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長約16cm。頭頂偏紅,背面大致為褐色,尾羽褐色略帶紅褐色。眉斑污白色,過眼線黑褐色。腹面淡黃褐色。
[生態習性]
普遍冬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東三省、朝鮮等地方,每年九月來臨,次年四月北歸。通常單獨出現於中、低海拔之林緣、草叢中。性機警,常隱身於密灌叢中。鳴聲清脆婉轉,以昆蟲為食。
[棲地環境]
主要棲息於草叢、灌木叢、樹林等地帶。
[形態特徵]
體長約16cm。頭頂偏紅,背面大致為褐色,尾羽褐色略帶紅褐色。眉斑污白色,過眼線黑褐色。腹面淡黃褐色。
[生態習性]
普遍冬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東三省、朝鮮等地方,每年九月來臨,次年四月北歸。通常單獨出現於中、低海拔之林緣、草叢中。性機警,常隱身於密灌叢中。鳴聲清脆婉轉,以昆蟲為食。
[棲地環境]
主要棲息於草叢、灌木叢、樹林等地帶。
第一次那麼近的看到這一家野生畫眉,他們很好奇的看著我,我也很好奇的看著他們。一共有3隻,2隻是成鳥,1隻似是亞成鳥。他們不斷地在相思樹的枝椏間來回跳動著,偶而停下來看看我,或是跳到地面上吃吃種子。這一天的觀察,他們沒有唱出太多的歌聲讓我欣賞。
隔了一週,我又來到墾丁,繼續拜訪他們。這一次,他們不在那麼大方地讓我見他們,但是清晨裡他們用豐富的歌聲交談著,豐富轉折的哨音,既有趣又悅耳。2011.1.31 新北市 野柳
這是隻與中國畫眉雜交後的下一代,他有大陸畫眉特有的白色眉線,但是眉線略短不會太長。過去有中國畫眉與臺灣畫眉雜交後腳趾不正常,可能因而無法正常覓食,將影響其生命。而更重要的問題,兩者新生出的下一代仍然具有繁殖能力,所以純種的臺灣畫眉基因將會稀釋。野外中國畫眉的出現主要是來自於鳥類飼主的棄養。
[型態特徵]
體長24cm。嘴細,略向下彎。雌雄羽色相近。頭上至後頸黃褐色,有暗褐色縱斑。背部大致橄欖灰褐色,飛羽暗褐色。喉部暗黃褐色,有暗色細縱斑。腹部橄欖黃褐色。腳、趾略長,強健有力。
[生態習性]
通常成對活動,善鳴唱,不善飛行。喜於濃密樹上、草叢間活動。雄鳥鳴聲嘹亮婉轉、變化多端,且能持久地鳴唱,,雌鳥則單調似「唧、唧、唧、唧」之聲。通常成對出現於平地、低海拔之濃密灌叢中,喜於低叢中活動,領域性甚強。
[棲地環境]
不普遍留鳥。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樹林中或平地至沿海之濃密灌叢中。
紀錄1:2007~2008花蓮鯉魚潭
害羞的小鸊鷉,還真是難拍,所以我很羨慕"四毛兄遇上不怕羞的小鸊鷉"。在花蓮地區,小鸊鷉可普遍見於鯉魚潭以及豐坪一帶的水池,但是,我卻總是遇到害羞的,常常只能看著他們潛下去,然後從遙遠的一頭浮出來。我想,夏天時,我打算滑偽裝後的獨木舟,去鯉魚潭等待囉。
紀錄2:鰲鼓濕地
暑假風風過後到了嘉義的鰲鼓濕地,大雨過後這裡成了一片水鄉澤國,苦了人們,大概就屬小鸊鷉最開心了。沿著溼地道路繞一圈,不時就可是見到一家子的小鸊鷉在水上漂游著。
紀錄3:2011 花蓮鯉魚潭
鳥友金鵝莊夫婦通知鯉魚潭有隻白色的小鸊鷈,不僅顏色怪、連行為也怪,因為不會潛水,不太會游泳(難不成是假的嗎?),只靠親鳥餵食。因此,周日就前往鯉魚潭尋找。先到潭北,沒見著,再去潭南,一下就發現他其實就一直漂在公廁旁的水面上,果真,活動力不強,也不太怕人。剛看到他時,一隻腳伸直,我還以為他是畸形鳥腳受傷了,所以如同李大哥所說不會潛水,再看了大約5分鐘,他伸直的右腳才收回來,接著換兩腳同時向後伸,是在伸展筋骨吧!應該沒有壞掉。(不過伸展那麼久,的確異於常鳥)
不久,潭北方向有隻正常的鸊鷈游來,我想大概是要來餵食的,沒想到兩隻竟然沒有碰頭,小白就跟著他游向潭南最後方的小池子,這隻大概是他的親鳥,是帶小白來這裡練習潛水抓魚,小白到這後就直接滑向比較看近岸邊的淺水域區練習潛水和覓食。因為水不深,所以站在橋上可以看到水裡的小白拉直身體和雙腿,還能看到踢水的動作,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小鸊鷈在水下的動作。更妙的是,他還會游到大岩石邊之後轉身踢向大石頭快速蹬出去捕食,這次是我第一次看到精彩的捕食動作。
所以之前李大哥看到只能等親鳥餵食鷹該只是單純的他還在雛鳥階段,還不具捕食能力,不是因為白化症造成奇他行為障礙。
[型態特徵]
雌、雄鳥羽色相近,繁殖羽及非繁殖羽不同,繁殖時羽色鮮豔。
繁殖羽:頭頂至後頸為黑褐色,臉頰、喉部及前頸呈栗紅色,下嘴基部有白色小斑。背部及雙翼黑褐色。
非繁殖羽:羽色較淡,背面褐色至灰色,腹部淡褐色。
幼鳥:頭部至頸部為黑、白、紅褐色等花斑構成,胸部雜有黑褐色羽毛。
[生態習性]
單獨或成群出現於靜水區域。生性機警害羞,不易靠近,見到人出現時會迅速下潛游離或短或躲避於水域之草叢中。以潛水方式覓食,以水生昆蟲之幼蟲、蝌蚪、小魚、軟體動物等為食。
[棲地環境]
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在台灣為普遍留鳥,主要棲息於沼澤、池塘及湖泊等地。