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08

大花鷚(Richard's Pipit)

_DSC4740

_DSC4742
2008.12 東華大學

[型態特徵]
體長18cm,為鷚中身材最大者。羽色與雲雀類非常相近,不過跗蹠很長,有2.8~3.1cm。後趾爪亦達1.4~2.1cm,停棲時身體挺直,此兩點為最重要的分辨特徵。 背面橄黃褐色具黑色縱斑,眉斑乳黃色,胸側之斑紋不似其他的鷚多。

[生態習性]
廣泛分布於亞洲各地,西自中東至印度、馬來半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冬季南遷至印度、華南,南至馬來西亞,亦遷徙至非洲北部避寒。在台灣為不普遍之冬候鳥。多成對或結小群活動,飛行呈波浪狀,但飛得不高。性機警畏人。以昆蟲或其幼蟲為食。常見在草地或耕作地上快步行走,停棲時身體較為挺直。

[棲地環境]
棲息於河灘、草地或農田。

12/24/2008

竹雞(Bamboo Partridge)

竹雞(花農)01
2004 花蓮農校校園
紀錄一
已經不太記得確切的時間,只記得是我在農校擔任實習老師期間,有天正常上課的日子,就在活動中心外的一棵蒲葵上見到了竹雞,回想起來,那個年代還是再用Nikon F601加上Sigma28-105的鏡頭呢!!

竹雞(2008-12-08鳳林)4241
2008.10.7 鳳林長橋社區
紀錄二
聽到鳳林有小辨鴴以及斑點鶇的蹤跡,便挑了週末去尋尋,有點漫無頭緒的在鳳林鎮上廢耕地中找尋。由於不知確切位置在哪,所以也就隨性繞繞,繞到了河床邊見到了一大片的西瓜田,再沿著灌溉溝渠的堤岸進入長橋社區後回到省道,就看到一對竹雞,漫步在對岸,在車上,我拍下了這張畫面。

竹雞(2008-12-13鳳林)4417
2008.10.13 鳳林鳳凰遊樂區
紀錄三
最近跟竹雞比較有緣,車子開到鳳凰遊樂區下方的山蘇園停車場,才在讚嘆著停車場大樹成蔭的涼爽,一小群竹雞就從後面一排的停車區走了出來,到馬路另一頭繼續啄食。我繞了很遠的路,到了上坡處等著牠們,只見牠們沿著石版牆小心翼翼地行走,牠們大概也聽到一些聲響,其實我和牠們相距不遠,但中間隔著變葉木灌叢當作我的掩蔽,卻也得犧牲很多的拍攝角度。後來牠們大概不願挑戰不可預期的風險,一一飛上石板牆,躲進了一旁的山蘇園去了。

 

[型態特徵]
體長25cm,體型圓胖,全身大致灰褐色,頭頂有赤褐色斑點,喉部有明顯赤栗色,腹部澄褐色有栗色鱗斑,腳綠褐色。喙短先端向下彎,翼形短而圓,腳粗壯,飛行能力不佳。

[生態習性]
台灣特有亞種,行蹤隱密,但在山區容易聽聞其叫聲,經常發出類似" 雞狗乖...雞狗乖..."的叫聲。清晨及黃昏最容易鳴叫。雜食性,以植物種子嫩葉漿果及土中小蟲為食,性隱密大多不善於飛行,習慣棲息於樹林底層或平原地帶。築巢於地面,雛鳥為早熟性。

[棲地環境]
棲息低中海拔樹林或灌叢之地面,常三五成群於林緣或林道旁覓食地面昆蟲。

12/23/2008

亞洲家鵝(Domestic Goose)

家鵝(20008-11-16宜蘭塭底)2215
2008.11. 宜蘭塭底

家鵝(20008-11-16宜蘭塭底)2233
2008.11. 宜蘭塭底,鴻雁是亞洲家鵝的祖先,所以兩者在外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上圖最明顯的差異處就在於家鵝的嘴基部有瘤狀突起。

一般我們稱的鵝,在生物學的分類上是歸類在雁鴨科之中,雁鴨科顧名思義,就是以雁、鴨兩類型水禽所組成的鳥類,其中,雁的體型比較大,鴨的體型比較小。而我們一般俗稱的鵝,其實就是雁這種鳥類。依據Johnsgard的研究,雁屬(Anser spp.)的鳥類共11種,其中分佈在亞洲中國至台灣的有以下7種:
       鴻雁(A. cygnoides
       豆雁(A. fabalis
       灰雁(A. anser
       斑頭雁(A. indicus
       白額雁(A. albifrons
       小白額雁(A. erythropus
       雪雁(A. caerulescens

