 鉛色水鶇(2006-12-23砂卡礑步道)0133
雄鳥 2006.12.23 太魯閣

鉛色水鶇(2007-12-15溪畔)0006  鉛色水鶇(2007-12-15溪畔)0002
雌鳥 2007.12.25 太魯閣

鉛色水鶇(2008-03-30七腳川)0030 鉛色水鶇(2008-03-30七腳川)0038
雌鳥幼鳥 2008.3.30 七腳川溪                                       擺動尾羽

以下資料引用自行政院生態保育網
[形態特徵]
體態小巧輕盈,身長12~14公分,翼長7~8公分。雌雄體色不同。
雄鳥:全身為暗鉛灰色,腹以下羽色略淡,額、眼鮮、頰略帶黑色;尾上、下覆羽及尾羽為栗紅色,尾羽末端略帶暗褐色,飛羽暗褐色。
雌鳥:腹面及背面為暗灰色,腹面有白色斑點,背面則略帶褐色;尾上及尾下覆羽皆為白色,尾羽、飛羽暗褐色。
幼鳥:雄鳥頭部有斑;雌鳥幼鳥則全身密佈白斑。嘴都為黑色,腳淡褐色。

[生態習性]
吟唱聲細長清脆。主食昆蟲、蜘蛛、馬陸,以及一些植物。每年元宵後開始繁殖,至5~6月結束,以苔蘚、蕨類、水草、莖等築巢於石縫隙中。每窩產4~5枚藍綠帶褐色斑點之蛋。 領域性強,生性好鬥,會驅趕比牠大型的鳥類,但相當害羞,人類不易接近;常立於水中或水邊石上擺動其尾羽,會將尾羽打開如扇狀並上下搧動,或張開尾羽拖在身後跑動。行動敏捷,見飛蟲飛過眼前會立刻飛起捕捉後迅速返回原地。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亞種,足跡遍佈台灣山區各溪流間,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溪流中的岩石區或溪岸旁山壁上,自山腳到海拔2400公尺間都可發現其蹤影。

4/03/2008

灰胸紋秧雞(Blue-breasted Banded Rail)

        這ㄧ次拍攝真是件值得回味的事情。

        大概在3月初趁著週末到東華大學準備拍攝環頸雉,結果在校園東側的帶狀草皮見到灰胸秧雞總是很機警的從草叢邊走出來覓食,但是非常、非常的機警,那ㄧ次只有遠距離的在車窗中拍攝到。沒有滿一的相片燃起了我再度出發的欲望。
        隔週我又再度挑戰,這次就是專門來等待灰胸秧雞。
        從早上7點多,我們就穿著迷彩偽裝埋伏在草叢堆中蟄伏等待著。第一次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兩人分別躲在馬路的,等待牠的出現。陸陸續續一直有灰胸秧雞出來,但是非常機警,總是與我們保持一段距離,稍微移動位置牠就溜進草叢裡然後往反相向行走,然後再從後面的草叢冒出來。這次的拍攝經驗,發現,牠對同ㄧ側的拍攝者比較不保持戒心,反而提防著馬路另ㄧ邊的拍攝者。
        第二次策略,我們決定在馬路同ㄧ側,鏡頭分別對準兩側,的確,這樣開始有了好的照片,但是,仍然不夠接近牠們。
        就這樣耗了快3小時,終於又有灰胸秧雞出現在我這側,就在這同時,對面馬路也有一隻向我這邊走著並不斷覓食,而且,絲毫不受我的接近而影響。我慢慢地蹲著一步步緩緩地接近牠,ㄧ直跨過到馬路的中間~~到2/3了,我開始對焦拍攝,按下快門。

灰胸秧雞(2008-03-23東華大學)0122

灰胸秧雞(2008-03-23東華大學)0128

灰胸秧雞(2008-03-23東華大學)0157

   
灰胸秧雞基礎資料如下,參考自《台灣鳥類全圖鑑》及《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雄鳥:嘴紅色,頭部至後頸紅褐色,頂端灰褐色。背部灰褐色,有白色橫斑胸、頸部灰色,喉部白色,但不明顯。
雌鳥:大致與雄鳥相似,但頭上有黑色縱斑腹部以下白色

[生態習性]
清晨或黃昏較活躍,善於游泳及潛水,步行時抬頭挺胸,頭及尾羽隨著步行時前後擺動。拍翅速度慢,飛行力弱。啄食地面種子,或將喙深入土中探食土壤動物。雜食性,蠕蟲、螺貝、甲殼類、昆蟲、草仔、嫩芽、根等,均食用。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南亞、東南亞、中國南方、印尼、菲律賓群島,台灣之亞種羽色最淡。留鳥,在台灣呈不普遍分布,單獨或成對活動於水田、溪邊、池塘、草澤及海岸紅樹林附近的草叢或泥灘處。

4/01/2008

灰喉山椒鳥(Yellow-throated Minivet)

灰喉山椒鳥(2007-01-14壽豐林場)0075

灰喉山椒鳥(2007-01-14壽豐林場)0082

在我的想法中,看到灰喉山椒鳥,就可以很直覺的感受到這是上帝的傑作!而且是一種特別的傑作。

ㄧ般動物,都是雄性比雌性漂亮,我們也都知道,雄性動物擁有比較龐大、亮麗的外型,這是為了對雌性展現獨特的吸引力,表示他有很好的遺傳特徵。而雌性動物,ㄧ般較為樸素,因為避免在育兒期間太過顯眼而遭受捕殺。

灰喉山椒的雄雌鳥卻是非常的撘配,雄鳥有著亮紅色的外觀,而雌鳥是鮮黃色的,而且雄雌鳥通常都是一起或ㄧ群集體出現,牠們可以說是點綴滿山綠野的最佳舞者。

灰喉山椒鳥目前列為保育類II級,但是由於數量穩定,農委會有意將其從保育類清單中剔除(自由電子報:14野鳥踢出保育榜 鳥友鳴不平)。

以下資料參考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形態特徵]
灰喉山椒鳥全長約18cm,翼長約8cm。嘴、腳黑色。雄、雌鳥及雄亞成鳥特徵如下:
雄鳥:背面大致為黑色,飛羽有橙紅色斑,飛行時形成粗大翼帶;腰部至尾羽橙紅色,尾羽中央2根及基部黑色;頰、頸鼠灰色;喉部灰白色;腹面橙紅色。
雄亞成鳥:羽色大致似雌鳥之成鳥,但腰部略帶橙紅色。 
雌鳥:背面大致暗鼠灰色,飛羽黑色,有黃斑,飛行形成粗大翼帶;腰至尾上覆羽橄黃色;尾羽黃色,中央2根及基部黑色;頰、頸暗鼠灰色,喉部灰白色;腹面黃色。

[生態習性]
灰喉山椒鳥常成群與小卷尾一同活動,有時可多達50~60 隻飛翔於樹冠層,飛行時會發出尖細似「咻-咻-」的聲音;以昆蟲為主食,會在樹枝末梢或空中定點鼓翼,飛啄枝葉上的昆蟲。繁殖期為4~7月,以苔蘚、地錢、地衣在樹枝上築成精緻的杯形巢,一窩產3~4 枚蛋。

[棲地分布]
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中。分布於印度、中國東南部至蘇門答臘。

[面臨問題]
過度開發及人類進入山區活動,造成棲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