鳥類學者也是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創辦人之一的Jean T. Delacour,曾經系統性的研究比較家鵝的起源以及家鵝與野雁之間的關係,認為世界上的家鵝具有兩種不同的起源,以中國家鵝為代表的亞洲鵝種起源于鴻雁,而大部分歐洲鵝種來源於灰雁。他的家鵝起源學說已被學術界廣泛接受。提出物競天擇的達爾文在比較家鵝與野雁之間的形態後,也認為歐洲鵝種均是由雁屬中的灰雁馴化而來,但他觀察到有些家鵝品種的下部器官是扁平的,而且在喙的基部有時圍繞著一個白色的環,這些性狀正是白額雁所具有的特徵。據此,達爾文推測在歐洲家鵝形成的早期,白額雁可能就參與了家鵝的雜交。

[延伸]

12/21/2008

灰雁(Grey Goose)

看起來不怎樣的灰雁,2008年11月份在台灣造成不小的轟動,各鳥版及鳥友的BLOG中均有討論與紀錄。為啥看起來不怎樣,因為就像鵝嘛,牠們就是阿都仔飼養的家鵝祖先。而亞洲家鵝的祖先則是鴻雁。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1894
2008.11 宜蘭塭底,佇立不動的灰雁。距離遙遠,用500鏡+1.7x加倍鏡頂多也只能拍出這樣size的畫面,我看隔壁阿伯的單筒+小DC就能輕鬆打敗我了。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1906
2008.11 一隻警戒,一隻覓食。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2038
2008.11 一隻灰雁與豆雁共同警戒,一隻覓食。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2076
灰雁展翅
紀錄一 初次拍攝
11月去宜蘭找烏龜,想說他的新家應該整理好了,就興沖沖的買了柴魚條當扮手禮去找他,沒想到他才剛正在做木工裝潢,看來還要一陣子。上宜蘭鳥會的鳥況紀錄得知原來來了黑琵、灰雁、豆雁,在Google Earth上跟烏龜討論一下路線,定好GPS座標,隔天一大早我們就出發了。
首先的目標是鳳頭潛鴨,後來也找到了黑面琵鷺,最後在一堆車潮中找到了灰雁和豆雁。有人選擇逆光面,也有人選擇遙遠的順光面等待起飛的鏡頭。最後我找到一處正面交鋒的位置坐了下來,一旁也有幾位鳥友,有40D+400/f4.5專等飛行或振翅行為,也有D300+500/f4 AFSII,再過去一點,就是名人區,很多網壇上的名人都聚集在那邊,也有搵匠大哥車上架著砲來拍鳥,真是太神奇。
一邊等一邊和後來隔壁的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好像從西部來,熱情以及毅力讓我就直接稱他老師了,起碼也是人生歷練豐富的老師。他拿著測量用的腳架裝上Leica Tele 77單筒接上Sony DC,氣定神閒的拍照,一直笑著說老囉,拿不動器材,就用輕便的單筒玩玩就好,真是謙虛。

三隻大鵝就這麼吸引著大家乖乖地等在原地。有一段時間實在太無聊,我開始觀察左邊一堆的搖蚊,牠們繞著朱槿不斷地飛,就在這時,一直定在原地的豆雁終於開始拍翅。右邊的鳥友逮住機會,快門連拍 啪.啪.啪.啪.啪.啪不絕入耳,完全沒動作的我似乎顯得詭異。
一旁鳥友忍不住問我:「為什麼都不拍?」
我思考後,認真地說出了答案:「我在看蚊子。」
還好,再等半個多小時,這三隻大鵝依序站直身體揮揮翅膀向大家打招呼後,又吃吃東西,玩了一下,讓凝重的等待氣氛中於緩和一下。

[型態特徵]
體長77-79cm。雌雄兩性全年體色概為灰褐色,嘴基周圍有狹長的白紋。下背及腰部為較深的灰鼠色。頸、胸和腹部淡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眼棕色,嘴略帶紅色腳粉紅色

  • 在野外觀察中,灰雁的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特徵(這是Wiki百科中最精闢的解釋):
    它不具有豆雁喙端醒目的黃色、鴻雁顏色鮮明的頸部,也不具有白額雁和小白額雁引人矚目的白色額頭,因此如果在野外看到一只灰褐色的大型雁類又沒有觀察到上述特徵,且可以肯定地觀察到粉紅色的喙和腳,那麼就可以判斷其為灰雁。

[生態習性]
灰雁是古北區代表鳥種之一,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歐洲北部及東部、冰島及中國新疆西部北部、青海省以及東北的內蒙古、黑龍江等省份;越冬于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伊拉克、印度西北部、中國南方的江蘇、湖南、廣東、福建等地也有越冬紀錄。在台灣目前應該仍歸類為迷鳥,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紀錄,在台灣第一筆的發現紀錄在1970年10月,由楊景星、邱電輝兩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所發現。最近在台灣本島的紀錄地點也多在宜蘭礁溪及五結一帶。

灰雁是植食性,以青草、秧苗和種子為主要食物,偶而也會取食蚌、田螺和一些鞘翅目昆蟲。早晨、夜間或黃昏出來覓食。棲息時常有一些灰雁放哨警戒。

[棲地環境]
棲息於湖泊、河灘水域地帶。牠們經常選擇水生植物密布的環境藏身,有時也在開闊的湖面遊蕩。

12/20/2008

豆雁(Bean Goose)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1896
2008.11 豆雁來到了宜蘭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2012
2008.11 豆雁展翅

灰雁豆雁(2008-11-16塭底)2038
2008.11 警戒中的豆雁

[型態特徵]
身長約74~85cm,屬大型壯碩之雁鴨。雌雄鳥體色相同,嘴喙扁長呈黑色,先端內側有明顯橙色斑,遠遠看去有如嘴上啣著一顆黃豆,故名豆雁。全頭暗茶褐色,頸部修長亦為棕褐色至暗茶褐色,略帶點白色縱斑,胸、上腹部為淡棕褐色至茶褐色,脅灰褐色帶有黃白色橫斑,下腹部、尾下覆羽為白色;整個背部為灰褐色,背羽緣白色至黃白色,腰黑褐色,尾上覆羽為白色,翼羽、尾羽為黑褐色,初級覆羽之羽緣為黃白色,腳為橙色略粗短。

[生態習性]
全球有6個亞種,繁殖區大致分佈於西伯利亞地區東部、中國蒙古西部及東北北部,冬天會往南遷至南北韓、日本、中國東北東北部小興安嶺、黃河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地區的福建、廣東及海南島等地區度冬。臺灣首次由日本人菊池米太郎於1909年4月23日發現於臺北縣淡水。

群居性,於遷徙過境或度冬地區,可常見數10隻至數百隻雁群聚集或掠空飛過,生性警覺,遇有可能危險時,便驚鳴警告眾雁群,聞聲後雁群馬上會急起高飛至空中,待危險解除,才會整群返回原地或附近地區覓食活動。雜食性,常於水面撈食水中的動物或水草等水生植物。

[棲地環境]
棲息於海拔0~50m的平地沼澤、農耕水田、湖泊草澤、河流出海口或海灣附近。依臺灣例年記錄分析,沿海的濕地、農田較常有發現記錄,其中以宜蘭出現頻率最高,高峰在11~2月。

12/19/2008

赤喉鷚(Red-throated Pipit)

_DSC2816 
2008.11.23 美崙溪與須美基溪匯流區,非繁殖羽

_DSC2848
2008.11.23 美崙溪與須美基溪匯流區,非繁殖羽

赤喉鷚(2008-11-23美崙溪)2850
2008.11.23 美崙溪與須美基溪匯流區,非繁殖羽
紀錄一:不仔細看會忽略的鳥種
到嘉國橋下拍灰背眼紋白鶺鴒,因為躲的夠久也因為一直蹲低地潛伏,因而慢慢地接近了河床中央,一待就過了1小時。天色越來越亮,陽光的紫外線在灰色的雲下折射出髒兮兮的色質,而眼前,就是一大片的小環頸鴴在灰白色的礫石灘上移動著,偶而,波動狀地飛來幾隻鶺鴒,多半是黃鶺鴒,好像已經沒啥變化了。
再仔細一看,怎麼就是有隻顏色特別暗的鶺鴒一晃而過,消失在很後方的石頭下。慢慢的跟進,等著他出現,出現了隻鷚。是什麼鷚,一時無法肯定,因為好像沒見過,只見牠躲在石頭凹漥處洗起澡了,不一會就站出來抖動著蓬鬆羽毛。

鷚都長的蠻像的,與赤喉鷚長相相近的親戚是大花鷚與樹鷚,除此之外我覺得也跟百靈科的小雲雀很像,區別如下:

  • 大花鷚:體型較大,站姿較挺直,背部有黑色縱斑,臉頰後端無白色小圓斑,胸部有黑色縱斑而赤喉鷚則胸部及脇部均有縱斑。
  • 樹鷚:體型較小,背部無黑色縱斑,臉頰後端有一個白色小圓斑,胸腹及脇部均有黑色縱斑而赤喉鷚只有胸部及脇部有縱斑。樹鷚受乾擾會飛上樹,赤喉鷚不會。
  • 小雲雀:整體顏色較黑,有羽冠。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

[型態特徵]
體長約15公分。嘴黃褐色但嘴基部顏色較黃,腳黃綠色。雌雄相似,繁殖羽與非繁殖羽羽色不同。
繁殖羽:頭、頸至胸部紅褐色,耳羽顏色呈較暗的栗褐色,眉線較暗不明顯,頭部夾有深色細縱斑。體背至尾羽灰褐色,背部顏色較綠並夾有淡色的細縱紋,背羽有明顯的黑色軸斑,飛羽羽緣顏色很淡,外側兩邊尾羽白色。脇部淡黃色並有黑褐色細縱斑,腹部至尾下黃白色,停棲時有兩條淡色翼帶。
非繁殖羽:類似繁殖羽,但喉、胸部紅褐色消失而呈污黃色。眉線較繁殖羽淡,耳羽紅褐色較明顯。背部較綠有明顯的淡色縱紋。胸、脇有明顯的黑褐色縱斑。停棲時白色翼帶非常明顯。

[生態習性]
族群分佈主要在亞洲北部繁殖,非繁殖季會遷徙至亞洲南部、非洲、大洋洲度冬。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或春、秋季過境鳥,台灣全境都有分佈。常單獨活動。停棲時下半身常上下擺動,飛行呈波浪形,飛行時會發出tzwee-tzwee或 peez-peez的叫聲。

[棲地環境]
喜愛棲息在靠海的農耕地、稻田區、短草地、草澤地或溪流。

12/15/2008

埃及聖鹮(Sacred Ibis)

埃及聖鹮是朱鷺科的鳥類,也就是跟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同科的鳥類。由於鹮這個字不好打,所以很多人也直接叫他埃及聖朱鷺、埃及聖環。這種鳥是外來種,且已在台灣歸化適應,據說他會到台灣是因為有商家引進作為表演用,但是鳥類受不了無去生活而逃亡,哈,蠻有趣的故事。

埃及聖朱鷺(2008-07-27新竹金城湖)0283

埃及聖朱鷺(2008-07-27新竹金城湖)0324
2008.7 新竹金城湖附近
紀錄一:首拍紀錄
車子緩緩開在新竹金城湖附近的田間小路,我一直盯著左前方11點鐘方向的那隻花嘴鴨慢慢前進(是地,就是那隻只露出脖子以下部分藏在稻田裡的哪隻),直到他在我的8點鐘方向,車子才完全停了下來,我拿起望遠鏡,慢慢觀賞著牠。

如果不是嵐鎔提醒有隻長相奇特的怪鳥混在白鷺鷥裡讓我想一探究竟,否則我將完全忽略了牠。轉頭看去時,怪怪,這不是鹮嗎? 我們倆緊張又開心的開了後車門架起腳架像機慢慢接近這隻低頭猛吃的大傢伙....

 

埃及聖環(2008-10-22鰲鼓溼地)0830
2008.10 嘉義鰲谷溼地周邊
紀錄二:羽色豐富的再見面
10月份參加研習時趁著每天研習課程未開始之前,都抽空開著車四處看看鳥。結束的那一天,我就開了特別地遠,到了鰲谷濕地。這是自今年暑假造訪後第二次來到鰲谷濕地。優美寬廣的水面,沿路上蒼鷺白鷺站著的盛況難以忘記,看著隄邊馬路上一灘灘白濁的殘留物,我想在這裡拍鳥被鳥糞砸到的機率鐵定比中樂透高(像我這種沒有偏財運的人,搞不好比中統一發票的機率還高..真懷念小時後只要對重末兩碼的好時光)
短短的一個小時中,看了上萬隻的小水鴨與琵嘴鴨在水面上成群飛起的壯觀場面,因時間接近上課時間,只好離開。在繞回省道週邊農家的田裡,我又見到了埃及聖鹮,與上次不同的是,這隻換羽已經完成,該黑的黑,感覺上健康多了。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
[型態特徵]

高約61~71cm,翅展110~124cm。嘴黑向下彎曲如鎌刀,腿、尾羽及翼羽邊緣均為黑色,身體則為雪白。

[生態習性]
單獨或群居性,也會混雜在其他鳥種當中。以蝸牛、小型甲殼類、青蛙和水生昆蟲為食,有時也會獵食其他鳥種的蛋或雛鳥。只有在繁殖時期會發出低沉的古嚕聲或呱呱聲。

[棲地環境]
伊拉克東南之沼澤、濕地、農田及鹽水湖,馬達加斯加及中非。

12/13/2008

紅隼(Common Kestrel)

紅隼(2008-12-13鳳林)4461-1

紅隼(2008-12-13鳳林)4467-2
2008.12 花蓮鳳林
紀錄一:這次拍攝到紅隼算是個巧遇~原本是發現田裡的斑點鶇因而停下來,這隻紅隼卻飛來停在一旁的高壓電塔上因而被我發現,不然牠原本躲在遠方檳榔樹花穗軸上的模糊身影,我是看不到的。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圖誌》、特生中心網頁http://tesri.coa.gov.tw/show_wild.php?id=145
[型態特徵]
體長約30~33cm,雄鳥略大;翼展69~74cm。
雄鳥:頭上至後頸為鼠灰色;背和覆羽紅褐色有黑色的斑點,飛羽黑色,尾羽略長,鼠灰色,末端白色,內側有黑色寬橫斑。腹面淡黃褐色,胸至腹部有黑褐色縱斑。
雌鳥:頭上到後頸以及被部均為栗褐色,有黑色橫斑,尾羽末端白色,內側橫斑較雄鳥寬。
飛行特徵:雙翼狹尖,翼下覆羽淡黃褐色,密布細橫斑;飛羽白色,密佈黑色橫帶。

[生態習性]
普遍之冬候鳥,在台灣出現於
每年9月至次年4月間。常單獨活動,會飛至高空原地鼓翼、身體略後傾,尾羽開展下壓,用眼睛搜索地面獵物,再急速俯衝攻擊、原地啄食或空中原地鼓翼進食。

[棲地環境]
分部於歐亞大陸、格陵蘭、非洲、印度、中國。在台灣出現於海濱溼地、河川、平原、低海拔農田或空曠地區、高山草原等地。常停棲於空曠地比較獨立的高壓電塔、電線桿上。

[面臨問題]
獵捕、殺蟲劑及農藥的過度使用。

12/08/2008

白腹秧雞(White-breasted waterhen)

白腹秧雞也稱作「白胸苦惡鳥」,閩南語俗稱作「苦雞母」,翻遍所有以中文介紹鳥類的書籍中,連形容他的叫聲都是用「姑惡~~姑惡」、「苦惡~~苦惡」的字眼,雖然很傳神,聽起來的確是這樣,但是他的名子裡始終脫離不了「苦」、「惡」兩字,總有著悲慘的感覺。

而民間也因為他的絕慘而連綿不覺得哀叫而流傳了相關的傳說故事,一則是關於婦人等不到親生而子回家過度悲傷因病而死,因而化身為苦雞母整天「苦啊~~苦啊」鳴叫;另一則故事則是受盡折磨的小媳婦,因希望化身為自在的小鳥而投湖自盡變成美麗但苦叫的白面仔水雞。

白腹秧雞(2008-06-29利澤)0090
2008.6 宜蘭五十二甲田邊
紀錄一:夏季不是候鳥的過境期,所以宜蘭五十二甲溼地並沒有秋冬的候鳥及過境鳥。來此走走一方面是來看看鳥點路線,一方面也希望來蒐集這裡保存的風箱樹。雖然Google地圖有標,但是我沒使用GPS座標定位,純粹只是開車繞繞,放暑假的兜風嘛!! 雖然沒啥鳥可拍,但是大中午時分卻出現了白腹秧雞的叫聲,而且距離很近,就在車門邊,於是把車熄火,就在烈日太陽下稍微等待著。沒多久,草叢裡鑽出了隻白腹秧雞,但是因為鉤到了線,只剩一隻腳能勉強跳躍著行走,很想幫牠解開繩子,但一種使不上力的無奈充滿心中,很感慨。

 

白腹秧雞(2008-12-08鯉魚潭)4119

白腹秧雞(2008-12-08鯉魚潭)4122 
2008.10 花蓮鯉魚潭
紀錄二:白腹秧雞雖是普遍存在各地普鳥,但是想要好好看看牠的活動其實難度頗高。因為生性機伶害羞的牠們,通常只在晨昏活動,而且像老鼠一樣,喜歡沿著邊邊行走,一發現不對勁可以立即躲到掩蔽物裡頭去。行走時也是低著頭,謹慎的踩下每一步。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鳥類全圖鑑》、《台灣鄉土鳥誌》

[型態特徵]
體長33cm,背面從頭頂至尾尖、兩翼都呈灰綠色,下腹及尾下為橙紅色。嘴及腳為土黃色,上喙基部則為紅色,額、臉及腹皆為白色,與背面形成鮮明對比。幼鳥全身被黑色絨羽,嘴腳全黑。

[生態習性]
在台灣普遍性留鳥,台灣之外亦見於華南、海南島、柬埔寨和摩鹿加群島等。叫聲嘹喨,繁殖期叫聲更響亮,常「苦哦─苦哦」的叫著,彷彿在抱怨什麼。主食水邊昆蟲、蜘蛛,或草葉、種子。喜獨來獨往,常出現於水田邊,或近水竹林、溼地邊緣。築巢於灌叢內或樹叢竹林中。腳掌大,可在水草及泥地行走,善走不善飛,偶爾在水中游走,行進時有翹尾羽的習慣。生性羞怯機警,遇警時會迅速奔入密叢,情急下會飛起,但距離幾十公尺後即落下。飛行時,會伸直頸部,兩腳拖在下方,因腳掌大且重,飛行速度慢。

[棲地環境]
平時不常飛翔。通常單獨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稻田、沼澤、池塘、溝渠或淺湖地帶,或無污染之溪流畔覓食、遊盪。

12/06/2008

大冠鷲(Crested Serpend Eagle)

大冠鷲(花蓮遠來海濱)310
2006/10 花蓮溪口的花蓮山上,往遠來飯店的路上
紀錄一:會走到這條產業道路來,是因為曾經來過這裡買過各色各樣的石頭。在這傍海的小山上,竟然有著一批發石材的地方,當初我也是這麼覺得不可思議。路的兩邊,一邊是花蓮溪,一邊則是太平洋,這裡就是海岸山脈的起點。由於這裡視野良好兼之有許多高大強壯的枯樹,提供了猛禽很好的棲息點;而且面對著花蓮溪出海口旺盛的海風,足以提供猛禽飛行所需的動力。站在山路上,看著大冠鷲從樹枝上縱聲一跳輕輕地沿著太平洋的海岸滑翔,真是美麗!!

 

大冠鷲(2006-10-29楓林步道初英山下)0034
2006/10 花蓮高農壽豐林場
紀錄二:從南華山系一直往花東縱谷壽豐山區,每一個山頭都有大冠鷲的出現,所以只要沿著吉安的山邊路接到銅門往鯉魚潭沿著山路向壽豐走,沿路不時可見大冠鷲的盤旋或是呼溜~呼溜的鳴叫。我們學校的壽豐林場,正好一方面向白鮑溪,一方面對花東縱谷,延續著綿延的林相,也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上林場,總是會見到大冠鷲,通常都是站在迴頭彎的桉樹上,當你接近時,才突然地滑出去再讓你後悔又錯過了一次精采的起飛....

 

ASO_0647

ASO_0669
2008/7 鯉魚山林道上
紀錄三:特地上山想再拍大冠鷲飛翔,在鯉魚山上繞阿繞的,就是沒拍到,唯一一次見到,但卻很快地盤上了天空,逆光的身影不是我想要的景象。下山時,刻意放慢了車速,隨時注意著大樹上是否可能有棲息的身軀。上帝似乎聽到我心中的願望,就在前方的相思樹上不就是隻大冠鷲嗎!!把車靠了邊,靜待幾秒鐘,靜靜看牠,牠似乎並沒有想飛走的意思,跳到後車相去拿了相機,在鑽回前座,打開天窗放好豆袋,他依舊在那。我真是幸運啊...

 

大冠鷲8386

大冠鷲8387

大冠鷲8388
2008/10 楓林步道
紀錄四:楓林步道也是在吉安的山邊路一帶,這裡是秋過境鳥重要的棲息地之一。看完赤腹鷹下山後,原本是要看一群大捲尾鬥嘴的,突然從一個我沒注意到的地方溜出了隻大冠鷲,立刻蹲低姿勢開始目視他可能停棲的地方。慢慢地接近,慢慢地等他,這一次等待,我們彼此觀察了近1個小時,從陰天變成小雨,大概看我不停吃餅乾,牠也餓了,所以不讓我繼續觀察,牠先換了一次棲息地後就沿著山勢向南而去。

 

[型態特徵]
體型及羽色變異頗大,體長41-76 cm,體重420-1800 g,翼展123-155 cm。台灣亞種體長約70 cm。嘴鉛黑色,眼、眼先、蠟膜和腳黃色。頭上有黑白相間的扇形羽冠,大冠鷲之名因此而來。體色為黑到深棕色,胸腹有白色斑點,尾羽黑褐色,中段有白色橫帶,極為醒目;飛行時,翼下飛羽黑褐色,有明顯之白色寬橫帶。飛行時翼面下接近末端的白色翼帶及尾羽白色橫帶是最大的特徵
亞成鳥:身體羽色較淡,頭部較白。

[生態習性]
以爬蟲類為食,特別是蛇。也吃鼠類及鳥類。通常在森林邊緣的突出棲枝上等待地面上或樹叢中的蛇類出現,然後短距離的飛撲獲取獵物。飛行時常發「忽-忽-、忽溜、忽溜-」的聲音 ;3-5月繁殖,可觀察到帶著鳴叫聲的成對盤旋、波浪狀飛行、提供食物以及頭為下壓,翅膀拱成圓弧抖動等展示行為。營巢於7-12公尺的樹上,由雌雄鳥共同搭建,以樹枝為材料。產卵1顆,雌鳥孵卵,約35日孵化。幼雛身被白色絨毛,由親鳥共同餵食。育雛期60天。

[棲地環境]
大冠鷲所屬的蛇鷲屬(Genus Spilornis)共有6種蛇鷲(Serpent Eagle),除了大冠鷲分佈範圍廣大,其他種皆生存於東南亞島嶼中。大冠鷲區分為21個亞種,分佈於琉球、台灣、海南,中國東南、西南,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到尼泊爾,蘇門答蠟、爪哇、婆羅洲等地。分佈於本地的屬於台灣亞種-S. c. hoya,屬於不遷移的留鳥。

[面臨危機]
棲地改變、獵捕、殺蟲劑及農藥的過度使用。

12/02/2008

黑鳶(Black Kite)

黑鳶9678 

黑鳶(2008-10-23穎達農場)1163
2008 Oct.涼山

紀錄一:5米高度的遭遇

在前往穎達農場拍攝黃鸝的路上,巧遇2隻黑鳶。一隻從漁塭邊盤旋而起,一隻接著從左方山壁上向我這滑翔而來,倉惶地的面對這突如其來的2隻黑鳶,趕緊停下車來先拿100-400/f5.6面對,一邊請嵐鎔架好500/f4。很黑,很近,但卻沒有好光線,只能拍出黑黑的身影...更讓人魂縈夢牽。

 

黑鳶(2008-10-23穎達農場)1161
抓著樹枝回巢穴

黑鳶(2008-10-23穎達農場)1264 
等待親鳥

黑鳶(2008-10-23穎達農場)1291
等待親鳥

紀錄二:淒漓漓的叫聲

為了一解相思愁,我又再度前往穎達農場一帶找尋黑鳶及黃鸝,在上週發現黑鳶之處沒有收獲,避免耽擱時間於是先前往穎達農場,才發現原來他們還窩在這。一共有三隻,佔據在巨型銀合歡上。清晨,這兩隻黑鳶輕巧地滑翔並盤旋至地面抓取樹枝回到樹上,也許是要鋪設巢位。不一會,其中一隻便向南飛走。留下兩隻各佔據一棵銀合歡。沒5分鐘,一隻不停地發出淒漓的長嘯後,也跟著飛出,只留下一隻了。他很巧妙地靠著樹枝遮住了他的身軀,我慢慢變換位置想找到一個好的角度拍攝他。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一直堅守崗位,我也不為所動地守著他。8點多,突然來了隻巨嘴鴉,先停在對面的銀合歡上,不知為何地也看上了黑鳶站的這棵樹,便向這衝過來並展開攻擊,體型較大的黑鳶面對烏鴉的攻擊,竟然不敵而落敗,朝西逃走後轉飛向南方尋找親鳥..

 

紀錄三:基隆港區的黑鳶群

由於在屏東沒拍好,所以我趁著這週回台北的機會,繞到了基隆想親眼見見這群族群量最大的黑鳶群。果然,車子剛下基隆交流道後還沒到達港邊,路的盡頭那端便可見因陽光照射而閃閃發光的黑鳶,而且好多隻。我整個就是心花怒放但卻又怕機會稍縱即逝。對當地路況不熟的我,繞了一會才找到火車站前的停車場,匆匆把車停好之後拿起望遠鏡看了一下,就抓起相機腳架向對岸衝(甚至把望遠鏡放在車前蓋上都忘了拿,好在我想起來飛奔回去拿,不然就了了好幾萬...)。

第一次選在天橋上拍,這裡因為沒有逆光及測逆光的問題,而且居高臨下,所以拍出來的片子比較好看,但是卻比較不容易拍到正面下水的鏡頭。隔天,選在港務局大樓同側的堤岸邊再拍,終於拍到正面入水的照片...

 

黑鳶(2008-11-30基隆港)3473
翱翔在基隆港區的黑鳶

黑鳶(2008-11-30基隆港)3476 
根據當地天橋上在地人的說法,早上9:45分左右是活動旺盛時期

黑鳶(2008-11-30基隆港)3710

黑鳶在港區可捕捉魚類或漂流的內臟

黑鳶(2008-11-30基隆港)3482
撿拾到內臟之後,立刻在空中開始食用

黑鳶(2008-11-30基隆港)3438
撿到肉之後,不時會上演空中追逐的戲碼

以下資料參考自《猛禽觀察圖鑑》、《基隆飛羽》

[型態特徵]
體長55cm,成鳥雌雄同型,全身大致深褐色。頭深褐色,眼後羽色較深,眼暗褐色,眼先灰色,臘膜灰色。背部暗褐色,肩羽及腹羽羽緣暗淡色,形成白斑。腹面棕褐色,各羽羽軸色深羽緣色淺。裸足,足部青灰色,爪黑色。
幼鳥:羽色似成鳥,但被面肩羽及腹羽的白斑更大,腹面密佈白色縱紋。
飛行時特徵:
1.雙翼狹長,翼下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白斑
2.尾長,尾羽中央內凹

[生態習性]
雜食性,以小型魚類、兩棲類、鼠類或丟棄之內臟為食,扮演環境清道夫的功能。滑翔能力強,常常滑翔低空飛過水面捕捉獵物。

[棲地環境]
廣泛分部於世界各地,但在台灣為不普遍留鳥,目前較固定出現的有5個族群,最大且穩定之族群出現於基隆。出現於海岸、河口、湖泊、港口等地區。

藍磯鶇(Blue Rock Thrush)

藍磯鶇(2007-09-23太昌)0337 
2007/9 太昌。雄鳥,亞成鳥非繁殖羽,脇部已開始有褐色

藍磯鶇是我去年天氣轉涼後後第1隻見到的冬候鳥,出現在居住的太昌附近。大概在9月初早晨慢跑時,就停在巷子底幾戶去年新蓋好的透天厝欄杆上。而第1隻拍到的,是在9/23日下班後的頂樓陽台上,那陣熟悉的婉轉鳴聲馬上就吸引著我奔上頂樓,打開防潮箱後立即取出相機鏡頭,接著躡手躡腳地拉開了玻璃門,深怕一點聲響就把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驚嚇走。好在,今年的客人比較大方,讓我能用相機捕捉下他的身影。

藍磯鶇俗稱"厝角鳥仔",由於喜歡停棲在建築物屋頂上或是獨立突出物頂端,所以得到這般的俗稱。冬候鳥,每年大約在秋冬季時普遍見於台灣低海拔農地、墾地。體長約26公分,雄鳥上身及胸大致為寶藍色,腹部磚紅色;雌鳥全身大致為暗灰褐色,喉、胸及腹部皆可見細密鱗紋;亞成鳥羽色為間雜黑白鱗紋之斑駁狀,色彩不若成鳥般深濃。

而第一隻拍的的母鳥,則是在2008年3月在東華大學水池邊見到的。

藍磯鶇(2008-03-15東華大學)0146
2008/3 母鳥。東華大學

藍磯鶇(2008-10-05壽豐月眉)0197
2008/3 公亞成鳥。花蓮溪月眉段

藍磯鶇(2008-10-05壽豐月眉)0201
2008/3 公亞成鳥。花蓮溪月眉段

藍磯鶇1380
2008/3 較成熟的公亞成鳥。穎達農場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灣野鳥圖鑑》、《賞鳥Easy Go-陸鳥篇》

[形態特徵]
體長21cm,雌雄鳥羽色差異大。
雄鳥:頭、體背、顏面、喉、胸為深藍色。翼、尾羽黑褐色、腹部栗色。
雌鳥:頭、體背灰褐色,喉、胸腹淡黃褐色有黑褐色鱗片狀斑紋。

[生態習性]
台灣可見兩亞種,華北亞種在台灣為普遍之冬侯鳥極不普遍之留鳥;華南亞種(藍腹藍磯鶇)在馬祖為留鳥、在金門為不普遍之冬後鳥。喜孤獨在平地至中海拔之空曠地帶,岩石、木樁或其他突出物上尤喜停棲屋頂角落瞭望,固有厝角鳥之稱。姿態挺直,喜上下擺動尾羽。

[棲地環境]
華北亞種留鳥族群出現於海拔1500m以下之塴塌地區或海岸岩壁;候鳥則出現於開闊地區或河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